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每个地区都有其文化历史、文化特色,这些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丽富饶、令人向往的海南岛也是这样,散发着悠久、浓厚的文化气息,它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它、拥抱它。
二、研究目的1、了解、发现海南临高县人偶戏的魅力,建立对祖国、对家乡的自豪感;2、增强对历史文化的接收能力,增长见识;3、增强对文字信息的整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1、上网搜集有关临高木偶剧的详细资料;2、观看人偶戏;3、写观后感。
四、成果报告我的家乡在海南省临高县,临高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隋大业三年(607年),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北濒临北部湾。
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47公里,形状呈椭圆形,横亘在琼州海峡之滨。
总面积1317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
辖10个镇,7个乡,2个国营农场,166个管理区,19个居民委员会,26个农场作业区,902个经济合作社。
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土地总面积197、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1、2万亩,约占46、1%。
水网纵横,林胶茂密,盛产粮、糖、油、鱼、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海岸线长17公里,海洋捕捞历史悠久。
全县共有11个渔港,是海南省的渔业生产重点县之一。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快,宋代传进中原文化,优美的新盈民歌和八音盅盘舞,流传省内外。
临高县尤其著名的是临高人偶戏。
我小时候观看过很多次临高人偶戏,但那只为凑热闹而已,都没有认真地看过,不过人偶戏表演的场景我却记得很清楚,每次表演时都是人山人海,有小孩,有大人,有老人。
显然,人偶戏让他们陶醉其中。
人偶戏的确有这种魅力,临高人偶剧是我国艺术园地中唯一的人偶同演的戏种,它艺术独特,历史悠久,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临高人偶戏(民间小戏)用临高方言(属泰语系)演唱,流布于海南省临高县和澄迈、儋州部分地区以及琼山的博片、遵谭、十字路,海口市郊区的长流、荣山、秀英等临语地区。
民间戏曲之木偶戏

民间戏曲之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
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
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
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造型艺术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2.2 尺左右。
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最多可达三十多条,至少也有十余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须根据需要增加若干辅助提线。
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
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表演。
布袋木偶造型最小,仅有7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
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
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
而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主要有提线木偶和托棍木偶两类。
提线木偶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研究

2013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研究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统一)年级: 2009级学生姓名:张三导师及职称:李四教授学号: 09205064(准考证号)2013年6月2013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Lingao puppet play folk culture researchDepartment: School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Major: Chinese Linguistic LiteratureGrade: Class 2Student’s Name: Chen ChunmeiStudent No.: 09205064Tutor: Yue Pengxue teacherJune, 2013摘要人偶戏是海南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园林之乡,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人偶戏的演出以人偶同台为特色,以艺人的声色来补充手中公仔的声色的不足,它的演唱以临高话为语言媒介。
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操临高话的市县乡镇。
关键字:民俗文化;人偶戏;基本特征;问题及解决ABSTRACTMan-puppet play is a kind of the local form of performance in Lingao county of Hainan province, having a long history and broad social base,the with unique art form and content rich,as well as its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temporary high status and the impact on the reality and widely enjoyed by the masses which is widely loved.Making temporary high as Chinese puppetry arts garden village, it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nown as “a rare in the world, a must in China”. Puppet play is characterized by dolls performance,complementing the melody of the dolls in artists’hands with the help of their timbres, which sings by means of the Lingao dialect. It’s mainly popular in the northwest of Hainan island and the surroundings, such as Chengmai, Danzhou, Haikou city and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where people mainly speak Lingao dialect.Key words: Folk culture;Man-puppet play;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Solutions前言 (1)一、临高民俗文化 (2)二、临高人偶戏文化的概况......................................................... ........ ..2 (一)人偶戏的概念.. (2)(二)人偶戏的历史文化源头 (2)(三)基本特征 (3)1.文化特征 (4)2.语言特征 (4)3.表演艺术特征 (5)4.审美特征 (5)三、临高人偶戏的现状问题及解决 (6)致谢 (8)参考文献 (9)海南省简称“琼”,海南历史上因琼州治所(今海口市琼山区)之南因有山称“琼山”而得名。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及其附近一带的稀有剧种。
