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立2004中文使用说明书

合集下载

CAMWorks2004中文操作手册

CAMWorks2004中文操作手册

B;4 CAMWorks 20042CAMWorks 2004(»g )CAMWorks u yu2.5D3DM A d(§t v I)MA dCAMWorksCAMWorks X SolidWorks x A A Windows~t A CG SolidWorks U A I”¤u”¡A N CAMWorks J AJ”CAMWorks u S x”¤”CAMWorks u p”¡A PX CAMWorks u C A p U CCAMWorksCAMWorks2.5D u d(2.5D u S x A dw)1.¶”2.5D_01_Feature.SLDPRT”¡A C2.¦p U A I”u S x”¡Cb u S x A i H t X u S x C3.¦p U A I”u p”¡Cb u p A i H t U u S x X u p C 2.5D_01_Feature.SLDPRT44.ÂI”M”¡Ct u p p X M C5.ÂI”A d”¡A O b u p A b”u2”¤W k A I”A d”¡CX H U”A d”¹C5AMttGN G X stlL_A CBG u CU h G U u h C U u k Gu k C U M G U M CR”~t”¡A iA P~~t A N”Over Cut(¹L)”¡A N” Under Cut(´)¡CttCmBc b m CM mBc b m C7c b m CvG u cb m C~Bc b m CM IM L u AM I A HI Cv Iv A h b L At X v A C8W..A d A i o U C G P D C9w M wp k A NCAMWorks u pu u k(¤W h)¡CU k A I”°w”X”u”¤A N”ºu”¤U Cp U A N”Z”¤U”u”¥A u i u e Ai”¥~”©”¥~”¡A”M v”«h u w A w”50%”¡A n50%¡A M d U C10”T w”¡A M b u k W I k A”M”¡A s Y i M D C2.5D u ww M wT d M d M Cd MM X G M X A W M(H N)¡CM G i M M M A M w b Cb G M d d O A(D1)¡CM G M d d O A(D2)¡Cb G M w”¶M”®G A i w b C11b G M d d O A(L2)¡CG M A t b M M A(L1)¡CG M Y A X A(L3)¡CM b G M b M Cb V G i w M k(M03)©(M04)¡Cd YG Y A(D1)¡CG M A(D2)¡CG Y A(L1)¡CG M A(L2)¡CMw m M X Y X A i I s C12w u wuG u i A~~V_~u C13d G A V_A i w i V C_l G A V_A i w_l u m Cp G A~A w p u d u CG A b u b u~Ch u M G h u A b i U h e M CG p u A U u Cu G w P u Cu G e u k p A M u CG u i V i u V i CG2D u S x S x A u A i Cd G u d u A w d~p CZ i G h u i A mm¡CM v G P”µZ i”¡A p M CM l G h u A i Y M v50%®A M Ul A M l(°U)¡CG H u ku G L(¤u)¡WIP(°e u k)¡e(¨e u k i)uG Z T u Z A h i w A w p U Cw Z T ww d G u d Cw d G u A i O w u w d C1415w u Z wi G M d V P i V C f G M d V P i V CX u h CuG p p t p p Cw NC¢w16&ÂtU M i v G M Z b U M_l u I i v Ci M i v G M i M_l u I i v Cu i v G M i d i v Cs t/¶i v w G t e w M u A w I s pX X A i v CD b t G M u t A M p L u P CD b V G s”d M”¤U”b V”¡A w”k”®w A w””®f w Cw PwM t A P v I A i w u S xI i w u CM t U M A F u_l I A u_l I H W w A iw u S x I e u i w u CCNC u wCNC G h n M A X G41¡G42¡D Yh M CM G i v v C17i w M w Cw u S x wU MG U M U M p V U M U M H U M CU M G V U M A i w U M Cb G U M A w b CG U M A w CU M Ii I A I C18i I A I Cu S xu G i w S x u CN w ID¡u u x s N w A i Nw ID i A X A H A.F.R(¦S x)¥u CV%¤M G w u d n W X Z A H M p Cw i w1920XY w G W i M u d Cu dM Gw M t o W X CW w M i W C ~ w M t W X d CXY w G u d H ~W A ~i M u d A L Cw wAbsolute Incremental¡G i w (G90)©(G91)µX CCoolant G w d G i w Off(Ã)Flood(¼d G )Mist(¼)Through hole(¦M X )¡CG”µL”¡”®I” "±D”µT t C”®I”«h i w”°_l I”»P”®I” Cw ud G d u(G01¡G02¡G03)¡C t G t w(G00)¡Cp G t d t M A U u C2.5D u ww M wP u M w P.11¡Cw u wd G u d u A w d~p CZ i G h u i A mm¡Ch u G i w h u p A0.15~0.3mm C G Y u Cp G i w e u d U w d w p A Z i p XM Cp G h i p CG w~X U A M CV G u S x A h u u u CG2D u S x S x A u A i C i w u L w d CiG M d V P i V Cf G M d V P i V CuG Z T u Z A h i w A w u uP.15¡CU u G i w Z i A V U M u A p U Cu w P.13¡CZu G M w u O_i u A w P.10¡Cw NC¢wP u NC w P.16¡Cw u S x wP u u S x w P.18¡CMi/°h M Ii w i h M m A i wI_l I Ci M G L(ªi M)ªCh M G L(ªh M)ªA i w P i M Cw wP u w P.20¡Cw wP u p w P.21¡C2.5D p ww M wT p M d M Cp MM X G M X A W M(H N)¡C p Y G p Y d d O A(D1)¡Cp G p Y b(¤w118)¡CM G M d d O A(D2)¡CG p Y b s M Cb G p Y d d O A(L2)¡CG p Y A t b M M A(L1)¡CG M Y A X A(L3)¡C M b G M b M Cb V G i w M k(M03)©(M04)¡Cd YP u M w P.11¡CMP u M w P.11¡Cw p wwG p-G81¡p(¥P)-G82¡p-G83¡p t p(G73) u CG M Z p A Y u u Cw NC¢wP u NC w P.16¡Cw u S x wu S x W L h A p w u A uM w A u w”¥u”¡Cw wP u w P.20¡Cw wP u p w P.21¡C2.5D p ww M wT p M d M CM X G M X A W M(H N)¡C p Y G p Y d d O A(D1)¡CM G M d d O A(D2)¡Cp G p Y b(¤w118)¡Cp G p Y b Cd G p Y d d O A(L2)¡C G p Y A t b M M A(L1)¡C G M Y A X A(L3)¡CM b G M b M Cb V G i w M k(M03)©(M04)¡Cd YP u M w P.11¡CMP u M w P.11¡Cl w P.26¡C2.5D wG Y M M A(D1)¡Cl w P.26¡C2.5D e we Mp G Y e e P u~k u Z(«p)¡C g d G A L w N Cl w P.24¡C2.5D we Mp b G M p d(¶A L N)¡C b G M d Cl w P.26¡C312.5D ww M wMW G(¤X M)¡CG CG Y A(D1)¡CG Y Z CA L w u i v A t D b t p X u i v Cl w P.24¡C322.5D u ww M wT p M d M Cb d ML d G M M b d O(³L3)¡A w A t w L3CG Z A w u A v T Cd YP u M w P.11¡CMP u M w P.11¡C33wN w ID¡G N w sG CW G(¤X M)¡C~G~CG CZ G Z CV G k k Cd G Y u S x h~A Y S x h Cl w P.26¡C342.5D u d(2.5D u S x S x w)1.