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字号牌匾都是谁题写的

合集下载

说说北京十大老字号饭庄

说说北京十大老字号饭庄

说说北京十大老字号饭庄说说北京十大"老字号"饭庄自金朝海陵王1153年定北京为中都之后,北京城便开始有了饭庄,那时候叫酒楼。

元明两代,北京的酒楼正经火红过一段。

到了清朝,尤其到了清中叶以后,北京的饭庄越发兴旺起来。

从那时流传下来的老字号,如今在北京城都成了百年老店,名气之大,世界遐迩!下面介绍其中十家最有名气的老字号饭庄,并说说它们的由来典故,以及所在京城位置及其公交乘车坐路线。

1.全聚德中华著名老字号——“全聚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全聚德人的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

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我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

“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在百余年里,全聚德菜品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

已故开国总理周恩来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

“全聚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她正在向着“中国第一餐饮,世界一流美食,国际知名品牌”宏伟愿景而奋勇前进!品牌由来全聚德创始人是杨全仁。

他初到北京时在前门外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

杨全仁对贩鸭之道揣摩得精细明白,生意越做越红火。

他平日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

杨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

这间铺子招牌虽然醒目,但生意却江河日下。

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濒临倒闭。

精明的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该起个什么字号呢?杨全仁便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商议。

这位风水先生围着店铺转了两圈,突然站定,捻着胡子说:“啊呀,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您看这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来盖起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不可限量!”风水先生眼珠一转,又说:“不过,以前这间店铺甚为倒运,晦气难除。

老字号六必居的前世今生

老字号六必居的前世今生

老字号六必居的前世今生在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临街有一家店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就是六必居酱园。

六必居的故事已经念叨了很多年:六必居创建于明代,金字大匾为严嵩题字,六必居曾经是酒作坊……如今,笔者将史料记载与考据研究相结合,重新回顾六必居的前世今生。

一、探寻六必居历史之谜揭秘一:账本显示六必居创建于清朝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3号,在1965年以前的老门牌是2号,占地面积是2134平方公尺,门面房是1994年重新翻建的传统木结构建筑。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九月二十五日,六必居举办了建店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并请位于石头胡同的大北日夜照相馆摄影留念。

照片中共有员工24人。

如果从1936年向前推500年,正好为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

另有记载,六必居始于明朝景泰五年(1454年)至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史料记载,六必居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

清末《竹枝词》中称:“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

都人争说前门外,四百年来六必居。

”但不管怎么说它肯定是京城历史上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

无论是考据研究还是史料记载都说六必居的创办人是山西临汾人。

的确,所谓“京商”,很少有祖籍是北京的。

山西临汾曾是唐尧古都,史称平阳,地处黄河中游,汾水之畔,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平阳帮也是晋商中的杰出代表。

关于六必居名字的来历,长期以来,说法不一。

清《燕京杂记》中记载:六必居三字相传为严嵩书,端正秀劲……还有传说,六必居最初是六个人合办的,他们托严嵩题匾,严嵩写了“六心居”三个字,写完后一想,六心岂能合作?于是提起笔来,在“心”字上添了一撇,成为“六必居”。

1965年,北京市领导邓拓来到六必居的支店,原来的六珍号,通过原六必居经理贺永昌借走了六必居的不少房契和账本,从这些材料中考据出六必居并非创建于明朝,而大约创建于清朝康乾年间。

由此可知六必居的匾也不可能是严嵩写的。

看来,二百多年前六必居的经营者很会研究顾客心理,他利用严嵩这个众人瞩目的人物,使六必居在历史上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当代匾额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匾额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匾额文化的困境与出路打开文本图片集随着时代的变迁,匾额逐渐被老百姓遗忘。

作为匾额主流的木制牌匾,流传至今的已寥寥无几。

据了解,清朝乾隆年以前保存完好的匾额几近绝迹。

谈到匾额与老百姓的现状,其问题也很让人担忧。

传统的匾额被称作“古建筑的灵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它集标名、装饰、建筑、文化等多重意义于一身,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和东方特色的艺术奇葩。

要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古代匾额文化,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社会史学家和文博专家,几乎没有一个人认真地关注过它,致使古代匾额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理论研究上几乎还是空白。

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古老的匾额文化?如何使它为我们的经济文化建设所用?创建新时代的匾额文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近年来,一些中国传统风格的装修,门窗间木雕、石雕、砖雕、雕梁画栋、匾额楹联、屏风隔断。

