楚漆文化

合集下载

试论战国时期楚漆器文化中凤鸟形象

试论战国时期楚漆器文化中凤鸟形象

试论战国时期楚漆器文化中凤鸟形象>摘要:中国是世界漆工艺的发祥地,中国制造和使用漆器的历史从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漆工艺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是在战国时期,而楚漆器最具代表性。

在楚漆器的研究中,凤鸟纹恰恰是楚漆器纹饰中最重要、最丰富的纹饰之一。

本文通过战国时期漆器艺术中的凤鸟的形态、表现形式等,借此来展现绚丽多彩的楚文化。

一、楚文化的起源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又称为荆或荆楚。

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和多民族融合统一后,楚国成为了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从而使文化也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楚国,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性与时代性,使得楚人具备了冒险精神,从而创造了风格迥异于中原文化的楚文化。

楚文化造成了楚人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由于融合了邻近的少数民族文化,并在楚人大胆、奇特的想象力的带引下,形成了神秘奇特、独具特色的楚文化。

楚人崇巫,相信神灵的力量,环境使得他们崇尚自然,因而楚人通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塑造了他们心中的神灵。

神的形象在自然界中都是有具体依据的,楚人根据自然界中的实体形态,结合他们大胆奇特的想象,构成各种新的、奇特的神灵形象。

二、关于楚文化中的凤鸟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凤的传说,并且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在商周时期,凤被人们视为能够沟通天地之间的神灵;在汉唐时期,凤被人们视为祥鸟,是能够带来祥瑞之兆;而在宋代之后,凤在民间开始普及,成为幸福美满、喜庆吉祥的象征,成为各类工艺品中的装饰图案,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神秘色彩。

在当时楚人眼中,凤鸟不仅仅只是普通的神鸟,而是能往来天地之间,传递神谕的使者,并可引导着人们登凤升仙。

在我们熟知的楚文化中,凤鸟的形象随处可见,文学、诗歌、装饰等等都体现出楚人爱凤,将世间最美好的特征都给予了凤。

所以,凤鸟在拥有妙曼外形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神性。

三、楚漆器中的凤鸟形象凤纹源于鸟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凤,神鸟也。

楚漆器的发展现状

楚漆器的发展现状

楚漆器的发展现状
楚漆器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被誉为东方瑰宝。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楚漆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

楚漆器的制作主要采用漆树的树脂,经过多道精细的工艺加工而成。

传统的楚漆器一般采用木质或竹质为胎体,涂上漆树树脂后,再进行雕刻、绘画等工艺步骤。

楚漆器的制作过程繁琐而严谨,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处理和等待漆的干燥,耗时较长。

在楚漆器的装饰方面,多以器物表面的雕刻和彩绘为主要手法。

常见的装饰图案包括各种动植物、人物形象、纹饰等,丰富多样。

楚漆器的装饰风格独特,以细腻、精致、生动为特点。

其采用的颜料主要为矿物质颜料,色彩鲜艳持久,不易褪色。

随着现代科技和工艺的发展,楚漆器的制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如今,一些艺术家和制作工匠采用现代工具和技术,使得楚漆器的制作更加高效与精确。

同时,一些前卫的艺术家也在创作中加入了现代审美和元素,使得楚漆器作品呈现出更为多样和时尚的风格。

目前,楚漆器在国内外市场上均有一定的受欢迎度。

一方面,楚漆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人的重视和喜爱。

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楚漆器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欢。

总体来说,楚漆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一直以来都保持
着较高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

随着时代的进步,楚漆器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展现出更多元化的面貌。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楚漆器将继续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芒,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楚国的漆器文化

楚国的漆器文化

“买椟还珠”新解----楚国的漆器文化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我们对楚人有一个重表面的印象,对郑人有一个轻实质的看法,那是来自成语“买椟还珠”的影响。

故事说:有一楚人到郑国去出售珍珠,售前,他用名贵的楠木做了一匣子,并用香料熏烤,再用光闪闪的珍珠镶嵌,用漂亮的玫瑰宝石装饰,继而衬托在五光十色的翡翠羽毛上。

宝珠盛在瑰丽的匣子里,既有夺目的看相,又有宜人的味道,真可谓美不胜收。

不料郑国人看中了匣子,故买了匣子,还给楚人宝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这位楚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意思是说:这个楚人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做珠宝的交易啊。

