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合集下载

美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农业适应

美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农业适应

美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农业适应一、气候变化对美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美国西北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的地区,但近年来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给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气候变暖、降水不稳定以及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农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

过去,在西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基本可在季节范围内完成。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缩短,难以适应更短暂的生长窗口。

这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次,降水变化导致供水不足。

西北地区主要依靠山脉融雪和降水来满足农业用水需求。

然而,近年来,降水不稳定性增加,干旱事件频繁。

这导致了农田灌溉的困难,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而且,与此同时,气候变暖还加剧了蒸发,进一步导致了土壤含水量的减少,使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更加稀缺。

再次,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导致农作物的损失。

暴雨、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逐年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实际的损失,还会对土壤质量和农田结构造成长期影响。

此外,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昆虫和病菌等害虫的数量和繁殖速率都在不断增加,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美国西北地区的农民们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

首先,改变农作物的品种选择。

通过引入耐旱、抗病虫害以及提高灰霉病等病菌的抗性的品种,农民们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

例如,引入旱稻来适应干旱条件下的水稻种植,或引进更具耐寒性的作物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并提高产量。

其次,改变种植的时间和方法。

农民们通过调整种植的时间和种植方式,以适应更短暂的生长季节和不稳定的降水条件。

例如,选用夏季短周期作物来进行早熟品种的种植,或采用温室种植技术来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季节。

另外,加强土壤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姚俊强 杨 青 陈亚宁 刘志辉胡文峰赵 玲(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气候变化问题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并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表明,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系统的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秦大河等, 2007; IPCC, 2007)。

由于自然气候驱动因子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也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丁一汇等, 2006)。

气候变化对干旱区的影响尤为突出。

中国西北干旱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全球同纬度最干旱地区之一,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山-盆相间,沙漠与绿洲共存,气象要素分布很不均匀,是生态环境严重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最敏感地区。

施雅风等(2002, 2003)指出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出现了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强劲信号。

李栋梁等(2003)认为,气候转型的直接原因与南向和西风水汽输送的增强有关。

马晓波等(2003)利用代用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近代及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趋势,认为干湿变化与太阳海子周期有很好的正相关。

任朝霞和杨达源(2007)、赵传成等(2011)研究了西北干旱区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

以上基于该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选取的站点较少,资料序列较短,基于基本事实的揭示较多,缺少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联系,对于大区域和复杂的系统而言,无法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本研究选取西北干旱区128个代表观测站点,观测网较为均匀的覆盖了整个干旱区,利用国家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均一化气候数据资料,分析了1961—2010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区域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响 系统 明显 不 同于 其他 区域 。第 2 转 载荷 量大 值 旋
区位于 干 旱 区 东部 的 阿拉 善 高 原 区 ( 2 ) 图 b 。这是
因为青藏 高原 对大 气环流 的动 力作用 主要是迫 使 气 流 绕 行 和 爬坡 ,而地 处高 原 背风 坡 的 阿 拉 善 高原 区 ,恰 好 位 于 高 原 阻 碍 形成 绕 流 气流 的 辐 散 下沉
少 、夏秋 季 增加 的变 化 特征 ; 旱 区 西部 ,尤其 是 干
要集 中在 5 9 1, 文称 5 9 月[1 本 3 — 月为西 北干 旱 区 雨季 ,重 点研 究 雨季 降水 的时空 变 化特征 。
北疆 , 各季 都 出现 显 著的 降 水 增加趋 势 , 季尤 其 夏
明显。
p e i tto a e r e t tv tton n N o r cpia in t77r p es n ai esa i si  ̄hwe t s Chi na
间差 异 大 , 因此 收 敛速 度较 慢 ( 略 ) 选 取 由E 表 。 OF
分 解得 到 的前 l 特 征 向量 ( 0个 累积 方差 贡 献率 为
7 %) 加旋 转 , 得 到西 北干 旱 区各 区域 之 间的 6 参 以
相 关性 分布 特 征 ( 2 。 图 ) RE OF的 前 4个旋 转 特 征 向量 得 到 降水 的 4个 西 北 干 旱 区 地 域 辽 阔 ,地 形 复杂 ,故 本 文 采
用 E ¥ RE OF 1 OF方 法 对 西 北 干 旱 区 进 行 了分 区 处  ̄ 主 要空 间异 常 气候 区 。 1 转载 荷 量 大值 区 位于 第 旋
北疆 ( 2 ) 图 a 。受青 藏 高 原和 天 山的 阻 挡 ,北 疆主

