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
大理榆园景区

大理榆园景区一、大理榆园景区介绍大理榆园是白族民居的典型代表,为国家AA级景区,位于中国白族第一村周城,紧挨着中外闻名的蝴蝶泉景区,背靠苍山十九峰的第一峰云弄峰,旁边十八溪中的第一溪霞移溪蜿蜒而过,注入景区前方的洱海,背山面水的格局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在榆园,您可以领略到白族在建筑上的智慧和精湛的银雕技艺,通过白族迎宾最高礼节“三道茶”歌舞表演体会白族的茶文化与热情好客。
大理榆园总占地面积16亩,由五个院落组成,可称得上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标准模版,其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鹿鹤同春”建筑格局,代表了白族房屋建筑的最高规格。
榆园另有一个5200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和可同时接待550人的白族特色“三道茶”歌舞表演厅。
同时,大理榆园有着大理市最大的银器艺术馆,共由三个院落构成,总面积2500平方米,这也是中国唯一的内景式白族民居银器馆,里面展示的是白族最有名的苍山雪银,代表了白族银器加工的最高水品和技艺。
二、大理榆园银器之品牌注解——苍山雪银“苍山雪银”出自大理蝴蝶泉旁的榆园,榆园取自大理古称“叶榆城”之意。
榆园所在地叫周城,古名龙泉邑,后来大理国王为圈住这块地方,周围竖起栅栏,因而得名周城。
大理国王竖起栅栏的原因,一为风水,二为财富。
榆园背靠苍山十九峰第一峰云弄峰,紧邻十八溪第一溪霞移溪,古人喜讨头筹,苍洱间的两个第一,自古这里就有:“谁人得此地,世代帝王家”之说,白族先民都把这块区域叫做龙首关,为守住这块风水宝地,大理国王把御花园建造于此;而所谓财富,则因苍山一代所产雪花银,历来因银质高纯,,是绝无仅有的财富。
大理国时期,大理皇室把疆域内最有名的几大银匠家族汇聚周城,设立银技局,让银匠长居于此,专司银器打制。
大理国上层贵族所用银器,均出自银技局的“苍山雪银”。
这些来自各地的银匠大师,自此就世代长居下来,以姓氏家族为单位,传承银器加工工艺。
元代以后,这些工艺逐渐走向民间,银匠大师的后人,在蝴蝶泉旁建盖了最好的白族庭院——榆园,传习着白族独有的银器技艺,并开设了银器互市,每年蝴蝶会,来自四面八方的白族金花和阿鹏,都要到榆园购买“苍山雪银”的银制品,或作定情之物,或作生活之用。
待到山花烂漫时——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三人谈

2010.07DALI CULTURE:2010年4月30日下午5:00:大理古城武庙会《“非藏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现场。
:大理民间文艺的发展及出路问题。
:左家琦(《大理文化》编辑)::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
: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级传承人,瓦猫制作工艺大师。
: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剑川县文化馆副馆长兼阿鹏艺术团团长。
:杨主席,你把接受采访地点选在武庙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是这样,在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期间,有一系列的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其中,通过三月街民族节得到了集中展示民间文艺到现场进行采访,感受会更为真切具体。
:就《“非藏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结合大理州民间文艺家,能具体谈谈你们的想法吗?:《“非藏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的内容很丰富,所展示的都。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外●左了到山花烂漫时———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三人谈2010.07DALI CULTURE的困境,人亡艺绝,这是传承之哀,文艺之耻,所以这次活动很及时,很有意义。
那些老一辈人耳濡目染的民间艺术,现在只能苦苦找寻才能觅其“芳影行踪”,这不是空发感叹。
杨万涛: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由于长期受缺乏场地、活动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协会在对计划、协调、组织和服务会员开展活动方面,长期处于有心无力的困境,民间文艺创作长期靠会员们自发自觉的活动维持,从而导致协会集体的活动面和参与面都很狭窄,协会缺乏团队精神、缺乏整体活力、作为未能充分得到发挥。
正因为如此,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才要狠下决心要寻找一条出路,努力谋求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新发展。
郜金福:很多手中掌握着“绝活”的民间艺人都担心老祖宗的技艺在自己这一代失传,而这些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的民间艺术,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消失。
我学习瓦猫工艺快30年了,这种担心来自我的下一代。
杨万涛: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位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新华村白族银器手工制作技艺

2011.08DALI CULTURE鹤庆以其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鹤庆坝子里世代居住着勤劳、善良而又智慧的白族人民。
早在明清时期,心灵手巧的白族人民便开始加工和制作金银铜器以及各种饰物了。
鹤庆白族银器手工制作最为集中的是依偎在凤凰山下,黑龙潭畔的新华村,在新华村“家家有手艺,户户有作坊”,他们的银器制作技艺世代相传,还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之长,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技艺。
“小锤敲过一千年”,经过历史的演化和发展,鹤庆白族的能工巧匠们如今制作出来的银器手工艺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光彩而不夺目,如金子般豪华却不显奢侈,像铁器一样寻常却彰显着不俗,不亢不卑,如月华般华丽、玉石般温润。
闻名遐迩的“九龙壶”、“九龙火锅”、“十八般兵器及铠甲”、“鎏金银花瓶”等等,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风格典雅、独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
