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日 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

合集下载

首台计算机103机工作影像浮出

首台计算机103机工作影像浮出

首台计算机103机工作影像浮出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定规划、育人才、建机构、造设备、促应用”,成为国策,电子计算机是“国之重器”。

遗憾的是许多工作过程没有记录下来,自行建造的计算机也缺失影像。

就是媒体和企业拍照了少量照片,也多有丢失。

我们曾经拥有过,盼望终究能够浮出。

1958年8月1日,仿制苏联的M-3机,命名103机调试成功,先运行了4条指令。

据汤蓉文说还计算了开方根号2,用打印机打出来1.4142。

幸好中科院计算机将工程组长张梓昌先生拍照的一些照片保存了下来。

但是,新华社也及时来拍照并做了报道,几十年后就离开了大家都视线。

幸亏当时在场的陈长林先生一直记得此事,将报道和照片提供给了本公众号。

陈长林先生发来的报纸片段与说明。

【图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有关单位试制成功的[八一]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已开始工作。

新华社记者李基祿摄1958年8月3日《北京晚报》《光明日报》有报道及刊出同一照片。

前排坐者103机工程组长张梓昌,后排左1董占球、左2陈长林、左3柳浦生、左4杨天行。

陈长林先生保留并提供。

1958年的报道和新闻照片:我国计算技术学科建立的标志—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制成新华社1958年8月2日讯国产第一架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昨晚制成。

它安装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里。

它是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有线电厂和其他有关单位合作制成的。

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计算技术这门空白学科已经开始建立起来。

这架名为[八一]型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由几万个零件构成,其中包括近四千个半导体鍺二极管和八百个电子管。

它的制造和调整过程比模拟电子计算机要困难复杂得多;它的使用范围比模拟电子计算机广泛得多,计算结果的精确度远胜于模拟电子计算机,可以达到九位数字。

而模拟计算机只能达到三位。

这一类型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可以进行大量数据及复杂问题的计算。

现在安装在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这架计算机正在准备解决许多题目的计算问题,如短期天气数值预报(比普通天气预报要精确得多)的研究方案,大地测量平差问题,水壩应力分析,河床不稳定流,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计算和其他工程设计。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精品PPT课件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 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 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智能机中心与曙光公司于1997至1999年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 构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 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2000年推出每秒浮点运 算速度3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 度1万亿次的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
104机
119机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以前苏联当
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
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于1959年国庆节
前完成了研制任务。
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1960年4月 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
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 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对109乙 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 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09机
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与生产中
超导计算机:DNA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数据处理(或信息处理)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辅助技术(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过程控制(或实时控制)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或智能模拟)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网络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微型化(或体积微型化)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网络化(或资源网络化)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或处理智能化) 超导计算机:光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纳米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三级网络工程答案--知识点背诵必考

计算机三级网络工程答案--知识点背诵必考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五个大阶段,分别为大型机阶段、___小型机____、微型机、__客户机/服务器、互联网阶段。

计算机发展阶段分为第一代电子管阶段、第二代晶体管阶段、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2、我国于1958年8月1日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 机。

1959年10月我国又研制成功通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 机,它为我国尖端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研制的第一台小型机是1973年研制的DJS-100 。

3、自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APPANET(阿帕网)开始运行,计算机广域网迅速扩展起来。

1983年TCP/IP证实成为APPANET的协议标准,这标志着APPANET演变成为Internet,从此Internet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

4、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

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

到1994年我国实现了采用TCP/IP协议的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可以通过主干网接入因特网。

在C/S结构中如果服务器处理能力强而客户机处理能力弱,我们称为瘦客户机/胖服务器。

5、辅助工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 T。

6、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芯片;第二层是板卡;第三层是设备;第四层是网络。

7、现在,人们把计算机分为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计算机、手持设备五大类。

8、原则上,过去的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甚至巨型计算机都可以当做_____使用,事实上今天的巨型计算机也是由数量众多的处理器芯片构成的。