如果稍加推敲,便可发现这则故事对盒子外观的描述不够全面,因为珍珠和宝石不可能直接镶嵌、装饰在木质面上,而须一媒介使之固定。

根据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能力,这一粘合剂只能是生漆,而且盒子的整体髹饰,可能属于类似后来的“衬色鈿嵌”或“描漆错鈿”工艺。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一件髹漆彩绘的凤鸟双连杯,其鸟首、腹、翼均有嵌银装饰,根据墓主楚国“第一副总理”之身份,凤鸟双连杯在当时恐怕属于高档商品。

可以想象,楚人刻意制作的,以漆色髹饰并镶嵌了红色宝石的楠木盒子,衬之于翡翠羽毛上,该是如何美仑美奂。

假如这个推断没有问题,那么楚人所制之“椟”,从功用的角度,今天称“漆盒”;从工艺的角度,今天统称“木胎漆器”;若按考古学分类,则归之为“漆木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借“买椟还珠”及“秦伯嫁女”的故事,批评“今世之谈士”,往往“以文害用”——不实在,不实际,还很花哨。

用今天的话说,即重了包装,轻了内容。

2000多年中我们都用这一成语讽刺本末倒置的人,这位楚人就成了搞形式主义的老祖宗。

但是,为什么韩非子独独把漆盒髹饰与楚人挂上钩,而不是与齐人、晋人、吴人、越人相联系呢?这个成语用例应该有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在这个背景上发掘一点楚人正面的东西,譬如楚国漆器工艺成就,或者南方楚人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的某些信息等等。

楚国漆器特征

楚国漆器特征

楚国漆器特征楚国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特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材料、工艺和装饰三个方面介绍楚国漆器的特点。

一、材料楚国漆器主要使用的是漆作为基础材料。

楚国地处湖南、湖北一带,这里气候湿润,适合漆树的生长,因此楚国漆器的原材料十分丰富。

漆树的树皮中含有丰富的漆汁,经过加工和提取,可以制成漆器所需的漆料。

漆料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耐久性,使得楚国漆器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光泽。

二、工艺楚国漆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工序。

首先,漆料需要进行净化和炼制,以去除杂质和增加漆料的粘度。

然后,漆料被涂抹在木制或竹制的器具上,进行底漆的施工。

接下来,进行彩绘和雕刻等装饰工艺,以增加器具的美观度。

最后,进行多道研磨和抛光工序,使漆器表面平滑光亮。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手工操作,体现了楚国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工匠精神。

三、装饰楚国漆器的装饰形式多样,既有简约的线条和几何图案,又有繁复的人物和动物纹饰。

其中,最为常见的装饰元素是云纹、凤纹和龙纹。

云纹象征祥瑞和吉祥,凤纹象征美好和幸福,龙纹象征权力和尊贵。

这些纹饰不仅体现了楚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也传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楚国漆器还常常使用贝壳、玛瑙等宝石镶嵌,增添了器具的华丽和珍贵感。

楚国漆器以其独特的材料、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具,更是艺术品和文化符号。

楚国漆器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的漆器有所不同,体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虽然楚国漆器已经不再作为日常用具使用,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楚国漆器的光芒继续闪耀下去。

浅析楚文化对漆器艺术的影响

浅析楚文化对漆器艺术的影响

浅析楚文化对漆器艺术的影响作者:宁倩倩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摘要:楚文化是指东周至秦朝年末的一种区域文化,漆器艺术是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楚文化的特别,极大的影响着漆器的创作。

春秋战国时期是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楚文化也是当时极为兴盛的一种社会文化模式,繁荣的楚文化深刻影响着我国漆器的创作和漆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楚文化;漆器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87-01一、社会经济和物质客观条件对漆器工艺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制造已日趋成熟,但是青铜的制造极为复杂,青铜器本身也具有不易携带,较为笨重的弊端,日常生活中的老百姓逐渐减少了对青铜器的依赖。

