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之佛教艺术

合集下载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佛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宗教,佛教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体现了中国化的特点。

佛教绘画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可以看出,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中国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古代佛教绘画的起源、演变到中国化的过程进行阐述,以探讨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问题。

一、古代佛教绘画的起源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绘画便在中国逐渐形成并发展。

最早的佛教绘画作品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佛教绘画主要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表现形式上更多地采用了印度绘画的风格和特点。

魏晋佛教绘画以洛阳石窟为代表,其作品主要表现一些佛教教义和神话的内容,整体风格较为质朴,线条简洁而清晰,造型平实而简约。

这些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均受到了印度佛教艺术的深刻影响,尚未实现中国化的特点。

三、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过程
自唐代以后,佛教绘画在中国开始进一步实现了中国化,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和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绘画风格。

宋代以后,佛教绘画开始与中国传统绘画更加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佛教绘画的题材和形式也更多地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佛教绘画的题材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佛教教义和神话,还包括了佛教中的诸多神灵和菩萨,对佛教教义的宣扬也更加简洁而深刻。

在形式上,佛教绘画更多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和审美原则,画面更加富有韵味和内涵。

佛教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相互影响也使得佛教艺术在中国逐渐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

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绘画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干戈四起,在现实中人们无法从中得到心灵的慰籍,便转从佛教中寻求解脱,他们清淡玄言佛理,诗乐书画往还,高雅脱俗、优游闲适而又情韵无穷,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其基本格调更切近于老庄的泯于自然和佛教的虚心静照,也更适合于偏安于山明水秀之间的心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

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

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的佛教译经事业如日中天,对形成中国佛教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佛教而来的信奉宗教的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出现了繁荣的新面目,雕刻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北魏开始开凿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

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都有极高的成就,现有顾恺之的摹本《女史箴》,是我国文化的珍品。

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以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都有很大的成就。

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的主要特点有: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

2. 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

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印度佛教及其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与印度的绘画都是独立发展的,彼此并无多大相似之处。

当时,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楚画为基础,以雄伟、深沉、浪漫为审美倾向的艺术雏形,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已相当卓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优秀资质。

但从中国绘画的总体看,仍未脱去原始古拙的遗痕,还只是一种简单、直觉的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行为。

直至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聪慧的华夏民族经过分辨、选择、淘汰、消化,才逐渐形成了超越东西方的、成熟而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艺术理论和艺术思维方式。

明·帝释梵天图前殿北壁西侧壁画(局部)北京法海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后汉记》中记载:“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臣蔡愔、蔡景赴天竺录求佛法,并携佛经、释迦牟尼像返回京都。

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料记载,也是佛教绘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或许这其中含有太多传说的成份,但有一史实可以肯定,即印度佛教绘画在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一世纪的西汉和东汉,是一个充满杀戮和毁灭的历史时期。

阶级之间、家族之间、民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都十分尖锐,整个社会弥漫着血腥和死亡。

老百姓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生活苦不堪言。

就连皇家贵族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权势、金钱、美女、生命,一切的一切,刹那间都可能灰飞烟灭。

野蛮、残酷、悲苦的社会现实,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万分迷惘与困惑。

人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幻想,在无奈中寻求逃避苦难的种种途径和方式。

然而,社会现实让人们失望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巫术让人们失望了,传统朴素哲学也让人们失望了。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完稿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完稿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尤其是佛教的美术艺术,佛教美术是佛教绘画、雕塑等的总称。

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首先引起了美术创作队伍的变化。

此前美术创作基本上是由工匠(画匠)完成的,而此后则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士大夫画家,孙吴的曹不兴,两晋的张墨、卫协、顾恺之等便是其中的先行者。

他们的绘画,尤其是佛画的创作在当时就令人瞩目。

晋明帝司马绍以为帝王之尊绘制佛像更是极大的推动了佛教美术的发展,而建寺造像、依经图变以求福报的民众心理则成为佛教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社会挈机。