染出满室书香,一堂雅气。

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书卷气的环境中,观芝兰之风雅,赏竹菊之清幽,身心得到艺术的升华,这便是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的匾额被称作“古建筑的灵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它集标名、装饰、建筑、文化等多重意义于一身,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和东方特色的艺术奇葩。

当我们游走在不同的城市,看到的是“千城一面”,但回头再看看古建筑以及古建筑上那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匾额,比如故宫神圣而庄严的宫殿上挂着一道道大匾,写着“太和殿”、“保和殿”。

;在京城的老字号中有,“全聚德”、“同仁堂”;乾隆皇帝题写的“都一处”、严嵩题写的“六必居”、老舍题写的“仿膳”,光绪题写的“颐和园”,孔庙大成殿门上挂着的“万世师表”匾额,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墨宝。

在民间中也不乏知名墨宝,看前门鲜鱼口内仍悬挂着的郭沫若为力力餐厅题的名匾,锦芳小吃店门前悬挂的“小吃不小百食如锦,大家乃大一品生芳”嵌入店名的楹联;还有“正乙祠戏楼”匾额,83岁的古戏楼专家、著名的书法家王遐举老人坐着轮椅,题写的匾额成为临终绝笔。

北京酱园六必居趣闻

北京酱园六必居趣闻

北京酱园六必居趣闻北京人喝粥,爱就着六必居酱菜酱瓜。

六必居酱菜历史悠久,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味道和工艺,还因为这里面有回忆的味道,有传统和故事。

相传,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是京城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之一。

又相传,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

究竟六必居背后有哪些故事?老北京的酱园文化有什么历史?六必居到底有多少年历史2016年9月8日.六必居前门老店在大栅栏粮食店街重张开业。

六必居作为北京老字号究竟有多少年了?一说是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也就是公元1530年,由山西临汾人赵氏三兄弟创办;一种说法认为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五十九年间,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车有荣介绍,这是邓拓先生通过原六必居酱园经理贺永昌借阅了六必居的大量房契与账本,从中考据出的。

不过,在研究创始年份时六必居也有自己的考证。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六必居酱菜制作专家陈杰介绍说,他们在研究六必居历史的时候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料。

去山西临汾考察时,在尧都区离退休老干部张德华处看到了保存至今的六必居老照片,照片上方楷书题款“民国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本号五百年同人摄影”。

这幅照片从另一??侧面记载了六必居的创始之年代问题。

照片明确说明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为纪念六必居创立五百周年而拍摄的,可以认为在当时是有其必然历史根据的。

这样看来,六必居的创始年代应为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距今已有582年。

比过去常说的明嘉靖九年(1530年)提前了近百年。

如果这一说法得到证实,六必居应该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

六必居的名字究竟怎么讲有人说,六必居最初是由六个人合伙开办的买卖,认为六人有六心不好,所以在“心”字上加了一撇,为“六必居”。

还有说最早的六必居是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柴、米、油、盐、酱、醋6样人们的日常必需品,所以起名叫六必居。

究竟六必居认可的说法是哪个呢?陈杰介绍,通过多年研究,他们认为六必居造酒起家,最初是个酒锅坊,后来又做酱、经营酱菜。

北京老字号牌匾题字,大有讲究!

北京老字号牌匾题字,大有讲究!

北京老字号牌匾题字,大有讲究!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北京老字号匾额写真老字号有掌故老北京的商家铺户对字号和题匾是相当重视的。

往往在买卖正式开张之前,便开始琢磨起什么字号。

其实,早年间许多做买卖的人并没有多少文化底子,但是这并不耽误他们起字号。

因为那会儿的文人墨客跟一些买卖家保持着密切关系。

开买卖的人自己不会起字号,可以向文人墨客去求个字号。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大栅栏的内联升鞋店。

创办这字号的店主赵廷肚里没多少墨水。

鞋店开张前,为了起个好字号,他不惜重金,四处求人,最后选定了内联升。

三字有讲儿:内指大内,也就是朝廷;联,与连谐音,体现这个字号与大内有关系;升,有步步高升、连升三级之意。

这个字号历经140多年,保留至今,依然让人回味,现存的北京老字号几乎都有讲儿。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老北京的字号,除了有吉祥如意等文化内涵,还有直接以人的姓名做字号的,如“王致和”、“王麻子”、“馄饨侯”、“烤肉宛”等。

