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散文:忆湘西过年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
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
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
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
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
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
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
最后集中到各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
——《沈从文文集》《本命年的回想》作者:刘绍棠简介《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文章以主要的篇幅写了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描绘了一组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
它用词生动、准确、语言朴实、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全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小议《边城》中的湘西民俗世界

小议《边城》中的湘西民俗世界内容摘要:沈从文的《边城》呈现了一个充满风情的湘西民俗世界。
本文从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湘西社会的节庆习俗、湘西地区开放的爱情观念及婚俗、湘西对于傩神的信仰。
接着,文章综合阐述了民俗描写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艺民俗边城湘西“习俗催化艺术,艺术改造习俗”?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涵盖一些民俗的成分,例如某地婚丧嫁娶的风俗、节庆的风俗等;甚至有些文学作品直接取材于民间传说。
钟敬文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说人们生活在民俗里,就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没有民俗,也就没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文学要表现人,表现人的关系、人的事情和人的思想感情,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民俗。
?《边城》中,沈从文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蕴含在民俗事象之中,把寓意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文艺民俗学的框架中,使民俗成为传情达意的一种媒介。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探讨沈从文所营造的“边城”湘西民俗世界在整篇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一.湘西社会的节庆习俗每个民族,受自身历史或地理环境的影响,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作者开篇即点出――“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对于这三个重要的边地节庆,作者做了不同程度的展现。
对端午节,沈从文无疑是着墨最多的,文章共四次提到“端午日”。
边城地处湘西,属古时楚地,为巫楚文化。
端午节也正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主义浪漫诗人――屈原;划龙船、包粽子等节日的活动都由此发展而来。
边城地处偏僻,人们平常很少有机会赶赴热闹的场面。
而在端午节这天,整个边城可以说是全城出动,男女老少纷纷去河边看划龙船、捉鸭子。
在这样一个场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愫暗生便有了一个合适的自然地时空场所。
所以,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爱情故事、情感纠葛始终与端午节在时空上相连。
翠翠分别与天保、傩送相识在端午节,而且也都与湘西端午节“划龙船”“捉鸭子”这两项传统的节庆活动有关。
忆湘西过年解析

《忆湘西过年》是对中国湘西地区过年习俗的一种回忆和描述。
这篇文章(或可能的书籍章节)似乎包含了作者对湘西过年时各种传统活动和习俗的深深怀念。
首先,文章描述了过年时湘西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各街坊都有自己的灯,敲锣打鼓,人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这种灯可能既是装饰,也是传统的一种象征。
其次,文章提到了“送灯”和“烧灯”这两个习俗。
“送灯”似乎是从初一到十二的一种活动,全城的人们敲锣打鼓各处游玩,可能是一种祈福的形式,也可能是一种亲友间互送祝福的方式。
而“烧灯”则是在十三到十五的一种比赛,主要是看谁家的焰火更出众、更超群,可能是一种祈求来年运势更旺、家庭更兴旺的方式。
另外,也描绘了过年期间丰富的娱乐活动。
白天,人们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这可能是一种传统的舞蹈或游戏。
到了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这是一种更为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
最后,文章还描绘了过年期间湘西人的生活场景,比如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各种店铺开始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
神,湘西的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
这些描绘都展现了湘西过年时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总的来说,《忆湘西过年》这篇文章通过对湘西过年习俗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湘西过年文化、对生活的深深怀念,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湘西过年画卷。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沈从文是湘西一位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广泛反映了湘西独特的生活风貌和文化。
他通过作品描绘了湘西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湘西的真实面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峦叠嶂、翠竹掩映、溪水潺潺成为了常见的景观。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山水的描写,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宁静。
