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组织设计

合集下载

空调风口与气流组织设计

空调风口与气流组织设计

空调风口与气流组织设计随着现代社会对舒适度的追求不断提高,空调系统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而空调风口作为空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气流组织和舒适度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以空调风口与气流组织设计为主题,探讨其在空调系统中的作用和设计原则。

一、空调风口的作用空调风口是将空调系统产生的冷(热)风通过通风管道输送到室内的重要设备。

它不仅影响空调系统的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室内空气的流通和舒适度。

合理设计的空调风口能够使室内空气均匀分布,避免局部温度差异,提高空调系统的效率。

二、气流组织设计原则1. 均匀分布:气流组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使室内空气能够均匀分布,避免出现局部温度差异。

通过合理设置空调风口的位置和数量,可以实现空气在室内的均匀流通。

2. 避免直吹:直吹是指空调风口直接对人体吹出冷(热)风,造成不舒适感。

因此,在气流组织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直吹,通过调整风口的角度和风速,使冷(热)风能够均匀地散布在室内。

3. 考虑人体热舒适度:人体的热舒适度与空气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气流组织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环境和季节的需求,合理调整空调风口的送风温度、湿度和风速,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4. 考虑空气质量:气流组织设计不仅要考虑热舒适度,还要考虑室内空气的质量。

合理设置空调风口的位置和通风管道的布局,可以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减少污染物的积聚。

三、空调风口的设计要点1. 风口位置:空调风口的位置应根据室内布局和气流组织设计要求确定。

一般来说,应避免将风口设置在人体活动区域的正上方,以免造成直吹。

同时,在冷气流组织中,应将风口设置在室内高温区域的下方,以提高冷空气的下沉效果。

2. 风口尺寸:风口尺寸的选取应根据室内面积、人流密度和冷(热)负荷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室内面积较大、人流密度较大或冷(热)负荷较大的区域,应选择较大尺寸的风口,以保证空气的充分流通。

3. 风口角度:风口的角度直接影响到冷(热)风的散布效果。

算例气流组织设计

算例气流组织设计

四、气流组织的设计计算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合理地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与分布、确定送风口的型式、数量和尺寸,使工作区的风速和温差满足工艺要求及人体舒适感的要求。

气流组织的效果可以用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 (Air Diffusion Performance Index )来评价,它定义为工作区内各点满足温度、湿度和风速要求的点占总点数的百分比。

可以通过实测来确定。

以下介绍几种气流组织的设计方法。

气流组织设计一般需要的已知条件如下:房间总送风量0L (m 3/S );房间长度L (m );房间宽度W (m );房间净高H (m);送风温度0t (℃);房间工作区温度n t (℃);送风温差0t ∆(℃)。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中常用的符号说明如下:ρ——空气密度,取1.2 (kg/m 3);p C ——空气定压比热容,取1.01 kJ /(kg ·℃);0L ——房间总送风量(m 3/S);L ——房间长度(m);W ——房间宽度(m);H ——房间净高(m);x ——要求的气流贴附长度(m),x 等于沿送风方向的房间长度减去1 m ;0t ——送风温度(℃);n t ——房间工作区温度(℃);0/d F n ——射流自由度,其中n F 为每个风口所管辖的房间的横截面面积(m 2);0d ——风口直径,当为矩形风口时,按面积折算成圆的直径(m)。

(一)侧送风的计算除了高大空间中的侧送风气流可以看做自由射流外,大部分房间的侧送风气流都是受限射流。

侧送方式的气流流型宜设计为贴附射流,在整个房间截面内形成一个大的回旋气流,也就是使射流有足够的射程能够送到对面墙(对双侧送风方式,要求能送到房间的一半),整个工作区为回流区,避免射流中途进人的工作区。

侧送贴附射流流型如图6-10所示 (图中断面I-I 处,射流断面和流量都达到了最大,回流断面最小,此处的回流平均速度最大即工作区的最大平均速h υ)。

这样设计流型可使射流有足够的射程,在进人工作前其风速和温差可以充分衰减,工作区达到较均匀的温度和速度;使整个工作区为回流区,可以减小区域温差。

暖通空调气流组织的设计要点

暖通空调气流组织的设计要点

(一)侧向送风的设计要点1.当空调房间内的工艺设备对侧送气流有一定的阻挡,或者单位面积送风量过大、致使空调区的气流速度超出要求范围时,不应采用侧向送风方式。

2.侧送风口的设置,宜沿房间平面中的短边分布;当房间的进深很长时,宜选择双侧对送,或沿长边布置侧送风口。

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同一侧的下部。

3.对工艺性空调,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士1℃时,侧送气流宜贴附;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0.5℃时,侧送气流应贴附。