此外,还有以地名和名胜古迹做字号的,如“丰泽园”、“玉华台”、“柳泉居”等。

另外,也有顾客叫出来的字号,如“砂锅居”最早的字号叫“和顺居”,取和和顺顺之意,因为它用一口明代的大砂锅煮肉,肉味奇香,食客盈门,一来二去的北京人几乎都知道他这儿有个大砂锅,称其为“砂锅居”,后来店家索性把字号改成了“砂锅居”。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如果追根溯源,老北京的字号本身大凡都有一番来历。

比如“天福号”,相传这个字号是“捡”来的。

韩隆年间,店主刘凤翔在旧货摊上见到一块旧牌匾,上面写着“天福号”三个颜体楷字,笔锋遒劲,刘氏开熟肉铺,正缺块匾,觉得这是“上天赐福”,便把它买回来,粉刷了一番挂出来,此匾引来一些文人墨客品评,字号慢慢叫了出去。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桂香村”的字号来历也颇有传奇。

当年创办“稻香村”的安徽人汪荣清制做糕点所用桂花,由南方进货。

有一天,汪氏发现桂花里有10枚金戒指,汪氏利用这笔意外之财,在1916年开了一家南味糕点分号,因为有意外拾金这个茬儿,分号开张的日子选在了中秋节,所以字号取名“桂香村”。

郭沫若题写“故宫博物院”成为经典,此前颜体题字鲜为人知

郭沫若题写“故宫博物院”成为经典,此前颜体题字鲜为人知

郭沫若题写“故宫博物院”成为经典,此前颜体题字鲜为⼈知故宫博物院在国⼈(尤其是⽂化⼈)⼼⽬中的位置⽆需多⾔,给这么重要的场所题字,绝⾮⼀般⼈敢动笔的。

凭借郭沫若先⽣在新中国的地位,尤其是在⽂化圈的影响⼒,由他来题写“故宫博物院”牌匾还是合适的。

但是,很少有⼈知道,其实解放前也有⼀块⽼匾。

对⼤多数⼈来说,李煜瀛这个名字已经相当陌⽣了,但是他何以能在⼤师云集的民国时代被推举出来题写这块牌匾?我们还是应该先了解⼀下李煜瀛这个⼈。

1925年,为把此宫殿改造成博物院,当时组成了⼀个临时董事会。

成员⽆不是⽂化教育界举⾜轻重的⼈物,包括蔡元培,熊希龄,于右任等21位名⼈。

其中,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李煜瀛这个名字现在已经鲜有⼈提及了,但是在蔡元培这样的⽂化界⼤佬和于右任这样的书坛翘楚簇拥之下,竟然⼀致推举李煜瀛书写“故宫博物院”第⼀个牌匾。

可见他当时不仅仅是公认的饱学之⼠,在⽂化界的地位和影响⼒也很难有⼈出其右。

李煜瀛书写“故宫博物院”其实李煜瀛并不以书法名世,但是作为当时的国学⼤家,书法功底⽆疑是必备之技能。

李煜瀛在长约丈余的黄⽑边纸上,以半跪⾝姿,抓⼤⽑笔,奋⼒书写,每⼀个字⾜⾜有普通圆桌那么⼤。

真可谓是⼒透纸背。

纵观当今书坛,能有此把控能⼒之⼈已是凤⽑麟⾓。

就连公认的书法⼤家启功先⽣,每次题字基本都是写⼩字然后放⼤处理,直接书写如此⼤的颜体书法,其功底令⼈叹为观⽌。

李煜瀛写的“故宫博物院”牌匾亮相后,以其雄浑⼤⽓,厚重沉稳的颜体书法在当时引起了不⼩的震动。

算起来,当时能把颜体写到这个地步的⼈,除了谭延闿估计很难找到第⼆⼈了。

因为颜体书风太过明显,很多⼈甚⾄以为是集颜真卿字体⽽成。

客观地说,这样的牌匾配故宫博物院还是合适的,不失端庄⼤⽓的风范。

李煜瀛“故宫博物院”题字新中国成⽴后,众⼈推选郭沫若先⽣重新书写“故宫博物院”牌匾。

尽管郭沫若先⽣的书法⼀直存在诸多争议,我觉得“故宫博物院”和“中国银⾏”是其书写最成功的两块牌匾。

京商老字号的奇闻轶事

京商老字号的奇闻轶事

京商老字号的奇闻轶事作者:吕天骄来源:《公关世界》2018年第03期“香飘百年”的王致和臭豆腐清康熙八年(1669年)京城举行会试,全国各地的优秀考生闻讯而至,会试后总会有不少人落榜,落榜者中仍有不少佼佼者,王致和就是其中之一。