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水汽、潜在蒸散及极端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

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水汽、潜在蒸散及极端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

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水汽、潜在蒸散及极端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水汽、潜在蒸散及极端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西北地区一直以其干旱的气候而闻名,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和湿化,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水汽、潜在蒸散以及极端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

首先,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气温正在上升。

过去几十年来,西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摄氏度。

尤其是冬季和夜间的最低温度上升最为显著。

这使得西北地区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降水形式发生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尤为明显。

其次,水汽含量的增加也是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水汽是地球大气中重要的水资源,它对气候变化和水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西北地区的水汽含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主要来源于南方湿润气流的输送。

这种水汽的增加为西北地区的降水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增加了西北地区的降雨量。

第三,潜在蒸散是衡量降水和蒸发之间平衡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西北地区的气候暖湿化,潜在蒸散呈上升趋势。

潜在蒸散的增加意味着地表水分和湿度的增加,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农作物的种植。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土壤干旱和蒸发过程加剧,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最后,气候暖湿化背景下,西北地区的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也发生了变化。

极端温度事件包括高温和低温极端事件,而极端降水事件则包括暴雨和干旱。

近年来,西北地区的高温极端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尤其是夏季。

同时,降水事件也更加不规律,表现为降雨集中在短期内,导致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水汽增加、潜在蒸散增加、极端温度和降水变化等特征表明该地区的气候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对于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应密切关注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并制定相应的适应和应对措施,以保障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西北地区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水汽含量的逐年递增、潜在蒸散的上升以及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表明该地区的气候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温上升和极端天气增多:气温升高导致了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
的加剧,同时也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困难。

2.土地沙漠化加剧:随着气候变化,干旱和风沙天气增加,导致土地
退化和沙漠扩张。

这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3.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使海
水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压力。

同时,海平面上升也给海岸地
区和沿海城市带来威胁。

4.冰川融化和水资源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会造成河流干涸、水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和人们的生活。

因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减缓措施,保护生
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摘要:本文基于当前的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背景,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了其独特地理环境下所经历的环境变迁。

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推进该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建议和措施,为解决该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引言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储备区,其环境变迁对区域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西北地区环境变迁概述1. 气候变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气候呈现出干旱化、风沙化趋势加剧的现象。

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增加,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是巨大的挑战。

2. 土地退化:长期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问题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受到严重影响。

3. 水资源短缺: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加之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面对环境变迁带来的挑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西北地区的必然选择。

这不仅可以保障粮食安全,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生态平衡。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措施1. 科技创新:引进和培育耐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

同时,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滴灌、微喷等,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

2. 土地整治: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对退化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同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垦。

3. 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如草畜一体化、林下经济等,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同时,加强农田林网建设,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4.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模式。

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名目一、全球变暖定义 (2)二、全球变暖产生的缘由 (2)1、自然缘由: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和地球正处于暖和期 (2)2、人为缘由: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3)三、全球变暖对全球的影响 (3)四、全球变暖对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4)1、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气候的影响 (4)(1)温度变化 (4)(2)降水变化 (4)(3)季节变化 (5)(4)极端天气气候大事 (6)①削减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 (6)②极端降水大事增多 (7)③极端气温大事增多 (7)2、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8)3、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8)(1)加速干旱化趋势和荒漠化程度,加重我们我国农牧业生产损失 (9)(2)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粮食产量波动增大 (9)(3)各种灾难性天气增加,严峻影响我们我国超长期的粮食平安 (10)(4)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增加 (10)(5)农业布局结构和农作物品种发生相应变化导致作物减产 (11)4、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参考文献 (12)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电影由戴维斯•古根海姆执导、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演。

电影中,戈尔运用特别新奇的方式,并引用了很多最新的争论成果,指出了很多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争论了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向全球公众讲解了全球变暖的缘由及危害,并呼吁全球各个我国、团体和个人应当为共同抵挡全球变暖做出贡献。

信任每个人在看过《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全球变暖竟然是这样的严峻,这样的接近我们的生活,这样的威逼人类的生存与进展。

大部分人对于全球变暖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看过影片之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全球变暖对我们的生活转变了什么?下面仅介绍一下全球变暖对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一、全球变暖定义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提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提升。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张巧玲摘要:探讨了该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下西北干旱区地表径流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气候变化;西北干旱;地表水资源;影响;未来趋势第1章绪论随着全球变暖,我国西北地区气温也在不断升高。