4.设计贴附侧送气流流型时,应采用水平与垂直方向均可调节的双层百叶送风口,配有对开式风量调节阀。

当双层百叶送风口的上缘离吊顶距离较大时,可将它的外层横向叶片调节成向上呈10~20°的仰角,以加强贴附,增加射程。

而它的内层竖向叶片可使射流轴线不致于发生左右偏斜。

5.对于舒适性空调,当采用双层百叶风口进行侧向送风时,应选用横向叶片(可调的)在外、竖向叶片(固定的)在内的风口,并配有对开式风量调节阀。

根据房间供冷和供暖的不同要求,通过改变横向叶片的安装角度,可调整气流的仰角或俯角。

例如,送冷风时若空调区风速太大,可将横向叶片调成仰角;送热风时若热气流浮在房间上部下不来,可将横向叶片调成俯角。

(二)孔板送风的设计要点1.孔板上部应保持较高而稳定的静压,稳压层的高度应通过计算确定,但净高不应小于0.2m;稳压层内的围护结构应严密,表面应光滑。

2.稳压层内的送风速度,宜保持3~5m/s。

3.除了送风长度特别长的以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但在进风口处宜设防止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或挡板。

4.孔板的布置应与室内局部热源的分布相适应。

5.孔板的材料,宜选用镀锌钢板、铝板或不锈钢板等金属材料。

(三)散流器平送的设计要点1.散流器送风的布置原则(1)应有利于送风气流对周围空气的诱导,避免产生死角,并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特点,在散流器平送方向不应有阻挡物(如柱子)。

(2)宜按对称均匀布置或梅花形布置,散流器中心与侧墙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

北京某羽毛球场馆空调气流组织设计方案

北京某羽毛球场馆空调气流组织设计方案

北京某羽毛球场馆空调气流组织设计方案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羽毛球作为一种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运动,在北京及全国范围内逐渐流行。

为了给羽毛球爱好者提供一个舒适、专业的运动环境,北京某羽毛球场馆决定进行改造,特别邀请我们为其设计新的空调气流组织方案。

二、设计目标本次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羽毛球场馆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过程中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气流组织,尽可能减少空调能源消耗,实现绿色环保的运营。

三、设计方案1、空调系统布局:我们将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确保整个场馆的均匀制冷/制热。

中央空调系统能够更好地控制室内温度,减少场馆内外的温度差异。

2、气流组织:在比赛区和观众席,我们将采用喷口送风的方式,使空调送出的冷/热空气能迅速均匀地分布在场馆内。

喷口送风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冷/热空气混合,提高空调效率。

3、排风系统:我们将设置合理的排风系统,确保场馆内的空气流通。

排风系统将安装在场地四周的围栏上,以避免对运动员和观众的视线造成干扰。

4、湿度控制:羽毛球场馆内的湿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指标。

我们将通过空调系统的加湿和除湿功能,将湿度控制在50%-60%的最佳范围。

5、节能设计:我们将采用变频技术、能量回收等节能措施,以降低场馆的能源消耗。

同时,我们将根据场馆的实际使用情况,合理安排空调的运行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四、结论通过以上的设计方案,我们旨在为北京某羽毛球场馆打造一个舒适、专业的运动环境,同时实现绿色环保的运营。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羽毛球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好的运动体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空调工程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保证空调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本篇文章将阐述一份完整的空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空调工程的施工过程有序、高效,同时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数据中心空调空调系统气流组织设计

