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6学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16.1)【精校打印版】

2016学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16.1)【精校打印版】

2016学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16.1)【精校打印版】上海市虹口区2016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2016.1)【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

(《题破山寺后院》)2._______________,为伊消的人憔悴。

(《蝶恋花》)3.半匹红绡一丈绫,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4.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5.自云先是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B.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C.诗人在巴山楚水听到了吹笛声,勾起了他对白居易的思念。

D.诗人用敬酒来感谢白居易为自己唱歌。

7.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的是(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文中的“予”指的是(人名),他是(朝代)哲学家。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对第○2段画曲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表达了对隐逸者和富贵者的讽刺。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40份)(一)默写(15分)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若出其里. (《观沧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2分)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捕蛇者说错误!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错误!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太医以王命聚之10、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错误!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错误!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错误!段讲述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②.然有声。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4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上海市2016年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蜂蝶纷纷过墙去,________________。

(《雨晴》)2.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 5.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和_________。

(2分)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_。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A .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1.默写(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若出其里。

(《观沧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落英缤纷。

(《桃花记》)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讲解版)

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讲解版)

2016年上海闵行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 7分)说自己和说别人赵汀阳①去年以来,有些最具知名度的大导演或娱乐明星纷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认为文化没什么雅俗之分,甚至认为没有雅的东西,其实全都俗。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如果说俗文化受众多,更为火爆,这不奇怪。

但是如果俗文化成为主旋律之后,还要进一步彻底否定雅文化的存在,问题就有点大了。

有位西方著名学者比较关心中国,他对中国当下文化的“不健康...”感到吃惊,中国现在的艺术家和导演往往用很猥亵很脏的眼光去看人、看生活、看各种事物。

(提出现象)②现代社会有一个特征叫做平等,平等就要向某种标准对齐,古人说要见贤思齐,这是往更高更好的事物看齐而形成的平等,比如说,优秀作品应该成为公共资源,让一切人有机会看到优秀作品,良好的教育不能被某些人霸占,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人人有机会接触更好的文化,然后都能得到提高,最后大家都在更好更高的层面对齐,这是人人得到优化的平等。

像现在的这种向低看齐、向下看齐的平等是一种集体堕落的平等。

看来文化重建这个问题值得考虑。

(“平等”、对比,引出论点文化重建,第一层次)③文化重建是个大问题,有两件事情值得关心,一是重新说自己,重建中国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叙事。

另一方面要去说别人,要面对世界,用中国思想去解释世界各种事情。

(承上启下,思考“文化重建”和如何“文化重建”)④说自己,中国自身的思想和文化重构,目前还是初步的。

从目前的话语主流来说,还是用西方的观念看中国的多,这是替西方人看中国,不算中国自己独立思想。

现在已经有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创作新的中国观念,或者重构中国叙事,比如汪晖重新叙述的中国思想史,还有许多人的工作,诸如此类的努力,观点都可以商榷,但关键是要把事情做起来。

⑤说别人,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目前,说自己不多,说别人就更少了。

按照西方人的想说西方人的故事,这还是等于翻译。

问题是我们关于西方有什么自己的独立见解。

闵行区九年级中考一模(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闵行区九年级中考一模(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闵行区九年级中考一模(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默写题1默写(18分)小题1:了却君王天下事,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小题2:向来枉费推移力, 。

(《观书有感》)小题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小题4:草枯鹰眼疾, 。

(《观猎》)小题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6: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二、写作题2写作(60分)题目:嘿,再往前一步。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4分)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小题1:上阕写了当年和现今两个场景,各表现了词人的、的心情。

(2分)小题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当年万里”是作者对往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B.“泪空流”写出了对自己功名未成的不满与失望。

C.“心在天山”和“身老沧洲”构成强烈对比。

D.这首词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悲沉,感人至深。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经典阅读观念的树立①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②当然,要真正走进经典,首先须在观念上祛除功利的考校。

因所具有的无与仑比的精深与博大,经典可助人涵养精神,拓展心胸,甚至成己成物,获得包括职场上的成功。

但遗憾的是,这类教诲并未为人记取。

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者常能听从心的指令,譬如在儒道先哲的训教中,体认到道德的庄肃与自由的快乐,然后知道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既服务社会,又涵养个性,在对宇宙与人生、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保持内心的安宁。

