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Word版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 1、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 句是( C ) • A、先天下之忧/而忧 • B、然则/何时而乐耶 • C、尝求古仁/人之心 • D、吾/谁与归
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 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 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方法小结
前提:正确地将句子翻译出来准确地理解 文意 。 1.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 应当停顿。 2.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3.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 顿来读。 4.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5.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 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 /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 / 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与朱元思书》
四、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 “便要/(渔人)还家” •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等。 •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 / / • 先主曰:“君与俱来。” /
五、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 行划分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 意思: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 它的人民担忧
二、主-谓宾之间要停 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 • • • 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之妻私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
/
/
/
2.谓宾之间要停顿。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腰白玉之环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状语后置句之前要停顿。
受 任 /于 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故 临 崩 寄臣 以大事也。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言文节奏划分及翻译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文简奥,节奏明快,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然欲读通文言文,非独记其字义,辨其句读,更需领悟其节奏,方能得其真意。
本文将论述文言文节奏划分之要领,并附以翻译,以助学者领悟。
一、文言文节奏划分1. 句读句读,即句子的停顿。
文言文句读,有定句读与变句读之分。
(1)定句读:指句子中固定的停顿点。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曰”与“学而时习之”之间,为定句读。
(2)变句读:指句子中根据语气、修辞等需要灵活停顿的点。
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此句中,“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之间,为变句读。
2. 词语节奏词语节奏,即词语中的停顿。
文言文中,词语节奏有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节词:如“日、月、山、水”等,读时无需停顿。
(2)双音节词:如“天地、日月、山水”等,读时在中间停顿,如“天地/日月”。
(3)多音节词:如“国家、百姓、人民”等,读时在词组内部停顿,如“国家/百姓”。
二、文言文翻译1. 直译直译,即直接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直译是最基本的方法。
如:“吾日三省吾身。
”直译为:“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2. 意译意译,即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意译适用于难以直译的句子。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3. 融译融译,即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在翻译文言文时,融译适用于复杂的句子。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融译为:“孔子说:‘了解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三、总结文言文节奏划分及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学者需认真领悟文言文节奏,掌握直译、意译、融译等翻译方法,方能深入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之智慧。
现将本文要点总结如下:1. 文言文句读有定句读与变句读之分。
2. 词语节奏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之分。
文言文节奏划分

文言文节奏划分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1、一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1、忘/路之远近。
2、恐/前后受其敌。
3、衔/远山,吞/长江。
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鸣之/而不能通起意。
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1、尝/与人佣耕。
2、俄而/百千人大哭。
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如:1、且/人患志之不立。
2、其/真无马邪?3、至若/春和景明。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七、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1、问/(渔人)所从来。
2、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八、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1、泉香/而酒洌。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斗折/蛇行。
4、属予作文/以记之。
九、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个雨/山前。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十、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第一篇: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一、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例:(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霪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二、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是”(2)《捕蛇者说》中的“可以”、“生日”(3)《桃花源记》中的“妻子”(4)《口技》中的“中间” 例:a、而|乡邻之生|日蹙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1)池|非不深也(2)以光|先帝遗德(3)余将告|于莅事者四、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2)殚|其地之出五、“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例:余闻之也|久六、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例:(1)其一|犬坐于前(2)必以|分人七、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例:(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八、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中该如何停顿这句话的顿我自己以前也迷惑过,后来通过查找资料,认为应该这样停: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理由如下:1、前面三个分句为动宾结构,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停顿,这就是所谓的逻辑停顿。
难点在后一分句:为什么这样分,这个问题直到今晚才真正有些明确,原来,我将这个“行”字理解为“行为”或“所做的”,导致这句话说不通,其实这个“行”还有另一个不常用的义项,“行将就木”,“行”者,“将”也,有旁证,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鄙夫行衰谢”。
[引自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5页]“拂”作“违背”解。
[同上,314页]这样,这句话就是“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技巧(含练习)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技巧一、概念停顿指的是人们在朗读时,由于生理和表达的需要在句中、句末之间的停歇。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例子: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即朗读节奏,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例子:他知道这件事不要紧。
二、句法成分句法成分即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句法结构是有若干词语按照语言规律组成的单位。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三、如何划分朗读节奏?1、根据句首特殊词语划分2、根据句法结构划分3、古二今一原则4、并列短语间要停顿5、句子省略处要停6、“也”表停顿语气时,需要停顿二、根据句法结构划分(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可以有停顿一个完整的句子往往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的,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往往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复杂宾语之间停顿,这样的划分符合句意的表达1、康肃笑而遣之2、友人惭,下车引之3、先帝不以臣卑鄙4、忘路之远近(二)状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有停顿1、沙性松浮,湮于沙上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意: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动词)之间要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变了句子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2、山行六七里三:“古二今一”原则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可以一战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三、并列短语间要停顿1、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泉香而酒洌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四、句子中间省略处要停顿1、问(渔人)所从来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五、“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时,朗读时应停顿1、余闻之也久矣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注意: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理解文意。
古诗文朗诵节奏划分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 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 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 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1、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 2、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 (1) 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 加停顿。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其中一只狼。“犬” 修饰动词“坐”,即 “像狗一样”。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 为: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知/太守 之/乐其乐也。(前一个 “乐”用作动词,以……为乐; 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 是“以其 乐为乐”) 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 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 若遇到3、 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6、马/说。 7、 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题型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完整word版)文言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技巧

文言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一、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例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时,须停顿例1.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须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例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停顿)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例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4。
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二、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例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例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花源中人)例4。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例5。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例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例7。
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三、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例1。
文言文节奏划分

21、桃花源记的朗读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2、短文两篇陋室铭朗读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爱莲说朗读节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核舟记朗读节奏划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如:
1、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
如1、《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应是“然则/何时/而乐耶”因为“则”的前面没有另一层实在的内容,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
有些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窃、惟、凡;或表敬副词,如“请、敬”,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1、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
2、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
1、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2、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3、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
如:1、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2、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七、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
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意思的理解,停顿应是:其一/ 犬坐于前。
又如: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