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展示终板
浅析农耕文化挖掘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农耕文化挖掘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休闲农业是集农业生产与农业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具有农业产业、服务产业、文化产业的多重特点。
但如果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发展的深,就需要在服务和文化上下功夫,最终文化产业会在休闲农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休闲农业中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深入挖掘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将我国灿烂悠久的那个文化作为当今休闲农业的“文化基因”。
今天亮眼辩景就带大家来探讨农耕文化究竟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和作用:一、乡土文化活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化,至今我国依然传承着丰富的乡土文化,比如民间的秧歌会、民歌会、民俗节庆。
这些文化活动蕴含着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对这些文化因素的挖掘,可以拓展出今天我们发展休闲农业的新理念。
二、祖先的农耕遗存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祖先留下了丰富的农耕遗存,对这些遗存的挖掘和利用也是我们发展休闲农业的一种途径。
比如云南省红河元阳哈尼族梯田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今天这种农耕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展示方式,耕作着既可以通过农耕活动获得农产品,也可以将农耕活动本身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经营。
三、传统的庭院文化农村人大多居住在庭院之中的,各地的庭院展示着不同传统二道庭院文化。
比如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的“五亩之宅”。
在今天,通过挖掘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就可以将其视为乡土文化产品,来供人们参观和体验。
四、农耕工具发展演进过程农耕工具的不同发展阶段代表着不同的农耕时代。
每个时代的农耕工具所蕴含的当时的科技水平、文化倾向是值得后人回味的。
因此,在研究农耕工具的发展演进过程,从中挖掘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在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各地兴办的“农具博物馆”“古旧农具展示厅”等活动,都是针对农耕工具发展演进过程来经营休闲农业。
五、种植作物发展演替过程经过祖祖辈辈的那个经验的传承,在我国黄河流域逐步形成了以种植旱粮为主的耕作习俗和在长江流域形成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习俗。
农耕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旅游

农耕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旅游乡村不同于城市的地方在于原生态的自然的风光,本土原乡村最淳朴的文化。
沉浸式体验、浓厚而热情、真实而质朴的旅游服务成为乡村旅游魅力,随着村民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基础上融入文化,激活了闲置资源,体现了本位价值,多产业共同推动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新兴旅游方式由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不断转型为休闲娱乐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原生态资源变资产,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这几年来涌现处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等,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这两年来,离开喧哗的都市,放松身心、寻觅乡愁成为人们到乡村旅游的重要选择。
以农立国,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千年的传统之根在“农”,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础,也成为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同时乡村旅游也是农耕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成为乡村旅游重要的核心。
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创新1、文创创新:农耕文化与时俱进的中式田园生活、展示农耕文明成果,印证农耕文化独特魅力,农耕文化在展示、体验到文化生产、创意传播,以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依托,拓展和整合科技、文化、社会、人才等各项资源。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创意培育有特色、有亮点、有文化、有传承的农耕文创品牌和乡村文创品牌,使产品更具市场吸引力和新市场空间,也能辐射带动创意农业、创意节庆、创意食品等相关产业及手工艺店等特色经营的整体提升,让农耕文化在乡村旅游中“活”起来。
2、农趣体验:农耕文化体验景区、田园康养基地、实践研学基地等旅游产品,以田园乡村康养、美丽休闲乡村,特色小镇等打造的精品住宿、特色餐饮、观光健体、娱乐休闲、农事研学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体验农场或生态田园综合体。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耦合机理是基于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性质和联系,将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机结合,进而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使之协同演化成一种作用更加突出,效果更加良好的乡村振兴优越模式。
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王红兵
【期刊名称】《农学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采用实地考察与实景拍摄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点的农耕景观代表作,分析了当地乡村旅游景观中农耕文化资源应用的典型案例;归纳了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类型为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场型、古村古镇型、“花海竹海”型等4种类型;评析了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中农耕景观的应用现状,认为乡村旅游景观应紧扣农耕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指出了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当地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建议。
【总页数】6页(P95-100)
【作者】王红兵
【作者单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2.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3.金融支持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探究——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为例
4.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路径
5.试论武陵山区农业开发中的景观建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旅游,从哪方面挖掘农耕文化元素?