9、(1)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划分,有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和企业级服务器四类。

(2)按服务器采用的处理器体系结构(也就是服务器CPU所采用的指令系统)划分,有CISC服务器、RISC服务器、VLIW 服务器三种。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哪
一年
1956年,国家成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科研人员开始对计算机技术快速地消化吸收。

国营738厂用时8个月,完成了第一部计算机的制造工作。

1958年8月1日,这部计算机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宣告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虽然起初该机的运算速度仅有每秒30次,但它也成为我国计算技术这门学科建立的标志。

103机研制成功后一年多,104机问世,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万次。

1964年,第一部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5万次。

随后我国计算机的研发不断加速和升级,并创造着更多的第一。

1973年,我国第一部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

紧接着1983年,我国第一部每秒运算亿次级计算机“银河一号”问世,它将我国带入了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

三级网络备考库

三级网络备考库
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形成,使用红外,跳频扩频与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传输速率为1MBPS或2MBP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b定义了使用跳频扩频技术,传输速率为1MBPS,2MBPS,5.5MBPS与11MBP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a将传输速率提高到54MBPS。
1000BASE-T标准定义了千兆介质独立接口(GMII),它将MAC子层与物理层分隔开来。
交换式局域网的核心设备是局域网交换机,可以在多个端口之间建立多个并发连接。
交换式以太网从根本上改变共享介质以太网的工作方式,它可以通过交换机支持端口结点之间的多个并发连接,实现多结点之间数据的并发传输。
生存周期域随时间而递减,在该域为0时,报文将被删除,避免死循环的发生。
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整个数据报传输过程中,无论进过什么路由,无论如何分片,这两个字段一直保持不变。
MTU与分片--根据网络使用的技术不同,每种网络都规定了一个帧最多能够携带的数据量,这一限制称为最大输出单元(MTU)。
IPV6数据报由一个IPV6基本头,多个扩展头和一个高层协议数据单元组成,基本头采用固定的40字节长度。
IPV6地址自动配置可以分为有状态和无状态。
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需要DHCPV6服务器的支持。
为确保连接建立和终止的可靠性,TCP使用了三次握手法。
TCP采用自适应重发机制来确定重发之前应等待的时间,产生一个新的 往返时间估算值。
活动目录服务把域又划分成组织单元(OU)。
在Windows2000中,域控制器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不再区分主域控制器与备份域控制器。
Windows2000server不再划分全局组和本地组。
基于对网络安全性的需要,NETWARE操作系统提供了四级安全保密机制,注册安全性,用户信任者权限,最大信任者权限屏蔽和目录与文件属性。

中国IT大事

中国IT大事
1994年10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始启动。
1995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曙光1000。这是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套大规模并行机系统,峰值速度达每秒25亿次,实际运算速度超过10亿次浮点运算,内存容量为1024兆字节。
1995年8月8日:建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上的水木清华BBS正式开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Internet上的BBS。
1977年4月23日:清华大学、四机部六所、安庆无线电厂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机DJS 050。
1978年:电子部六所研制出以Intel 8080为CPU,配有工业过程控制I/O部件的DJS-054微型控制机,这是我国第一台板级系列工控机。
80年代
1980年6月:计算机总局颁发《软件产品实行登记和计价收费的暂行办法》,我国软件产业的行业规范由此诞生。
60年代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88年:希望公司发布超级组合式中文平台UCDOS。此后,该软件一度成为我国DOS平台市场份额最大的中文操作系统。
1989年5月:清华大学电子系推出我国最早的印刷文本识别系统产品——清华OCR试用版,该产品后来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多体印刷汉字识别系统。
1989年7月:金山公司的WPS软件问世,它填补了我国计算机字处理软件的空白,并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电脑美术发展史

