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三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课文讲解-14《蜜蜂》部编版

第14课《蜜蜂》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蜜蜂》是部编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年-1915年,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182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
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
代表作:《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被称之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与“昆虫的史诗”。
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
它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生活折射出人类的世界。
三年级下册语文14课生字组词

三年级下册语文14课生字组词一、会认的字。
1. 概(gài)- 组词:大概、概括、概念。
- 解析:“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2. 阻(zǔ)- 组词:阻力、阻止、阻挡。
- 解析:“阻力”指阻碍事物发展或前进的外力;“阻止”是使不能前进,使停止行动;“阻挡”是拦挡使不能发展或前进。
3. 括(kuò)- 组词:包括、括号、括弧。
- 解析:“包括”是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括号”和“括弧”是一种标点符号,在文中起到补充说明等作用。
4. 误(wù)- 组词:错误、误会、误解。
- 解析:“错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误会”是误解对方的意思;“误解”是理解得不正确。
5. 逆(nì)- 组词:逆风、逆境、逆水。
- 解析:“逆风”是指面冲着风,与风向相反;“逆境”是不顺利的境遇;“逆水”是与水流方向相反。
6. 途(tú)- 组词:路途、途中、长途。
- 解析:“路途”指路程;“途中”是在路途中;“长途”指长距离的路程。
7. 陌(mò)- 组词:陌生、陌路、阡陌。
- 解析:“陌生”是生疏,不熟悉;“陌路”指陌生人,不相识的人;“阡陌”是田间小路。
二、会写的字。
1. 蜜(mì)- 组词:蜜蜂、甜蜜、蜜月。
- 解析:“蜜蜂”是一种昆虫;“甜蜜”形容感到幸福、愉快、舒适;“蜜月”是新婚夫妇的第一个月。
2. 蜂(fēng)- 组词:黄蜂、蜂拥、蜂王。
- 解析:“黄蜂”是一种昆虫;“蜂拥”是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蜂王”是蜜蜂群体中能产卵的雌性蜂。
3. 辨(biàn)- 组词:辨认、辨别、辨析。
- 解析:“辨认”是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别”是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析”是辨别分析。
第14课《小狗学叫》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14课《小狗学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颈、嗓子、苔藓、狂吠、细嫩”等生字词,理解“ABB、跑来跑去、终于”等词语;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学生能够结合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向同学和老师提问,并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联系生活等方式解答自己的疑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悟、想象补白等方式,体会课文幽默、诙谐、生动的语言特点;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小狗学叫过程中的艰辛、无奈与坚持,并懂得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想办法,认真学,仔细听,不放弃。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第14课《小狗学叫》2. 课型:新授课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材来源: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幽默、诙谐、生动的语言特点;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感受小狗学叫过程中的艰辛、无奈与坚持,并懂得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想办法,认真学,仔细听,不放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动物故事,引出本课课题《小狗学叫》。
(2)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桌交流分享。
(3)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4)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选出最佳朗读者。
(5)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炼小狗学叫的过程。
2. 第二课时(1)深入学习: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幽默、诙谐、生动之处,分享感受。
(3)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狗学叫过程中的艰辛、无奈与坚持,联系生活实际,懂得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想办法,认真学,仔细听,不放弃。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课文在一所学校的俱乐部里,一些儿童队员正在开会,讨论参加国庆检阅的事。
店铺在此整理了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课文-原文临近七月,波兰首都华沙和往年一样准备欢庆国庆节。
在一所学校的俱乐部里,一些儿童队员正在开会,讨论参加国庆检阅的事。
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
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到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一个队员大声说。
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国庆节到了。
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青年组织的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
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
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
“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
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课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
会写“俱、博”等14个字。
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020新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14 蜜蜂(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

14 蜜蜂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 跨进包括查看的确沿途陌生
2.蜜蜂山峰辨认辩论阻力小组检查捡起
3.(1)那二十只左右被闷.(mēn)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sàn),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2)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jī)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3)尽.(jǐn)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第二课时
1. (1)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2)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3)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5)(3)(1)(2)(4)。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4.蜜蜂

我会写
què
正确 确
结构:左右 音序:Q 部首:石
组词:确实 确有其事
造句:小明这样回答是正确的。
书写指导:石字窄小、上横 要短撇稍长,角字下框要宽、 里边是两横一竖
我会写
wù
误 准确无误 结构:左右
音序:X 部首:讠
组词:错误 一误再误
造句:小芳能够准确无误地回答出 这道难题。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口 字窄小,天字扁宽、下横 要长、撇和捺舒展。
biàn
辨认 辨
结构:左右 音序:B 部首:辛
组词:辨别 明辨是非
造句:经过老师的仔细辨认,认定 这件东西是小明的。
书写指导:左边辛字三横 要短、中横稍长、都稍向 上拉、下竖变为一撇,右 边有小点。
我会写
zǔ
阻力 阻
结构:左右 音序:Z 部首:阝
组词:阻挡 推三阻四
造句:顶风骑车有很大的阻力。
书写指导:阝在左不在 右、要窄长,且字里边 是两短横。
理解词语
【蜜蜂】 【辨认】 【大概】 【阻力】 【跨进】 【包括】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一种社会群居性膜翅目昆虫,为了生产蜂蜜和作为一个授粉者。 经常进行家养。
进入。
包含;总括。
三个意思;(1)大致内容或情况 (2)表示推测(3)表示对时间、 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本课表示推测意思。
我对蜜蜂飞行 时间的分析。
第三步
作者进行试验的第三步:检查蜂窝, 了解蜜蜂飞回的实际情况。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
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
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重点字词句

