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豌豆淀粉的制备

合集下载

淀粉食品制作实验报告(3篇)

淀粉食品制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的来源和性质。

2. 掌握淀粉食品的制作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根茎等部位。

淀粉在加热和搅拌的作用下,可以与水形成胶体,具有一定的粘性和弹性。

本实验通过淀粉与水的混合,制作出淀粉食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淀粉、水、食盐、糖、食用油、色素等。

2. 仪器:锅、勺子、搅拌器、电子秤、量杯、砧板、刀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淀粉:将淀粉过筛,去除杂质。

2. 配制淀粉糊:将适量淀粉与水按1:2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3. 加热:将淀粉糊倒入锅中,用中小火加热,边加热边搅拌,防止糊底。

4. 加盐、糖:待淀粉糊煮至透明状时,加入适量的食盐和糖,搅拌均匀。

5. 加食用油:加入适量的食用油,搅拌均匀。

6. 加入色素: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色素,搅拌均匀。

7. 调整口感:根据个人口味,可以适当调整淀粉糊的软硬程度。

8. 塑形:将淀粉糊倒入模具中,塑形。

9. 冷却:将塑形好的淀粉食品放入冰箱中冷却。

10. 取出:待淀粉食品冷却后,取出。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实验现象:淀粉糊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得透明,且具有一定的粘性和弹性。

2. 实验结果:通过加热、搅拌、调味等步骤,成功制作出淀粉食品。

六、实验讨论与分析1. 淀粉在加热过程中,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一种具有粘性和弹性的胶体。

2. 在制作淀粉食品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搅拌,以确保淀粉糊的均匀性和口感。

3. 淀粉食品的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作为家庭烹饪的辅助食品。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淀粉的性质和制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淀粉糊的加热、搅拌、调味等技巧,为以后制作更多美味的淀粉食品奠定了基础。

八、注意事项1. 在加热过程中,注意火候,防止糊底。

2. 搅拌时要均匀,以确保淀粉糊的口感。

植物制造淀粉实验报告

植物制造淀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探究植物在光下是否能够制造淀粉,验证光合作用对淀粉合成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黑纸片、碘液、酒精、蒸馏水、培养皿、镊子、剪刀、天平、计时器。

2. 实验用具:显微镜、酒精灯、加热器、温度计、白炽灯、计时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菠菜叶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B组(遮光组)和C组(黑暗组)。

2. 对照组(A组):将菠菜叶在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作为对照组。

3. 遮光组(B组):将菠菜叶的一部分用黑纸片遮盖,使其不能接受光照,作为遮光组。

4. 黑暗组(C组):将菠菜叶在黑暗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作为黑暗组。

5. 实验步骤:- 将菠菜叶分别放入培养皿中,并记录其初始重量。

- 将A组和B组培养皿放置在光照条件下,C组培养皿放置在黑暗条件下,同时记录实验时间。

- 经过一定时间后,分别将A、B、C三组菠菜叶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用剪刀将叶片剪碎。

- 将剪碎的菠菜叶放入天平中,分别称量其重量,计算叶片的增重。

- 将菠菜叶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至叶片变为黄白色。

- 将处理后的菠菜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A组):菠菜叶在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叶片颜色变深,重量增加,说明光合作用促进了叶片的生长。

2. 遮光组(B组):菠菜叶在遮光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叶片颜色变浅,重量增加不明显,说明遮光抑制了光合作用。

3. 黑暗组(C组):菠菜叶在黑暗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叶片颜色变浅,重量基本没有增加,说明黑暗条件下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4. 碘液实验:在碘液作用下,A组和B组菠菜叶呈现蓝色,而C组菠菜叶没有变化,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含有淀粉。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光合作用是淀粉合成的重要条件。

遮光和黑暗条件下,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淀粉合成减少。

提取淀粉的实验报告(3篇)

提取淀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的提取原理和方法;2. 掌握提取淀粉的实验操作步骤;3. 探究影响淀粉提取效果的因素;4. 评估提取淀粉的纯度和产率。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根茎等部位。