白族银器手工制作技艺鹤庆银器制作至今还沿袭着较为原始的加工方法和技艺,且工序十分复杂,一件精美的银器制品,需要经过以下加工工序才能完成。
选材:即选择和辨别银毛料的成色和真伪,主要按四个步骤进行,即一摸、二看、三听、四捏。
一摸是看原料的表面的光滑度,二看是看原料的光泽度,三听是听两块原料在耳边相互敲打发出的声音,四捏主要是感觉原料材质的柔软度。
熔解:将银块、碎银放入坩埚,用木炭烧到一定温度,银子化成银水,此过程即为熔化银水,又叫熔解。
传统的熔解方法都用炭火熔解,因为炭火火性温和,加工出来的工艺品色泽温润。
敲片:把有形的金属加温软化之后用锤敲打成片称之为敲片。
敲片为下一步的雕花加工等提●赵全胜田果. All Rights Reserved.2011.08DALI CULTURE打制的手工艺品作根据设计好的银饰图稿、折算,估算出各种用料,则“差之毫厘”,打制出”,差异太大。
强延展性的特点,利用银线,细头穿入丝眼中,用的过程谓之的“拉丝”。
艺品的造型和大小制作具体过程是把熔化的液液体冷却后即可形成相用锡铅制成的模具上面,基本轮廓即为“成型”,或毛笔在成型的银器表下一步的雕花。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暂行办法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暂行办法【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公告第1号【发布部门】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发布日期】2006.01.21【实施日期】2006.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公告(第1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1月20日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第二次委务会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经济委员会2006年1月21日第一条为了继承、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开拓市场,促进我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根据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国家发改委的部署,开展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云南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制作的人员,参加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参加评审(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一)历史悠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二)技艺精湛,世代相传;(三)以传统和天然原料为主,采用传统工艺和技术,作品主要部分以手工艺制作为主;(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五)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第四条传统工艺美术是指工艺雕塑、刺绣和染织、地毯、抽纱花边和编结、艺术陶瓷、工艺玻璃、纺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金属工艺和首饰、人造花和工艺画、剪纸、皮影、手工玩具、民族乐器及其他手工艺品种和技术。
第五条评审(认定)工作由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负责,省领导小组成员由省经济委、发改委、民委、监察厅、财政厅、人事厅、劳保厅、文化厅、民政厅、轻纺行业协会等10个部门处以上领导组成。
省领导小组下设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委产业政策处,负责评审的。
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精编版

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1968年12月,母炳林生于素有“中国金银铜器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一块充满厚重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土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
新华村位于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名胜区之间,背靠大理苍山十九峰云弄峰地脉的凤凰山,村前是草海湿地,山水自然风光优美,素有“丽江小别院,大理后花园”之称。
新华村的白族是大理州白族的一个较为古老的分支,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是一个集田园风光、民居、民俗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典型白族聚居村寨。
据《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新华村的村民们就开始用银加工民族首饰等工艺品。
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心灵手巧的白族村民不断改进加工技艺,创造出绝妙精美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能听到叮叮当当… …金属碰撞之音从那一间间家庭作坊里传出,潺潺的流水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平淡生活,鹤庆匠人手中的那把小锤在敲打声中延续着祖先的传统和光荣。
由于村里人世代以打造金属工艺品为生,母炳林和别的孩子一样,自出生便与真金白银结缘。
14岁时母炳林就离开了家乡,跟着师傅挑起担子开始了“小炉匠”生涯,又称“走夷方”。
所谓“走夷方”是指到少数民族的地方,甚至越过边境到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做手艺。
他们挑着工具、行李,走乡串寨做手艺,人称“小炉匠”(加工银器离不开小火炉,故名)。
“走夷方”的日子是极其艰苦的,有个段子是这样写走夷方的艺人的,“挑起担子泪汪汪,为了生活走夷方,走了夷方难相见,千言万语痛断肠,就好像那花椒树上挂腊肉,挂心挂肝挂爹娘。
”可见在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走村串寨,语言不通和风餐露宿自不待言,还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是饱含心酸。
但是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必会修成正果。
母炳林大师的足迹踏遍了整个云南省以及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并在四川甘孜州闯荡了12年。
