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津冀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

合集下载

高铁经济带城市衔接效应

高铁经济带城市衔接效应

高铁经济带城市衔接效应高铁经济带作为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还促进了资源、信息、人才的快速流动,对沿线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从六个维度探讨高铁经济带对城市衔接效应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

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高铁的高速连接能力显著增强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打破了地理界限,形成了“同城化”效应。

这种效应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高铁经济带上的城市通过共享市场、分工合作,形成互补性强的产业链,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升级,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经济体。

二、激发沿线城市活力高铁的开通直接提升了沿线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使得这些城市能够更好地融入国家或区域的发展之中。

一方面,高铁站点附近往往会形成新的商务区、旅游集散中心,带动房地产、商业服务、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高铁带来的便捷交通条件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入驻,为城市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高铁经济带的发展促使城市更加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功能性。

沿线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和高铁线路的布局,调整城市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物流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形成各有侧重的功能区,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功能优化。

同时,高铁还促进了城市副中心的崛起,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强化文化旅游交流高铁的快捷便利促进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开发。

沿线城市依托高铁网络,可以构建跨区域的文化旅游圈,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客源市场的互送,极大丰富了游客的出行选择,提升了旅游体验。

同时,高铁还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加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五、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铁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运输方式,其大规模运用有助于减少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依赖,降低碳排放,符合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4年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的研究》范文

《2024年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的研究》范文

《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快速发展,高铁已成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高铁的开通与运营对区域内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的积极影响,以及其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的影响1. 提升交通便捷性高铁的开通极大地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便捷性。

高铁具有速度快、准时、舒适度高等特点,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

通过高铁,游客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减少了旅途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2. 扩大旅游辐射范围高铁网络的完善,使得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辐射范围得到扩大。

以往由于交通不便而难以触及的旅游景点,现在通过高铁可以轻松到达。

这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也促进了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3. 优化旅游交通结构高铁的开通优化了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交通结构。

过去,航空和公路运输是主要的旅游交通方式,但高铁的引入使得地面交通成为更为重要的旅游交通方式。

这不仅可以缓解航空和公路运输的压力,还能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三、高铁对京津冀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铁的开通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高铁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增强旅游合作与交流高铁的开通为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便利。

通过加强区域内的旅游合作,推动了旅游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也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增强了区域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提升旅游品牌形象高铁的开通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品牌形象。

通过高铁的宣传和推广,使得更多人了解到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服务水平。

同时,也提高了游客对京津冀地区的好感度和忠诚度,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地理试题 高速铁路对沿线地区的有利影响

地理试题 高速铁路对沿线地区的有利影响

高速铁路对沿线地区的有利影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面:
1. 交通便利:高速铁路提供了快速、便捷、舒适的交通方式,减少了旅行时间和成本。

这有助于促进沿线地区的人员流动和经济发展。

2. 经济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

同时,便捷的交通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落户,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3. 旅游业促进:高速铁路使得沿线地区的旅游资源更容易到达,增加了旅游业的吸引力。

更多的游客能够快速便捷地到达目的地,促进了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4. 区域一体化:高速铁路有助于加强沿线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它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

5.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高速铁路站点的建设和发展往往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新的城市副中心或卫星城市可能会崛起,促进城市的扩展和发展。

6. 环境效益: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高速铁路具有较低的能耗和污染
排放。

它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高速铁路的影响可能因具体沿线地区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此外,高速铁路建设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土地征收、环境影响等,因此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和平衡各种因素。

简议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简议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简议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一、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1. 提高区域间的交通效率高铁的建设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效率。

相比传统的交通工具,高铁具有速度快、准点率高、安全性强等特点,可以快速将人员和货物送达目的地,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加快了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

2. 加速区域间的一体化高铁连接不同地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使得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人才、技术等资源得以快速流动和交换,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互补和协调,推动了地区间的一体化进程。

例如在中国,高铁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一体化。

3. 带动区域旅游和商业高铁的快速、便捷使得不同地区的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等更加容易到达。

大大提高了各地区的旅游和商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带动了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4. 提升区域形象和竞争力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加快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地区的形象和竞争力。

高铁带来的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为当地形象和品牌的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

二、高铁如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1. 加快城市群的形成高铁沿线经济带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联通,从而推动了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比如中国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高铁极大地提升了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联通效率,加速了城市群的融合发展。

2. 带动地方产业发展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除了直接的铁路建设和运营,高铁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交通、物流、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