提取淀粉的方法主要有酸水解法、酶解法和离心法等。

本实验采用酸水解法提取淀粉,其原理是利用酸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然后通过过滤、沉淀等步骤得到纯净的淀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蒸馏水、稀硫酸、氢氧化钠、活性炭、无水乙醇、碘液等;2. 实验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离心机、烘箱、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马铃薯预处理: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煮沸30分钟,过滤取滤液。

2. 酸水解:向滤液中加入3倍体积的稀硫酸,搅拌均匀,置于室温下反应2小时。

3. 中和:将反应后的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中性。

4. 沉淀: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活性炭,搅拌均匀,过滤取滤液。

5. 酸化: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使溶液呈酸性。

6. 结晶:将溶液置于冰箱中结晶过夜。

7. 离心:将结晶后的溶液放入离心机中离心,取沉淀。

8. 洗涤:用无水乙醇洗涤沉淀,直至洗涤液无色。

9. 烘干:将洗涤后的沉淀放入烘箱中烘干,得到纯净的淀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淀粉的提取效果:通过观察沉淀的颜色和形态,发现提取得到的淀粉为白色粉末,说明提取效果较好。

2. 影响因素分析:(1)马铃薯品种:不同品种的马铃薯淀粉含量不同,影响提取效果;(2)预处理时间:预处理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淀粉的提取效果;(3)酸水解时间:酸水解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淀粉的提取效果;(4)沉淀剂选择:不同的沉淀剂对淀粉的提取效果有较大影响;(5)结晶条件:结晶温度、时间等因素对淀粉的提取效果有较大影响。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酸水解法成功提取了马铃薯中的淀粉,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提取效率。

制取豌豆分离蛋白及淀粉的工艺研究

制取豌豆分离蛋白及淀粉的工艺研究
第 7期 ( 总第 2 6期) 8
21 o 2年 7月
农产 品加工 ・ 学刊
A ae cP r dcl f am rd cs rcsig cdmi e oia o r Pout Poesn i F
No7 .
J1 u.
文章 编 号 : 17 — 6 6 (0 2 0 — 0 7 0 6 1 94 2 1) 7 0 7 — 4
制取 豌 豆分 离蛋 白及 淀 粉 的工艺研 究
张树成 ,李玉林
(. 1 黑龙江八一农 垦大学 食 品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 3 1 ; 2 烟台双塔食 品股份有 限公司 ,山东 招远 2 5 0 ) 639 . 6 4 4
摘 要 :通过对龙 口粉 丝传 统工 艺的研究 ,筛选出影响豌豆蛋 白和淀粉得率 的因素 ,确定 了最佳工艺路 线和方法 ,即 在 常温 下接种乳 酸杆 菌浸 泡豌 豆 4 ,浸泡介质 的 p 8h H值为 5 ,静 置分离 6 n 0mi,碱溶酸沉浆液预热 到 4 O℃,获得 较 为理想 的产 品品质和得 率。蛋 白得率达到 2 %以上 ,蛋 白含量达 到 9 %以上 ,淀粉得率 3 %以上 ,淀粉 中蛋 白含 0 0 5 量小于 1 %。 关键词 :豌豆 ;龙 口粉丝 ;蛋白质 ;最佳工艺 中 图分 类 号 :T 2 53 S3- 文 献 标 志 码 :A