乡村旅游,从哪方面挖掘农耕文化元素?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适合人群居住。
农民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耕作,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
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有故事的乡村旅游才有灵魂!有故事的乡村旅游,也是留住乡村旅游客源的关键,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具体从哪些方面来挖掘体现“农耕文化”的元素。
1、土特产或农副产品的各种传统加工技艺咸鸭、蛋板鸭、松花蛋、醋、臭豆腐、香肠、酒、蜜饯、果脯、火腿、腊肉、茶叶等各种制作工艺,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值得传承。
2、农耕信仰和神话传说中国关于农耕文化的神话传说已经流传千百年,农耕信仰沿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先民希望通过祭祀天地而获得消灾降福和佑护。
包括信仰和传说:如各种拿农产品进行的祭祀活动。
3、农事活动经典歌谣、农谚最早的歌谣咏唱的是生产劳动,主要是狩猎、采集和农耕。
农谚是从歌谣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讲的是农业生产,类似于现在的技术指导手册。
4、手工技艺,及农民艺术作品造纸、刺绣、紫砂、泥塑、农民画、剪纸、根雕、景泰蓝、雕漆、花丝、织布、青瓷、水轮、水碓等各种精湛的传承技艺,包括各类民间艺术,不少仍在广泛应用。
5、传统的农耕体验各种作物的栽培种植、精耕细作等,包括耕种、浇水、定期施肥、除草、捕捉灭虫等农耕体验,以及插秧、堆肥、打场、传统收获及晾晒技巧、采摘果蔬、修剪果树、嫁接、栽桑养蚕、垂钓、捕捞、养殖等;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方法。
6、传统饲养技术经验我国在畜牧和兽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
相马术、阉割术、杂交术、填鸭术等饲养技术经验,至今仍熠熠闪光,值得学习和传承。
7、生产和商贸习俗千百年来,我国形成了很多祈求农耕丰收,传统种植经验的生产习俗,几乎存在于农耕生产的每个阶段,且随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具有很强观赏性。
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的利用探究

2019年4月下半月刊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的利用探究陈如霞引言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一些贫困乡村充分利用政策扶持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特色乡村旅游,将农村农耕文化植入乡村旅游产业,使旅游者在享受绿水青山时,加深了对我国农耕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一、我国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发展现状乡村旅游缘起于西方19世纪,是人们放松心情、休闲游玩的一种形式。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的厌倦及对农村田园生活回归的渴望,催生了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
经过持续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乡村振兴”规划的提出,乡村旅游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有关部门预计,到2018年底全国乡村旅游将实现7 800亿元。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男耕女织”文化。
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我国农耕文化日益丰富,逐渐融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
其内容丰富、总体形式比较多样,如地方特色的语言、戏剧、民歌、饮食、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都属于农耕文化的范畴,是当前我国最为主要的文化类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日益升温,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日益凸显,部分学者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农耕文化的研究和开发,都给予了充足的重视和挖掘整理。
不少地方政府还通过全力打造本地的农耕文化资源,从而使其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吸引了更多旅游者的参观,由此也进一步推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据统计,2015年,我国农耕文化旅游产值比重已经达到了乡村旅游总体产值的23%。
如今,这一旅游形式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投身其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魅力。
二、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利用的模式及问题优美的农家风光、古朴的农家田园生活是农耕文化的核心,也是厌倦了城市喧嚣和繁华、渴望寻求一份宁静闲适生活的城市人,寄情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
农耕文化在农业园区中的景观化表达-文档资料

农耕文化在农业园区中的景观化表达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历程中,农耕文化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速度。
虽然如此,以传统耕作为主要载体的农耕文化依旧需要我们现代人继续传承和继续下去。
一、农耕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一)农耕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历史的文化沉淀十分浓厚,农耕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组成。