高铁的开通,也为当地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3. 加速城乡一体化高铁的快速建设和发展,极大地缩小了城乡间的交通隔阂,加速了城乡之间的一体化进程。

农村地区也因此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城市的经济动力和资源,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产业的融合。

4.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高铁的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就业机会,极大地拉动了地方经济。

高铁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铁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铁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今时代,高铁已经成为了交通运输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其快速、便捷、高效的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铁的出现,不仅仅是交通方式的变革,更是区域经济格局重塑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铁的建设首先带来了显著的交通便利性提升。

以往,长途旅行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高铁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例如,原本需要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可能只需一两个小时就能到达。

这使得人们在进行商务活动、旅游出行、探亲访友等方面更加高效,节省了时间成本。

这种时间的压缩,让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铁经济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升级。

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运输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高铁的开通使得它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原材料和销售产品,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高铁沿线的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入驻。

这些产业对于交通便利性和人才的聚集度要求较高,高铁的开通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例如,一些科技企业会选择在高铁沿线的城市设立研发中心,以便吸引来自不同地区的高端人才。

高铁的建设和运营也带动了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了配合高铁的运行,各地需要建设高铁站、站前广场、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商业发展。

高铁站周边往往会形成新的商业中心、住宅区和产业园区,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和更新。

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当地的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方面,高铁经济的作用不容小觑。

高铁的便捷性使得游客能够更轻松地到达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对于那些距离中心城市较远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

比如,一些原本交通不便的古镇、山区等旅游景点,在高铁开通后迎来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业迅速崛起。

《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的研究》范文

《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的研究》范文

《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快速发展,高铁已成为连接城市之间的重要交通方式。

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高铁的开通与运营不仅提高了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更对旅游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的具体影响,以期为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的影响1. 提升交通便捷性高铁的开通极大地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便捷性。

高铁列车的高速、准时、舒适等特点,使得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往返于京津冀三地。

尤其是对于那些距离较远的城市,高铁的开通缩短了旅行时间,提高了旅游的便利性。

2. 扩大旅游辐射范围高铁的运营使得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辐射范围得以扩大。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一些偏远景区的游客数量有限。

而如今,高铁的开通使得这些景区能够吸引更多来自其他城市的游客,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旅游的发展。

3. 优化旅游交通结构高铁的引入优化了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交通结构。

传统的旅游交通方式如汽车、飞机等在长途旅行中存在诸多不便,而高铁的出现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交通选择,使得旅游交通更加灵活、高效。

三、高铁对京津冀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铁的开通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高铁的运营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商业、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铁也促进了区域内的产业合作与交流,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 加强城市间旅游合作高铁的开通加强了京津冀城市间的旅游合作。

通过高铁,各城市之间的游客流动更加频繁,旅游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更加便捷。

这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旅游资源,也推动了城市间旅游合作的深入发展。

3.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高铁的运营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

高铁的准时、舒适等特点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行体验,同时也促进了旅游服务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通过对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高铁的开通极大地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交通可达性,不仅使交通更加便捷,还扩大了旅游的辐射范围,优化了旅游交通结构。

京津城际铁路的重要意义

京津城际铁路的重要意义

京津城际铁路的重要意义京津城际铁路的重要意义——第一篇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按照高速铁路标准建设的城际铁路,于2011年底全线贯通通车。

这条铁路全长115公里,联结了中国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天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交通状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有助于加强京津两地的联系。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北京与天津之间的人员流动和交流频繁。

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缩短了两地之间的时间距离,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交通方式,使得市民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商务活动、旅游观光等。

这对于促进京津地区经济的互补发展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京津城际铁路的投入使用也使得京津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

相比于道路交通和航空交通,高速铁路具有更大的运输能力和更高的运行速度。

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行有效分流了大量的客流,减少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并且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

这对于解决大都市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铁路的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高铁的运营也为沿线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旅游资源,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使北京、天津以及周边的河北省等地形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经济圈,为整个地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动力。

此外,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还有助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传统上,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和航空,对于周边地区的发展不够均衡。

而铁路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工具,不仅运输速度快,而且服务范围广泛。

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为周边的河北省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条件,也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京津城际铁路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它加强了京津两地的联系,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了区域发展格局。

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相信京津城际铁路的重要作用还将进一步彰显出来,为京津地区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高铁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高铁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高铁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简介:高铁作为一种高速铁路运输工具,已经成为现代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铁建设的蓬勃发展,它对区域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高铁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影响:1. 提升交通效率:高铁的高速运行速度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区域间的交通效率。