数据中心空调空调系统气流组织设计
下送上回风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有效利用冷源,减少能耗。 (2)机房内整齐、美观。 (3)便于设备扩容和移位。
上送侧回通常是采用全室空调送回风的方式,适用于中小型机房。上送风可分为机房顶送、风管送 两种形式。由顶部或侧上方送风的气流首先与室内空气混合,再进入设备或机柜内。机房顶部安装 散流器或孔板风口送风,工作的气流小且均匀,人有良好的舒适感。
数据中心空调空调系统气流组织设计
空气是机房中热、湿和洁净的载体。 大风量,低焓差的理解。 专用空调是节能型空调,送风机也是“节能”的。 保证机房设备环境的良好,必须保证气流循环的正常。 由于目前机架还鲜有水冷或直膨冷的方式,气流依旧是机房中唯一的环境保障载体。 冷却方式目前有5种,空气自然对流辐射、强迫风冷、空气冷却板(散热片加风扇)、液体 冷却板(强制间接液冷)、蒸发冷却(相变冷却)。 液(水)冷是气冷能力的10倍,直膨冷是液冷的几十到上百倍。随着高密度的发展,风冷 方式是有瓶颈的。
机房气流组织可以分为3个部分: 1、机房气流组织
•上送下回还是下送上回 •送风距离(风压) •假地板静压箱 2、机架气流组织 单架容量 机架结构 进风结构 封闭空位 3、设备内的气流组织
送风方式的解释:气流的作用可以认为是稀释有害物(污染源、热源和湿源)。机房内是稀释 热源。
ηa≈100% (a)层流送风
ηa=50% (c)顶送上回
ηa=50~100% (b)下送上回
ηa≈50% (d)上送上回
下送上回方式是大中型数据中心机房常用的方式,空调机组送出的低温空气迅速冷却设备,利用热 力环流能有效利用冷空气冷却效率,因为热空气密度小、轻,它会往上升;冷空气密度大、沉,它 会往下降,填补热空气上升留下的空缺,形成气流的循环运动,这就是热力环流。

洁净室空间气流组织设计方案

洁净室空间气流组织设计方案

洁净室空间气流组织设计方案洁净室是一种具有特殊环境要求的生产和实验场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环境中的颗粒物、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的浓度,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空气流动是洁净室内部环境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空气流动组织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颗粒物和微生物的传播,保持洁净室内的净化水平。

在设计洁净室空气流动组织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空气流动方向:洁净室的空气流动方向主要有垂直流和水平流两种。

垂直流指的是从天花板向地面的垂直气流,适用于对物体表面清洁要求较高的场所;水平流指的是水平方向的气流,适用于人员操作区域较大的场所。

根据洁净室的具体需求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空气流动方向。

2.空气流速:空气流速是指空气在洁净室内的运动速度,通常以立方米/小时为单位表示。

根据洁净室的净化等级要求,选择适当的空气流速可以有效地控制颗粒物的扩散和沉积。

一般情况下,洁净室内装置设备和人员操作区域的空气流速应该不低于0.3m/s。

3.排风设计:洁净室内的排风系统是保持空气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排风设计,可以有效地去除洁净室内产生的污染物和热量,保持较好的空气质量和温湿度条件。

排风系统应具备足够的风量和恰当的排气口位置,以实现洁净室内部的负压和恒定的空气流动。

4.过滤系统:洁净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主要依靠过滤系统。

过滤系统主要由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组成,可以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和微生物。

根据洁净室的净化要求和空气流动特点,合理选择过滤器的等级和数量。

5.空气循环方式:洁净室内的空气循环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单向流动,即空气从一个方向进入和排出,保持流线型的空气流动;另一种是混合循环,即空气从多个方向进入和排出,形成交叉和混合的空气流动。

根据洁净室的工艺要求和空间布局,选择合适的空气循环方式。

综上所述,洁净室空气流动组织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空气流动方向、空气流速、排风设计、过滤系统和空气循环方式等因素,以实现对洁净室内环境的有效控制和净化。

气流组织设计

气流组织设计

四、气流组织的设计计算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合理地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与分布、确定送风口的型式、数量与尺寸,使工作区的风速与温差满足工艺要求及人体舒适感的要求。

气流组织的效果可以用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Air Diffusion Performance Index)来评价,它定义为工作区内各点满足温度、湿度与风速要求的点占总点数的百分比。

可以通过实测来确定。

以下介绍几种气流组织的设计方法。

气流组织设计一般需要的已知条件如下:房间总送风量0L (m 3/S );房间长度L (m );房间宽度W (m );房间净高H (m);送风温度0t (℃);房间工作区温度n t (℃);送风温差0t ∆(℃)。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中常用的符号说明如下:ρ——空气密度,取1、2 (kg/m 3);p C ——空气定压比热容,取1、01 kJ /(kg ·℃);0L ——房间总送风量(m 3/S);L ——房间长度(m);W ——房间宽度(m);H ——房间净高(m);x ——要求的气流贴附长度(m),x 等于沿送风方向的房间长度减去1 m;0t ——送风温度(℃);n t ——房间工作区温度(℃);0/d F n ——射流自由度,其中n F 为每个风口所管辖的房间的横截面面积(m 2);0d ——风口直径,当为矩形风口时,按面积折算成圆的直径(m)。