由于受到了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因素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域内的降水量出现明显减少现象。

而且近年来,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对气候与水资源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及探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再进一步预测其发展趋势。

第2章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2.1 气温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度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通过分析发现,近50年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9℃/10a(P<0.01);其中,春季、夏季及秋季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现象,而冬季则出现下降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研究区域内大部分站点的气温都有所升高,这种情况与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基本一致。

2.2 降水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近50年来,该地区年均温以1℃/(10a)的速率升高;而且从年代际尺度来看,进入21世纪后增速明显加快。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区域气候环境的改变,导致干旱区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分析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1978—2015年间西北干旱区各气象站点降水量及距平百分率随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自上个世纪末开始,该地区降水量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2.3 蒸发量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蒸发皿蒸发呈明显减少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变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的前提下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各个方面都有个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农业方面从水资源方面等。

农业方面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许多区域受到低温冷害和异常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侵扰。

具体到中国,近50 年我国北方霜冻日数明显减少,霜冻日平均气温显着升高;青藏高原东中部霜日减少、暖日增加;宁夏1980年代以后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生长期变化趋势增加最明显;我国各地活动积温及持续日数增加。

因此, 近年来在研究平均气温变化的同时,亦越来越多地关注极端气温事件以及包括热量资源在内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

对农业生产而言,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成分等条件及其组合是一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由于光、热、水、气等农业气候要素变化的时空差异,使农业气候资源存在着年际变化和区域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农业生产脆弱区,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生长发育与产量以及土壤水分和气象灾害等已产生了显着影响。

而通过观测实验、模型模拟以及运用评价指标等手段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生产影响及其敏感性是正确应对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影响的前提与基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一方面,气候变化使西北干旱区热量资源得以改善。

生长期、无霜期和》00C 、》100C的活动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西北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普遍北移,作物的种植界线有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移动的趋势,这促使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此外,由于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改变,西北干旱区天然植被气候生产力将显着增加。

另一方面,干旱区光照资源总量丰富,明显高于中国东部区域。

光照资源充足有利于作物有机物质积累,产量增加。

然而,干旱区光照资源呈显着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的下降率为- h /10 a,特别是在天山南北坡以及阿拉善高原的东部区域,其下降率达到- ~- h /10 a; 从季节上看夏、冬季下降显着,春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

此外,西北干旱区农作物病虫害繁衍加速、土壤干旱化与盐渍化加剧,而且霜冻日和暖日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加大。

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作物产量与农业生产的稳定,加重了农业灾害损失。

因此,需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以积极应对并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资源方面
据了解,随着在全球变暖的过程的加剧,使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出现了短缺。

干旱缺水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据气象资料显示,过去百年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平均气温升高0.65摄氏度,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强度又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

冰川和高山积雪是调节中国西北水资源量的“固体水库”。

气温升高使冰川消融加速、雪线退缩。

持续增温还使得中国西北地区大片湖泊萎缩甚至干涸,部分河流源区补给水量减少。

1985年,被称为黄河“蓄水池”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湖泊数量还有4077个,如今已锐减至1800个;境内27条黄河主要支流中已有11条干涸,另有多条河流则成了季节河。

近20余年间,西北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增加,但是,时空分布却更加不均,很难被有效利用。

同时伴随气温升高,冰川和高山积雪消退、湖泊湿地萎缩,蒸发量加大,各地可用水资源基本呈现进
一步减少趋势。

据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西北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5.8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80.5%。

由于西北地区降水基数过小,增加的降水量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而且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冰川、高山积雪和冻土等固态水体加快消融,蒸发量也会继续增加,所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会趋向暖湿。

全球变暖的利与弊
在我们的印象中全球变暖不是什么好事,其实不然,气温变暖也有它有利的一面,一个实际的例子就是,撒哈拉沙漠地区的降水在随着全球变暖的步伐逐渐增加,也许有一天撒哈拉沙漠会因此变绿。

再一个就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产区五谷丰登,随着暖冬的持续发生,地面的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随之普遍增加。

在我国,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我国北方的降水量逐渐增加,这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

但是这个也是个双刃剑,最可怕的后果就是海平面上升,所以温室效应关键还是看人类怎么利用,最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因为没有环境我们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全球变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班级:水保092班
姓名:吕涛
学号:21
2012-5-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