人们可以更快速、便捷地到达目的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促进区域一体化:高铁的开通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打破了地理壁垒和通行障碍,促进了区域间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3. 增加就业机会:高铁建设不仅需要运营人员,还需要大量的建设和运营维护人员,从而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少当地的就业压力。

4. 带动投资和产业升级:高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投资和产业的升级,例如在高铁沿线设立了许多新的商业中心、物流园区和产业集聚区。

二、社会影响:1. 加强区域联系和交流:高铁的开通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方便,加强了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和社会资源的共享。

2. 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高铁的建设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同城市间进行通勤和往来,加快了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

人们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高铁的便利性提高了人们跨城市工作和居住的可能性。

3. 提升旅游业发展:高铁的开通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对区域的游览和消费,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三、环境影响:1. 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高铁的开通可以减少传统交通方式带来的拥堵和尾气排放,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和健康。

2. 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高铁的高效运行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相对于航空和公路运输,高铁更为环保可持续,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3. 促进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高铁的开通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是由日本在1964年建设,东海道新干线使铁路这一夕阳产业重新焕发活力和光彩,不仅缓解了日本经济发达地区的陆上交通运输压力,还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由此开始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2008年8月1日,我国正式开通了第一条具有自有知识产权,并且技术水平很高的高速铁路,它就是京津城际铁路。

从此以后我国在修建高速铁路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发展迅速,在全世界也首屈一指。

2015年4月30日,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京津冀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其核心是有序的疏散北京非首都的功能[1]。

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交通道路为主要轴线,直到2020年,才算是可以使京津冀组成一个1小时的交通圈。

预期到2030年才能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框架的城际铁路交通路线网络。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这不仅在交通运输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京津冀作为北方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京津冀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就非常有必要。

1.2研究意义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推动。

早在古代社会,交通运输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如今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也给与了沿线城市发展经济的好机会。

我国人口众多且地大物博,需要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方式来解决各区域之间密切联系与来往的迫切需求。

高速铁路以它运行速度快的优势极大加强了各地区联系,不但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地域观念和时间观念,还促进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

1.3研究内容首先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分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四个部分;其次是理论基础,主要讲的是与高速铁路和区域经济相关的理论知识;再次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和高铁发展状况,以及京津冀地区发展情况的比较和总结;然后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深入详细的分析了京津冀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最后通过前五章的分析研究来对京津冀高铁经济的不足提出合理建议,并对这篇文章进行总结说明。

1.4研究方法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研究法。

本文查找了关于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的影响、高速铁路发展状况、京津冀高速铁路发展的大量文献资料,以便对京津冀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2)图表分析法。

本文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使文章内容更加的清晰明了,也更具有说服力。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京津冀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

第2章理论基础2.1高速铁路概述京津冀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圈,本章以图表分析法重点研究京津冀的区域经济和高速铁路的发展状况。

2.1.1高速铁路的定义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基础设施设计速度标准高、可供火车在轨道上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列车运营速度在200km/h以上。

高速铁路的定义在各国和各时代都有不同的解释。

中国国家铁路局的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2.1.2高速铁路的基本特点高速铁路主要有一下特点:(1)高速铁路很平顺,主要是为了确保行车更加平稳更加舒适,高速铁路钢轨都是无缝衔接,这样也就保证了高速铁路轨道的平顺性。

(2)高速铁路的行车轨迹基本都是直线的,即使有弯道半径也非常大,安全性能也非常高。

(3)建设高速铁路过程中优先选择隧道并且搭建大量高架桥梁,使高速铁路更加平稳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

(4)高速铁路的信号控制系统和接触网比普通铁路更优化,这样高速铁路的车速和平稳性、安全性更高。

2.2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2]。

区域经济受多个方面影响,地理位置,政治决策,各种资源等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3章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3.1京津冀区域概述京津冀是我国以首都为中心展开的经济圈,它是由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和河北省以内的11个地级市组成。

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保地区将率先联动[3]。

形成以北京、天津和滨海新区为轴,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宁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大格局。

京津冀处于中国地区坏渤海的重要中心位置,经济影响力极大,京津冀地区在元朝明朝清朝就是一家,在悠久的历史中,它的地位一直保持不变,且依旧活跃在中国北方。

3.2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数据,并选择重要方面对京津冀区域的经济指标和发展指标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评价,以达到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

