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精编版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 1、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 句是( C ) • A、先天下之忧/而忧 • B、然则/何时而乐耶 • C、尝求古仁/人之心 • D、吾/谁与归
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 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 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方法小结
前提:正确地将句子翻译出来准确地理解 文意 。 1.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 应当停顿。 2.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3.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 顿来读。 4.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5.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 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 /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 / 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与朱元思书》
四、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 “便要/(渔人)还家” •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等。 •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 / / • 先主曰:“君与俱来。” /
五、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 行划分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 意思: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 它的人民担忧
二、主-谓宾之间要停 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 • • • 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之妻私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
/
/
/
2.谓宾之间要停顿。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腰白玉之环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状语后置句之前要停顿。
受 任 /于 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故 临 崩 寄臣 以大事也。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时,需要注意一些停顿的位置,以使语意更加清晰明确。

首先,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

比如,“余闻而愈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一犬坐于前”
等等。

其次,句首关联词后面也需要停顿。

例如,“故为之说”、“虽鸡狗不得宁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等等。

句首发语词也需要停顿,这些发语词通常是虚词,如“至”、“若”、“岂”等等。

例如,“若夫霪雨霏霏”、“盖大苏泛赤壁云”、“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等等。

古代的一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双音节词,需要分开读。

比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等等。

在有省略成分的地方也需要停顿,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状语提前时,在其后和主语之前需要稍加停顿。

例如“今天下三分”、“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也需要在这些词语的后面加以停顿。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俄而百千人大呼”等等。

文言文朗读节奏

文言文朗读节奏

文言文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文言文朗读节奏

文言文朗读节奏

表1.古诗词朗读停顿一.按音节划分。

通常是两字一顿,五言停顿两次,七言停顿三次。

五言“2—1—2”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2—1”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2—2—1—2”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2—2—1”式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按意义单位划分。

通常五言停顿一次,七言停顿两次。

五言“2—3”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言“2—2—3”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三.备注划分时还要兼顾意义,不要损害语义、破坏结构。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一句,不能断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而应断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或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表2.古文朗读停顿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子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的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把句子翻译出来确切的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次要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的停顿。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总结了确定句子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后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若”“夫”若夫“等,诵读是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续。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代汉语是一个单音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

可/以一战。

“于是“可以”在古代是两个单言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不要把它当作一个词连起来读。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七、依据文言句式划分。
文言文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倒装句式,比如 说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倒装,定语后置等等这些特 殊的句式,那么就需要保证不影响文言文意义的 情况下来进行断句。 例如:
①何陋/之有? ②两三点雨/山前
•八、根据古代知识划分朗读节奏。
•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 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 准确把握,正确停顿不能肢解。
• 句首或句中出现“虽、故、则、若、而、是 故、然则”等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往往 在这些关联词语后面停顿。 • 如:①故/君子有不战。(《孟子二章》) • ②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四、连用的两个单音词之间要停顿。
•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出现构成与现代汉语中的 双音节词相同的词语,要根据句意认真分析,这样 的词语在古汉语中往往是两个单音节,朗读时中间 停顿才合乎语意。
例题解析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 表议论或提示原因或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等,如“盖、夫、且夫、若夫、至若、岂若”等, 诵读应稍加停顿。
•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 ①山肴/野蔌。(《醉翁亭记》) • ②沿/溯阻绝。(《三峡》)
•六、根据逻辑意义划分。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 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 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 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 “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 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 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 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 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如何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附练习,还有答案,也有划分方法)

如何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附练习,还有答案,也有划分方法)

如何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知识导航】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主要依据的是文句的意义,只有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才不会读破句(即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

如果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和揣摩,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就不难了。

一、注意分清单音词和双音词。

在文言文中,往往出现的两个单音词恰巧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如“中间力拉崩到之声”(《口技》),“中间”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但在句中却是两个词,因此,朗读时,要读成“中筑间筑力拉筑崩到之声”。

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根据课文注释或老师的讲解来辨别清楚,准确翻译,才能正确读好节奏。

二、句首虚词之后可停顿。

句首虚词往往起着领起全句的作用,诵读时,应在其后有所停顿。

如“夫”、“盖”、“故”等,“故筑时有筑物外之趣”、“盖筑一癞虾蟆”。

(《童趣》)三、弄清句意,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正确的停顿应是“其一筑犬坐于前”,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的面前。

如果不理解句意,误读为“其一犬筑坐于前”,那就变成“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了。

这与文章所写的实际情况显然不符。

四、句首是在句中充当主语的名词或代词,其后也应停顿。

如:“余筑忆童稚时”(《童趣》)、“马筑无故筑亡筑而入胡”(《塞翁失马》)。

五、句首是动词,其后也应停顿。

如:“作筑青云白鹤筑观”、“捉筑虾蟆”。

(《童趣》)六、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学筑而不思筑则罔”。

(《论语》)【达标训练】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处。

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②项为之强③以丛草为林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⑤为人谋而不忠乎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⑦择其善者而从之⑧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拓展训练】读下面短文,用“/”标出每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晏子之御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②。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③,策驷马④,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⑤,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⑥,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⑦,常有以自下者⑧。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规则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规则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规则(仅供参考)整理:南昌三中青云谱校区危立春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内文言语句谈朗读节奏的划分:1、主语和谓语之间停顿 .例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例2:城/非不高也2、动词和宾语从句之间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例2:念/无与为乐者3、动词和介宾短语(补语)之间或介宾短语(状语)和动词之间停顿 .例1:骈死/于槽枥之间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例3:以衾/拥覆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1:其一/犬坐于前例2:山行/六七里5、句首发语词、表时间的状语和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如夫“”、“盖”、“故”、“惟”、“自”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1:夫/环而攻之例2:既而/儿醒例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例1:佳木/秀而繁阴。

例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3:吾/谁与归7、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1:可/以一战例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8、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分析: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余闻之也/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则无敌国外患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翻译: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翻译:喜欢宴请客人,他的俸禄微薄,常常不使(俸禄)有剩余。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和规律之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A.余幼时/即嗜学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B.断句应改为:益慕/圣贤之道翻译:二十岁成人以后,我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C.无/鲜肥滋味之享翻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D.烨然/若神人翻译:光彩照人的样子,如同神人。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这里A项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

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

“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

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

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

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

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

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三、教学冷热点热点:文言文中出现比较频繁的重点语句。

冷点:四、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2、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方法,第二课时练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纲考点初中1至6册中的文言文,重点是讲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能准确的划分这些句子的朗读节奏,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在中考中,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划分朗读节奏。

分值为2分。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中考题例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

“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004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

故A是错的。

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

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无”的宾语。

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

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04年中考题)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划分。

正确划法如下(当然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由此可见,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

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

(四)、经典题例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