(一)侧送风的计算除了高大空间中的侧送风气流可以瞧做自由射流外,大部分房间的侧送风气流都就是受限射流。

侧送方式的气流流型宜设计为贴附射流,在整个房间截面内形成一个大的回旋气流,也就就是使射流有足够的射程能够送到对面墙(对双侧送风方式,要求能送到房间的一半),整个工作区为回流区,避免射流中途进人的工作区。

侧送贴附射流流型如图6-10所示 (图中断面I-I 处,射流断面与流量都达到了最大,回流断面最小,此处的回流平均速度最大即工作区的最大平均速h υ)。

这样设计流型可使射流有足够的射程,在进人工作前其风速与温差可以充分衰减,工作区达到较均匀的温度与速度;使整个工作区为回流区,可以减小区域温差。

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方案

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方案

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出行需求不断增加,高铁、城际铁路等快速交通方式逐渐流行。

火车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城市门户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火车站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它关乎着站内空气流动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因此,本文将探讨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方案,以期提高站内环境质量和旅客满意度。

一、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的设计在火车站的建设中,气流组织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通风、循环、冷却和加湿等方面,以提高站内空气质量和热舒适度。

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通风路径的设计通风路径是指在火车站内部形成的气流路径,通过合理的通风路径设计,可以达到空气流动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通畅性。

通风路径的设计需要考虑站厅、候车大厅、月台等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气流动关系,建立空气流动的正向通风路径和负向排风路径。

同时,还需要对气流运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反馈调节,以保证空气流动方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空气质量的控制在火车站内部,人员密集,环境空气质量容易受到污染和异味干扰。

因此,在气流组织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控制空气质量,并保持空气清新。

具体措施包括空气过滤、沉积污染物治理、加湿控制等方面,以保证站内空气质量的良好。

3.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在气流组织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改善站内热舒适度。

具体措施包括加装空调设备、喷淋系统、加湿系统等技术手段,通过适当的调节,实现站内室温、湿度和热舒适度的控制。

二、气流组织模拟设计的应用为了更好的设计和优化火车站内部的气流组织,需要进行模拟设计和优化分析,以掌握站内气流分布的特点。

现代化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将建筑物内部的气流结构模拟出来,反复优化和验证,从而提高气流结构的优化和稳定性。

1. 模拟软件的选择在进行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时,需要先选择适合的气流模拟软件。

常用的气流模拟软件包括FLUENT、ANSYS、PHOENICS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气流组织设计7.4.1 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应根据空调区的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空气质量、温度梯度以及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等要求,结合内部装修、工艺或家具布置等确定;复杂空间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

7.4.2空调区的送风方式及送风口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采用百叶、条缝型等风口贴附侧送;当侧送气流有阻碍或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人员活动区的风速要求严格时,不应采用侧送;2 设有吊顶时,应根据空调区的高度及对气流的要求,采用散流器或孔板送风。

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人员活动区内的风速或区域温差要求较小时,应采用孔板送风;3 高大空间宜采用喷口送风、旋流风口送风或下部送风;4 变风量末端装置,应保证在风量改变时,气流组织满足空调区环境的基本要求;5 送风口表面温度应高于室内露点温度;低于室内露点温度时,应采用低温风口。

7.4.3采用贴附侧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送风口上缘与顶棚的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应设置向上倾斜10°~20°的导流片;2 送风口内宜设置防止射流偏斜的导流片;3 射流流程中应无阻挡物。

7.4.4采用孔板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孔板上部稳压层的高度应按计算确定,且净高不应小于0.2m;2 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速度宜采用3 m/s~5m/s。

除送风射流较长的以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

稳压层的送风口处,宜设防止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或挡板;3 孔板布置应与局部热源分布相适应。

7.4.5采用喷口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员活动区宜位于回流区;2 喷口安装高度,应根据空调区的高度和回流区分布等确定;3 兼作热风供暖时,宜具有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功能。