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1.默写(1)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______,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3)小桥流水人家,______。

(《天净沙•秋思》)(4)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远遁,______,甚恐。

(《黔之驴》)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以上宋词词牌名为“______”,作者是宋代著名词人______。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表达了主人公______ 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2.0分)3.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文甲选自课文《岳阳楼记》,作者是______;选文乙选自课文《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______A、选文甲“忧”字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

B、选文乙“乐”字贯穿始终,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C、选文甲、乙均为作者被贬谪后所作,甲文消沉,乙文豁达。

D、选文甲以议论抒情直抒胸臆,选文乙以议论描写含蓄言志。

2016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综合运用篇)含答案

2016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综合运用篇)含答案

2016上海中考一模语文题型分类汇编(16区全)综合运用篇【奉贤区】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4-26题(11分)从2014年秋季开始,全新的供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写字·硬笔字》《写字·毛笔字》教材进入上海市中小学课堂。

从此,学写字、练书法成为上海中小学的“必修课”。

翻开写字教材会发现,硬笔字部分完全以上海市语文教材为基础,其目录与语文教材目录完全一样。

新的《写字》教材也打破了以往只有练写的形式内容,硬笔字部分增加了书法经纬、说文解字等栏目,毛笔字部分增加了书法大观园、海派书法家等栏目,其中“书法综合实践”板块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本土的文化,体现了上海地方特色。

此外,教材的语言和图片清晰,知识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呈现了很好的梯度,可以说,这是一套集规范“教本”、阶梯“学本”和情趣“练本”为一体的多功能教材。

24、下列选项中与文意不符的两项是()()(4分)A、《写字》教材目录与上海语文教材目录完全一致。

B、《写字》教材不仅仅是学生的“练本”。

C、《写字》教材体现了上海地方特色。

D、《写字·硬笔字》教材有书法大观园、海派书法家等栏目。

25、开设写字课以来,学生的书法水平明显进步。

为此,学校开展一次师生书法作品展,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主题。

要求2-6个字,包含一个“墨”或一个“书”字。

如:“翰墨扬贤风”。

(3分)作品展活动名称:某某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生书法作品展26、下列几种书法字体中,你最欣赏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4分)(1)楷书(2)隶书(3)行书我最欣赏的字体是:_____理由:_____(要求50字左右,从结构形态和审美感受两个方面说理由,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三、综合运用(11分)24、A (2分)D (2分)25、如:“墨韵”、“墨香校园”、“翰墨书香”等(3分)26、如:楷书:字形端正,笔画和部首分布均衡,起笔收笔果断有力,笔法精到,骨力刚健, 每一个字都犹如铁画银钩,遒劲有力,入木三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文言文1.默写(1)看沙鸥舞再三,。

(《水仙子•咏江南》)(2),千里暮云平。

(《观猎》)(3),艨艟巨舰一毛轻。

(《观书有感》)(4)譬如平地,,进,吾往也。

(《孔孟论学》)(5),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这两首词的作者分别是、。

(2)下面对这两首词的比较,有误的一项是A.两首词分别用班超、苏秦与陈亮的典故,表达了抗击外侵的雄心。

B.“尘暗旧貂裘”与“醉里挑灯看剑”都暗示了报国无门的无奈。

C.两首词都先回忆往事继而直抒胸臆,现实与理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D.“身老沧洲”和“可怜白发生”都彰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忧愤。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最是不济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老吏史苦之(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读书?(用自己的话回答)。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杜环,庐陵人。

其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常母张氏年六十余,无所归,雨行至环家。

环见张氏,大惊曰:“何为而至于此。

”母泣告以故。

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以母事之。

常母性急,少不惬意,辄诟怒。

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

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

越十三年,母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葬之,岁时常祭。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母泣告以故②环具棺椁殓殡之礼(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何为而至于此。

(3)杜环“以母事之”,具体表现在:①②③用侍奉母亲的礼节来为张氏置办丧事等。

(4)下列词语最能概括杜环品质的一项是A.事必亲躬B.乐善好施C.仁爱重义D.孝敬长辈。

二、现代文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讲“家教与门风”①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毐个细胞都正常,囯家机体才会健全。

因此,童视家庭教育,树立良好的门风,是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②重视家庭教育,先从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做起。