¶”2.5D_02_text.SLDPRT”¡A Cw u V G2.¦b”CAMWorks u Sx”®A b””¹W k”«s u”¡C3.¦X”u”¹A tN SolidWorks JM w u V A O”W”¨”V”«I”T w”¡C 2.5D_02_text.SLDPRT354. b”CAMWorks u p”®A b”u”¹W kI”w”¡X”uw”ªA w A tI b V p NCw C H U w C36Iw G i J I A H SolidWorks t I m C I G i H u W N I CG i H u W N CI G H x D A i w e w I I Cw b V wX b u VG i H J X b u V CG Y H u t t X b D CG i H u u w X b u V CG i H w X b u V C37MSolidWorks t t A1Y N e I Z b(¤M b)¤V A t hN V Cw wuL G Y L u CT w G E1¡E2k Cu G Y G54¡G55v A h i A Funac L x Cu&¦G G54.1 , G54 J1, G54 P1C38b u A h b u C w p wt b p X u Cw NC wi b w w i M C5. ”CAMWorks u p”¡A b W k U”s w”¡A X”w”¤A H U w C C~d G H u X¡Y¡Z b Vo o p A t39A CX G i s W h W h2D CSTL G t i J STLu A i F uu C~di O w t X,Y,Z V Ci t/¶i v wC2.5D u S x6.¦b”u”¹W k A I”2.5D u S x”A CAMWorks X pU”2.5D u S x F A b”u S x”¦m U i H””ªU A”J S x”¡A M b”i”¤U A I”r1(¹r)”A(¨tu S x A X A X JW)A b”w”ÄY iJ A M”U”¡C40G Y i w S x u Z AP A i O w i V CG i w Coarse(²F)¡Fine(º)A.F.R P u g u k C2.5DG u A Y X u S x p~..¥i X C G Y X A h i N””¤A i w~CN”Z”¡A”2mm”¡A”Fine(º)”A M I””«uF C7.¦CAMWorks u S x X”J S x”¥u S x A b W kI”u p”¡C8. b CAMWorks u p W X”u”¹A WA I U”M”¡A Y i r J M Cw G9. b CAMWorks u p W N”Mill machine”¤W A k U”w”¡C10.¦X””¹A Uu A U p D b tS A Y n h N NI A M I””§Y CMb”i M w”¸T M(¤M)¨M A A J s U M Z P CM G b C M e N U u M e n A H MCU N O””¡A P NC X UP A e W x(¦p Funac Mitsubishi Siemens Heidenhain t)¡A CAMWorks*.ctl A Y n w S A h i H I”s”¡A M w b A N A M I””§Y C”u”¤W k I U””¡A w n NC sA I”s(S)”¡C13.¦X”X”¾A U Y I”NC”¹h i CNCNC2.5Du S2.5D u d T (2.5D u P w ) 1.¶” 2.5D_03_rest.SLDPRT ”¡A A b d p J u k s u p C 2.°”u S x ””u p ”¥H ”M ”¡C3.¦p W A u p p S x u k A N u ” / ²”¥A i H N p G A s A O t s A U u k u p C4.¦p k G I J s u k C2.5D_03_rest.SLDPRT5.¦X”u k”¹A N u k”u”¡A u k”u k”N”u2”(¦n p u2u)¥J u S x”T w”«C6.¦s u k A W”u5”¡A A N M12mm8mm u A N i2mm¡A M N” / ¥u”¿”e”«p Y i p U MC3D u d (3D u u S x w )¡C 1.¶” 3D_01_mouse_cor.SLDPRT ”¡AC 2.® 2.5D u d G J 2¡3¡4¡5u w I w CT b u S x 3.¦b CAMWorks u S x W N ”u ”¤W k I U ”3D u S x”¡C4.¦X ”3D u S x”¹A ””¼A U x A u A M N””(¥u U )³w ” Rgh-Pocket, Rgh-Zlevel, Fin-Zlevel ”¡A M ”T w ”¡C3D_01_mouse_cor.SLDPRTG i H u CG i H x u CF G P Cuw u Cw u Li w u p A H U O C3b u S x N w u u kRgh-Pocket, Fin-Slice 3b u(À)3b v u(º) Coarse 3b uFine 3b v uRgh-Pocket, Fin Slice, Pen-Trace 3b u(À)3b v u(º)3b u M(¤M)ºuRgh-Pocket, Semi Fin-Slice, Fin-Slice 3b u(À)3b v u(¤)3b v u(º) Rgh-Pocket, Fin-3D Stepover 3b u(À)3b u Z i(3D)ºu Rgh-Pocket, Fin-3D Stepover, Pen-Trace 3b u(À)3b u M(¤M)ºuRgh-Pocket, Fin-3D Stepover, Pen-Lace 3b u3b u Z i(3D)ºu3b u M(¦h M)ºuRgh-Pocket, Fin-3D Stepover, Fin-Flat Area3b u(À)3b u Z i(3D)ºu3b uRgh-Pocket, Fin-2D Stepover 3b u(À)3b u Z i(2D)ºu Rgh-Pocket, Fin-2D Stepover, Pen-Trace 3b u(À)3b u Z i(2D)ºu3b u M(¤M)ºuRgh-Pocket, Fin-2D Stepover, Fin-Flat Area3b u(À)3b u Z i(2D)ºu3b uRgh-Pocket, Fin-Zlevel 3b u(À)3b u(º) Rgh-Pocket, Fin-Zlevel, Fin-Slice 3b u(À)3b u(¤)3b v u(º) Rgh-Pocket, Rgh-Zlevel, Fin-Zlevel 3b u(À)3b u(¤)3b u(º) Rgh-Pocket, Fin-Zlevel, Fin-Flat Area 3b u(À)3b u(º)3b uRgh-Pocket, Rgh-Zlevel, Fin-Zlevel, Pen-Trace 3b u(À)3b u(¤) 3b u(º) 3b u M(¤M)ºuRgh-Pocket, Fin-Spiral, Fin-Radial 3b u(À)3b v u(Á)3b v u(©g_ Rgh-Lace, Fin-Slice 3b u(§v)3b v u(º) Rgh-Lace, Semi Fin-Slice, Fin-Slice 3b u(§v)3b v u(¤)3b v u(º) Rgh-Lace, Fin-Slice, Pen-Trace 3b u(§v)。