稀释调p 值 — + 卧锣离心 — — 解碎稀释 ——+ 闪蒸脱臭度——+ 均质 H ◆ — + 喷雾干燥度

产 品入库度 +一 产品检验度 +一 计量包装度
图 1 豌 豆 粉 丝废 水 中蛋 白制 取 工 艺流 程
22 主要 工序 .
传统 工艺 ,将泡 豆水 中的乳 酸 菌筛 选 ,活 化 、扩 培 , 221 浸 泡 .. 最大化到泡豆水中产生乳酸 ,致使泡豆水 的 p H值偏 豌豆浸泡 的作用是使豌 豆的含水量和化学结构 酸 性 ,从 而 缩 短 了浸 泡 时 间 ,而且 还 提取 豌 豆 中 的 发生 变 化 ,纤 维 吸水 膨 胀 增 大 ,表皮 容 易 脱 落 ,粉 可 溶 性 蛋 白。泡 豆水 的水 温 在 特 定 的 范 围 内与浸 泡 碎 时 蛋 白与 淀 粉 容 易 分 离 ,易 于 淀 粉 和 蛋 白提 取 。 时 间存 在着 一 定 的关 系 ,水 温 高 时 ,豌 豆 的 浸泡 时 为缩 短 浸 泡 时 间 ,需 加 入 提 纯 、活化 和 富集 的乳 酸 杆 菌 ,龙 口粉 丝传 统 工 艺 主要 采 用将 发 酵 的乳 酸 杆 菌 加 入到 泡豆 池 中来 实现 豌豆浸 泡 。 () 浸泡 时 间对 蛋 白得 率 的 影 响 。浸 泡 的 时 间 1 决 定产 品 的 品质 。 时 间过 短 ,豌 豆 没 能 吸水 达 到 饱 间相 应缩 短 ;水 温低 时 ,则 时 间有 所 增 长 ,因 此在 浸 泡豌 豆的 时候 ,一年 四季 的浸泡 时 间不 同。

淀粉设计实验报告

淀粉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淀粉的提取方法。

2. 掌握淀粉的鉴定方法。

3. 了解淀粉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块茎和果实中。

淀粉的提取和鉴定是研究淀粉性质和用途的重要步骤。

本实验采用酸水解法提取淀粉,并利用碘液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碘液、稀硫酸、95%乙醇、氢氧化钠、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锥形瓶、量筒、滴定管、铁架台、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淀粉提取(1)称取5g玉米粉,加入50mL蒸馏水,搅拌均匀。

(2)加入5mL稀硫酸,搅拌均匀,放入烧杯中。

(3)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10分钟。

(4)停止加热,待溶液冷却至室温。

(5)用漏斗过滤,收集滤液。

(6)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至干燥,得到淀粉。

2. 淀粉鉴定(1)取少量提取的淀粉,加入2mL蒸馏水,搅拌均匀。

(2)向溶液中加入几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如果溶液变为蓝色,则证明提取的样品中含有淀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淀粉提取结果:通过酸水解法成功提取出淀粉。

2. 淀粉鉴定结果:向提取的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液后,溶液变为蓝色,证明提取的样品中含有淀粉。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酸水解法提取淀粉,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实验室和小型生产。

2. 淀粉的鉴定方法简便易行,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即可判断淀粉的存在。

3. 淀粉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食品工业中,淀粉可作为增稠剂、稳定剂等;在医药领域,淀粉可用于制备胶囊、缓释剂等。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成功提取了淀粉,并对其进行了鉴定。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淀粉的提取和鉴定方法,了解了淀粉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避免过度加热导致淀粉分解。

2. 滤液过滤要彻底,确保提取的淀粉纯度。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豌豆抗性淀粉及其性质研究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豌豆抗性淀粉及其性质研究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豌豆抗性淀粉及其性质研究武俊超;高群玉;梁楚琴【摘要】以豌豆淀粉为原料,研究交联、湿热、脱支酶解3种不同方法处理后其抗性淀粉含量及其他性质的变化。

实验表明:交联、湿热、脱支酶解处理均能增加豌豆抗性淀粉的含量,且脱支酶解处理〉湿热处理〉交联处理;交联处理后其溶解度降低,但湿热和酶解均使其溶解度增加,3种处理方式均使豌豆淀粉膨胀度降低;交联和酶解处理使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增加,糊化变得困难,而湿热处理后其糊化峰变为2个;X射线衍射数据表明,交联处理不会改变豌豆淀粉的晶型,湿热处理和脱支酶解后豌豆淀粉的晶型分别由原来的C型变为A型和B型;体外消化模拟实验表明,经交联处理后豌豆淀粉消化性增加,而经湿热和酶解处理后其消化性能均降低。