农耕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农民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于农业生活生产的礼俗制度、国家制度以及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化是世界上目前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合,它包括了民歌、戏剧、祭祀各种类型繁多的民间活动,同时也渗透着一个国家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人为发展方式等。
我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创造了世界上最为繁荣持久的传统文化,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源源不断的为农耕文化注入更加新鲜的活力与血液,两者互相作用,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我国的古代人民是十分重视农耕文化的,它甚至比任何一项都要重要。
(二)农耕文化的特点农耕文化具有延展性,也就是说农耕文化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它代表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
在当今社会中,中国的文明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和充实,应该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农耕文化具有传承性,农耕文化属于文化范畴,也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所积累下来的精髓。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比较古老的乡村中发现农耕文化的身影。
比如说祭拜山神的习俗、庆祝丰收的习俗等。
农耕文化具有地域性。
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其孕育出来的文化也千差万别。
中国人很早之前就懂得结合不同的环境,气候以及时间等创造出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均是此概念,从我国的南方到北方,从高山到平原,农业生产的类型多种多样,农耕文化也各不相同。
农耕文化在农业观光园设计中的应用

农耕文化在农业观光园设计中的应用作者:李芳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14期[摘要]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风俗文化,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和延展性三大特点。
将农业观光园设计与农耕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是当今设计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
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农耕文化的特点、内涵,然后以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依托当代著名文学家周立波先生故居发展的农业观光园为例介绍农耕文化在农业观光园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农耕文化;农业观光园;精神内涵;文化元素[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4-23-2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明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所谓农耕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农业社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在长期的耕作中逐渐形成的涉及社会、制度等涵盖面很广的文化产物,具有系统性和地域性。
我国农耕文化独具特色,是世界上最广泛、最深厚的文化产物,深深地烙印上了中国的元素,浓缩了上千年的文化精华。
作为基本源泉,农耕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出现。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依旧是我国文化的根基,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如中国代表性文化阴阳五行说等,值得深入研究。
1 农耕文化的特点1.1 地域性从地理学上讲,我国国土面积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环境变化差异较大,自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也各有不同。
农业与土地紧密相连,不同的土地催生不同的农作物和生产模式。
例如,我国南北方的农业文化就迥然不同,北方主要种植大豆、小麦,南方主要种植水稻,这就代表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地域性。
1.2 传承性文化要传承下去,不能断层。
我国农业一直延续至今,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巨大。
纵观现代文明,浓缩着许多传统农业的符号,农民至今还留存着农耕文化的血液。
可以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民族。
农耕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展示终板

传统农具:
农具是“耕种的工具”。
——《辞源》
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 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
——胡泽学.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古今农业, 2009(3):88—95.
传统农具的发展变迁
➢ 从制作材料上讲:
木石
青桐
铁制
➢ 从使用功能上讲:
掘挖、脱粒耕整地、播种、中 Nhomakorabea、灌溉等
➢ 从动力和结构上讲:
人力
畜力、水力、风力等