走过许多地区后,母炳林观察到,虽然都是银铜制品,但是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习性创造出的作品在技巧和样式图案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秀美,有的粗犷,有的高贵华丽……母炳林边走边看,边做边学,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向当地师傅探讨学习,同时对学到的东西进行取舍。
“非遗”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纹样图案及活态传承研究-以云南乌铜走银为例

“非遗”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纹样图案及活态传承研究-以云
南乌铜走银为例
周雨轩
【期刊名称】《流行色》
【年(卷),期】2022()5
【摘要】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金属手工艺,采用特殊制作的贵金属材料“乌铜”搭配精妙的錾刻填充技法“走银”炼制而成。
诞生于清朝雍正年间,以文
房清玩居多,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手工艺体系。
通过对乌铜走银纹样符号的特性分析,了解乌铜走银在艺术形象方面出现的多样化
特点,对乌铜走银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手工艺人在工艺实践中所
创造、传承的独特纹样符号体系是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关键。
【总页数】3页(P91-93)
【作者】周雨轩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3D全息投影技术的融合分析——以乌铜走银为例
2.文化表达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研究
——以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为例3.以品牌作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以云南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为例4.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民间非遗活态传承设计研究——以传统蓝染工艺为例5.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铜走银,滇之瑰宝

古滇之秘乌铜走银第六代传承人金永才,在遇到乌铜走银之前本是一名银匠。
自古以来,昆明城有这样一个传统习俗:姑娘出嫁,陪嫁里必须有银器,手镯、耳环、银簪、围腰扣这四件东西,无论有钱没钱都要想办法打制,以作陪嫁。
一直到1975年前后,“四银器”转变为手表、自行车等时髦物件。
乌铜走银传统工艺须嘴吹香油火,点一盏小灯,内装香油,左手拿器物,右手拿吹管,用吹管把香油火头从上方压下去焊接成型。
2024.NO.7收藏Collection习俗改变的趋势不可阻挡,金永才做银匠的生意也少了。
为另寻出路,他与石屏乌铜走银艺人李加汝相识。
几次接触后,金永才喜欢上了这门手艺,于1982年拜李加汝为师,系统学习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但师父将乌铜冶炼的配方传给金永才,是在14年之后。
在此之前,金永才跟着师父走南闯北,因顾客大多在茶馆,师徒二人便在老茶馆里做起了生意。
昆明茶馆的客人有两种:一种抽旱烟、玩儿烟杆,另一种架笼玩儿鸟。
金永才说:“在过去,乌铜走银做好之后,大多会去茶馆里卖。
没有钱的茶客,家里有银首饰、老古董的,也会带到茶馆里来交易,这样我们还可以在茶馆里收原料。
”当时的乌铜走银,做得最多的是烟斗,一个旱烟烟斗卖150元,相当于普通人月工资的4倍,价格高昂。
那时,私人做生意不被允许,有时也会遇到巡查。
金永才说:“做这个生意,是背着人干的。
为防人说,烟斗做好之后,故意处理做旧。
遇到有人查,就跟人家说,不是我们做的,是我们从乡下集市上买来的。
”因原料昂贵、工艺独特,乌铜走银这行当自然传艺谨慎,历来传徒以人品为第一。
在制作乌铜走银的作坊里,作为原料的黄金或是白银,就摆在工作台上,师父也不收。
金银摆了多少,徒弟不晓金永才作品《暗八仙吉祥熏炉》。
这件作品相对复杂,是金永才乌铜走银作品中比较有灵气的作品之一。
以八仙手中所持之物组成的纹饰,俗称“暗八仙”。
Collection收藏 2024.NO.7得,只有师父自己知道,若是第二天少了些,这个徒弟就会被赶出去。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

ETHNICTODAY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
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不仅重视对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在保护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方面也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主要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调查抢救征集力度。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云南民族博物馆已征集到各类民族文物38000多套(件),内容包括了生产工具、服装服饰、生活用具、餐饮用具、节庆道具、传统手工艺品、运输工具、文献古籍等近现代各类民族、民俗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
云南民族博物馆有针对性地调整征集民族文物的思路,把著名民间艺人传承的工艺美术品作为主要的抢救征集对象。
例如,83岁高龄的白族民间老艺人张德和,布扎和刺绣工艺出众,她的40多件代表性工艺品已经入藏博物馆。
此外,还征集了迪庆尼西藏族黑陶工艺传人孙诺七林、腾冲皮影艺人刘永周和刘定三、建水土陶“吹鸡”制作技艺传人邹荣珍、瓦猫制作工艺大师郜金福和罗爱军、银饰制作加工工艺大师寸发标、菱角编织艺人王桂英、傣族葫芦丝制作与演奏大师哏德全等一大批云南著名民间艺人的作品。
二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宣传展示。
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认识,使全社会共同担负起保护和传承的神圣职责,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云南民族博物馆首先推出了“民族服饰与纺织工艺”、“民间美术”、“节日文化与民间乐器”、“古籍文献”、“民间手工艺”、“传统生产生活技术”、“人类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民族服饰艺术”、“民族民间瓦当”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1968年12月,母炳林生于素有“中国金银铜器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一块充满厚重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土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