唐代佛教美术的繁荣,正是在一大批专业画家和无数工匠、画匠的共同努力下,才取得了至今令人惊叹不已的伟大成就,成为光辉的艺术典范。

佛教美术的传人带给中国美术全新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人物群像的塑造。

且不说各种域外风光及世俗民情使人耳目一新,但就题材而言,就新添了变相画、经变画、供养人画等品种。

这种经变、变相的创作,至唐而趋于极致,出现了吴道子、张孝师、卢伽、杨庭光、王韶应等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大师。

他们创作了数以千万计的作品,遍布大唐帝国的都市乃至乡村,教化无数的民众。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佛教美术依然是民众宗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佛教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它促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唐张彦远《历史名画记》卷二说:“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曰曹,曰张,曰吴,曰周。

”此即后世所谓四家样,实指四种不同流派和风格。

于此同时,佛教传入给中国美术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

就图案制作而言,佛教传入之后图样样式大大丰富,出现了狮子纹、忍冬草纹、锯齿纹等,尤其以莲花纹和佛光的大量运用,更增强了宗教艺术的表现力。

就构图而言,由于佛教美术的影响,焦点透视法得以广泛应用,人物形象立体感增强,栩栩如生而魅力无穷。

特别是凹凸法的引入,使图画艺术具有了浮雕的审美效果。

唐代的佛教艺术

唐代的佛教艺术

唐代的佛教艺术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在唐朝的统治下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一时期,佛教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融合了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佛教艺术。

本文将从佛教寺庙建筑、佛像雕塑以及佛教壁画三个方面,介绍唐代的佛教艺术。

一、佛教寺庙建筑唐代佛教寺庙建筑以密教为主,大型佛教寺庙多采用了密宗的格局和形式。

著名的寺庙有大唐佛顶山摩崖石窟、法门寺、千佛洞等。

这些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富有东方哲学和文化的独特韵味。

寺庙内的建筑物多为木结构,建筑屋顶采用独特的檐角和斗拱装饰,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同时,佛宫殿、经堂等建筑也成为了唐代佛教寺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像雕塑唐代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像雕塑。

在唐代,佛像雕塑经历了从“净像”到“赞画像”的过程。

净像是指佛像的形象表现得比较抽象和传神,追求佛法的真谛;而赞画像则是根据教义和佛教经典的描写,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细腻,通过佛像来传达教义和佛法的内容。

唐代佛像雕塑形态丰富多样,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等不同形态的佛像。

佛像造型庄严肃穆,表情和手势具有独特的寓意。

三、佛教壁画唐代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壁画采用壁画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佛教的教义和佛法。

唐代佛教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其艺术风格继承了北魏石窟的传统,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和技法。

佛教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有佛陀的生平事迹、佛经故事、佛教独特的神话传说等。

壁画的构图严谨,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弘扬了佛教的精神内涵。

总结:唐代的佛教艺术在整体风格上兼具了汉传和印度佛教的特点,具备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寺庙建筑、佛像雕塑以及佛教壁画都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这些艺术形式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佛教艺术的繁荣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另一方面也与佛教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密切相关。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古代佛教绘画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东晋时期,当时佛教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并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受到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初期的佛教绘画风格在形式上更加接近印度风格,表现了佛陀的形象以及佛经故事。

其特点是线条简洁明快,人物形象具有神圣庄严感,色彩明亮鲜艳。

这种风格在南朝梁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古代中国佛教绘画的经典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绘画开始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体系中,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这一过程主要在唐代开始,并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唐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显著变化是形成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如化佛画、描绘佛经故事的连环画等。

与此佛教绘画的艺术技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加绚丽多彩,细节表现更加精致。

这种风格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了继唐代之后中国佛教绘画的又一个巅峰。

从唐宋时期开始,佛教绘画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体系中,与山水画、花鸟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互相影响和交流,形成了更加综合多样的绘画风格。

这种绘画风格在元代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元代佛教绘画风格,如千佛图、七佛屏风等。

元代佛教绘画不仅表现了佛教教义和宗教情感,还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文关怀,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程以及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还对中国绘画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技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的中国化是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展现了佛教信仰和教义,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的融合与交流,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汉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时代。