传统农具分类(以农业生产工序为基础)
耕地整地
运输
脱粒
播种移栽
收获
粮食加工
中耕除草
灌溉
称量
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
主题:神农创耒 结构分布:耒耜之利惠天下――‘神农创耒’与农耕文 化陈列展;耒阳历史文物陈列展 展演方式:直接展示,场景展示,互动展示相结合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
农耕文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 “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廊介绍 “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廊农耕文化展演分析 提出“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廊农耕文化展演方式优化
建议
调整后
农耕文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 其他地方农耕文化展演方式比较 “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廊农耕文化展演分析 取长补短,结合具体情况提出“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
文化传习廊
景点简介: 文化传习廊是花城果乡景点的
重要组成部分,占地2300多平方米, 廊长1200米,呈现和掩饰着川西北 民间民俗文化,历史和传统的风韵 让你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力量,让 人更加益智聪慧。
宣传语: 看传统习俗,领文化底蕴, 品个中乐趣,感先人智慧。
传统农具
以实物陈列位主要呈现方式 (这里的传统农具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两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题原因
“花城果乡”定位
围绕“人间花果山,城市后花园”的定位,“花城果乡”紧 扣现代农业发展脉搏,在现有水果、蔬菜种植等主导产业的基础 上,重点发展花卉、果蔬,促进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了 “园中果、林间菜、房前花、荷下鱼”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为力求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继承与呼应,挖掘当地的传统 农耕文化,进行推广传播,形成“不忘本”“接地气”的传统农 耕文化教育。
文化传习廊
景点简介: 文化传习廊是花城果乡景点的 重要组成部分,占地2300多平方米, 廊长1200米,呈现和掩饰着川西北 民间民俗文化,历史和传统的风韵 让你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力量,让 人更加益智聪慧。 宣传语: 看传统习俗,领文化底蕴, 品个中乐趣,感先人智慧。
传统农具
以实物陈列位主要呈现方式 (这里的传统农具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两方面)
传统农具分类(以农业生产工序为基础)
耕地整地
运输
脱粒
播种移栽
收获
粮食加工
中耕除草
灌溉
称量
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
主题:神农创耒 结构分布:耒耜之利惠天下――‘神农创耒’与农耕文 化陈列展;耒阳历史文物陈列展 展演方式:直接展示,场景展示,互动展示相结合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
展示形式:陈列柜+农具使用的实景照片+微缩景观
文献梳理
各类文化展演案例
“花城果乡” 文化传习长廊农耕文化呈现分析 “花城果乡” 文化传习长廊农耕
文化展演方式优化建议
调研成果
农耕文化:
(一)农耕文化等同于农业文化
(二)农耕文化是农业文化的一个分支 (三)以现代化农业产生之前作为界限的观点 (四)以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为主线的观点
农耕文化是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它是在传统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和社会 行为模式的总和;农耕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农业经济 基础之上的文化形态。 ——陈艳萍《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辞源》
农具是“耕种的工具”。
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 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 ——胡泽学.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古今农业, 2009(3):88—95.
传统农具的发展变迁
从制作材料上讲:
木石 青桐 铁制
从使用功能上讲:
掘挖、脱粒 从动力和结构上讲: 人力 畜力、水力、风力等 耕整地、播种、中耕、灌溉等
观光休闲 赏花采风 采摘体验 湖上泛舟 垂钓栽种
花城果乡是指以四川省绵阳市安县花荄 镇红武村、联丰村为核心区域的7800亩水果 生产种植基地。该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十 分优美,水土质良好。主要栽培梨、桃、猕 猴桃、柚、枇杷、草莓等水果品种。
依托花城果乡产业基础、乡村风貌、生态环境、历史民俗 文化等资源,将乡村旅游主题化,打造魅力乡村主题公园, 以景观农业、乡村民俗文化体验为核心,培育现代旅游服 务业,打造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休闲运动、 婚庆、乡村度假旅游为一体的乡村休闲公园。
2.
3.
实景照片
搜集或者实地拍摄这些农具在农耕过程中的使用照片, 与对应农具的解说呼应,增加游客对农具的了解。
多媒体等科学技术
拍摄传统农具使用的视频、微电影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呈 现,从结构、工作流程等来刻画工具的使用过程, 并结合 实景录像材料来表达精 典农具的功用和工作原理;以 (以整面墙壁投影)为佳;——灵感来自水磨古镇的 未来可引进光电声技术,制造“会动的画面”,来表现 农具的制造、演进、使用等。——灵感来自“会动的清明 上河图”
1.
1.
微缩景观
景区里有类似雕塑,但主题不够鲜明,数量也很少,不 能很好呼应。 借用新村建设的“微田园”理念,打造田园农耕微缩景 观,以增强人们对农具使用场景、方法、作用等的了解。
1.
2.
