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合集下载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阶段特征: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出现缓慢变化。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末期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加剧,逐渐产生阶级,社会开始向奴隶制过渡;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秦灭六国后,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出现了封建社会的首次盛世局面。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黄河流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秦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注重发展经济。

其中,魏重视农耕推行屯田制,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方的蜀和吴,注重开发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农民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南北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隋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呈现繁荣景象。

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初接受了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均田制、租庸调制。

手工业、商业得到全面发展。

国力强盛,长安成为亚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五代十国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受到长期混战的严重破坏,儿同期的南方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引人注目,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南宋时期,江南农业生产超过了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

元朝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棉花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海运和漕运的开辟,保证了南粮北运,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五代十国宋元);明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到明中期,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出现了一批具有专业职能的工商业城市,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江南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成为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重农抑商形成原因历史影响

重农抑商形成原因历史影响

重农抑商形成原因历史影响在我国漫漫五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

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作为一项长期而传统的国策被后面的朝代继承发扬。

所谓士、农、工、商“四民”中,士最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这是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

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为本”。

我将从”重农抑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代政策开始阐述,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原因,找出实质,并简要的评价一下”重农抑商”在历史上的作用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随着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周朝瓦解,以封建制生产方式为基础春秋战国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选择,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即将出现时,它首先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自己的上层建筑。

周代领主制社会衰落后,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农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中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主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商业货币资本于土地资源的结合,导致货币资本长期依赖于土地,个体工商业丧失独立发展的道路,始终依附于农业,从而出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促进了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不断前进。

比如春秋时期,封建制度下的新的生产方式确立,虽然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商品货币经济对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渗透程度是相当肤浅的,商品经济并没有生根,并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大量“活”的货币没有转化成流通资本或者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化成一成不变的不动产被桎梏。

商人进行土地买卖只是为了将土地租出来维持一种剥削农民的方式,而不是把货币资本投入到土地去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产生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的起着解体的作用。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安微/林桂平“三农”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经常考查的热点问题,因而加强对中国古代农业史的系统复习尤为必要。

这里我们就谈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第一,“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

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

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

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

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钢刃铁农具在隋唐时期已普遍使用,隋唐出现了筒车和曲辕犁。

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无大的改进,这预示着封建生产力已经走到了尽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使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第三,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自秦汉到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

西汉时期,江南、西域和西南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开发。

隋唐时期,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被利用,适于种植高产稻的圩田很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明清时期,连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来。

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第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

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

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五,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二是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重农抑商”及相关政策重难点解析

“重农抑商”及相关政策重难点解析

3.宋人陈亮说 :“商藉农而立 ,农赖商而
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为后来秦始皇统 行 ,求 以相补 ,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一 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闭关锁国政策则
( )
几 乎没有 产生 积极作 用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三 、商鞅 “重农 抑 商 ”与 黄 宗羲
中国开始跌人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 )
5.从影响来看 ,两者都曾对 中国封建社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会后期社会经济 的发展产生较大 的负 面影
B.自给 自足 的农耕文 明不适于工商业
响 ,是导致近代 中国落后的重要政策因素 。 发 展
期坚持的经济政策 ,而“工商皆本 ”并没有成
5.《礼记》有“天子为籍 千亩 ”、“天子亲
为当时社会 的主流思潮 ,也没有动摇 “重农 耕于南郊 ,以供斋祀”的记 载 ,《礼记 》有 “仲
抑 商 ”的统 治地 位 。
春 ,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
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 ,皇帝和皇后常
展 ,“法律贱商人 ,商人 已富贵矣 ”,中国古代 一 半流入 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
工商业依然取得了很大进步。“闭关锁国”也 完善的市场 网络体系的中国,成 为当时世界
没能抵御西方殖民者 的入侵 ,鸦 片战争的隆 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
隆炮声击溃 了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工事 , 形成强大的 日后能扫荡 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
(2)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 ,使土地高 度集 中,农 民破产流亡 。
料 ,更是政府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 ,农 民还是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偶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做根本性的大事来抓,才去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后期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此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的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业与农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然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因此也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因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
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
秦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掌管农政财物、租税、赋税、财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西汉改秦“治粟内史”为“大司农”,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
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人们有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4、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

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5、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其原因有:?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水保证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6、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
(3)作用:?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地主
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地。

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
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
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
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
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同时抑商的结
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
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