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重点字词句
一、课文生字:
蜜mì甜蜜花蜜蜜蜂甜言蜜语
蜂fēnɡ蜂王马蜂蜂拥而至
辨biàn辨认分辨辨别明辨是非阻zǔ阻止阻力阻挡畅通无阻
跨kuà跨越横跨跨步
括kuò包括括号概括
检jiǎn检查检阅安检
查chá查看查阅调查查找
确què确实的确准确无误确认
误wù错误误解误会失误
途tú沿途用途长途半途而废
陌mò陌生形同陌路
二、多音字:
闷mēn闷热闷气
mèn闷闷不乐烦闷沉闷
几jī几乎茶几窗明几净
jǐ几个几天
尽jǐn尽管尽早
jìn尽力尽头尽兴
三、词语表:
蜜蜂、辨认、能力、阻力、将近
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陌生、确实、记忆、本能、尽管四、课内积累:
辨认方向准确无误逆风而飞
确确实实陌生的景物遥远的家
关联词:
蜜蜂无论
..飞到哪里,它总是
..可以回到原处。
(条件关系)
尽管
..它们逆风而飞,但
..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转折关系)
蜜蜂靠的不是
..超常的记忆力,而是
..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并列关系)
五、课外积累
1.与“蜜蜂”有关的成语:
招蜂引蝶蜂拥而至
2.近义词
辨认—辨别寻找—寻觅推测—猜测大概—大约准确—精确包括—包含确确实实—的的确确
3.反义词
大概—肯定减少—增加遥远—附近超常—一般大约—肯定陌生—熟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14课《蜜蜂》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阅读理解训练专项题一、现代文阅读蜜蜂(节选)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1.根据选文内容,给下面的实验过程排序。
①放飞蜜蜂②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③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④在蜜蜂身上做了白色记号⑤捉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正确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填序号)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走了四公里路”是为了了解蜜蜂是否认得回家的路,路远让实验更准确。
B.“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是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分开C.“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是为了让蜜蜂不明方向。
D.“我”通过实验证明了蜜蜂因飞得太低而看不到家。
3.选文中“大概”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在这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在说明性的文章中有很多看似表意模糊的词语,往往表达了准确的意思。
4.请你用“___________”在选文中画出一个除“大概”外的这样的词语。
5.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结合生活实际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蜻蜓初秋,村外的池塘里,水清如镜,一大群蜻蜓互相追逐,飞来飞去,时而俯冲下来,尾巴在水面上轻轻一点,又立即飞向空中,池塘里留下了一圈圈的波纹,慢慢地向四下扩散。
见到这般景致,我便想起了“蜻蜓点水”这一成语,它是用来形容做事肤浅不深入的。
对于人来说,这只是根据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做出的结论。
对于蜻蜓来说,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原来,在池塘水面上点水的是一群雌蜻蜓,它们之所以用尾巴点水,并不是要深入下去,或者测量水的深浅,而是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第
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基本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感悟三、四自然段,懂得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课后的学习,你知道课题中的“我”是谁?
3、引读1、2节。
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有又大又厚······”小骆驼觉得挺委屈……
4、问“小红马觉得小骆驼哪些地方长得挺难看的?
板书:
难看脚掌(大厚)。
眼皮(两层)。
背上(肉疙瘩)。
5、追问: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
板书:委屈。
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二、感受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说。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呢?
4、交流,点击课件——沙漠词语。
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
5、读好这些词语。
(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6、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
7、师小结: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三、精读最后一节,引导质疑
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3、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个问题。
1)、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
2)、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四、精读3、4小节,读中感悟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3、4下节中,下面我们按小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先读读课文3、4节,然后讨论,找出答案。
看那个小组又快又对。
1、分组进行。
2、交流前提示,第一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你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随机出示:
驼峰:
(1)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2)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
(3)板书:
将背上改成驼峰。
贮存养料。
(4)闪动:贮存养料足够。
(5)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担心、不担心)。
脚掌:
(1)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2)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3)板书:陷不进沙子。
(4)谁会把小问好去掉,换个说法呢?
(5)点击课件——陈述句。
(6)好在哪,为什么?
(7)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8)抽读、评读、齐读。
眼毛:
(1)点击课件——眼毛和文字。
(2)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
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
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3)点击课件——风声,感受风铺天盖地。
(4)闪动:铺天盖地没进一点沙子。
(5)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
(6)板书:挡住风沙。
4、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
5、让我们齐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6、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有用。
自豪。
7、噢,这里是以小骆驼的想法作为了题目,这样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以后我们也要灵活的运用。
五、续编故事
点击课件——书上插图。
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得这么难看,还照什么镜子?”想象一下,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呢?
1、同桌讨论讨论。
2、抽同学表演。
六、总结全文
1、小骆驼虽然难看,但它身上的这些看似难看的外表在沙漠中的用处很大,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或体会呢?
点击课件——文字。
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他(她)有没有用。
2、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事物的美和丑?
3,说说你有哪些值得自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