首先,孩子好比树苗,根栽得正不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他将来成才与否。

童蒙时代能否“养其正”,关系重大,因此《易经》有“童蒙养正”之说。

其次,孩童尚未入世,思想单纯,教育容易奏效。

古代谚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正是此意。

对普通家庭而言,家教的缺失,将影响孩子一生。

③有鉴于此,古人特别重视对儿童的教育,《曲礼》、《少仪》、《内则》以及《弟子规》,都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教材,教育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操作性强,孩子易接受。

每天涵泳其中,久而久之,自然内化,使德行纯正。

家庭教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④.人要上进,不走歧路,必须读书。

朱伯庐在《治家格言》中说:“于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颜之推曾说,神情未定,最易受外人影响。

他还说,墨于看到洁白的丝放入染缸后马上变黑,联想到人交游不慎而败德,非常伤悲。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⑤.国家机构的运作、公共设施的建造等,都仰赖于政府的税收,因此,及时缴纳赋税,是民众应该尽的责任。

不少家训将此作为家庭守则之一,如福建永定客家《胡氏族规》第一条便是:“钱粮为国家正供,自应递年完纳,不得拖欠。

”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担当。

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司马光《家范》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他批评做长辈的大多只知从物质上满足子孙,致使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也”,教育子女应当树立真正的人生追求。

⑦由此可见,古代家教中包含着接地气、扎扎实实改变乡风民俗的有效举措,内容总体是健康向上的。

它们把积极的人生理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从行为入手,达到“”的教育效果。

父母对于女的教育,使用先祖传下來的古训,更容易为子女接受。

经过代代相传,就能形成良好的家声、家风;而家家风正气清,则民风必定良善;自然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这对于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那些经由修身、齐家之道的教育而出仕为政的人,官风一定是整肃的,这点是得到历史证实的。

虽然时代发展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家教传统并没有过时,其中尚有大量宝责养分值得我们吸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笫②段主耍使用的论证方法是,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阅读第④﹣⑥段,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笫④段:。

笫⑤段:。

第⑥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以下文字放在文章的第段之后,理由是。

由于重视家庭教育,各地出现许多文化世家,最负盛名的是山西闻喜的裴氏与福建莆田的林氏。

裴氏家族敦行文教,门风谨严,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举世称羨。

莆田林氏,明清两朝的533年间,出进士644名,民间有“无林不开榜”之说。

(5)在第⑦段的“”处填入合适的诗句A.﹣览众山小B.润物细无声C.道娃无晴却冇晴D.淡妆浓抹总相宜。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在树上看自己的村庄①我照例走进我的小树林,爬上了那棵高高的老榆树。

但计划中,我今天不是去小树林看书的,而是想看看自己生活的那个村庄,看看在树上看村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②我挑选了一个粗壮牢固的枝桠,爬上去,骑在上面,让繁密的枝叶包围自己﹣﹣别人看不见我,我却能透过枝叶看到别人,看到树下,看到不远处的整个村庄﹣﹣③我就这么在繁密的枝叶里静静地呆呆地看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④不一会儿,我看到母亲扛着锄头远远地走过来。

她是在棉花地里锄草,现在收工了,要赶回家做晚饭。

母亲走过自家自留地时,顺便弯进去拔了一把大蒜,又摘了几个番茄。

我顿时流出了口水,知道今天晚饭的菜,肯定有大蒜炒鸡蛋和番茄土豆榨菜汤。

⑤小林根和罗铭思也走过来了。

这两个家伙裤腿卷得高高,浑身都是泥浆,就像两条黑泥鳅!小林根提着一只铅桶乐滋滋地走在前面,罗铭思则提着拷斗和面盆,傻乎乎地紧随其后。

他们肯定又去拷浜头捉鱼虾了,看他们喜笑颜开的样子,大概收获不小吧?⑥随着扁担“咯吱咯吱”响,堂叔挑着两筐青菜,也从树下走过。

堂叔在上海市区小菜场有个摊位,所以每天下午挑菜,晚上洗菜,隔天天蒙蒙亮到市区小菜场卖菜,是他的必修课。

⑦就像看电影,我津津有味地看着这一幕幕从我的树下出现,表演,然后谢幕消失……⑧他们都是我的亲人、邻居,是我最熟悉最亲密的伙伴,可是从树上看下去却变得那样陌生、新鲜,那样奇异,就像不认识似的。

