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第三节 《周易》与中华文化

第三节  《周易》与中华文化

关于五行
• “五行”二字最早见于《尚书· 甘誓》 • 五行的最早出处——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
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 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尚 书· 洪范》)
• 五行相胜(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众胜寡, 故水胜火; 精胜坚,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 实胜虚, 故土胜水。
•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 五行相胜说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证明—— • “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水、火、金、
木、土、谷,谓之六府。” ( 《左传》文公 七年 ) • “入部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 日始有滴,火胜金,故弗克。”( 《左氏》昭 公三十一年 ) • “……火胜水,伐姜则可。” ( 《左氏》 哀公九年 ) • “陈彼五行必有胜”。(《逸周书· 周 祝》) • “五行毋常胜”。(《墨子· 墨经下》) • “故五行无常胜”。(《孙子· 虚实》)
• 《河图》以五居阳数一、三、七、九之中
以象天,五声据以产生 • 五声: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 的1、2、3、5、6) • 变徵(4)、变宫(7)
• 五声分别与土、金、木、火、水相应—— • 角为春气木声,徵为夏气火声,商为秋气
金声,羽为冬气水声,宫为“四方”(此 上下结构)气土声。
• 《河图》以六居二、四、六、八、十之中
• 阴阳总纲 :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
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 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化 之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化   之

《系辞传》又说: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坤· 文言传》说:“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 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 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 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由辨之不平辨 也。”
“明夷”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 “初登于天”, 照四国也。 “后入于地”, 失则也。
巽以行权,德之制也。
二、周易中的治国之道
《汉书· 艺文志》 “王教之典籍” 《周易正义· 序》 “故《易》者,所以断天地,理人 伦,而明王道也。”
(一)天道与人心相应,君位系于下民 “效天”和“顺天”。 《系辞传》“天生神物, 圣人则之;天地 变化, 圣人效之。” 《观· 彖传》又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 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豫· 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 而四时不武。圣人以顺动,则刑罚轻而民 服。”
《节· 象传》说;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 德行。 《彖传》
当位以节, 中正以通。天地节, 而 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三)、刚健不息,强调实行人治 《泰· 象传》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 之宜, 以左右民。
《乾· 象传》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 《大畜· 象传》又说:“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其德。”
7、困(泽水困),困难、困苦。
德之辨也。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以寡怨。
8、井(水风井),通也,下水上达。德之地 也。 故曰:井,德之地也;井居其所而迁。 《井》象辞:君子以劳民劝相。井者通也,下 水上达。
9、巽,同“逊”,谦逊、随顺、退让之意。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
四、八卦 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 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 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 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 系辞· 上》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 也叫经卦或单卦。

周易与中国文化

周易与中国文化

《易经》“中孚”九二爻辞“鸣鹤在阴”
爻 阳爻“——”与阴爻“— —”生殖崇拜,蓍草,结绳记事,太阳日照的向背 阳刚与阴柔
乾坤阴阳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下》)
八卦 八卦的形成 乾坤阴阳互求与六卦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乾父求合坤母,三男,反之,三女。
其二,阴阳合德。“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乾坤相合——八卦——六十四卦
乾坤阴阳互求与六卦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乾父求合坤母,三男,反之,三女。
第一变结果是:44,40
第二变结果是:40,36,32
第三变结果是:36,32,28,24
三变之后得一爻:36,28(老阳,少阳)→ 阳爻——
24,32(老阴少阴) → 阴爻— —
十八变之后得一卦
占卜的依据:有无变爻。36(老阳),24(老阴)皆变爻,阳变阴,阴变阳。变爻形成的卦为之卦或变卦。七种情况:
判断吉凶的依据多样本卦 变卦 卦辞 卦象 占问者的品行
卦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死,崔武子吊丧,欲娶棠姜。遇困卦(坎下兑上)之大过(巽下兑上),史官以为吉,陈武子曰:“夫从风,风殒妻,不可娶也。”坎(中男)变为巽巽(长女)在下
《周易古筮考》,纪晓岚应举,得困之大过。
六三爻变,“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第二名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

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一是从时间说,是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

《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越受到《周易》的影响。

二是从内容。

地位说,很重要。

《周易》基本构建了中图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

五经有丙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

史、暂的核心是暂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

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了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

道家更多继承了阴柔、混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

告诫君王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

这类仅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臣民对君王的拥护,换来政权的稳固。

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

"老子从阴柔之通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达则意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约支化心理结构。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余敦康余敦康,著名学者,湖北汉阳人,1930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内圣外王的贯通》、《中国哲学论集》、《易学今昔》、《魏晋玄学史》、《周易现代解读》、《周易管理学》等。

《周易》这部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承认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但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事实,如何估价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见仁见智,有四种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就主要倾向而言,:一种看法认为《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其中所蕴含的巫术文化的智慧就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因而应从卜筮的角度来解释。