FA2004天平中性中文

FA2004天平中性中文

F A系列(液晶显示)电子天平使用说明书一、概述本使用说明书用于FA系列多功能电子天平。

FA系列多功能电子天平是本公司最新开发研制的新一代产品。

采用高精度电磁力平衡传感器。

使得测量结果精确性更高,响应速度更快,故障更少。

FA系列多功能电子天平具有:令称量快。

称量速度比一般天平快几倍,而且可以调速;令操作简单易学,质量单位转换,FA系列多功能电子天平的软件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可任意选择单位的功能,用户可任意选择软件提供的多种国际上常用的质量单位(见质量单位转换);令可在全量程范围内去皮,清零,累计,超载,欠载显示,故障报警;令具有技术功能等多种功能可供选择;令内装有RS-232接口,可与打印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相连;二、安装1、拆箱请小心的打开包装箱,将天平及箱内物品轻轻取出,将包装材料保存好,以备再用。

十四、装箱附录1天平连接电脑的步骤如下:1.点击“开始”2、输入名称;选择图标,然后点击确定3、忽略前面几栏,只要选择“连接时使用(N): com 1”点击确定选择:⑴ 波特率:1200 (或2400参照使用说明书)⑵数据位:8⑶奇偶校验:无(4)停止位:1⑸数据流控制:硬件然后点击确定即可,屏幕上就会出现天平的当前称量值。

十二、维护与保养FA系列多功能电子天平是精密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型计量仪器,因此必须像对待其他精密仪器一样,要认真对待,精心维护。

1、不得使用尖锐物(如铅笔、圆珠笔)按键,只能用手指按键;2、注意不要让物体从高处掉落在秤盘上,以免损坏称量机构;3、不要长时间地将天平暴露在高湿度或有粉尘的环境下;4、天平用完后,最好将其用罩子罩上,以防灰尘侵入;5、保持天平清洁、干燥。

清洁时须注意事项:清洁前,应先将电源拔下;不得使用带有腐蚀性的清洁剂(如溶剂一类的物品)可用一块不起毛的软布沾水后再沾些中性洗涤剂(肥皂)进行清洁。

清洁时,注意不要让水滴入天平;清洁完,用干燥不掉毛的软布将天平仔细擦干。

十三、保修本公司产品保修期一年(从产品售出之日算起)。

x1v[高等教育]HYSYS2004中文操作手册-目录

x1v[高等教育]HYSYS2004中文操作手册-目录

《Hysys2004 中文操作手册》共分四册全书共十四章:第一章操作综述;第二章子流程操作;第三章物流;第四章传热设备;第五章管线设备;第六章旋转设备;第七章分离设备;第八章塔;第九章反应器;第十章固体处理;第十一章电解质操作;第十二章逻辑操作;第十三章优化器;第十四章软件工具。