加之以漆器制造工艺简单,且携带方便,比较轻便,颜色丰富,装饰性强等,楚国时期漆器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楚地盛产漆树,生产大量的漆液,这为漆器制造在楚国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长期的征战中,楚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并且物质相对丰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漆器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大型祭祀和供神场所,或者仅供贵族使用,漆器走进了寻常百姓当中,并且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必需品。

伴随物质生活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追求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便突显了这一点,对漆器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盛物需求,还表现在对漆器艺术的创作上,这为后期漆器创作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可能,漆器精程度逐渐提升,漆器工艺成为楚文化的标志文化之一。

二、楚国多元的文化特色与漆器艺术创作楚国位于我国南方,是当时的文化繁荣经济较为发展的国家。

楚国东西南北皆有国家比邻,且与邻国交往较为密切。

正如《淮南子》里说的一般:“楚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准、汝、颖以为洫,汉江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

”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文化建设,楚国丰厚的物质积淀是其文化取得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楚漆器的艺术风格及来源探析

楚漆器的艺术风格及来源探析

楚漆器的艺术风格及来源探析一、楚漆器的艺术风格(一)楚漆器器形和彩绘装饰的有机结合楚漆器主要以彩绘的方式装饰,并且数量也比较大,主要是黑朱二色,地文互换,对比强烈,敷以黄、褐、白、绿、蓝、金、银诸色,深邃悠远又缤纷灿烂。

其中,金、银二色的应用是中国漆器“描金”的开端,“描金”的漆器显得高贵华丽。

漆器髹饰一般在器表髹黑,器里髹红,黑漆是漆的本色,又称生漆,也有黑色掺和了其它色,楚人尚赤,源自远古的图腾观念,对火神祝融的崇拜,红色大多用丹砂,五彩则是用植物油和矿物颜料配置的。

黑与红是基本色调,自夏禹以来就形成了这个传统,楚人继承了这个传统,但他们不改喜好附丽的本性,常常在深沉的黑色以及热烈的红色上敷陈五彩,表现楚漆器惊采绝艳的视觉效果。

综观楚漆器,无论是丧葬用品还是日常用品,都是融立体造型与表面装饰彩绘于一体,并达到一定审美境界的装饰艺术样式。

其单纯的器物造型与繁缛华丽的彩绘纹样,使漆器在审美上达到一种整体的高度完美,衍生出一种内在的节奏和外在的形式美感与空间节奏的相互渗透,在这种渗透中,器物造型的空灵和内涵感与器物彩绘的审美和神秘深邃时空秩序感互补,使器形和彩绘相映成趣。

(二)材质和审美意境的完美结合《考工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法则贯穿全书,其开篇便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①”“材美”指材料的质量,强调了人对材料的选择,因材制宜;材料的质量,施工的时节又与天时、地气密切相关,“工巧”则是对主体创造性的肯定。

楚国地处南方,生柔嘉材,资源丰富,手工业发达,等条件都符合了中国人与自然融通的造物观。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亲和,顺应物性,适当加以调整选择的造物思想。

对于楚漆器而言,其审美意象与材质工艺如同是生命与肌肤,两者交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机体,审美意象才能得到完整的显现。

换句话说,根据作品的审美特质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材质,对材质进行利用和制作时,材质的特质才能充分的发挥,材质和审美内容才能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审美境界。