佛教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一、汉唐佛教艺术1、佛教雕塑汉唐时期的佛教雕塑技艺达到了独具特色的高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佛教雕塑方面,汉唐时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造像”,即按照佛陀原貌来塑造佛像。

这种造像风格始于汉代,发扬于唐代。

汉代的佛像还比较朴素,唐代的佛像在基础上更具装饰性,呈现出美的风格。

二是“变相”,即将佛陀的故事、寓言或典故通过造型和比喻手法转化为佛像。

这种雕塑形式主要出现在唐代。

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鲜明,线条优美流畅,以及完美地表现了佛教思想的表情和动作。

2、佛教绘画汉唐时期的佛教绘画也非常发达。

其中出现最为著名的是“洛阳画派”,以及“敦煌壁画”。

洛阳画派主要表现为彩绘陶器,当时被广泛传播于中原地区和东亚地区。

这些彩绘陶器主要以佛教图案和人物绘制而成。

在绘画技法上,洛阳画派注重色彩鲜艳,线条深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敦煌壁画主要出现在敦煌莫高窟。

它们以描绘佛教题材世俗生活为主要内容,像是传说、经文、佛陀的生平故事以及众多的佛教造像,以及各色人物等。

敦煌壁画的风格多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佛教艺术形式之一。

3、佛教建筑佛教建筑也是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汉代的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庙的建筑,而唐代则是以佛塔为主。

唐代佛塔具有非常精致的雕刻和浮雕,在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有很多相似的建筑形式。

二、汉唐佛教信仰文化佛教在汉唐时期传播迅速,不仅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影响了汉族的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佛教思想与哲学的融入汉族宗教文化汉唐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思想和哲学对汉族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对于社会教化、道德建立和人文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深刻启发和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论文
浅谈佛教艺术
姓名:李坤
班级:09材料成型
学号:200911101016 日期:2011.4.21
目录
一、摘要
二、正文
(一)、佛教建筑
1、石窟
2、佛塔
3、佛教寺院
(二)、佛教壁画
1、早期佛教故事画
2、北魏时期的壁画
3、唐代壁画
(三)、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
1、早期: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北魏云岗和龙门石窟为代表
1)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 2)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
3)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
2、中期:隋至中唐时代,以唐代龙门及天龙山为代表
3、晚期:晚唐至两宋时代,以唐宋大足为代表
三、结论
摘要: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

我在这里就大致谈谈我对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关键字:美术鉴赏佛教艺术审美建筑壁画雕塑
正文
一、佛教建筑
(一)石窟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

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

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例如保存到今天的———大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等[3]。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发展建设佛教寺院。

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佛教寺院都是由大型的,高级的合院建筑殿阁楼台共同组成的。

由敦煌壁画等间接资料,隋唐时期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布局,即沿中轴线排列山、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

密檐式塔除嵩岳寺塔为十二边形外,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边形。

单层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

北魏洛阳的永宁寺采取了“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依然是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

另一类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很多,特别是某些“舍宅为寺”的寺院,为了利用原有房舍, 常“以前厅为前殿,后堂为讲堂”,例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图石窟
(二)佛塔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

塔作为宗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的塔都是木塔,如中国的第一座塔洛阳白马寺塔,这座九层的宏大木质建筑几十年后即被焚毁,有中国古代摩天楼称的洛阳永宁寺塔。

在山西应县,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

它以挺拔的身躯,端庄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被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之为建筑瑰宝,又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塔”,这就是应县佛宫寺释伽塔,俗称应县木塔。

我国的塔,早期受印度健陀罗的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几种。

藏传佛塔以北京白塔为例,其位于北海琼华岛南麓永安寺,顺治帝根据西藏喇嘛诺门汗建议而建,为藏传佛塔,塔身白色、宝瓶形状,最大直径14米,上面承托伞盖宝顶。

图佛塔
(三)、佛教寺院
明显: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侧廊房及钟鼓楼均以中轴线互相对称分布;讲究中轴突出,左右对称。