王致和决定暂时留在京城,找一份差事做着,等待下一次科举。

因为王致和忠厚老实,短短时间便和房东相处得十分投缘。

房东是个小买卖人,平时经营一些蔬菜生意,便教王致和学习制作豆腐,做豆腐生意。

迫于生计,王致和只好答应了,一边学做豆腐维持生活,一边忙中抽闲刻苦攻读。

转眼间,大半年过去了,到了盛夏季节,豆腐生意进入淡季。

王致和做的豆腐一时卖不完,就从集市上买来一些坛子,把剩下来的豆腐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放进坛子里暂且腌着。

于是王致和开始歇伏停磨继续备战会试,渐渐地他忘记了坛子里腌制的几坛豆腐。

当王致和再打开坛子的时候,一股臭味扑鼻而来,豆腐全变成了青灰色,而且上面和坛子边缘都泛着长长的绿毛。

尽管豆腐坏了,一贯勤俭的王致和大着胆子尝了一尝,忽然发现别具风味。

接下来,王致和反复品尝了几次,发现自己身体并无异样,就将其分送给左邻右舍品尝,邻居们发现这豆腐入口竟有一股浓郁的酱香味在舌尖缠绕。

品尝者无不啧啧称奇,认为这是天下少有的美味。

很快,王致和的臭豆腐一下子传播开了,“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奇谈。

由于误打误撞,王致和制作出了人间美味“臭豆腐”。

北京的包容性让臭豆腐很快成为流行,王致和一时名声大噪,成了当时京城妇孺皆知的名人。

王致和的豆腐生意日渐火爆,财源滚滚而来。

王致和作为第一个在京城卖臭豆腐的人,他的名字本身就具有品牌效应,给人专业、正宗的印象。

臭豆腐历经300多年,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中。

即便时至今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王致和臭豆腐仍作为一道小菜,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从“下水棚子”到“砂锅居”自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满清王公贵族陆续入关进驻北京城。

启功题写匾额作品大全(收藏版)

启功题写匾额作品大全(收藏版)
启功先生书法名声鹊起风靡全国后到处都是他的题字机关学校商店风景名胜随处可见
启功题写匾额作品大全(收藏版)
启功(1912—— 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启功先生书法名声鹊起、风靡全国后,到处都是他的题字,机关、学校、商店、风景名胜,随 处可见。有些很小的单位也找先生题名,以壮声威,假冒的题字也随之而来。然先生尝言:“我 最爱题的还是饭店、饭馆,总可以借机吃它一、两顿。”又自叹道:“就差公厕没找我题字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启功先生的那些题字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城老字号牌匾都是谁题写的
京城老字号牌匾都是谁题写的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近千年的建都历史发展中,商业、文化繁荣,出现了一大批以“诚信为本,质量上乘,服务优质,文明经营”的老字号商家店铺。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还是信任老字号,因为老字号深入人心。

每当漫步徜徉于王府井、前门、西单、东四、琉璃厂、鼓楼等商业文化繁华之地,老字号门楣上那一方方各具风采、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字体或端庄饱满,或清秀俊雅,或古朴拙正,或洒脱飘逸,无不令人驻足欣赏。

它既是一幅美妙绝伦的书法作品,更是一个展示老北京深厚商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十分珍贵,只可惜在文革中毁坏不少。

老字号历来与牌匾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匾额是商家的门脸儿,大多商号店铺多请名人、书法家题写牌匾,也不知道是老字号提升了牌匾书写者的名气,还是牌匾抬高了老字号的身价。

总之,悠久深厚的牌匾文化,促进了京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现将收集到的一些名人名家书写的老字号牌匾名录与爱好者共享。

1、永安茶庄——民国元老,著名书
法家于右任(1879—1964)
2、都一处——乾隆(1711—1799),后为郭沫若
3、鹤年堂——明朝宰相严嵩(1480—1565)
4、六必居——明朝宰相严嵩
5、全聚德——清朝秀才钱子龙,后为乾隆题
6、元长厚——先后由吴兰弟,后由箫劳1983年题写(1896—1996)曾任北京书画研究社社长
7、吴裕泰——冯亦吾先生题写(1903—2000)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8、张一元——清朝大学士冯公度题写,因文革丢失,现为董石良所题(1923—1988)
9、一得阁——清代书法家谢松岱题写。