他用文字描绘了湘西的山中村落,山间的云雾缭绕,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湘西的山水之美。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沈从文的作品还深入刻画了湘西人民的生活。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灵世界。
在《边城》中,女主人公荷叶的坚韧与柔情、沉静与深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
而在《湘西杂记》中,沈从文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善良和乡愁。
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还融入了对湘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借助作品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传递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在《湘西杂记》中,他对湘西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挖掘,呈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的作品是湘西的一面镜子,透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看到湘西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和文化传统。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湘西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沈从文让湘西的生活风貌得以永恒,让湘西的文化得以传承。
沈从文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的生活和文化。
他的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成为湘西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湘西人。
他的作品将湘西的美丽与深情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湘西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愿沈从文的作品继续闪耀湘西的文学之光,让湘西的风土人情永远留存于世。
第二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笔触闻名于世。
而他的作品中,尤以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和引人注目。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相关推荐把整片山都连在了一块,好像是一刀劈下去,将两片山分开,才有了这条白河。
白河的气势让人一看到就感到宽亮,宏伟,但却又有一种清秀,奇丽的感觉。
放眼望去:水天相接,山水相衬,奇石异树。
它好似一幅画,既有着中国田园山画的简洁,也有着西方油画的色彩鲜明,让人不由赞叹……如果你能有幸乘船游览,听听船夫嘴里哼唱着的渔歌,观赏着那奇山异水,感受着那迎面吹来的风………这种感觉便是再好不过了。
位于白河旁的石板溪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条小溪从山上细细地流下来,激起一阵阵浪花,打在石头上哗哗作响。
太阳虽正直高照,但因为浓密的枝叶而感受不到它的灼热。
小溪两岸的岩石上长满了苔藓,一片片成熟后落下来的落叶随意地撒落在上面,就好似一块块撒了糖粉,巧克力的抹茶味墨绿色的蛋糕,十分可爱、诱人。
我踏过泠泠作响的溪流,穿梭过茂密的树丛,聆听着树叶被风吹过后沙沙作响的声音,感受着自山谷吹来的风,摘下一朵刚刚被蜻蜓拂过的小花………这就是大自然!我不由的赞叹着。
在这里,我显得无比渺小,而大自然却显得无比伟大。
重游过沈从文笔下的白河,我发现它的美不再仅仅是文字上的美,而是一种更深动的美,而这种美就隐藏在每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里,发现这种美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是一件最容易最普通的事,也是一件极难的事。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篇2我赤着脚跳跃在反着白光的青石上,凉飕飕的,这种凉直钻入我的大脑里,乡村的气息更加清新。
腊月二十三,我回到了老家湖北,到处找沈从文先生就是为了感受沈先生赤脚走的感觉,我也走了一回青石板。
沈从文先生是一个大文豪,他的作品朴实而又富有生气。
我知道,沈先生所说的“一本小书”指上学所用的书本,“一本大书”指的是大自然。
沈先生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
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沈先生向往自由,他逃学了,到各种各样的地方玩耍:橘柚园、城外山上、野孩子堆里、水边……这些在现在看来根本不存在的地方,却是作者的梦乐园,也是我所向往的乐园。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通用3篇)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通用3篇)沈从文散文读后感(通用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沈从文散文读后感(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1春节期间,闲着没事让孩子给找几本书看看。
孩子很高兴的拿来几本,其中就有沈从文的散文集,尽管之前沈从文的书我也读过几本,但我还是很认真的读了这本散文集,沈从文的书大都以流畅细腻的手法,描写作者的故乡湘西纯朴的民风为主。
在这本书中给我影响深刻的是那篇《边城》。
在《边城》里作者描绘出诗一样幽静的画面;蜿蜒曲折的小溪,白塔旁独居的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记数”。
书里我们看到的人是纯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沈从文的湘西

文 ———— 高维生沈从文的湘西雪天行船十五日,上午九点三十分,沈从文给三三写信,说自己昨天晚上没有睡好,躺在船舱里,听着河水的流动声,想办法入睡,却不知什么原因。
清晨醒得早,天空尚未亮透,裹紧被子等待人们醒来。
船走得缓慢,半天走不出多远,这种速度令人着急。
天气那么冷,手脚懒得伸出,这样的时候,不好意思催促,让人下冰冷的水中拉船。
今天的气温比昨天糟糕,冷得只能说已经冻透。
尽管碰上这样的鬼天气,水手们起得不晚,睁开眼睛就忙活,早上开船时七点多钟。
这是一段艰苦的行程,纷飞的雪花撒落舱板上、船篷上,水面和桨把手处结冰霜。
这一切对于水手们是家常便饭,行船是他们的饭碗,不论天气变化多么大,只要可以行船。
从今天开始,小船的行走更难,不时得上滩,前面大约有成百个急水滩。
沈从文把面临的困苦讲给三三,同时露出焦虑的心情,这样的日子,人的情绪变化极大,不可能平心静气。
瞧一眼表,十点刚吃早饭,不允许休息,船又在开动。
肚子吃饱,身上暖和一些,水手们在与天地斗,他在一旁插不上手,写信打发时间。
他计算出发的日子,离开妻子已经八天。
他一路上写多封信,因为水路无法寄出,只有船到辰州,上岸找一家邮局投递出去。