3.2.1国内生产总值(GDP)(1)GDP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4]。

表3-1 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GDP(单位:亿元)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北京市11115 12153.0314113.5816251.9317879.419800.812133.8323014.5925669.1328014.9天津市6719.017521.859224.4611307.2812893.8814442.0115726.9316538.1917885.3918549.19河北省16011.9717235.4820394.2624515.7626575.0128442.9529421.1529806.1132080.4534016.32总和33845.98 36910.3643732.352074.9757348.2962685.7766478.9169358.8975624.9780580.45图3-1 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GDP趋势图通过分析表3-1和图3-1可以看出,从2008年以后,京津冀地区经济总体上保持着持续稳定的GDP增长速度,2017年北京GDP为28014.9亿元,增长了9.14%,在京津冀地区发展相对较快;天津市GDP为18549.19亿元,增长率3.71%,增长速度相对低缓,且在京津冀地区发展最慢;河北省GDP为34016.32亿元,增长速度为6.0%,GDP总量相对较大。

2017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6.9%,京津冀地区GDP在2017年的增长速度为6.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由于天津市的GDP增长速度过低导致京津冀地区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5]。

表3-2 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单位:元)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北京市64491 66940 73856 81658 87475 94648 99995 106497 118198 128994 天津市58656 62574 72994 85213 93173 100105 105231 107960 115053 118944 河北省22986 24581 28668 33969 36584 38909 39984 40255 43062 45387图3-2 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人均GDP趋势图通过分析表3-2和图3-2可以发现,京津冀地区人均GDP逐势上升,由此表明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2017年北京市人均GDP为128994元,在京津冀地区人均GDP最高;天津市人均GDP为118944元,在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居中;河北省人均GDP为45387元,在京津冀地区人均GDP最低。

自2008年起,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均GDP在京津冀地区人均GDP中交替领先,但在总体上两市的人均GDP差别不大,都在持续增长且保持着相近的人均GDP数值,虽然河北省在GDP总量上遥遥领先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但在人均GDP上却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大,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经济落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率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使得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不利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3.2.2产业结构(1)北京市产业结构表3-3 2008-2017年北京市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表3-4 2008-2017年北京市产业结构构成(单位:%)图3-3 2008-2017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图通过分析表3-3和表3-4以及图3-3可以看出,北京市2017年第一产业占比为0.43%,且从2008年到2017年北京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一直都处于低水平,几乎都低于1%,且趋向于0,由此可以表明,第一产业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农业发展;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2626.4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326.76亿元,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23.63%逐渐下降到19.01%,说明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虽保持着持续稳健的增长速度,但第二产业的所占比却在逐年下降,由此可以表明,北京市的传统工业正向着周边地区转移发展优化;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8375.7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567.76亿元,增加了近2.7倍,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75.36%增加的2017年的80.56%,可见在这十年之间北京市的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也由此可以表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行业为主,且在京津冀地区也占有绝对的优势。

(2)天津市产业结构表3-5 2008-2017年天津市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第一产业122.58 128.85 145.58 159.72 171.6 186.96 199.9 208.82 220.22 168.96第二产业3709.783987.844840.235928.326663.827275.457731.857704.227571.357593.59第三产业2886.653405.164238.655219.246058.466979.6 7795.188625.1510093.8210786.64表3-6 2008-2017年天津市产业结构构成(单位:%)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第一产业 1.82 1.71 1.58 1.41 1.33 1.29 1.27 1.26 1.23 0.91 第二产业55.21 53.02 52.47 52.43 51.68 50.38 49.16 46.58 42.33 40.94 第三产业42.96 45.27 45.95 46.16 46.99 48.33 49.57 52.15 56.44 58.15图3-4 2008-2017年天津市产业结构变化图通过分析表3-5和表3-6以及图3-4可以看出,天津市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122.58亿元到2017年的168.96亿元,天津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1.82%逐渐下降到0.91%,由此可以表明,第一产业对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很小;天津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3709.7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593.59亿元,增加值翻了一倍,天津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55.21%逐渐下降到40.94%,天津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2886.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786.64亿元,增加值翻了近三倍,天津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42.96%逐渐增加到2017年的58.15%,由以上数据可以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天津市的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虽然第三产业在持续上升,但仍未达到完全依靠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积累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积累,且天津市的第三产业远远落后于北京市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