新华村位于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名胜区之间,背靠大理苍山十九峰云弄峰地脉的凤凰山,村前是草海湿地,山水自然风光优美,素有“丽江小别院,大理后花园”之称。
新华村的白族是大理州白族的一个较为古老的分支,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是一个集田园风光、民居、民俗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典型白族聚居村寨。
据《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新华村的村民们就开始用银加工民族首饰等工艺品。
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心灵手巧的白族村民不断改进加工技艺,创造出绝妙精美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能听到叮叮当当… …金属碰撞之音从那一间间家庭作坊里传出,潺潺的流水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平淡生活,鹤庆匠人手中的那把小锤在敲打声中延续着祖先的传统和光荣。
由于村里人世代以打造金属工艺品为生,母炳林和别的孩子一样,自出生便与真金白银结缘。
14岁时母炳林就离开了家乡,跟着师傅挑起担子开始了“小炉匠”生涯,又称“走夷方”。
所谓“走夷方”是指到少数民族的地方,甚至越过边境到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做手艺。
他们挑着工具、行李,走乡串寨做手艺,人称“小炉匠”(加工银器离不开小火炉,故名)。
“走夷方”的日子是极其艰苦的,有个段子是这样写走夷方的艺人的,“挑起担子泪汪汪,为了生活走夷方,走了夷方难相见,千言万语痛断肠,就好像那花椒树上挂腊肉,挂心挂肝挂爹娘。
”可见在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走村串寨,语言不通和风餐露宿自不待言,还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是饱含心酸。
但是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必会修成正果。
母炳林大师的足迹踏遍了整个云南省以及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并在四川甘孜州闯荡了12年。
走过许多地区后,母炳林观察到,虽然都是银铜制品,但是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习性创造出的作品在技巧和样式图案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秀美,有的粗犷,有的高贵华丽……母炳林边走边看,边做边学,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向当地师傅探讨学习,同时对学到的东西进行取舍。
没过几年,这个“小炉匠”的造诣已今非昔比,就连很多当地的老师傅看了也不禁对这个年轻人跷起大拇指。
母炳林大师还充分了解各民族对首饰、饰物、生活和宗教用品的习俗,通过实地了解和实践,母炳林大师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图案资料,把祖辈传下的传统工艺与走南闯北学到的工艺之精华相结合,创新独具风格的母氏手工银雕工艺品。
民间手工艺术一直是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机器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民间手工艺术与我们渐行渐远,甚至面临消失的威胁。
云南大理千年传统手艺银雕、木雕、石雕,曾经的精美绝伦也在机器、钢筋混凝土的冲击下慢慢减少褪色,甚至于消失,母炳林这一代人对传统的东西那是有着和亲人一样深厚感情,他了解大理民间银手工艺术保留的数量、发展现状以及传承情况。
通过调研,对大理即将消失的民间银雕艺术进行宣传,以此号召更多的人来关注、保护传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下去。
为大理的银雕工艺发展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9年,母炳林为了让自己的银雕手艺传承回大理,让大理银器手工艺发扬光大,2007年10月,母炳林在大理鹤庆创办了鹤庆县炳林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专注于民族传统文化和加工技术的传承和开发;2008年,他与人合资建成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为4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2010年3月,开始筹建中国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拟投资2.3个亿,建成后可解决20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母炳林共有上百件作品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其中有3件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1件作品被中国省博物馆收藏。
母炳林用独具匠心的手法,艺术的展现了独特的白族银器文化。
并先后应邀参加了法国文化博览会和美国民俗文化艺术节,为中国传统工艺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母炳林在继承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开发出新的民族工艺品。
他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后,很受启发,他觉得古代战争用的那些兵器很有特色,可以作为民族工艺品来开发。
他仔细观察电视上兵器的形状,并查看了一些资料,然后把18般兵器的形状勾画在纸上,制作出了一套纯银的长约30厘米的18般兵器和一件长约40厘米的武士铠甲,工艺和造型堪称一绝。
这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并远销国内外。
2004年,用紫铜纯手工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银都水乡”新华村打制宽度12.8米,高8.6米,厚0.8米,耗铜26.8吨的白族传统铜照壁和2.2米高,直径2.6米的大型圆雕火锅,在体量、精美程度、材质等方面属国内首创。