互动体验
针对游客想要参与互动的意愿,借鉴其他博物馆、文化 园的做法,我们认为可以在现有文化传习廊的基础上, 在外围开辟“农耕文化体验区”,以便于游客参与农耕 体验,加深印象,增加乐趣,从而寓教于乐,保护并传 播农耕文化。 《花城果乡农耕文化体验园项目策划》
农耕文化——-——传统农具的聚焦过程
注:
本次调研中所提到的农耕文化是指去除了小农经济时 代的封建、麻木、固步自封等消极因素,而留存的不忘本、 能吃苦、勤劳致富、亲近自然、热爱劳动、家庭和睦等积 极因素,是对于现今快节奏时代的精神食粮,一种让人获 得安宁、平和、纯粹的快乐的生活方式。
传统农具:
花城果乡现有农耕文化资源 中小型农村生产生活传统用具展览馆——文化传习廊作为 调研目的地与研究客体,且距离近,便于调研实施。
调研计划
一.农耕文化文献梳理——5月中旬 二.资料搜集——5月底之前 三.调研思路调整——5月底 四.访谈设计及现场实地访谈调研——6月初 五.给出调查报告——6月中旬
调整前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
展演亮点:
(1)创作“春耕”和“收获”微缩 景观。把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 放在 农业生产实景中;
(2)使用多媒体动画从结构、工作 流程等来刻画工具的使用过程, 并结合实景录像材料来表达精 典农具的功用和工作原理; (3)采用电视录像播放的手段, 来反映不同地域不同工 具的使用过程和方法
呈现效果
游客感官倾向:以感兴趣为主; 游客情感倾向:以支持喜欢为主; 游客评价倾向: 以陈列方式单一、较为散乱、需要改善提高为主; 多数游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农具陈列展览方式优化
优化模式: 实物陈列+实景照片+多媒体技术+微缩景观+互动体验
实物陈列
1.
挖掘寻找更多的川西北传统农具,力求包含农耕工具的 各个门类,囊括农耕的各个环节; 完善农具的标牌,包括名称、读音、历史演进、功能、 用法等简介; 配备解说员,对农具进行解说或答疑。(解说词)
1.
2.
《“花城果乡” 文化传习长廊农耕文化展演解说词》
《“花城果乡” 农耕文化体验园项目策划》
花城果乡
欢迎您!
农耕文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 “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廊介绍 “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廊农耕文化展演分析 提出“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廊农耕文化展演方式优化 建议
调整后
农耕文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 其他地方农耕文化展演方式比较 “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廊农耕文化展演分析 取长补短,结合具体情况提出“花城果乡”景区文化传习长 廊农耕文化展演方式优化建议
文化传习廊游客观点统计结果(样本数量:30人)
游客态度对文化传习廊的参观感受: 喜欢倾向:21人,占70%(新奇、有趣、古老、好玩……) 不喜欢倾向:4人,占13%,(讨厌,没意思,无聊……) 中立倾向:5人,17%,(茫然、无所谓,莫名其妙,奇怪……) 传统农具引起游客的情感: 亲切、怀旧、讨厌…… 游客对传统农具的认识程度:全部不认识、极个别认识、认识一些、认识绝 大部分 游客对农具分类(功能)的了解程度:不知道、知道部分 游客对文化传习廊中农具陈列效果的看法:有序、凌乱、不好看、不方便参 观 游客对农具展演方式的看法:很多没有标牌,不便于认识;缺乏互动;方式 单一,不容易引起兴趣…… 游客对传统传播农具知识与传承农耕文化的看法:有意义,值得做,特别是 子孙后辈的教育,不能忘本;意义不大,无所谓;没有意义,浪费资源与精 力…… 游客对文化传习廊中展演方式的改善建议:完善标牌与说明;配备解说员、 答疑员……
传统民俗
以墙壁挂画为主要呈现方式
观传统农具,领农耕生活,品文化魅力, 感历史变迁。
文化传习廊游客观点提取
参观第一感受:新奇、有趣、古老、好玩、无聊、茫然…… 传统农具引起游客的情感:亲切、怀旧、讨厌…… 游客对传统农具的认识程度:全部不认识、极个别认识、认识一些、认识 绝大部分 游客对农具分类(功能)的了解程度:不知道、知道部分 游客对文化传习廊中农具陈列效果的看法:有序、凌乱、不好看、不方便 参观 游客对农具展演方式的看法:很多没有标牌,不便于认识;缺乏互动;方 式单一,不容易引起兴趣…… 游客对传统传播农具知识与传承农耕文化的看法:有意义,值得做,特别 是子孙后辈的教育,不能忘本;意义不大,无所谓;没有意义,浪费资源 与精力…… 游客对文化传习廊中展演方式的改善建议:完善标牌与说明;配备解说员、 答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