%In this paper, pea starch was used as raw material, pea resistant starch (PRS) was prepared by cross-linking, heat-moisture treatment and debranching enzymolysis respectively. The RS contents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 all three methods could increase the RS content. The order of the amount increase is debranching 〉 heat-moisture treatment 〉 cross-linking. (2) Cross-linking decreased the solubility, while heat-moisture treatment and debranching enzymolysis increased the solubility, and all three methods decreased the swelling power. (3)After cross-linking and debranehing enzymolysis, the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AH of pea starch increased, starch became more difficult to gelatinize ; but the heat-moisture treatment starch had two gelatinization peak. (4)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indicated that crystalline pattern of pea starch wasnot changed with cross-linking, while the crystalline patterns of heat-moisture treatment starch and debranching enzymolysis starch changed from C to A and B, respectively. (5) The digestibility of cross-linked starch was increased, but the digestibility of heat-moisture treatment starch and debranching enzymolysis starch were decreased.【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1(037)009【总页数】5页(P119-123)【关键词】豌豆淀粉;交联;湿热处理;脱支酶解;抗性淀粉【作者】武俊超;高群玉;梁楚琴【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35.3抗性淀粉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食品成分,是近年来国际食品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对抗性淀粉的制备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合成淀粉实验报告总结

合成淀粉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淀粉,了解淀粉的合成原理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糖。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葡萄糖和一定比例的淀粉酶,通过水解反应合成淀粉。

实验原理如下:1. 葡萄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糊精。

2. 糊精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水解,形成淀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葡萄糖、淀粉酶、氢氧化钠、盐酸、蒸馏水、碘液、酚酞指示剂等。

2. 实验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酒精灯、锥形瓶、水浴锅、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葡萄糖、淀粉酶、氢氧化钠、盐酸、蒸馏水等实验材料准备好,并按照实验要求配置溶液。

2. 葡萄糖水解:将葡萄糖加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然后在水浴锅中加热,保持温度在60℃左右,持续加热30分钟。

3. 检测水解反应:在加热过程中,每隔5分钟取少量溶液,加入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当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时,说明水解反应完成。

4. 中和反应:将水解反应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5. 淀粉合成:在碱性条件下,将淀粉酶加入溶液中,继续加热30分钟。

6. 检测淀粉合成:在加热过程中,每隔5分钟取少量溶液,加入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当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时,说明淀粉合成完成。

7. 实验结束:将合成的淀粉溶液进行离心、洗涤、干燥等操作,得到纯净的淀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淀粉,并观察到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2.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糊精,糊精在碱性条件下继续水解,最终合成淀粉。

这说明实验原理正确,实验操作规范。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淀粉的合成原理和过程,了解了实验操作技能。

2. 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以合成淀粉,实验原理正确。

氧化豌豆淀粉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PT

氧化豌豆淀粉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PT
氧化豌豆淀粉的 制备及性能研究
学 生:XXX 指 导 教 师 :XXX
目的和意义
豌豆淀粉主要是作为提取蛋白质后的副产物, 豌豆淀粉主要是作为提取蛋白质后的副产物,是一种 相对比较便宜的淀粉来源。 相对比较便宜的淀粉来源。 氧化淀粉可用用作作造纸工业施胶剂和胶粘剂, 氧化淀粉可用用作作造纸工业施胶剂和胶粘剂,是纸 张平滑便于印刷;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张平滑便于印刷;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可做为纺 织工业上浆剂;氧化后的淀粉对疏水性纤维粘附力增强, 织工业上浆剂;氧化后的淀粉对疏水性纤维粘附力增强, 使纺织上浆均匀并容易进行;还可作为涂料的粘合剂, 使纺织上浆均匀并容易进行;还可作为涂料的粘合剂, 提高涂料的乳胶质量,赋予其耐水性;也可用做石膏板、 提高涂料的乳胶质量,赋予其耐水性;也可用做石膏板、 硬质纤维板及精铸模型行业的粘合剂 。 由于氧化淀粉用途广泛,以豌豆淀粉为原料, 由于氧化淀粉用途广泛,以豌豆淀粉为原料,对其氧 化工艺和性能进行研究, 化工艺和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 值。
羧基含量/%
淀 粉 乳 浓 度/%
3. 氧化豌豆淀粉的性能研究
分别选用三组不同羧基含量的氧化淀粉与原淀 粉(羧基含量为0)进行性能比较,其研究结果如 下表所示:
羧基含量/% 0 0.89 1.64 2.01 糊化温度/℃
80
不同羧基含量淀粉的糊化温度
78
温 度 /℃
78 72 68
75 72 70 65 60 68 66
2. 较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2.1 时间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1.9
1.8
羧基含量/% /%
1.7
1.6
1.5
1.4
1.3 24 26 28 30 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讲稿食品加工综合实验——实验五淀粉的制备一、实验目的了解豆类淀粉的制备工艺流程和产品特点,综合掌握淀粉的制备的操作技能,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