⑨真是奇怪,把自己藏在老榆树的繁密枝叶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

⑩这时,突然一道红光照进小树林,我知道已到傍晚,夕阳驾到了!我的心情不由得兴奋起来,因为每逢夕阳驾到,村庄就会兴奋起来。

你看,天空红了,房子红了,房子前面的场地红了,场地边上的河浜红了,河浜两岸的树木、柴垛也红了,门口摇着尾巴的狗和等待归宿的鸡鸭也红了,就连人们的脸也是红的,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红光里。

而这红光,就像幕布拉开后骤然出现的舞台灯光,把村庄照得格外温柔鲜艳,甚至有点朦胧浪漫。

我看见,村里的人们,尤其是我的那些小伙伴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场地。

那个场地是村里的娱乐中心,聚会,唱戏,婚丧喜事,都离不开这个场地。

它更是我们孩子的游戏场所,冬天晒太阳挤墙角跳绳踢毽子……夏天乘凉讲故事玩金龟子萤火虫……每天都会有精彩节目吸引你。

而此刻,小伙伴们正在红红的夕阳里,嘻嘻哈哈地玩着“老鹰捉小鸡”。

一些不屑于玩“老鹰捉小鸡”的大男孩,则在一边玩斗鸡、打弹子……小林根和罗铭思他们真是精力充沛,拷浜捉鱼累了一天,这会儿又拉了几个大男孩,精神抖擞地打起了弹子!我家的西门正对着这个场地,所以场地上发生了什么,玩什么游戏,我总是最先知道;当然,我也必定是其中的一员;我跨出门就可以加入各种游戏的行列。

⑪让人觉得滑稽的是,我现在却高高地骑在老榆树的枝桠上,远远地看他们“老鹰捉小鸡”,看他们斗鸡、打弹子,就像看一个美丽的童话,我的那些小伙伴变成了童话世界里的小矮人!⑫这个童话是看不够的,它不断地更换着内容,让你永远也不会觉得厌倦。

⑬再过了一会儿,夕阳谢绝了炊烟的盛情邀请,慢慢落山回家了。

天,渐渐暗了下来。

家家户户厨房的烟囱里冒出了炊烟。

炊烟慢慢悠悠地飘向天空,不知是在送别夕阳回家呢,还是想盛情邀请夕阳吃晚饭?⑭又过了一会儿,各种各样的香味,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飘出来,有韭菜大蒜的香味,有辣椒炒豆腐干的香味,有红烧肉的香味,有煎鱼的香味……我想,母亲大概已经做好了大蒜炒鸡蛋,小林根捉到的鱼虾,也可能已经被他母亲端上了餐桌……⑮大人们开始喊叫各自的孩子回家吃饭,场地上的人越来越稀少。

⑯于是我从老榆树上爬下来,慢慢地走回家,心里却还在兴奋地幻想:太神奇太有趣了!把自己藏在老榆树的枝叶里看自己的村庄,怎么就看到了那么多以前看不到的美丽呢?……⑰我chénjìn在幻想里,几乎是漂浮着回家的。

(1)根据拼咅写汉字:chénjìn:(2)第⑦段加点词“谢幕”在文中的意思是:(3)阅读全文,填写表格。

时间描绘的场景内容“我”的感受傍晚时分陌生、新鲜、奇异,就像不认识似的夕阳驾到村里人们到场地上娱乐、休息太神竒、太有趣(4)第⑩段画线句“夕阳驾到了”富有语言表现力。

请分析。

(5)对第⑯段画线句中的“美丽”理解不正确的是A.母亲、小伙伴、堂叔一一从榆树下走过,仿怫一幕幕电影在眼前播放。

B.整个村庄掩映在夕阳的红光中,显得格外温柔鲜艳,甚至有点朦胧浪漫。

C.不论冬大还是夏天,村里的场地上每天都会有精彩的节目吸引着我们。

D.我的小伙伴们玩着“老鹰捉小鸡”,仿佛都成了童话世界里的小矮人。

三、综合运用能力7.阅读以下内容,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地区)和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位代表,共聚笫二届“世界互联网大舍﹣﹣乌镇峰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