第一册共包含五章:第一章操作综述;第二章子流程操作;第三章物流;第四章传热设备;第五章管线设备。

第二册共包含四章:第六章旋转设备;第七章分离设备;第八章塔;第九章反应器。

第三册共包含三章:第十章固体处理;第十一章电解质操作;第十二章逻辑操作。

第四册共包含二章:第十三章优化器;第十四章软件工具。

目录第一章――操作综述1 操作综述 (1)1.1 工艺 (1)1.2 操作 (2)1.2.1 添加操作 (2)1.2.2 操作单元属性窗口 (5)1.3 公用窗口(Common) (8)1.3.1 工作单栏(Worksheet) (8)1.3.2 注释页面(Note) (8)1.3.3 用户变量页面(User V ariables) (10)1.3.4 制表页面(Stripchart) (12)1.3.5 换热器页面(Heat Exchanger) (13)第二章—子流程操作2子流程操作 (1)2.1 介绍 (1)2.2 子流程属性窗口 (1)2.2.1 连接栏(Connections) (2)2.2.2 参数栏(Parameters) (3)2.2.3 传递原理栏(Transfer basis) (4)2.2.4 映射栏(Mapping) (5)2.2.5 变量栏(Variable) (6)2.2.6 注释栏(Note) (6)2.2.7 锁定栏(Lock) (6)2.3添加子流程 (7)2.3.1 读取已建模板 (8)2.3.2 建空白子流程 (8)2.3.3 粘贴导出对象 (8)2.4 MASSBAL子流程 (8)2.5 添加MASSBAL子流程 (9)2.5.1 连接栏(Connections) (10)2.5.2 参数栏(Parameter) (12)2.5.3 传递原理栏(Transfering Basis) (14)2.5.4 映射栏(Mapping) (15)2.5.5 注释栏(Note) (16)2.5.6 结果栏(Result) (16)第三章—物流3物流 (1)3.1 物流属性窗口 (1)3.1.1 工作表页面(Worksheet) (2)3.1.2 附加装置表(Attachments) (17)3.1.3 动态栏(Dynamic) (22)3.2 能量流属性窗口 (22)3.2.1 物流表(Streams) (22)3.2.2 单元操作表(Unit Ops) (23)3.2.3动态栏(Dynamic) (23)3.2.4 制图栏(Stripchart) (24)3.2.5 用户变量栏(User Variable) (24)第四章—传热设备4 传热设备 (1)4.1空冷器 (1)4.1.1 原理 (1)4.1.2 空冷器属性窗口 (2)4.1.3 设计栏(Design) (3)4.1.4 衡算栏(Rating) (5)4.1.5 工作表栏(Worksheet) (6)4.1.6 执行栏(Performance) (6)4.1.7 动态栏(Dynamic) (8)4.1.8 HTFS—ACOL栏 (10)4.2冷却器/加热器(Cooler/Heater) (25)4.2.1 原理 (25)4.2.2 加热器或冷却器属性窗口 (26)4.2.3 设计栏(Design) (27)4.2.4 衡算栏(Rating) (28)4.2.5 工作表栏(Worksheet) (29)4.2.6 执行栏(Performance) (29)4.2.7 动态栏(Dynamic) (31)4.3换热器(Heat Exchanger) (35)4.3.1 原理 (36)4.3.2 换热器属性窗口 (38)4.3.3 设计栏(Design) (38)4.3.4 衡算栏(Rating) (45)4.3.5 工作表栏(Worksheet) (56)4.3.6 执行栏(Performance) (56)4.3.7 动态栏(Dynamic) (59)4.3.8 HTFS-TASC栏 (65)4.4加热炉(Fired Heater/Furnace) (83)4.4.1 原理 (84)4.4.2 加热炉属性窗口 (89)4.4.3 设计栏(Design) (90)4.4.4 衡算栏(Rating ) (92)4.4.5 工作表栏(worksheet ) (96)4.4.6 执行栏(performance ) (96)4.4.7 动态栏(Dynamics ) (101)4.5液化天然气(LNG) (103)4.5.1 原理 (104)4.5.2 LNG属性窗口 (105)4.5.3 设计栏(Design ) (106)4.5.4 衡算栏(Rating ) (111)4.5.5 工作表栏(Worksheet ) (115)4.5.6 执行栏(Performance ) (115)4.5.7 动态栏(Dynamics ) (119)4.5.8 HTFS-MUSE 栏 (124)4.6 参考文献 (135)第五章—-管线设备5 管线设备 (1)5.1 混和器(Mixer) (1)5.1.1 混和器属性窗口 (1)5.1.2 设计栏(Design ) (3)5.1.3 衡算栏(Rating ) (4)5.1.4 工作表栏(Worksheet ) (4)5.1.5 动态栏(Dynamics ) (4)5.2 管段(Pipe Segment) (6)5.2.1 管段属性窗口 (9)5.2.2 设计栏(Design ) (10)5.2.3 衡算栏(Rating ) (20)5.2.4 工作表栏(Worksheet ) (31)5.2.5 执行栏(Performance ) (31)5.2.6 动态栏(Dynamics ) (36)5.2.7 沉积栏(Deposition ) (38)5.2.8 Profes Wax方法 (40)5.2.9 修改管件数据库 (46)5.3 Aspen水力学 (49)5.3.1 Aspen水力学属性窗口 (49)5.3.2 Aspen水力学选项(Aspen Hydraulics) (50)5.3.3 连接栏(Connection ) (53)5.3.4 稳态栏(Steady Status ) (54)5.3.5 动态栏(Dynamics ) (56)5.3.6 概览栏(Profiles ) (56)5.3.7 参数栏(Parameters ) (58)5.3.8 变量栏(Variables ) (59)5.3.9 映射栏(Mapping ) (60)5.3.10 传递基准栏(Transfer Basis ) (61)5.3.11 注释栏(Notes ) (62)5.4 压缩气体管线 (62)5.4.1 压缩气体管线属性窗口 (64)5.4.2 设计栏(Design ) (65)5.4.3 衡算栏(Rating ) (66)5.4.4 工作表栏(Worksheet ) (67)5.4.5 执行栏(Performance ) (67)5.4.6 属性栏(Perperties ) (68)5.4.7 动态栏(Dynamics ) (69)5.5 三通 (70)5.5.1 三通属性窗口 (71)5.5.2 设计栏(Design ) (74)5.5.3 衡算栏(Rating ) (74)5.5.4 工作表栏(Worksheet ) (74)5.5.5 动态栏(Dynamics ) (75)5.6 阀门 (75)5.6.1 阀门的属性窗口 (76)5.6.2 设计栏(Design ) (76)5.6.3 衡算栏(Rating ) (78)5.6.4 工作表栏(Worksheet ) (84)5.6.5 动态栏(Dynamics ) (85)5.7 安全阀 (91)5.7.1 安全阀属性窗口 (92)5.7.2 设计栏(Design ) (92)5.7.3 衡算栏(Rating ) (94)5.7.4 工作表栏(Worksheet ) (96)5.7.5 动态栏(Dynamics ) (96)第六章――旋转设备6 旋转装置 (1)6.1 离心压缩机(或膨胀机) (1)6.1.1 原理 (1)6.1.2 压缩机(或膨胀机)属性窗口 (5)6.1.3 设计栏(Design tab) (6)6.1.4 衡算栏(Rating tab) (9)6.1.5 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21)6.1.6 执行栏(Performance tab) (21)6.1.7 动态栏(Dynamics tab) (22)6.2 往复式空气压缩机 (28)6.2.1 原理 (29)6.2.2 往复式压缩机属性窗口 (32)6.2.3 设计栏(Design tab) (33)6.2.4 衡算栏(Rating tab) (36)6.2.5 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37)6.2.6 执行栏(Performance tab) (37)6.2.7 动态栏(Dynamics tab) (37)6.3 泵 (37)6.3.1 原理 (38)6.3.2 泵属性窗口 (39)6.3.3 设计栏(Design tab) (40)6.3.4 衡算栏(Rating tab) (43)6.3.5 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53)6.3.6 执行栏(Performance tab) (54)6.3.7 动态栏(Dynamics tab) (54)6.4 参考 (56)第七章――分离设备7 分离设备 (1)7.1 分离器、三相分离器和罐 (1)7.1.1 原理 (2)7.1.2 分离器属性窗口(separator general property ) (3)7.1.3 设计栏(design ) (4)7.1.4 反应栏(reaction) (7)7.1.5 衡算栏(rating) (7)7.1.6 工作表栏(Worksheet) (22)7.1.7 动态栏(Dynamics) (22)7.2 全回流塔(Shortcut Column) (25)7.2.1 全回流塔属性窗口(Shortcut Column Property) (26)7.2.2 设计栏(Design) (26)7.2.3 衡算栏(Rating) (28)7.2.4 工作表栏(Worksheet) (28)7.2.5 性能栏(Performance) (28)7.2.6 动态栏(Dynamics Tab) (29)7.3 组分分离器(Component Splitter) (29)7.3.1 理论(Theory) (29)7.3.2 组分分离器属性窗口(Component Splitter Property View) (30)7.3.3 设计表格(Design Tab) (31)7.3.4 比率栏(Rating Tab) (34)7.3.5 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34)7.3.6 动态栏(Dynamics Tab) (34)第八章――塔8 塔 (1)8.1 塔的子流程图 (1)8.2 塔理论 (4)8.2.1 三相理论 (6)8.2.2 三相检测 (6)8.2.3 初始估计值 (7)8.2.4 压力流量 (8)8.3 塔的安装 (11)8.3.1 专业输入 (13)8.3.2 模板 (13)8.4 塔的属性窗口 (19)8.4.1 设计栏(Design) (20)8.4.2 参数栏(Parameters) (29)8.4.3 侧线操作栏(Side Ops) (44)8.4.4 衡算栏(Rating) (46)8.4.5 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49)8.4.6 执行伴(Performance tab) (49)8.4.7 流程图栏(Flowsheet) (58)8.4.8 反应栏(Reactions tab) (61)8.4.9 动态栏(Dynamic) (66)8.4.10扰动栏(Perturb) (66)8.5 塔参数类型 (68)8.5.1 低温特性参数(Cold Property Specification ) (68)8.5.2 组分流率(Component Flow Rate) (68)8.5.3 组分分数(Component Fractions) (68)8.5.4 组分比率(Component Ratio) (69)8.5.5 组分回收率(Component Recovery) (69)8.5.6 组分切点(Cut Point) (70)8.5.7 采出率(draw Rate) (70)8.5.8 加热器/冷凝器的温差(Heater/Cooler Delta T) (70)8.5.9 物流温差(Streams Delta T) (70)8.5.10 负荷(Duty) (70)8.5.11 负荷比(Duty Ratio) (71)8.5.12 进料比率(Feed Ratio) (71)8.5.13 分切点间隙(Gap Cut Point) (71)8.5.14 液体流量(Liquid Flow) (72)8.5.15 物理属性参数(Physical Property Specifications) (72)8.5.16 回流泵参数(Pump Around Specifications) (73)8.5.17 再沸比(Reboil Ratio) (73)8.5.18 回收率(Recovery) (73)8.5.19 进料回流比(Reflux Feed Ratio) (74)8.5.20 回流百分比(Reflux Fraction Ratio) (74)8.5.21 回流比(Reflux Ratio) (75)8.5.22 三通分离分数(Tee Split Fraction) (75)8.5.23 塔板温度(Tray Temperature) (75)8.5.24 传递属性参数(Transport Property Specifications) (75)8.5.25 用户属性(User