二、实验基本原理原料(输送机)→清洗→粉碎→浆渣分离→除砂→蛋白分离→脱水→烘干。

四、实验步骤1、浸泡将经过挑选的豌豆洗净,称重,放入35~45℃的温水中浸泡。

2、磨浆在浸泡好的豆子中加水进行磨浆。

加水时要均匀,使粉碎的颗粒大小一致。

3、浆渣分离用80目以上的筛子或离心筛进行分离过滤,使淀粉乳与豆皮、豆渣分离。

为便于过滤,可加入少量油搅拌,以除去泡沫。

豆渣滤出后要用水洗3~4遍,以回收其中的淀粉。

4、除砂粗淀粉乳中含有泥沙,用泵切向进入除砂器,通过螺旋运动使淀粉乳向上进入旋转过滤器、泥沙等杂质向下进入泥沙收集器,收集器的泥沙间断性的通过自动控制进行排放。

5、浓缩精制经过筛分的淀粉乳中,除含淀粉外,还含有蛋白质、细渣、色素和灰分等,这些物质的颗粒虽然很小,但比重不同,它们在悬浮液中的沉降速度也不同。

淀粉比重大,沉于容器底部,将上层含蛋白质等物质的水放出,再加入清水搅拌后进行两次沉淀,即得淀粉。

也可采用新型旋流器进行脱汁,浓缩,洗涤,得到优质的淀粉乳。

6、脱水干燥将容器上部的水放走,取出淀粉糊用滤袋滤去水分,置于席上摊晒至干。

也可将淀粉乳流入真空脱水机的淀粉乳槽中,槽内有搅拌装置,防止淀粉沉淀。

转鼓以每分钟约一转的速度缓慢地旋转,转到吸附淀粉区位置时的,借助内部真空的作用,将淀粉吸附在转鼓的滤布表面,用刮板刮掉,落入螺旋输送机机槽,由输送机输送给气流干燥设备进行淀粉干燥,包装。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 计算淀粉得率:称量干燥获得的淀粉重量,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率。

六、思考题1、如何提高豌豆淀粉的出粉率2、如何提高豌豆淀粉的质量100%=⨯成品淀粉重量淀粉得率原料重量实验讲稿食品加工综合实验——实验六改性膳食纤维生产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通过实际操作,对《食品工程原理》中所学习的单元操作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对《食品工程原理》中所学习的相关单元操作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2、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使同学们对各单元操作的设备在实际生产线的作用与操作方法以及同种类单元操作为达到不同的工艺要求必须选用合适的设备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通过本实验掌握改性膳食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

二、实验基本原理: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 DF)主要存在于蔬菜和谷物的细胞壁中,包括不溶性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膳食纤维被定义为植物成分中的木质素和多糖成分,且不为人体消化道中的酶所消化。

从溶解性可分成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两大类。

膳食纤维(细胞壁多糖)常常具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例如:增加排泄物体积,降低胆固醇水平,促进葡萄糖的新陈代谢。

许多这种生理功能和膳食纤维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是密切相关的,例如膳食纤维的可溶性、粘度和聚合度程度等。

如果总膳食纤维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就可以将之作为食品结构填充剂,如果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则认为其具有更高的功能性。

由于SDF和IDF不同的生理功能,SDF能更多地发挥其代谢作用,而许多DF中SDF所占比例很少,因此国内外对DF的改性作了一些工作,但报道不多,主要的方法是化学处理法和机械降解处理法,也有应用两种手段同时处理以获得较高含量的SDF,DF的改性是DF研究趋势的重点之一。

高温和剧烈的机械作用可以对膳食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影响,多糖聚合物之间的弱作用力可能会遭到破坏,同时聚合物中的糖苷键也会断裂,最终膳食纤维发生降解,可溶性增加。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均质机来获得高压作用。