自写上联:一艺足供天下用;下联:得法多自古人书。

两联首得名“一得阁”
10、荣宝斋——最早由清朝状元陆润痒题写,后徐悲鸿、郭沫若、董寿平、启功也有所题
11、天宫阁——赵朴初先生题写(1907—2000)佛教领袖、书法家
12、鼎琳轩——史树青(1922—2007)史学家、文物鉴定家
13、萃珍斋——寿石题写,现代篆刻家、书法家
14、松古斋——胡浚,清朝康熙59年(1720)举人、诗人
15、韵古斋——爱新觉罗.宝熙(1871—1930)金石书画收藏家
16、宝翠堂——费孝通(1910—2005)曾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17、松鹤楼——费孝通(同前)
18、静文斋——徐世昌(1855—1939)前清举人,曾任东三省总督
19、中国书店——郭沫若(1892—1978)
20、古籍书店——李一氓(1903—1990)诗人、书法家
21、古艺斋——楚图南(1899—1994)曾任北大教授,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代主席
22、观复斋——张伯英(1871—1949)碑帖学家、书法家
23、来薰阁——舒同(1905—1998)曾任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24、戴月轩——徐世昌(同前)
25、青山居——赵朴初(同前)
26、敦华斋——赵朴初(同前)
27、清秘阁——吴昌硕(1844—1927)清同治四年秀才(1865),画家
28、通古斋——李可染(1907—1989)著名中国画大师
29、茹古斋——翁同龢(1830—1904)清代书法家,晚清重臣,咸丰六年状元(1856)
30、尊汉阁——翁同龢(同前)
31、宝古斋——翁同龢(同前)
32、赏奇斋——翁同龢(同前)
33、秀文斋——翁同龢(同前)
34、商务印书馆——郑孝胥(1860—1938)清光绪八年举人(1882)近代政治家、书法家
35、便宜坊——董寿平(1904—1997)曾任政协委员
36、东来顺——陈淑亮,当代书法家
37、丰泽园——李琦,1938年生,书画家
38、烤肉季——溥杰(1907—1994)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
39、同和居——溥杰(同前)
40、仿膳——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舒舍予。

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41、砂锅居——柏涛
42、柳泉居——胡絜青(1905—2001)老舍夫人
43、狗不理——溥任1918年生,溥仪的同父异母弟弟
44、翠花楼——张伯英(同前)
45、老正兴饭店——箫劳(同前)
46、来金雨轩——最初为徐世昌题写,现为赵朴初题写
47、鸿兴楼——李苦禅(1899—1983)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
48、鸿云楼——许德珩(1890—1990)教育家、学者
49、同春楼——许德珩
50、又一顺——许德珩
51、豆花饭店——张爱萍(1910—2003)开国上将
52、力力餐厅——郭沫若(同前)
53、稻香村——胡厥文(1895—1989)
54、浦五房——胡厥文
55、桂香村——陈淑亮(同前)
56、月盛斋——清代吴寿曾
57、功德林——赵朴初(同前)
58、天源酱园——董寿平(同前)
59、天福号——翁同龢(同前)
60、致和酱园——清咸丰状元孙家鼎,曾任光绪的老师
61、信远斋——朱益藩,溥仪的老师(1861—1937)
62、瑞蚨祥——王士序
63、宜诚厚——阎仲仁1928年出生,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顾问、教授
64、内联升——张爱萍、郭沫若
65、盛锡福——吴佩孚(1874—1939)北洋军阀
66、步瀛斋——毛昶熙(1817—1882)清道光进士
67、马聚源——李铎1930年生,当代书法家
68、同仁堂——启功(1912—2005)文物鉴定家、国
学大师、书画家
69、大观楼——启功
70、广德楼——启功
71、墨绿阁——张伯英(同前)
72、松筠阁——邓拓(1912—1966)
73、中华大药房——冯公度(同前)
74、亿兆百货店——张伯英(同前)
75、成文厚——溥杰(同前)
76、清华池——吴阶平
77、中国照相馆——刘炳森(1937—2005)曾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书法家
78、百货大楼——刘炳森
79、西单商场——刘炳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