Property) (76)8.5.26 气体流量(V apor Flow) (76)8.5.27 气体分数(V apor Fraction) (76)8.5.28 气体压力参数(V apor Pressure Specifications) (77)8.5.29 塔物流参数(Column Stream Specifications) (77)8.6 塔操作 (78)8.6.1 冷凝器(Condenser) (78)8.6.2 再沸器(Rebioler) (91)8.6.3 塔板部分 (101)8.7 塔的运行 (113)8.7.1 运行 (114)8.7.2 重置 (114)8.8 塔故障排除 (114)8.8.1 热量和误差收敛失败 (114)8.8.2 平衡误差收敛失败 (116)8.8.3 平衡误差振荡 (116)8.9 参考文献 (116)第九章――反应器9 反应器 (1)9.1 CSTR/普通反应器 (1)9.1.1 添加一个CSTR/普通反应器 (2)9.2 CSTR/普通反应器属性窗口 (3)9.2.1 设计栏(Design Tab) (3)9.2.2 转化反应器反应栏 (6)9.2.3 CSTR反应栏 (11)9.2.4 平衡反应器 (15)9.2.5 Gibbs反应器反应栏 (19)9.2.6 衡算栏 (21)9.2.7 工作表栏 (24)9.2.8 动态栏 (24)9.3 变产率反应器 (28)9.3.1 变产率反应器属性窗口 (30)9.3.2 设计栏 (30)9.3.3 模型构建栏 (32)9.3.4 组分变换栏 (35)9.3.5 属性变换栏 (45)9.3.6 工作表栏 (51)9.3.7 动态栏 (51)9.4 平推流反应器(PFR) (52)9.4.1 添加平推流反应器(PFR) (52)9.5 平推流反应器(PFR)属性窗口 (53)9.5.1 PFR设计栏 (53)9.5.3 衡算栏 (65)9.5.4 工作表栏 (67)9.5.5 执行栏 (67)9.5.6 动态栏 (68)第十章――固体处理10 固体处理 (1)10.1 简单固体分离器 (1)10.1.1 简单固体分离器的属性窗口 (1)10.1.2 设计栏Design (2)10.1.3 衡算栏Rating (3)10.1.4 工作表栏Worksheet (3)10.1.5 动态栏Dynamic (3)10.2 旋风分离器yclone (3)10.2.1 旋风分离器属性窗口 (4)10.2.2 设计栏Design (5)10.2.3 衡算栏Rating (7)10.2.4 工作表栏Worksheet (8)10.2.5 执行栏Performance (8)10.2.6 动态栏Dynamic (9)10.3 旋液分离器 (9)10.3.1 旋液分离器属性窗口 (9)10.3.2 设计栏Design (10)10.3.3 衡算栏Rating (12)10.3.4 工作表栏worksheet (14)10.3.5 执行栏Performance (14)10.3.6 动态栏Dynamic (14)10.4 转筒真空过滤器 (14)10.4.1 转筒真空过滤器的属性窗口 (15)10.4.2 设计栏Design (16)10.4.3 衡算栏Rating (17)10.4.4 工作表栏worksheet (18)10.4.5 动态栏Dynamic (18)10.5 袋式过滤器Baghouse (19)10.5.1 袋式过滤器属性窗口 (19)10.5.2 设计栏Design (20)10.5.3 衡算栏Rating (21)10.5.4 工作表栏Worksheet (22)10.5.5 执行栏Performance (22)10.5.6 动态栏Dynamic (22)第十一章—电解质操作目录11. 1 介绍(Adjust) (1)11.1.1添加电解质操作(Adding Electrolyte Operations) (1)11. 2中和器操作单元( Neutralizer Operation) (2)11.2.1设计栏(Design Tab) (3)11.2.2衡算栏(Rating Tab) (5)11.2.3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5)11.2.4动态栏(Dynamic Tab) (6)11.3催化器操作(Precipitator) (6)11.3.1设计栏(Design Tab) (8)11.3.2衡算栏(Rating Tab) (10)11.3.3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11)11.3.4动态栏(Dynamic Tab) (11)11.4结晶器操作单元(Crystallizer) (11)11.3.1设计栏(Design Tab) (12)11.3.2衡算栏(Rating Tab) (14)11.3.3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15)11.3.4动态栏(Dynamic Tab) (15)第十二章--逻辑操作目录12.1调节(Adjust) (1)12.1.1调节属性窗口(Adjust Property View) (1)12.1.2连接栏(Connections Tab) (2)12.1.3参数栏(Parameters Tab) (5)12.1.4监视栏(Monitor Tab) (9)12.1.5用户变量栏(User Variables Tab) (10)12.1.6启动调节(Starting the Adjust) (10)12.1.7独立调节(Individual Adjust) (11)12.1.8多重调节(Multiple Adjust) (11)12.2平衡(Balance) (12)12.2.1平衡属性窗口(Balance Property View) (12)12.2.2连接栏(Connections Tab) (13)12.2.3参数栏(Parameters Tab) (14)12.2.4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16)12.2.5图表栏(Stripchart Tab) (17)12.2.6用户变量栏(User Variables Tab) (17)12.3布尔运算(Boolean Operations) (17)12.3.1 布尔逻辑模块窗口(Boolean Logic Blocks Property View) (17)12.3.2与门(And Gate) (23)12.3.3或门(Or Gate) (23)12.3.4非门(Not Gate) (24)12.3.5异或门(Xor Gate) (25)12.3.6常开延迟门(On Delay Gate) (26)12.3.7常闭延迟门(Off Delay Gate) (27)12.3.8锁住门(Latch Gate) (28)12.3.9向上计数门(Counter Up Gate) (29)12.3.10向下计数门(Counter Up Gate) (29)12.3.11因果矩阵(Cause and Effect Matrix) (30)12.4控制操作(Control Ops) (37)12.4.1添加控制操作(Adding Control Operations) (38)12.4.2分段定位控制器(Split Range Controller) (39)12.4.3比例控制器(Ratio Controller) (56)12.4.4PID控制器(PID Controller) (71)12.4.5 MPC控制器 (95)12.4.6DMCplus控制器DMCplus Controller (110)12.4.7控制阀(Control Valve) (121)12.4.8控制操作端口(Control OP Port) (124)12.5数字点(Digital Point) (125)12.5.1数字点窗口(Digital Point Property View) (125)12.5.2连接栏(Connections Tab) (125)12.5.3参数栏(Parameters Tab) (126)12.5.4图表栏(Stripchart Tab) (131)12.5.5用户变量栏(User Variables Tab) (131)12.5.6警报级别栏(Alarm Levels Tab) (131)12.6参数单位操作(Parametric Unit Operation) (132)12.6.1参数操作单元属性窗口 (132)12.6.2设计栏(Design Tab) (133)12.6.3参数栏(Parameters Tab) (138)12.6.4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139)12.7循环(Recycle) (139)12.7.1再循环(Property View) (139)12.7.2连接栏(Connections Tab) (141)12.7.3参数栏(Parameters Tab) (141)12.7.4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146)12.7.5监控器栏(Monitor Tab) (146)12.7.6用户变量栏(User Variables Tab) (147)12.7.7计算(Calculations) (147)12.7.8减少收敛时间(Reducing Convergence Time) (147)12.7.9循环助手窗口 (148)12.8选择器模块 (151)12.8.1选择器模块属性窗口 (151)12.8.2连接栏(Connections Tab) (152)12.8.3参数栏(Parameters Tab) (152)12.8.4监控栏(Monitor) (155)12.8.5图表栏(Stripchart Tab) (156)12.8.6用户变量栏(User Variables Tab) (156)12.9设置(Set) (156)12.9.1设置属性窗口 (156)12.9.2连接栏(Connections Tab) (157)12.9.3参数栏(Parameters Tab) (158)12.9.4用户变量栏(User Variables Tab) (158)12.10电子数据表(Spreadsheet) (159)12.10.1电子数字表属性窗口 (160)12.10.2电子数据表函数(preadsheet Functions) (160)12.10.3电子数据表界面(Spreadsheet Interface) (164)12.10.4电子数据表栏(Spreadsheet Tabs) (167)12.11物流分离(Stream Cutter) (172)12.11.1物流分离(Stream Cutter) (172)12.11.2设计栏(Design Tab) (178)12.11.3转换栏(Transitions Tab) (179)12.11.4工作表栏(Worksheet Tab) (186)12.12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 (187)12.12.1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 (187)12.12.2连接栏(Connections Tab) (188)12.12.3参数栏(Parameters Tab) (189)12.12.4图表栏(Stripchart Tab) (198)12.12.5用户变量栏(User Variables Tab) (198)12.13控制器面板(Controller Face Plate) (198)12.14ATV调整技术(ATV Tuning Technique ) (202)第十三章—优化器目录13.1 优化器(Optimizer) (1)13.1.1普通优化器窗口(General Optimizer View) (1)13.1.1配置(Configuration)选项 (2)13.2 原始优化器(Original Optimizer) (3)13.2.1变量栏(V ariables tab) (3)13.2.2函数栏(Function tab) (4)13.2.3参数栏(Parameters tab) (5)13.2.4监测栏(Monitor tab) (6)13.2.5优化方案(Optimization Schemes) (7)13.2.6优化技巧(Optimizer Tips) (8)13.3 Hyprotech SQP Optimizer (9)13.3.1Hyprotech SQP T选项 (9)13.4 选择最佳优化(Selection Optimization) (13)13.4.1选择优化器(Selection Optimization) (14)13.4.2选择优化技巧(Selection Optimization Tips) (19)13.5 例题: Original Optimizer (20)13.5.1 Optimizing Overall UA (24)13.6 例题: MNLP 优化 (20)13.6.1 NLP设定 (30)13.6.2 MINLP设定 (34)13.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36)第十四章—软件工具目录14.1简介( Introduction) (1)14.2沸点曲线(Boiling Point Curves) (3)14.2.1设计栏(Design Tab ) (3)14.2.2执行栏(Performance Tab).........................。