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舞台表演独具特色,为民众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如何传承的问题上,临高人偶戏和其他地方戏剧艺术一样面临着共同的困境。
本文重点分析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使其得到更好发展。
标签:临高人偶戏;发展现状;传承对策临高县位于海南省西北部,面积1 317平方公里,人口47万。
居民多为汉族,但所讲语言临高话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由于方言独特,民风淳朴,临高县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著名的地方艺术文化有临高人偶戏、渔歌“哩哩美”、山歌“咙么哩”、临高八音舞、临剧和渔家服饰等。
其中临高人偶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高人偶戏是一种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但与全国各地木偶戏最大的区别是人偶同台演出。
临高人偶戏采用临高方言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流行于临高县、儋州市、澄迈县及周边市县的临高语地区。
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慢慢衰落。
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几点改进对策。
一、临高人偶戏概述(一)临高人偶戏的起源临高人偶戏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剧种,关于它的起源,学界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为本土说,一为外来说。
本土说认为临高人偶戏起源于本地,是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
相传古时临高社会生产力低下,封建迷信充斥人们的思想。
每遇自然灾害,人们便认为是鬼神所为。
为了保佑人畜平安,乡村绅士号召村民用野菠萝头制成拳头大小的佛像,人们手持佛像,通宵达旦演戏驱鬼。
外来说认为临高人偶戏主要受外来戏曲影响而产生。
陈廷枢《海南岛志》曾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
海南之有戏剧,当即肇于此时。
明之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故今之土剧班称木头班为师兄。
016.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

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临高人偶戏亦称临高木偶戏、临高佛子对戏,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乃是我国木偶艺术园地里稀有的剧种,堪称“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它的艺术特点是人偶同演表演者化装登台,手擎木偶,唱念做打,均与所指的木偶同演个角色,时而操纵木偶演戏,时而以演员的表情补充木偶表演之不足,从古至今,自成一派。
它的唱腔以“啊罗哈”板和“朗叹”板为主,优美动听,自由活泼富有地方色彩。
206年6月,临高人偶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明时期,木偶戏从大陆传入海南岛后很快在临高繁衍发展。
在临高县,民间的驱魔逐妖、去病除灾除灾、祀神还愿等活动,多请木偶参与。
这种开始纯为祭神的活动经过后来历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借以嬉乐的方式。
2006年6月,临高人偶戏获批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临高自古以来,俗喜神道。
明清时期,演戏酬神之风隆盛尤更。
墟镇乡村多演包场戏,或则由财主、豪绅、族长集资,或则由乡民“凑钱”聘请戏班,演上三五天,作酬神祭祀之举。
此风历代相传,因承沿袭,故戏班出演,与酬神祀典活动息息相关。
清末至“中华民国”年间,旧时习俗已有不少被革除,但广大乡村,演戏酬神,仍袭旧规。
19919年“五四”运动后,演文明戏的剧团,一般少做焚香祭祀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旧习,烧香拜神活动,渐为人们所不齿,加之剧团演出均为营业性质所制约,包场演戏酬神,大为收敛。
近三十余年,农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各种庙会、节庆活动,渐又复兴,演戏活动在各地乡村逐渐增加。
旧时戏班,受民间习俗的影响,其组班、开台、演出等,都有较严格的班规和禁忌。
由于戏班多由个人出资自行组建,为了便于团结伶工和约束其散懒性,保证戏班演出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维护戏班的声誉,他们各自也有种种忌讳和规定。
民国之后,一些由艺人组织的戏班(兄弟班、业余戏班)其班规和禁忌相对不太严格;“五四”运动后,以青年学生为主组建的文明戏剧团,也无太多的禁忌。
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时间:2011-06-10
项目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名称 儋州调声 琼中黎族民歌 黎族民间打柴舞 黎族老古舞 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
传承人姓 名 唐宝山 王妚大 黄家近 钟朝良 陈少金 王春荣 陈育明 王英蓉 梁家梁 容亚美 刘香兰 符林早 黄运英 羊拜亮
性别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年龄 61 87 87 76 50 49 73 71 76 55 41 46 63 75
民族 汉 黎 黎 黎 汉 汉 汉 汉 汉 黎 黎 黎 黎 黎
市县 儋州市 琼中县 三亚市 白沙县 临高县 临高县 海口市 海口市 海口市 乐东县 五指山 市 东方市 保亭县 昌江县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琼剧 琼剧 琼剧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作者:汪士琦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3期摘要:临高人偶戏作为独特的人偶同台表演的戏剧样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观演模式已为观众所接受。