寺内主要殿堂之间,又组成各个小四合院形式,即互相分隔,又彼此贯通,符合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特征。

城市里的道路尽端,常常对着寺院[4]。

寺院也就成为一个端,也就是对景。

如北京的隆福寺、临汾的大云寺、呼和浩特的慈灯寺等等都是如此。

佛寺里的一种建筑———古塔,在城池规划中组织在街道的尽端,构成城市的美景。

苏州的报恩寺塔,就是面对大街的,行人走在大街面对高塔,形成城市的对景。

图寺院
二、佛教壁画
现存于天山以南重要的石窟壁画有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库车的库木吐喇千佛洞和森木塞姆千佛洞等。

这些壁画的艺术风格包含了汉族、印度、犍陀罗以及当地维吾尔族的文化因素。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艺木的代表。

被称为是我国一部首尾完整、最具代表性、系统性的石窟艺术编年史。

它向我们展示出我国石窟艺术的兴起、繁荣都衰歇的全部历程。

莫高窟壁画就不同性质而言。

大体可分为:
佛像画,是以佛为主体的说法图,是供人们供养礼拜的形象;民族传话题材,如西王母、女娲、伏羲等;装饰图案;故事画,是向人们灌输佛教的壁画。

(一)、早期佛教故事画大体可分为三类:
(1)佛传故事,它是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

(2)因缘故事,它宣扬与佛有关的度化事迹。

(3)本生故事,这也是壁画中最主要的内容。

所谓本身故事,是指释迎前生,包括他做王子以前若干世的故事。

图一图二图三
图四
(二)、北魏时期的壁画
图一图二
(三、)唐代壁画
在莫高窟的历代壁画中,唐代壁画遗存最多,约占全窟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保存完好,艺术上呈现焕然求备、光彩一新的景象。

题材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魏隋时代的本生故事和说法图大为减少,代之以”经变”故事和愈来愈多的“供养人”形象。

图一(盛唐法华经变部分)图二(中唐伎乐人反弹琵琶)
敦煌莫高窟的历代壁画,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画工们用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去描处宗教的内容,用生活现象去解宗教教义。

必然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主观认识和美的理想,同时以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高度的艺术技巧,使唐代的宗教壁画实现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转变。

三、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
中国的石窟艺术很多,但最为著名的有四大石窟艺术,即: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综观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史,就其风格而言,初浅断之,均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北魏云岗和龙门石窟为代表。

(1)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

图一(云岗石窟外景)图二(云岗石窟第20窟主佛北魏)(2)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

图(龙门石窟宾阳洞北魏
表现了汉地的风俗。

脸的下部加大,鼻子加宽,并以一比四到五的比例来安排头与身体的关系,产生出十分厚重的感觉。

,背光及顶光越来越华丽,窟顶的藻井到地面的走道,都浑然一体。


(3)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

图(北齐佛三尊立像)
中期:隋至中唐时代,以唐代龙门及天龙山为代表。

隋唐时期的佛教雕塑已融合印度、中亚等地的技法、再加上传统的审美作风,出现了新的式样。

洛阳龙门石窟中,奉先寺是这个时期石刻雕塑的典型。

图(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
晚期:晚唐至两宋时代,以唐宋大足为代表。

佛教艺术的中心由洛阳、长安地区逐渐向南方推移,地处西南的四川遂成为佛教造像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以广元皇泽寺和千佛崖、巴中石窟,大足北山、宝顶山、安岳卧佛院、夹江千佛崖和乐山大佛等处造像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

图(晚唐观无量寿经变四川大足北山佛湾)
结论:我国古代艺术发展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其中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发展,被其信徒通过对佛教的信仰用另类的手法表达出来了。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令我深深的叹服!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地图》光明日报出版社胡淼森,蒋祝平著2005. 03第一版
2.《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楼庆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第三版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1997. 11
4.《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张驭寰著2003. 08第二版
5.盛丽老师的课件网络学堂
6、百度文库互联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