OA2004操作手册

OA2004操作手册

京华ExOA2004用户操作手册第1章.概述 (9)1.1.E X OA2004政务版简介 (9)1.2.预备知识和技能 (9)第2章.系统简介 (10)2.1.登录系统 (10)2.2.界面布局 (11)2.2.1.待办 (11)2.2.2.待阅 (12)2.2.3.新建 (13)2.2.4.查询 (14)第3章.公文管理 (16)3.1.未进入公文处理界面的操作 (16)3.1.1.新建公文 (16)3.1.2.翻开公文 (17)3.1.3.刷新公文列表 (17)3.1.4.列表显示方式 (18)3.1.5.预览 (18)3.1.6.流程日志 (18)3.1.7.办理公文 (19)3.1.8.退回公文 (20)3.1.9.删除公文 (20)3.1.10.查询公文 (21)3.1.11.回收公文 (21)3.1.12.催办设置 (21)3.1.13.催办打印 (22)3.1.14.强制回收公文 (23)3.1.15.参加常用查询条件 (23)3.1.16.删除常用查询条件 (23)3.2.进入公文处理界面后的操作 (24)3.2.1.流程日志 (24)3.2.2.表单日志 (24)3.2.3.转任务 (25)3.2.4.归知识库 (26)3.2.5.保存公文 (26)3.2.6.打印表单 (26)3.2.7.添加正文 (26)3.2.8.转发 (27)3.2.9.关闭 (27)3.2.10.跳转 (27)3.2.11.发送 (28)3.2.12.附件 (28)3.2.14.相关知识 (28)3.2.15.相关任务 (28)3.2.16.另存正文 (28)3.2.17.打印正文 (29)3.2.18.显示痕迹 (29)3.2.19.标准全文 (29)3.2.20.页面设置 (30)3.2.21.插入时间 (30)3.2.22.插入文件 (30)3.2.23.工具栏 (31)第4章.任务管理 (31)4.1.新建任务 (31)4.2.执行任务 (33)4.3.分配任务管理 (37)4.4.任务代理 (41)4.5.任务查询 (42)第5章.个人事务管理 (43)5.1.消息系统 (43)5.1.1.新建 (43)5.1.2.转发 (45)5.1.3.查询 (47)5.1.4.删除 (47)5.2.修改密码 (48)5.3.界面风格设置 (48)5.4.私有组管理 (50)5.4.1.增加私有组 (50)5.4.2.删除私有组 (51)5.4.3.增加私有组成员 (51)5.4.4.删除私有组成员 (53)5.5.个人日程 (54)5.5.1.新建日程 (54)5.5.2.修改日程 (55)5.5.3.查询日程 (57)5.5.4.导入导出到outlook (58)5.6.个人图章 (58)5.6.1.增加个人图章 (58)5.6.2.修改个人图章 (59)5.6.3.删除个人图章 (60)5.7.常用词条 (60)5.7.1.增加常用词条 (60)5.7.2.修改常用词条 (61)5.7.4.公有词条 (63)5.8.代理授权 (63)5.8.1.设置授权 (64)5.8.2.收回授权 (65)第6章.综合管理 (66)6.1.领导日程 (66)6.1.1.日程查看方式 (67)6.1.2.新建 (68)6.1.3.修改 (69)6.1.4.删除 (70)6.1.5.查询 (72)6.1.6.发布 (73)6.1.7.打印 (73)6.2.主题词 (74)6.2.1.库新建 (74)6.2.2.库修改 (75)6.2.3.库删除 (75)6.2.4.新建一级分类 (75)6.2.5.新建二级分类 (76)6.2.6.新建三级分类 (77)6.2.7.分类修改 (77)6.2.8.分类删除 (77)6.3.文号 (77)6.3.1.文号列表显示 (78)6.3.2.新建文号 (78)6.3.3.修改文号 (78)6.3.4.删除文号 (79)6.3.5.文号清零 (79)6.3.6.取文号 (80)6.3.7.查看补号 (80)6.3.8.查看预留号 (81)6.4.外部单位 (82)6.4.1.新建外部单位 (82)6.4.2.修改外部单位 (82)6.4.3.删除外部单位 (83)6.5.资产管理 (83)6.5.1.办公用品管理 (83)6.5.1.1. 办公用品类型管理 (83)6.5.1.2. 新建办公用品 (84)6.5.1.3. 修改办公用品 (85)6.5.1.4. 删除办公用品 (86)6.5.2.固定资产管理 (86)6.5.2.2. 修改设备资料 (87)6.5.2.3. 删除设备资料 (87)6.5.2.4. 设备维修记录 (88)6.5.3.进货管理 (90)6.5.3.1. 新建进货 (90)6.5.3.2. 修改良货 (90)6.5.3.3. 删除进货 (91)6.5.3.4. 查询进货 (91)6.5.4.出货管理 (91)6.5.4.1. 新建出货〔消耗品〕 (92)6.5.4.2. 修改出货信息〔消耗品〕 (95)6.5.4.3. 删除出货信息〔消耗品〕 (96)6.5.4.4. 固定资产出货 (97)6.5.4.5. 固定资产取消出货 (98)6.5.4.6. 出货查询 (98)6.5.5.库存管理 (99)6.5.5.1. 设备报废 (99)6.5.5.2. 设备退仓 (100)6.5.5.3. 设备报废记录 (100)6.5.5.4. 设备退仓记录 (101)6.5.6.供给商管理 (101)6.5.6.1. 新建供给商 (101)6.5.6.2. 修改供给商 (102)6.5.6.3. 删除供给商 (103)6.5.6.4. 供给商查询 (103)6.5.7.仓库管理 (103).1. 新建仓库 (104)6.5.7.2. 修改仓库 (104)6.5.7.3. 删除仓库 (105)6.5.7.4. 货架管理 (106)6.5.7.5. 货位管理 (108)6.6.车辆管理 (108)6.6.1.车辆资料管理 (108)6.6.1.1. 新建车辆资料 (108)6.6.1.2. 修改车辆资料 (109)6.6.1.3. 删除车辆资料 (110)6.6.1.4. 查询车辆资料 (111)6.6.2.驾驶员档案管理 (111)6.6.2.1. 新建驾驶员档案 (111)6.6.2.2. 修改驾驶员档案 (112)6.6.2.3. 删除驾驶员档案 (113)6.6.3.车辆费用管理 (114)6.6.3.1. 新建油费 (114)6.6.3.3. 删除车辆油费 (115)6.6.3.4. 新建车辆一般费用 (115)6.6.3.5. 修改车辆一般费用 (116)6.6.3.6. 删除车辆一般费用 (117)6.6.3.7. 车辆费用统计 (117)6.6.3.8. 车辆费用查询 (117)6.6.4.车辆维护维修记录 (118)6.6.4.1. 新建车辆维修记录 (118)6.6.4.2. 修改车辆维修记录 (118)6.6.4.3. 删除车辆维修记录 (119)6.6.4.4. 维修记录查询 (120)6.6.4.5. 高级查询 (120)6.6.5.车辆使用管理 (120)6.6.5.1. 新增车辆使用记录 (121)6.6.5.2. 修改车辆使用记录 (122)6.6.5.3. 删除车辆使用记录 (122)6.7.人事档案 (123)6.7.1.人事档案管理 (123)6.7.1.1. 新建人事档案 (123)6.7.1.2. 修改人事档案 (124)6.7.1.3. 删除人事档案 (124)6.7.1.4. 人事档案的查询 (125)6.7.2.人事考核管理 (125)6.7.2.1. 新建人事考核 (125)6.7.2.2. 修改人事考核 (126)6.7.2.3. 删除人事考核 (126)6.7.2.4. 预设全体人员考核合格 (126)6.7.2.5. 全部发布 (126)6.7.2.6. 人事考核查询 (127)6.7.3.个人获奖管理 (127)6.7.3.1. 新建个人获奖 (127)6.7.3.2. 修改个人获奖 (128)6.7.3.3. 删除个人获奖 (128)6.7.3.4. 批准个人获奖 (128)6.7.3.5. 删除批准个人获奖 (129)6.7.3.6. 个人获奖查询 (129)6.7.4.个人小档案 (130)6.7.4.1. 修改个人小档案 (130)6.8.工资管理 (130)6.8.1.工资工程维护 (131)6.8.1.1. 新增工资工程 (131)6.8.1.2. 修改工资工程 (131)6.8.1.3. 删除工资工程 (132)6.8.2.1. 录入工资发放情况 (133)6.8.2.2. 修改工资发放情况 (133)6.8.2.3. 删除工资发放情况 (134)6.8.2.4. 工资发放情况查询 (134)6.8.3.工资统计 (135)6.8.3.1. 查看工资存档表 (135)6.8.3.2. 统计部门工资总额 (135)6.8.4.复制上月工资 (136)6.9.考勤管理 (136)6.9.1.考勤类型管理 (137)6.9.1.1. 新建考勤类型 (137)6.9.1.2. 修改考勤类型 (138)6.9.1.3. 删除考勤类型 (138)6.9.2.考勤登记 (139)6.9.2.1. 新建考勤登记 (139)6.9.2.2. 修改考勤登记 (140)6.9.2.3. 删除考勤登记 (140)6.9.3.考勤查询 (141)6.9.4.考勤统计 (141)6.10.水电管理 (142)6.10.1.用水管理 (142)6.10.1.1. 新增用水 (142)6.10.1.2. 修改用水 (143)6.10.1.3. 删除用水 (143)6.10.1.4. 用水情况查询 (144)6.10.2.用电管理 (144)6.10.2.1. 新增用电 (144)6.10.2.2. 修改用电 (145)6.10.2.3. 删除用电 (145)6.10.2.4. 用电查询 (146)6.10.3.水电统计 (146)6.11.公文归档管理 (146)6.11.1.归档分类管理 (147)6.11.1.1. 新建公文归档分类 (148)6.11.1.2. 修改公文归档分类 (148)6.11.1.3. 删除公文归档分类 (148)6.11.1.4. 新建公文归档子分类 (149)6.11.1.5. 修改公文归档子分类 (150)6.11.1.6. 删除公文归档子分类 (150)6.11.2.公文归档关系管理 (150)第7章.会议管理 (151)7.1.会议登记 (152)7.1.2.修改会议登记 (153)7.1.3.删除会议登记 (154)7.1.4.会议登记送审 (155)7.1.5.打印会议登记 (155)7.2.外出会议登记 (156)7.2.1.新增外出会议登记 (156)7.2.2.修改外出会议登记 (157)7.2.3.删除外出会议登记 (157)第8章.知识库 (158)8.1.知识库结构介绍 (158)8.2.知识库分类介绍 (158)8.3.知识库操作说明 (158)第9章.档案库 (158)第10章.信息资源 (158)10.1.版面介绍 (158)10.1.1.功能导航 (159)10.1.2.登录框 (159)10.1.3.各栏目显示 (159)10.1.4.信息公告 (160)10.1.5.信息搜索 (160)10.1.6.留言板 (160)10.1.7.版权信息 (160)10.2.个人工作区 (160)10.2.1.个人信息 (161)10.2.2.业务管理 (161)10.2.3.信息平台 (161)10.2.3.1. 信息录入 (162)10.2.3.2. 信息审批 (165)10.2.3.3. 信息搜索 (165)10.2.3.4. 信息订阅 (166)第1章.概述1.1. ExOA2004政务版简介京华网络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的专业厂商之一。