特别是2009年11月,其作品《纯银鎏金银壶》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1年3月,作品《足银手工酥油茶壶》又在第46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201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创造了鹤庆新华村,乃至云南金属工艺行业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母炳林自从事传统工艺制作以来,不仅刻苦钻研工艺技术,而且非常注重技艺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共教授徒弟230余人,其所筹建企业现已成为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学院、丽江旅游学院等国内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每年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达200多人,并在云南省艺术学院开办了专业培训班,大力培养传统金属工艺人才。
2011年,母炳林开始学习研究“木纹金”材料合成技术。
其“木纹金”借鉴多层叠钢的工艺上采用紫铜和银材料,经无数次实验,克服两种材质不同熔点和两种属性结合的困难,使传统银器上呈现红霞(铜)流云(银)的相互映衬、相互对比的艺术装饰效果,是继金银铜镶嵌、鎏金、贴金等工艺上创新和提升后的一种新工艺。
通过色差来表现工艺品的美感,这种工艺的难点在于对金属温度和锻打力度的控制。
使用“木纹金”制作的工艺品没有一件雷同,具备其唯一性。
因为材料的特殊纹理,在作品造型上考虑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的方法,用木纹金为主体,以细长的牛角作为壶把和杯把进行装饰,加大了作品的大小、粗细、明暗、曲直对比,以夸张的手法加强了作品的长宽比例,这样使整件作品在实用和传统的基础上透露出时尚性的艺术美感,受到了专家和顾客的一致好评。
传统民间银雕手工艺术品不仅做工精美,而且艺术价值很高。
“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文化,如果没有文化的依托,再精美的工艺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
”母炳林坚信这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定会给世人一个惊叹。
二、大师荣誉●2002年5月26日,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省民族事业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
●2007年3月创办鹤庆县炳林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4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当选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2009年7月被大理州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聘为高级讲解员。
●2009年11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丽江旅游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 2010年2月,作品《紫铜鎏金法器青稞盒》5件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2010年2月,作品《纯银鎏金护法器》9件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2010年2月,作品《纯银鎏金酥油茶壶》2件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2010年3月10日,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大理州民族民间美术师”称号。
●2010年6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云南艺术学院聘为特聘专家。
●2010年6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大理学院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10年8月20日,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2010年9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心举办的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完成学业,考试合格,给予结业。
●2010年11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2011年2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1年2月创办鹤庆县走夷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1年3月被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2012年3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特聘为理事及授权为企业理事长单位。
●所属企业成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实训基地。
三、获奖情况●2008年10月,作品《纯银九件套茶具》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二届工美杯”银奖。
●2008年10月,作品《纯银鎏金酥油灯》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二届工美杯”金奖。
●2008年11月,作品《纯银鎏金护法器》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
●2009年10月,作品《银鎏金酥油壶》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三届工美杯”金奖。
● 2009年10月,作品《法器﹒青稞盒》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三届工美杯”银奖。
●2009年11月,作品《银鎏金﹒银壶》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2009年11月,作品《紫铜鎏金护法器﹒青稞盒》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
●2010年8月,作品《龙凤富贵银果盘》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四届“工美杯”金奖。
●2011年3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作品获得201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