另种看法认为,虽然《周易》由卜筮演变而来,但它的宝贵之处不在卜筮,而在于卜筮里边蕴含着的哲学内容,卜筮不过是它的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因而应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三种看法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天文历法的书,也就是—部科学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不仅对古代的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相吻合,因而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四种看法认为,《周易》是―部史学著作,其中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反映了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因而应从史学的角度来解释。

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周易》的性质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便会选择什么样的解释角度。

为了对《周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必须讨论一下这部书的性质问题。

应该承认,以上四种看法都能在《周易》的本文以及后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根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以以立一家之言。

实际上《周易》作为中外历史上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性质十分复杂,巫术、哲学、科学、史学这几个层面的性质全都具有,也全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

浅议《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立勋 刘正怀

浅议《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立勋 刘正怀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之源,它影响着古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精神方向,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清代学人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其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千百年来,不少学者试图探根溯源,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即发端于《易》,其主要以《经》和《传》对卦爻象的阐释为依据。

当今,我们可以这么说,《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大典,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的理论形态的文化渊源,不论是儒家学说或是道家学说,都接受了它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发挥了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这些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就是《周易》的文化价值和思想精神。

从哲学的视角探究,《周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它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被尊为群经之首是名符其实的。

本文《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拙议,恭请学人批评与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德国有一位哲学家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却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的民族”。

这句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就民族的整体而言,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一个民族的活力,在于这个民族所潜在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保存民族文化最持久、最完整,从未间断的民族。

在西方国家人们的眼里,往往以中国文化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视《周易》是东方文化伟大智慧的结晶。

《周易》是东方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之根,它渗透着东方民族,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其基本精神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二是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三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天人中,人是重点,人要去认识天道,实践天道,体现天道,参与天道其中,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_周易_与中国文化

_周易_与中国文化

只局限于指称意义的对象关系之中。 语言讲的冲突、矛盾。氤氲是互相作 生物。天作为一个东西不可能生万物,
现代科技的发展,比如说计算机数字 用,构精是个融合、交流、交感的过程。 地作为一个东西也不可能生万物,只
化原理是二进制,二进制最初的发明 对峙的东西,只有融合才能化生万物。 有天地氤氲,才能化生万物。这就是中
法家、兵家都有影响作用。
以看出,中国人把所有的不同性质的 《前言》中,以较多的篇幅说明了这个
为什么讲它同这几家思想有联 东西,概括成阴和阳这两个相对待的状 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数字卦,就
系?比如说乾卦,它是纯阳、纯刚,这同 态、性质和特征。比如说天地、男女、上 构成了最初的文字。它的文字特点、方
言文字的出现,才给事物以意义,创造 以看出来天地是互相变化的,天是阳, 讲话,天不去干预创造万物,即没有一
了人的思维空间、符号空间,是现实关 地是阴;男是阳,女是阴。天地男女也 个绝对的天来造万物,万物是由不同
系的表述和创造,但语言文字符号还 就是乾坤,是对待的两端,也就是现代 事物融合而和合而成的,所以讲和实
坛 家。在一个寺庙中,有道教的太上老君、 震,山是艮,泽是兑。《周易·说卦传》中 有。从零到二到四到八,是一种超越直
佛教的释迦牟尼,也有儒家的孔子或者 八卦取“象”102种。到了汉代的象数 观的抽象思维,是一种符号的思维,是
民间信仰的关公。同时,作为儒家群经 学,每个卦的象征就很多了,甚至几 在于追究宇宙万物之所以然之故的思
儒家的入世思想、贵阳崇刚、自强不息 下、君臣、夫妇、父子,都可以往阴和阳 式以及书写的方法,基本上都定型。现
的思想是有联系的;《归藏》 是道家的 这里头带,中医当中的内外、虚实、表里 在看到的甲骨文,实际上它是一些占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典籍,是周朝时期的经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周易》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被视为“三统一”之一、在中国传统的学问分类中,“经、史、子、集”被称为“四书五经”,其中的五经被认为是五部重要的典籍。

而《周易》作为五经之一,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哲学观念与其他经典相辅相成,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其次,对于哲学方面,《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周易》蕴含了“易经思想”,并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阴阳平衡”的理念。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各个学派,对于后来的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多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此外,《周易》对中国古代宗教也有深刻的影响。

易经被视作一种神秘的预测方法,常被用于卜筮和预测吉凶祸福。

《周易》中的“乾坤”、“八卦”、“占卜”等概念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对于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周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易经的典籍性质和精神内涵让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至今,《周易》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周易》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人雅士的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此外,《周易》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被认为是预测历史的工具之一,被广泛用于皇帝和王朝的决策制定。

历史记载中,有许多历代皇帝和政府官员把经筵设在《周易》前,借助易经的智慧来辅助治理国家。

这些皇帝和政府的使用与推崇使《周易》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历史进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它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对于哲学、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