共立4200中文使用说明书

共立4200中文使用说明书

警告 使用过程中,若仪器发生裂痕,金属部分暴露时,请停止使用。 请勿对本仪器进行分解、改造、代用部件的安装,需要修理调整时请送至本公司或销售店。 请勿在潮湿状态下更换电池。 需更换电池打开电池盖时,请先关闭电源。 测试中,请勿碰触绝缘层(参照下图)上侧部分,可能有触电的危险。
注意 测试开始前,确认功能开关已调节至所需功能上。 请勿将本仪器放置于高温多湿、结露及阳光直射的场所。 使用后务必关闭电源,若长期不使用请取出电池后保管仪器。 清洗时,请勿使用研磨剂、有机溶剂,应使用浸泡过中性洗剂或水的布檫洗。 使用时请注意切勿使仪器受撞击(如掉落) ,否则可能使钳口受损。 请勿夹任何不符合要求的物体。
本仪器可测试多重接地方式的接地电阻。 (如下图所示) 。假设被测接地电阻为Rx,其它接地电阻为R1、R2、…Rn。
这些接地电阻中,可看成R1、R2、R3、Rn全部并联,作为一个合成电阻Rs,由于是几个电阻并列连接而形成的合成电阻,与RX相 比,Rs可示为十分小的数值。下图是等价电路图。
在此电路中,在钳口(CT1)处施加电压(V) ,使与接地电阻相应的电流(I)流动。该电流与测试电阻R(合成电阻:Rx+Rs)成 反比例关系,可使用其它钳口(CT2)检测出的电流,计算后求取此测试电阻R。此时,R作为测量值。不过,相对于RX,RS可视 作非常小的数值而忽略不记,因此,显示值可作为测试的接地电阻值。
使用说明
钳形接地电阻计
目录 1、 安全警告 2、 特点 3、 技术规格 4、 仪表部位名称 5、 测量原理 6、 测量前的准备 7、 测量方法 7-1.普通电流测定 7-2.漏电流测定 7-3.接地电阻测定 8、其它功能 8.1.自动关机功能 8.2.数据保持功能 8.3.蜂鸣功能 8.4.背光功能 8.5.存储功能 9、更换电池

FA2004型电子分析天平使用说明书

FA2004型电子分析天平使用说明书

FA/JA型系列电 子 天 平使用说明书上海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声明◎本公司拥有对本使用说明书的最终解释权。

◎本公司保留修改技术规则而不事先通知的权利。

◎本公司保留修改本使用说明书的权利,恕不另行通知。

◎未经本企业的事先书面许可,此说明书之部分或全部均不准复印、翻印或译成它种语言。

沪制000046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论证证书注册号:01106Q10057R1M安全须知警告警告信息是提醒您注意可能招致您或他人受到伤害或损坏本仪器的环境和条件。

说明说明信息是提醒您值得关注的重要信息或留意可能会影响本仪器正常工作的环境和条件。

印刷说明1)本说明书适用FA型系列电子分析天平和JA型系列电子精密天平。

2)阴影部分为JA型系列电子精密天平与FA型系列电子分析天平的不同之处,请特别注意。

3)本说明书选择FA2004电子分析天平为例进行各种操作说明,其他型号的天平与FA2004相比只是在显示小数点的位数和校准砝码值有所差异。

例如:①显示FA2004 显示“0.0000g”,小数点之后的位数为4位;JA2003 显示“0.000g”,小数点之后的位数为3位。

②校准砝码值请参见本说明书中表1、表2。

目录第一部分概述1.包装清单 (1)2.天平的使用要求 (1)3.安全性 (2)4.基本结构 (3)5.天平技术参数一览表 (5)第二部分天平的安装1.开箱并检查随机附件 (7)2.天平的安装 (7)3.开机自检 (7)第三部分天平功能的使用1.天平功能菜单树型图 (8)2.天平功能的使用 (8)2.1 基本称重 (9)2.2 计件称重 (9)2.3 百分比称重 (10)2.4 校准天平 (10)2.5 数据通讯 (11)第四部分天平功能设置1.天平设置键操作方法 (12)2.天平功能设置表 (13)3.天平设置功能解释 (14)4.快速称量的天平设置 (15)5.强气流环境建议的天平设置 (15)6.天平线性修正设置 (15)7.恢复出厂设置 (15)第五部分附录1.RS232串行数据通讯 (16)2.天平的维护保养与故障排除 (17)第一部分概述FA/JA型系列电子天平是采用电磁力平衡式传感器技术来进行开发研制的分析电子天平,具有精确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还具有线性修正、计数功能和多种量制选择等功能。

共立3132A中文使用说明书

共立3132A中文使用说明书

7. 更换电池和保险丝
危险
z 测量时不要打开电池盖。
z 为避免电击事故,打开电池盖前,拔下测试引线。
z 保险丝必须是指定产品:快速型,F 500mA/600V,φ6.35×32mm。
7-1 更换电池
(1)取下仪器上的测试探棒。
(2)拧下电池盖上螺丝,取下电池盖,同时更换 6 节新电池。电池类型:6×1.5V 电池 R6P,1.5V AA 或等量电源。
大于 200mA
满刻度的±7%rdg(以上量程以外的量程)
操作错误
< 导通测试(电阻测试)量程 >(IEC61557-4)
测量电压
保持操作错误的测试量程
操作错误最大百分比
250V/100MΩ
0.1MΩ~10MΩ
±30℅
500V/200MΩ
0.2MΩ~20MΩ
1000V/400MΩ
0.4MΩ~40MΩ
IEC 61010-1 CAT III 600V 污染度 2
IEC 61010-2-31
IEC 61557-1/2/4
IEC61326-1
IEC 60529 IP54 z 操作温湿度: z 储存温度: z 绝缘电阻: z 耐压 : z 过载保护:
0 ~ 40 ℃ 相对湿度:≤85℅
-10 ~ 50 ℃ 相对湿度:≤75℅
①量程选择开关
②接地端 电源端
断路器
测试按钮
远程遥控开关
负荷端
③按下测试按钮或远程遥控开关
小心 确定断开断路器
(4) 确认被测回路未通电。按如下方法: 测试探棒连接被测回路,读取电压值。 若通电,则显示电压数值,通电回路灯点亮,蜂鸣警告发出。 若显示 0V,则表示回路未通电。

共立5000中文使用说明书

共立5000中文使用说明书

使用说明漏电记录仪目录1. 安全警告2. 特色3. 规格4. 各部分名称4-1 面板4-2 LCD显示屏4-3 LCD提示一览5. 测定记录前的准备工作5-1 电源ON/OFF5-2 电池电压的确认5-3 自动关机5-4 连接传感器5-5 仪器设置5-6 最大记录时间和记录件数6. 操作说明6-1 连续记录模式6-2 事件记录模式6-3 区间最大值记录模式6-4 截获记录模式7. 测定7-1 电流测试7-2 测试方法和记录方式8. 记录操作9. 菜单控制(操作,项目)9-1 菜单控制9-2 设定值变更9-3 菜单流程图10. 数据传输11. 更换电池本仪器设计、制造和测试均符合IEC 61010安全标准。

本说明书包含了警告和安全指示,使用时请严格遵守,以确保使用者的操作安全及仪器安全。

使用前请详读说明书。

警告●使用前请仔细阅读并领回操作指南中所规定的内容。

●无论何时必须遵守手册的要求,并保存好手册,使之随时能供作参考。

●确定本机只在特定场合下使用。

●确认已理解并须严格遵守本手册中所有的安全说明。

请勿必严格遵守以上说明,如违反指示进行操作,可能会导致事故及人身伤害的发生。

说明书中符号,提醒使用者必须参考手册中的相关内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请仔细阅读内容。