高压均质机以高压往复泵为动力传递及物料输送机构,将物料输送至工作阀(一级均质阀及二级乳化阀)部分。

要处理物料在通过工作阀的过程中,在高压下产生强烈的剪切、撞击和空穴作用,从而使液态物质或以液体为载体的固体颗粒得到超微细化,而且平均分布和均一分散,从而达到IDF向要SDF转化以及物料粒度减小的目的。

高压作用能够被用来修改膳食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纤维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物理化学性质有关,而它的物化性质的变化与物料粒度分布是有紧密联系的,因此膳食纤维的粒度变化对其生理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膳食纤维的粒度越小则其比表面积越大,其持水力和膨胀性也会有相应的发生变化,DF 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试验中选用大豆膳食纤维或者麦麸纤维作为研究材料,采用酶-化学法制备的膳食纤维,然后经过胶体磨预处理,均质机高压技术进行处理,然后进行干燥制备改性膳食纤维的一条新途径,让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实验耗材:主要仪器:离心过滤机、胶体磨,均质机,干燥设备, 电子天平,PH 计 实验耗材:新鲜黄豆渣或麦麸;NaOH ;HCl ; 四、实验内容或步骤: 1.操作步骤取一定量豆渣→预处理→碱液处理→离心→取滤渣,漂洗至中性→离心,去除水分→清水洗涤滤渣→胶体磨→高压均质机→喷雾干燥 2.操作要点: 1)预处理每组称取原料麦麸100g ,将原料麦麸进行水洗2遍,用胶体磨进行一次粉碎处理。

2)脱除植酸用2倍体积的稀硫酸调pH 至~,55℃保温搅拌持续1h 。

3)酶解以的NaOH 液调pH 至左右,并升温至65℃,加入占原料麦麸%(w/w )的α-淀粉酶,消化1h 。

4)碱处理将酶解后的麸皮加热至95℃以上,保持2~3min ,然后加入5%的NaOH 溶液,使麸皮水溶液pH 值达到11~12,搅拌反应25min 。

5)洗涤上述处理液用水洗涤至中性。

6)高压的改性处理以高压均质机40Mpa 进行高压改性处理,以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

7)干燥干燥采用喷雾干燥或50HZ 真空微波干燥方式进行干燥处理。

8)得率计算称量干燥获得的改性膳食纤维重量,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率。

100%=⨯成品改性膳食纤维重量改性膳食纤维得率麦麸原料重量实验讲稿食品加工综合实验——实验七白酒的制备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 熟悉和掌握发酵醪蒸馏的基本原理,了解蒸馏和测定沸点的意义2. 熟练掌握蒸馏的操作要领和使用方法;3. 掌握白酒的过滤(除浊、净化)方法。

二、实验基本原理实验证明:二元混合液体的蒸汽压与温度和组成有关,即在一定温度下汽液两相形成平衡,具有确定的平衡关系。

当混合液体受热,产生蒸汽,该汽体中易挥发组分含量增加,而液相中难挥发组分含量增加,形成一定程度的分离,这是蒸馏原理。

用特制的蒸馏器将酒液,酒醪或酒醅加热,由于它们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挥发性不同,在加热蒸馏时,在蒸汽中和酒液中,各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就有所不同。

酒精(乙醇)较易挥发,则加热后产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浓度增加,而酒液或酒醪中酒精浓度就下降。

收集酒气经过冷却,得到的酒液。

蒸馏酒的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可高达 60%以上,而一般的酿造酒,酒度低于20%。

刚蒸馏出的原酒,存在着令人不愉快的新酒气味、暴辣、糠味,香、味也不够协调,用活性炭过滤器净化既可以除浊,又可除去杂味和促进老熟。

净化后,根据每一批酒的质量,适量地添加陈香、曲香、酱香、窖香等调味酒,或添加调香调味剂,提高其酒质,然后再进行贮存。

在贮存中,经过化学反应、分子缔合,使过滤净化的原酒明显优于没过滤净化的原酒,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主要仪器:蒸煮器、发酵缸、多功能蒸馏器、过滤器、糖度计实验耗材:糯米、酒曲、酵母、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剂四、实验内容或步骤:1、操作步骤酒醪→蒸馏→过滤→勾兑→精滤→贮存→灌装→成品2、操作要点蒸馏操作:(1)加料:拧开煮提罐盖10上各活动卡子,脚踏千斤顶踏板53,使煮提罐盖10上升适当高度(20-30毫米),然后将罐盖推转到适当位置;将酒醪置入煮提罐8内,密闭锅盖拧紧卡子。