7.4.6采用散流器送风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 风口布置应有利于送风气流对周围空气的诱导,风口中心与侧墙的距离不宜小于1.0m;2 采用平送方式时,贴附射流区无阻挡物;3 兼作热风供暖,且风口安装高度较高时,宜具有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功能。

7.4.7采用置换通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房间净高宜大于2.7m;2 送风温度不宜低于18℃;3 空调区的单位面积冷负荷不宜大于120W/m2;4 污染源宜为热源,且污染气体密度较小;5 室内人员活动区0.1m至1.1m高度的空气垂直温差不宜大于3℃;6 空调区内不宜有其他气流组织。

7.4.8采用地板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送风温度不宜低于16℃;2 热分层高度应在人员活动区上方;3 静压箱应保持密闭,与非空调区之间有保温隔热处理;4 空调区内不宜有其他气流组织。

7.4.9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空调区宜采用双侧送风;当空调区跨度较小时,可采用单侧送风,且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2 侧送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采用双侧对送射流时,其射程可按相对喷口中点距离的90%计算;3 宜减少非空调区向空调区的热转移;必要时,宜在非空调区设置送、排风装置。

7.4.10上送风方式的夏季送风温差,应根据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气流射程长度以及是否贴附等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在满足舒适、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宜加大送风温差;2 舒适性空调,宜按表7.4.10-1采用;表7.4.10-1舒适性空调的送风温差注:表中所列的送风温差不适用于低温送风空调系统以及置换通风采用上送风方式等。

3 工艺性空调,宜按表7.4.10-2采用。

表7.4.10-2工艺性空调的送风温差7.4.11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空调区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确定。

7.4.12回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应设在送风射流区内和人员长期停留的地点;采用侧送时,宜设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2 兼做热风供暖、房间净高较高时,宜设在房间的下部;3 条件允许时,宜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的断面风速不宜过大;4 采用置换通风、地板送风时,应设在人员活动区的上方。

7.4.13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表7.4.13选用。

表7.4.13回风口的吸风速度条文说明7.4气流组织7.4.1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原则。

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选择和布置时,应与建筑装修相协调,注意风口的选型与布置对内部装修美观的影响;同时应考虑室内空气质量、室内温度梯度等要求。

涉及气流组织设计的舒适性指标,主要由气流组织形式、室内热源分布及特性所决定。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Air Diffusion Performance Index),是满足风速和温度设计要求的测点数与总测点数之比。

对舒适性空调而言,相对湿度在适当范围内对人体的舒适性影响较小,舒适度主要考虑空气温度与风速对人体的综合作用。

根据实验结果,有效温度差与室内风速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式中:——工作区某点的空气温度、空气流速和给定的室内设计温度。

并且认为当EDT在-1.7~+1.1之间多数人感到舒适。

因此,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T)应为一般情况下,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应使空调区的ADPI≥80%。

ADPI值越大,说明感到舒适的人群比例越大。

对于复杂空间的气流组织设计,采用常规计算方法已无法满足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的日益普及,对复杂空间等特殊气流组织设计推荐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

7.4.2空调区的送风方式及送风口的选型。

空调区内良好的气流组织,需要通过合理的送回风方式以及送回风口的正确选型和布置来实现。

1 侧送时宜使气流贴附以增加送风射程,改善室内气流分布。

工程实践中发现风机盘管的送风不贴附时,室内温度分布则不均匀。

目前,空气分布增加了置换通风及地板送风等方式,以有利于提高人员活动区的空气质量,优化室内能量分配,对高大空间建筑具有较明显的节能效果。

侧送是已有几种送风方式中比较简单经济的一种。

在一般空调区中,大多可以采用侧送。

当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时,侧送贴附射流有助于增加气流射程,使气流混合均匀,既能保证舒适性要求,又能保证人员活动区温度波动小的要求。

侧送气流宜贴附顶棚。

2 圆形、方形和条缝形散流器平送,均能形成贴附射流,对室内高度较低的空调区,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比较美观,因此,当有吊顶可利用时,采用这种送风方式较为合适。

对于室内高度较高的空调区(如影剧院等),以及室内散热量较大的空调区,当采用散流器时,应采用向下送风,但布置风口时,应考虑气流的均布性。

在一些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的工艺性空调区中,采用孔板送风较多。

根据测定可知,在距孔板100mm~250mm的汇合段内,射流的温度、速度均已衰减,可达到±0. 1℃的要求,且区域温差小,在较大的换气次数下(每小时达32次),人员活动区风速一般均在0.09m/s~0.12m/s范围内。