楚文化对楚漆器发展的影响

楚文化对楚漆器发展的影响
二 、楚 漆 器 的 物 质 特 征
哲 学理 论 , 尤其是 儒 家和道 家 。 道 家 自 然 性 哲 学 重 视 宇 宙
的 整 体 性 与 事 物 问 的相 互 依 存 关 系 。 “ 天 敌与 我并 生 。 而 万 物 与我 为一 ” “ 与 物 有 宜” 等揭示“ 天 人合 一 ” 的 天 道 思
期。 先 民在逐渐 拨 开 “ 鬼神” பைடு நூலகம்神学 迷 雾之后 , 开 始 追 问 世
吴 越文 化 。 尤 其 是 长 江 中游 的 楚 文 化 , 由 于 区位 优 势 和 楚
人 的 开 拓 创 新 。使 楚 文 化 在 许 多 方 面 居 于 领 先 地 位 。 同
㈣ 文化 搬 时 。 楚 文 化 在 传 播 中也 吸 收 到 其 他 先 进 文 化 因 素 , 飞 扬 流
想。
楚 文 化 ~ 方 面 吸 收 北 国 中 原 文 化 的 影 响 ,并 不 断 融 合 南 方 蛮 夷 文 化 的 精 髓 ,逐 渐 成 为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先 进 文 化 的代 表 。 楚 文化 在 当 时的政 治 、 经济、 文化 、 艺术 、 军事、 农 业 等 领 域 取 得 了 突 出成 就 ,而 当 时 漆 器 由于 他 独 特 的 使 用价 值和 审 美价值 , 一 方面 防腐 防潮 , 另 一 方 面 他 光 泽
楚 文化 的产 生和 发展提 供 了丰 富 的思想 基础 。
可捉 摸 的神秘 意蕴 , 一 番 自 由 自在 的 景 象 。 如 同 “ 庄 周 化
蝶” “ 天 人合 一” 任 我 邀 游 的 自然 与 心 理 世 界 的 高 度 融 合 。 3 . 2楚 漆器 中 的“ 天人 合一 ” 的 天 道 思 想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是 中 国 哲 学 思 想 的 奠 基 和 全 面 形 成 时

楚漆器发展现状

楚漆器发展现状

楚漆器发展现状楚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楚漆器起源于中国湖北地区的楚国,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虽然楚国已经不复存在,但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却一直传承至今。

楚漆器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将木器作为基层,然后在木器上刷上数十层特制的漆料,经过多次研磨和打磨,最终呈现出光亮如镜的表面。

在这个过程中,艺人们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等待和耐心的操作,以确保每一层漆料都能够完美附着在木器上。

同时,楚漆器还需要经过特殊的烘烤和抛光工艺,以增加其耐久性和装饰性。

在装饰方面,楚漆器常常采用图案、文字等元素,展现了楚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关注,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楚漆器制作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由于楚漆器制作的复杂性和耗时性,以及现代人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许多传统的楚漆器制作工艺已经被废弃或者简化。

另一方面,楚漆器也开始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越来越多的楚漆器制作企业开始将其打造成为一种奢侈品或者艺术品,以满足现代人对个性化和高品质物品的需求。

然而,楚漆器在现代市场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楚漆器的制作工艺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经验,这使得其制作成本过高,难以满足一般大众的消费需求。

其次,楚漆器的市场需求较为有限,受众范围较窄。

虽然楚漆器在古代被视为贵族和富人的象征,但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会购买楚漆器作为日常用品或者装饰品。

再次,楚漆器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遗忘。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更加关注时尚和流行的物品,而对于古老的文化艺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较低。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楚漆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其重要性和价值并没有被遗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支持楚漆器的发展,希望能够将其推广给更多的人。

一方面,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展览、演讲等活动来宣传和传承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

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也在致力于创新和发展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希望能够让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且使其更加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漆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

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生活用具如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卮、漆盘、漆勺、漆方壶、漆案、漆俎、漆几、漆杖、漆箱、漆床等;娱乐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等;工艺品有如漆鹿、漆座屏;丧葬用品有漆镇墓兽、漆木俑、漆棺等。

楚国漆器的胎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木胎。

楚国漆木胎的制法主要有斫木成、卷木成型、镟木成型以及雕刻、拼接等。

所谓所木成型,就是斧砍刀削而成型,漆耳杯多数是采用整木块挖内成型,然后削其外形。

卷木成型,是将木板卷起来之后做成器物的胎体,如漆奁、漆卮等的器壁一般都是这样制成的。

一些胎体较厚的圆形器物、如圆盒、樽等采用镟木成型的方法,其内空部分采用挖制,而器表采用漩制。

在楚国本胎漆器胎体的制作中,最富于艺术特色的是那些采用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加工成型或再进行拼合的器物。

如虎座飞鸟、彩绘木雕座屏等。

夹苎胎采用苎麻纺成的织物主原料制成的漆器胎体。

夹苎胎漆器具有坚实精巧,容易成形等特点。

至今为止,在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夹苎胎漆器实物出自楚墓之中。

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漆盘,为夹苎胎漆器,器内外均黑地朱绘各种云纹和风鸟等花纹图案。