(2)加沸石为防止液体暴沸,加入7—10粒沸石。

如果加热中断,再加热时,须重新加入沸石。

1、固定架2、废气阀3、放料阀4、翻转手轮5、进蒸汽阀6、点接点压力表7、安全阀8、煮提罐9、视孔镜 10、煮提罐盖 11、温度计 12、内干燥架 13、视镜孔 14、温度探头 15、温控表 16、放气排水阀 17、干燥箱 18、温度探头 19、气液阀 20、回流阀 21、除沫器 22、热回流阀 23、集液阀 24、除沫水阀 25、电磁水阀 26、 隔离阀 27、电磁阀 28、上水管 29、一级冷凝器 30、真空表 31、二级冷凝器 32、隔离阀 33、一级冷凝输水阀 34、尾气放空阀 35、一级冷冷出水管 36、二级冷凝出水管 37、气液分离器 38、分离器液位计 39、回流阀 40、视镜孔 41、放料阀 42进、出管口 43、卡子 44、视镜孔 45、布液环进液阀 46、视镜孔 47、罐体 48、蒸汽进口 49、翻转手轮 50、沉淀放液阀 51、沉淀放料阀 52、排料阀 53、上升踏脚板 54、脚踏锁板 55、千斤顶 56、真空泵 57、放液阀 58、真空抽气阀 59、集液罐 60盘管冷却器(3)开冷凝水 软管连通进上水管28,打开一级冷凝器输水阀33,关闭二级冷凝出水阀36,让冷却水不断从盘管冷却器60经过二级冷凝31,由一级冷凝排水嘴35排出。

(4)加热 在加热前,应检查仪器装配是否正确,原料液、沸石是否加好,冷凝水是否通入,一切无误后方可加热。

缓缓开启进蒸汽阀5进行加热,同时拧开一点煮提罐底部的废气阀2(此图1 设备安装图阀不再关闭),即可进行常压蒸馏。

(5)当放料阀41开始有酒精滴出时,控制蒸馏速度以每秒1-2滴为宜,用容器接收放料阀的酒精,每5分钟(或10分钟)换一个容器,收集馏出液,收集3-5组馏出液,分别测定馏出液的酒精度,同时记录对应的沸点温度范围。

在蒸馏过程中必须遵守掐头去尾、缓火蒸馏、分段提取的原则。

截取酒头量一般在~1kg,流酒温度夏季小于45℃、冬季小于35℃。

当酒度降至45度以下时,开始收酒尾,再入下甑复蒸。

(6)停止蒸馏先停止加热,后关闭冷却水。

过滤操作:(1)过滤蒸馏酒加酒类专用活性炭,搅拌2小时以上,静置,过滤。

(2)勾兑根据每一批酒的质量,适量地添加陈香、曲香、酱香、窖香等调味酒,或适量添加调香和调味的已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蛋白糖等食品添加剂,(3)精滤(4)贮存(5)灌装注意事项:1、蒸馏前加入沸石,以防暴沸。

2、蒸馏及分馏效果好坏与操作条件有直接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控制馏出液流出速度,以1~2滴/秒为宜(lml/min),不能太快,否则达不到分离要求。

3、蒸馏完毕,先停止加热,后关闭冷却水。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2、实验数据3.处理结果以馏出液体酒精度横坐标,每组平均温度为纵坐标,绘制温度组成曲线六、思考题1、什么叫沸点液体的沸点和大气压有什么关系2、该蒸馏属于何种方式馏出物含量如何变化3、蒸馏时加入沸石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能否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当重新蒸馏时,用过的沸石能否继续使用4、为什么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速度为1~2滴/秒为宜5、如果液体具有恒定的沸点,那么能否认为它是单纯物质6、什么是活性炭它的用途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