所以,在单位面积送风量大,且人员活动区要求风速小或区域温差要求严格的情况下,应采用孔板向下送风。

3 对于高大空间,采用上述几种送风方式时,布置风管困难,难以达到均匀送风的目的。

因此,建议采用喷口或旋流风口送风方式。

由于喷口送风的喷口截面大,出口风速高,气流射程长,与室内空气强烈掺混,能在室内形成较大的回流区,达到布置少量风口即可满足气流均布的要求。

同时,它还具有风管布置简单、便于安装、经济等特点。

当空间高度较低时,采用旋流风口向下送风,亦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应用置换通风、地板送风的下部送风方式,使送入室内的空气先在地板上均匀分布,然后被热源(人员、设备等)加热,形成以热烟羽形式向上的对流气流,更有效地将热量和污染物排出人员活动区,在高大空间应用时,节能效果显著,同时有利于改善通风效率和室内空气质量。

对于演播室等高大空间,为便于满足空间布置需要,可采用可伸缩的圆筒形风口向下送风的方式。

4 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参数是保持不变的,它是通过改变风量来平衡室内负荷变化。

这就要求,在送风量变化时,所选用的送风末端装置或送风口应能满足室内空气温度及风速的要求。

用于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末端装置,应具有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的性能,并在低送风量时,应能防止产生空气滞留,在整个空调区内具有均匀的温度和风速,而不能产生吹风感,尤其在组织热气流时,要保证气流能够进入人员活动区,而不滞留在上部区域。

5 风口表面温度低于室内露点温度时,为防止风口表面结露,风口应采用低温风口。

低温风口与常规散流器相比,两者的主要差别是:低温风口所适用的温度和风量范围较常规散流器广。

在这种较广的温度与风量范围下,必须解决好充分与空调区空气混合、贴附长度及噪声等问题。

选择低温风口时,一般与常规方法相同,但应对低温送风射流的贴附长度予以重视。

在考虑风口射程的同时,应使风口的贴附长度大于空调区的特征长度,以避免人员活动区吹冷风现象发生。

7.4.3贴附侧送的要求。

贴附射流的贴附长度主要取决于侧送气流的阿基米德数。

为了使射流在整个射程中都贴附在顶棚上而不致中途下落,就需要控制阿基米德数小于一定的数值。

侧送风口安装位置距顶棚愈近,愈容易贴附。

如果送风口上缘离顶棚距离较大时,为了达到贴附目的,规定送风口处应设置向上倾斜10°~20°的导流片。

7.4.4孔板送风的要求。

1 本条规定的稳压层净高不应小于0.2m,主要是从满足施工安装的要求上考虑的。

2 在一般面积不大的空调区中,稳压层内可以不设送风分布支管。

根据实测,在6m×9m的空调区内(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1℃和±0.5℃),采用孔板送风,测试过程中将送风分布支管装上或拆下,在室内均未曾发现任何明显的影响。

因此,除送风射程较长的以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

当稳压层高度较低时,向稳压层送风的送风口,一般需要设置导流板或挡板以免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

7.4.5喷口送风的要求。

1 将人员活动区置于气流回流区是从满足卫生标准的要求而制定的。

2 喷口送风的气流组织形式和侧送是相似的,都是受限射流。

受限射流的气流分布与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尺寸和送风口安装高度等因素有关。

送风口安装高度太低,则射流易直接进入人员活动区;太高则使回流区厚度增加,回流速度过小,两者均影响舒适感。

3 对于兼作热风供暖的喷口,为防止热射流上翘,设计时应考虑使喷口具有改变射流角度的功能。

7.4.6散流器送风的要求。

1 散流器布置应结合空间特征,按对称均匀或梅花形布置,以有利于送风气流对周围空气的诱导,避免气流交叉和气流死角。

与侧墙的距离过小时,会影响气流的混合程度。

散流器有时会安装在暴露的管道上,当送风口安装在顶棚以下300mm或者更低的地方时,就不会产生贴附效应,气流将以较大的速度到达工作区。

2 散流器平送时,平送方向的阻挡物会造成气流不能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提前进入人员活动区,影响空调区的热舒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