妻子一定惦记孤身在外的自己,但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无第二种办法可选择。
临行前,妻子帮他收拾途中的物品,叮嘱路上注意安全,水路不同于陆地,危险四伏,时时出现。
沈从文一路上比较顺利,基本未出现大的困难,令他难过的是寂寞。
一只小木船,上面空间不大,“一个孤单单的人,坐在一个见方六尺的船舱里,一寸木板下就是汤汤的流水,风雪大了随时皆得泊下……我们的船太不凑巧了点,恰好就遇到这种风雪日子。
”沈从文对三三发些牢骚,在纸上与她对话,既能发泄坏情绪,又可以写出思念的心情。
船走走停停不顺畅,沈从文向远处眺望,心中非常着急,这样的走法,何时能达辰州。
船泊在一个泥堤下,这里特别安静,只有船底下水流过的声音。
放眼看去,两岸铺满白雪,水手们骂着野话,必须跳上岸拉纤,注视他们寒风中的背影,有说不出的滋味,这不仅不好意思催促,也充满同情。
初中生作文春节之旅:走进湘西——体验土家族的神秘

初中生作文春节之旅:走进湘西——体验土家族的神秘春节一到,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年货。
我跟着爸妈去湘西,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春节之旅,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湘西的土家族文化让我觉得神秘又有趣,这次旅行让我对春节有了新的理解。
一路上,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车窗外的风景真是美得不可思议。
路边的土家族民居像是画里的村庄,依山而建,土墙瓦屋,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我们来到一个叫小溪的地方,土家族的人热情地欢迎我们,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个地方有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门口挂着灯笼,喜庆得很。
我们住在一家土家族的民宿,房间里是传统的木质结构,窗外就是青山绿水。
每天早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床上,我都能听到山间小鸟的歌唱。
住在这里,心里暖暖的,仿佛回到了童年,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宁静。
春节的第一天,土家族的朋友们准备了一场热闹的宴席。
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有腊肉、香肠,还有他们自制的酸菜。
那香味真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吃饭时,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气氛特别好。
土家族的人还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春节的习俗,有的特别有趣,有的却让我感到惊讶。
他们说,过年时要吃“长寿面”,象征着长命百岁。
还有一个习俗是放鞭炮,寓意着驱邪避害,迎来新的一年。
那声音可真响,震耳欲聋,仿佛要把过去的坏运气都吓跑。
听着这些故事,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虽然习俗不同,但大家对新年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一样的。
吃完饭,土家族的朋友们邀请我们一起跳“摆手舞”。
我一开始有点害羞,但看到大家那么开心,我也忍不住加入了。
舞蹈的节奏轻快,动作简单,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欢快地转着圈,真是热闹非凡。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快乐,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有欢笑声和音乐在空中回荡。
春节的第二天,我们去参加了土家族的传统活动——赶年集。
集市上热闹非凡,摊位琳琅满目。
各种小吃、手工艺品应有尽有。
我买了一些土家族的手工饰品,精致又有特色,作为这次旅程的纪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
在这个夏天里,我最想吃的就是那美味的西瓜。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买到一种小如垒球的西瓜,皮色翠绿、果肉深红
2018-06-27
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
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赖,不管我们身在何方,都会思念故乡。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朋友开车带我从西温哥华
2018-06-14
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对于故乡都永远怀念。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
2018-05-31
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
在这个静寂的园子里,我有着许多感慨。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
现在园子里非常静。
那棵
2018-05-24
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
时间的脚步匆匆,时间看似漫长却十分的短暂。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
2018-05-09
汪曾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精彩导读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
一晃,四十多年了!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汪曾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
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
2017-09-04
肖复兴散文:忆母亲
忆母亲肖复兴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
2017-05-04
沈从文:新湘行记
——张八寨二十分钟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才渡河完毕。
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
正当深冬水落时,
2016-10-20
毕淑敏散文
我的五样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
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
2016-10-24
林语堂散文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
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以下是带来的林语堂散文,欢迎阅读。
林语堂散文说北平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
2017-08-26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