电脑美术发展史

不同行业使用电脑的特点
电脑的发明与产生成为软件的运行的平台。也就是说,电脑只是“舞台”, 真正起到作用的是软件的运行。软件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中有相应的制作软件, 如办公软件现在较为流行的主流软件就是:word excel powerpoint等。当然 类似的软件还有,只不过没有这三个软件更直接好用。 软件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一直在变化之中,其原因是开发软件的时候, 由于考虑方面的周全性,再加上投入使用后,“工具”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同时补充和完善就成为了软件升级的一种手段。但另外,由于开发的自由性, 软件被代替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1999年—2006年使用的lightscape渲染 软件被目前较为流行的渲染插件Vray顶替,lightscape已经退出市场。所以说 软件之争,成为行业技术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社会上也就存在主流软件和非主 流软件,。除此之外,软件还有地域方面和行业方面的使用差别,例如:maya 软件主要被广东、海南地区所广泛使用,在动画行业基本上得到认可和广泛使 用,3dmax主要被运用于建筑模型,装饰效果图、游戏开发制作领域。更为明 显的平面软件:如freehand illustration coreldRAW三款更是分立南北两方, freehand、illustration主要运用于北京地区,coreldRAW更多地运用在南方。
电脑的发展历程
电脑软件的多元化:
随着电脑全面普及,各种类、各领域相应的操作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产生,应用在电脑美 术方面的软件,由于其多以视觉化的作品呈现的,所以更是起到了“先头兵”的作用。 软件的优势: 软件的优势: 软件是由编程人员按需要编写好的既得的程序包,方便而又快捷,使用户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其操 作,并能使用软件进行工作。软件就形同一个“工厂”,不同的模块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不同的指令 承载着不同的效果。是运行在公共程序平台的数字序列。帮助人们高效率、快节奏地完成多项工作任 务。 软件的劣势: 软件的劣势: 由于软件在使用中不断地被充实和完善,造成了软件升级和插件的补充,使得人们在实际的使用 中,受到很大的被动与牵制。再则,由于电脑本身也不断在升级,软件也随着不断提升。人们在操作 中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同样,软件也在不断地淘汰旧版本,更新新版本。

中国计算机故事

中国计算机故事

中国计算机故事
中国计算机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计算机技术的巨大空白,国内计算机研究几乎一片空白,计算机技术也被国外列强垄断。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始。

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这是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进入了自主设计和制造的阶段。

196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64年,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进入了大型计算机的时代。

197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1978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华山一号问世。

198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1983年,中国第一台商用微型计算机--中华一号问世,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商业化发展的阶段。

1984年,中国第一台PC机--长城0515问世,开启了中国PC机时代。

199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1993年,中国
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计算机市场。

200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市场和计算机制造基地之一,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和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全球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
作者: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第35期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

它的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

经改进,配置了磁心存储器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

这台计算机的诞生,凝聚了我国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此时,我国的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都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

从1951年起,他们先后聚集国内外相近领域人才加入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中。

在大师们的努力和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原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在1958年交付使用。

随后,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M 104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

在M104机上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也于1961年试验成功。

M103/M104机相继问世后,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技术。

此后,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计算机研发水平发展迅速。

在103机、104机研制成功之后不久,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而且成功运转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计算机问世。

107计算机是一台小型的串联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机器主频62.5kHz,平均每秒运算250次。

这台计算机共有各种程序100多个,包括检查程序、错误诊断程序、标准子程序、标准程序和各种应用程序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107计算机为依据,编写了《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讲义》,作为该校计算机专业、力学系、自动化系、地球物理系的教材。

同时,104机负责人之一的吴几康,也率领团队担负起自行设计119型大型通用计算机的重任。

终于,在1964年4月,119型机研制成功。

它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与每秒运算1万次的104型机相比,运算速度快5倍,内存容量大8倍,外部设备和供电系统的性能均有明显改进。

后来,我国又开始致力于计算机微型化的研究。

1983年3月,浪潮率先开发出第一台“浪潮”牌微型计算机0520A;1986年8月7日,长城0520C-H高级中文微型计算机问世。

计算机在我国普及的序幕由此拉开。

M103/M104机的出现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