临高人偶戏亦是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也称“佛子戏”。
通过对临高人偶戏的观赏和资料解读,笔者发现其实临高人偶戏的表演是通过实现人、偶、角色的互补交融,采用其它喜剧特点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演体系,明确的行当划分,由此使自己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由此可见临高人偶戏在未来的发展和传承价值。
关键词:行当划分;传承价值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51-01一、个性鲜明的行当划分传统的戏曲中有明显的行当划分,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成熟,便形成了其自身固定的行当角色“生、旦、净、末、丑”,并已形成观众心中约定俗成的观赏习惯。
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新奇的戏剧样式,要在这个戏剧大家族中求得生存和长久的发展。
也必要学会迎合观众已有的审美欣赏习惯。
从早期的临高人偶戏的剧作中可以看出其早期的角色行当只有生、旦两行当,固有“三旦四生”“四角到地”就能演好戏的说法,其中的四角即生角、旦角、鼓角、板角。
1、生角生角分为正生、贴生、武生、花生四种。
其中正生大多扮演英俊潇洒、正直善良的正面男青年,唱、做并重,如《十八相送》中的梁山伯,《张文秀》中的张文秀;贴生扮演正面男角色,多为正生二手,舞台表演要求与正生相似;武生扮演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的男青壮年角色。
如《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等,如《邓怀玉》中的马玉之类的人物。
2、旦角旦角分为正旦、贴旦,武旦、梅乡旦,这四种角色恰好与生角的正生、贴生、武生、花生是一一相对应的,不同的只是旦角都是女性角色,生角都是男性角色,且舞台表演因角色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人物的整体精神风貌不变。
正旦舞台表演要求身段匀称秀美,举止稳重,情感丰富,步伐轻盈、真人唱、念。
临高人偶戏是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使用 木偶为道具,人偶同台演出的一种戏

临高人偶戏是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使用木偶为道具,人偶同台演出的一种戏
介绍它
临高人偶戏是一种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的木偶戏表演,它有着百年的悠久历史,特别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是临高人偶戏最大的特色。
这些民歌调给观众们带来既欢快又能深刻领略民间文化的心旷神怡。
歌调舒缓悠扬,加上传神的木偶,再加上表演者细致入微的动作,让观众仿佛看到了非常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人联想起洋溢着恩爱美好气息的芳草绿野。
观赏临高人偶戏,分为大山篇、海山篇、火山篇等,每一篇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用木偶为道具,经过师徒班演习和众多表演者不懈努力,大山篇以其浓郁的热情,海山篇以细腻的传情触动观众,火山篇用强劲的震撼力活跃着空间,在观众的萦绕之声中把当地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临高人偶戏在国内外出现了广泛的传播,受到了世界各地友人的热情欢迎。
它不仅把临高美丽古老的土壤浓缩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更拉近了每个观众与艺术形象之间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惟海南独有,是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
但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亦称“佛子戏”。
其表演特点
为幕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
临高人偶戏以本地的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
同时,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特色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
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到演员。
而临高人偶戏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布,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
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临高人偶戏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
戏剧大师田汉1962年到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
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兰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人偶戏古老的传统剧目甚多,解
放后也演创作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名家
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与京剧等戏剧一样,其传播主体是人,与京剧有梅兰芳、粤剧有红线女、黄梅戏有严凤英等大师一样,临高人偶戏也有自己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演员:
金童刘和贵:刘和贵最为拿手的剧目有《海瑞被囚水牢》、《樊梨花》、《拜寒江》、《潘葛祭妻》、《薛丁山征西》、《李旦下淮》、《武王伐纣》、《纣王化身》、《王其青进花园》等几十出戏。
他饰演的薛仁贵、薛丁山、狄青、海瑞等角色,最为出色,令观众长期传颂不衰。
玉女刘教英:刘教英的表演台步优美,婀娜多姿,功架稳健娴熟,表演刚柔相济,武中带文,形神兼备,故而深受观众喜爱,备受推崇。
刘教英一生出演剧目颇多,最拿手剧目和角色有《穆桂英》和剧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及其中的花木兰、《昭君出塞》及其中的王昭君、《邓怀玉下山》及其中的邓怀玉、《拜寒江》及其中的樊梨花等。
临高人偶戏艺术以其历史悠久、艺术独特、内容丰富、社会基础广泛、发展势头良好以及它在临高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使临高成为人偶戏艺术之乡,使其自身也成为海南文化的典范。
如今,从事人偶戏工作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保护好人偶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努力将传统的临高人偶戏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新的剧本,增加新的表演形式和新的演绎手法,力图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和尝试,赋予这一古老剧种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