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彩绘漆鞘,是一件十分轻巧的夹苎胎漆器,漆鞘全身裸黑漆,朱绘花纹,在鞘的一端绘有云纹和凤纹。

此外,还有皮胎、竹胎、金属胎、陶胎以及丝麻织品髹漆物等。

皮胎皮革具有轻巧、柔软、易于成型、不易开裂等优点,因此是制造甲胃的好原料;但皮革又有怕潮湿、外表不美观的特点,所以楚国人在制作甲胄时往往要进行髹漆。

江陵藤店1号墓出土的皮甲、江陵拍马山5号墓出土皮甲漆片、长沙战国墓出土的黑漆彩绘漆盾等都是楚国皮胎漆器的实物。

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

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圆竹筒等。

该墓出土的竹扇制作精细、保存完好,出上时色泽如新,扇面成梯形,经蔑红色,纬蔑黑色,用三经一纬的细蔑编织而成。

出土楚国漆器中,彩绘漆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雨台山楚墓出士272个漆耳杯中,没有纹饰的素面耳杯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彩绘耳杯,耳杯上的纹饰颜色有金、黄、红等;江陵望山楚墓出土耳杯上有白色的花纹,出士的彩绘木雕座屏上,其彩绘花纹色有红、绿、金、银等多种,其中绿色甚为鲜明;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漆瑟残片上,其彩绘的颜色有红、黄、绿、蓝、白、金等。

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漆器以黑、红漆为地色,一般在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

表明当时楚国的漆工艺中,已经采用了多种颜色的“色漆”。

要获得有色漆,必须与植物油配合使用。

就造型艺术而言,楚漆器反映的主要对象不出乎自然与神怪。

楚人祟尚自然,对自然界的生命的运动,对自然界的万物和谐都具有强烈的赞美之情。

因此,楚国艺术家通过雕塑造型的手段逼真传神地摹写自然界的生灵,大到鹿、虎,小到蛇、蛙都是他们表现的对象。

这些形
象以形写神,栩栩如生。

彩绘木雕座屏以透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五十五个动物彼此争斗的情景,高度浓缩一幅大自然中生存竞争的情景。

楚人信仰神灵,他们是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存在泛神论者,因而神灵也成为他们造型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神的形象是对自然生灵的另一种方式的表现。

各种神的形象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真实生命构成部分的重新组合。

传说中的龙凤就是综合众多动物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超现实的虚拟的动物,龙凤等虚拟动物再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动物相结合构成想象奇特的神灵形象,如镇墓兽和虎座飞鸟。

就漆绘艺术而言,楚漆器的漆绘既有装饰性抽象化的动植物纹样,也有有写实性的情景绘画。

漆绘内容多与器物造型紧密配合。

装饰性的纹饰多为龙凤纹和云雷纹。

龙凤是楚艺术的母体。

楚漆器上的凤纹变化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有些凤纹甚至符号化了的凤头或凤尾纹。

在楚漆器的装饰中,云雷纹占有重要地位。

楚漆器上的云雷纹舒云漫卷,灵活自如。

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有彩绘云雷纹木梳和彩绘云雷纹蛇卮。

楚漆器上漆绘内容客观反映当时楚国的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

如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上的彩绘瑟上的巫师图、燕乐图、狩猎图等等。

楚国漆器的彩绘风格主要是线条画与平涂画相结合,这种画法可能是从青铜器上冶铸的平块花纹和线条纹饰发展而来的。

由于当时彩绘的工具是毛笔,因此漆器上的彩绘线条显得比较流畅。

楚人对漆器的装饰除了彩绘外还有贴金、描金等手段。

漆器上的贴金装饰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

贴金漆器在楚墓中也有发现:1972年至1973年发掘的湖北襄阳山湾东周墓,其中27号楚墓在棺木痕迹中还夹有绿色的漆皮和不少金箔,这座墓的棺是髹黑漆的,并有贴金的花纹。

可见,这种装饰是用漆作粘按剂将金箔贴在已髯饰好的漆面上。

“描金”,即是在漆器上描绘金色花纹。

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士漆瑟残片上,就有用极细的金彩在兽身周围作平涂;长沙仰天湖战国墓出士的彩绘雕花板纹饰上也大量用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