危险是表示无视此标志进行错误操作时,造成死亡或重伤的危险性极高。

警告是表示无视此标志进行错误操作时,造成死亡或重伤的危险性极高。

注意是表示无视此标志进行错误操作时,造成人身事故及仪表损害的危险●请勿在AC300V的对地电压回路中使用。

●请勿在易燃易爆环境下进行测量,否则使用时可能会产生火花,以致引起爆炸。

●测量钳口采用不易造成被测物短路的设计。

但测量非绝缘导线时请注意避免短路。

●请勿在仪器或手沾湿的情形下做任何测量。

●请勿输入超过测试范围的最大允许值。

●请勿在测量时打开电池盖或仪器外壳。

●使用前请确认电源正常。

警告●如果仪器发现任何异常(如导线破损、机壳裂缝等),请勿进行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仪器结构
⑴. 钳形传感器:通过导体获得被测电流。 ⑵. 钳口扳手:操作钳形传感器,按下扳手打开钳口。 ⑶. 直流电流零位调整钮:直流电流测量的零位调整。 ⑷. 交/直流滑动开关:选择交/直流电压和电流量程。 ⑸. 功能开关:选择电压、电流和电阻测量。
⑹. 电源/数据保持开关: 电源开关可打开或关闭电源,也是数据保持开关,便于微暗环境和难以 达到场所的数据读取。
上数据。 注意:仪器使用平均值矫正 RMS 读数的方法, 因而,正弦波电流测量中,可能发生测量错误。
20 或 200A 图3
5-3.电压测量 注意:● 注意请勿超量程输入,可允许最大输入电压值:200V DC 和 500V AC。
● 为避免迟点事故,测量电压时,请勿打开电池盒盖。
5-3-1.直流电压测量(200V DC)
拾取线圈 图 14
上海亿平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金桥路 1088 号 A 座 1009 室 电话:021‐61728735 传真:021‐61294372 网址: 邮箱:sales@
⑺. 电流量程选择开关:选择电流测量范围。 ⑻. LCD 显示屏:3-1/2 位数字式液晶显示屏,最大指示值 1999,功能符号、单位和选择每项功能
和量程开关时十进制位数自动显示,低电压警告自动显示“B”标志,过量程警告显示“1”标 志(除交流电压量程) ⑼. COM 端口: 连接黑色测试线,测量电压和电阻,直流电压测量时是负电压输入端口。 ⑽. Ω电阻端口:电阻测量时,连接红色测试线,是正电压输出端口。 ⑾. VOLT 电压端口: 电压测量时,连接红色测试线,直流电压测量时,是正电压输入端口。 ⑿. 安全手套: 防止使用过程中仪器从手中滑落。
(可选件)增能器 M-8021、适配器 M-8004、8008
操作系统: 双积分系统
显示:
3 -1/2 位数字液晶显示屏、最大读数 1999
量程选择: 手动
低电压指示:显示“B”符号
过量程指示:最高数字位出现数字“1”符号(除了 500V AC 量程)
响应时间: 约 1 秒
采样速率: 约 3 次/秒 数据保持: 全量程 操作温湿度:-10℃-+50℃,相对湿度最大 85% 存贮温湿度:-20℃-+60℃,相对湿度最大 75% 电流消耗: 约 15mA 电池寿命: 连续使用约 60 小时(锰电池) 过载保护: 电流量程 交/直流最大 500A
5.测量方法
使用前,请仔细阅读安全警告事项。
5-1.测量准备
(1) 请按第 6 章电池更换内容,打开电池盒护盖,装入电池。
注意:LCD 显示屏左下部显示电池电压不足“B”标志时,请更换新电池。
(2) 电源开关设置于数据保持功能位置时,可用于数据显示的锁定。一般测量时,使用前请确保电源开关处
于“ON”位置。
(1)如图 4 所示设置选择开关。
(2)红色测量导线连接“VOLT”电压端口,黑色测量
导线连接“COM”端口,如图 5 所示。
(3)测量时,将测量导线探棒接触电路,显示屏显示被
图4
测直流电压值,若得到负(-)读数,电路中存在负极电
压,如图 6 所示红色测量导线接触电路。
5-3-2.交流电压测量(范围 500V) ⑴. 如图 7 所示设置选择开关。 ⑵. 与测量直流电压相同,测试导线连接仪器端口。 ⑶. 测量时,测量导线探棒接触电路,显示屏显示被测交流电压。
直流电流
0-19.99A ±1.0%rdg±2dgt
0-150.0A ±1.5%rdg±2dgt
150.1-199.9A ±3.5%rdg
直流电压
0-199.9V ±1.0%rdg±2dgt
电阻
0-199.9Ω ±1.5%rdg±2dgt
(以上精度测定于+18℃~+28℃、相对湿度 80%)
频率响应: 40Hz-1KHz
形电流转换器的拾取线圈,可测量交流电流达到 2000A,
输入与输出比率是 10:1,将 M-2004 的读数乘以 10 即
真实数值(图 14)。
M-8004 钳形电流转换器适用于最大直径达 55mm 的导体,可测
量达到 1000A 的交流电流。
注意:M-8004 和 M-8008 未设计直流电流测量功能。
1. 特点
z 小型交/直流数字式钳形表,电流测量能力达到交/直流 200A。
z 交/直流 20A 量程中的分辩率是 10mA。
z 便于在拥挤的开关盒、大尺寸钳口的钳形表难以测量的电缆区域内操作。
z 小型、轻便、易于使用。
z 适用于自动化电气系统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和维护,实验室测量工作和无须切断电源检测直流电路等的广
交流电压 500V(0-500V)
直流电流 20A/200A(0-19.99A/0-199.9A)
直流电压 200V(0-199.9V)
电阻 200Ω(0-199.9Ω)
(开路电压:大约 3V;短路电流:大约 0.9mA)
精确度: 交流电流 0-19.99A ±1.0%rdg±2dgt(50/60Hz) / ±1.5%rdg±4dgt(40Hz-1KHz)
耐压:
最大 1000V AC (电气回路和箱壳或传感器钳口金属部分间)
钳口尺寸: 最大大约 19mm
体积:
180(长) ×54(宽)×32(高)mm
重量:
约 170g(包括电池)
电源:
SUM-3 型 1.5V 电池 2 节(或等量电量)
附件: (包括)测试导线 M-7059、SUM 电池(1.5V)2 节(或等量电量)、便携包、使用手册
电压量程 直流最大 1000V 电阻量程 交/直流最大 300V 绝缘电阻: 最大 1000V/10 mΩ (电气回路和箱壳或传感器钳口金属部分之间)
3.安全警告
z 测量电压时,请勿打开仪器电池盖。 z 仪器电源开关设置于 ON、测试线连接时请勿更换电池。 z 请勿超量程输入。 z 测试线连接仪器电压或 ohm 端口时请勿进行电流测量。 z 请勿在 600V AC 回路上进行测量。 z 请勿将仪器直接暴露于阳光直射、高温或潮湿多露的场所。 z 使用完成后请将电源开关调节至 OFF。
⑴. 把测量导线从仪器上拆除,将 电源开关设置到“OFF”位置。
⑵. 如图 11 方向推动电池盒后盖 将其移开。
图 10
⑶. 更换 1.5V SUM-3 电池或等量 电量。
⑷. 将电池盖合上后拧紧螺丝。
图 11
7.可选件
7-1.M-8021 增能器 M-8021 增能器使 M-2004 能用于双线路导线和插座的家用
0-150.0A ±1.5%rdg±2dgt(50/60Hz) / ±2.0%rdg±4dgt(40Hz-1KHz)
150.1-199.9A ±3.5%rdg(50/60Hz、40Hz-1KHz)
交流电压
0-500V
±1.5%rdg±2dgt(50/60Hz) / ±2.0%rdg±4dgt(40Hz-1KHz)
连接交流电源输出插座 连接被测设备
图 12 图 13
7-2.M-8008 钳形电流转换器
M-8008 钳形电流转换器可测量交流电流达到 2000A 或者大型母线(达到 150×100mm)和导体(直径
达到 100mm)。
被测导体
传感器钳口
⑴.如图所示,打开 M-2004 的传感器钳口并钳住 M-8008 钳
确,更换量程原来的零位调整无效,因此更换量程后,必须重新调零。 (3)按下钳口扳手,打开传感器钳口并夹住一条导体,读取显示屏上数据。 (4)直流电流如图 2 所示,从仪器上部流向下部时,电压读数
极性为+。
电流方向
读数极性为+ 图2
5-2-2.交流电流测量(20A/200A) ⑴.如图 3 所示设置选择开关。 ⑵.按下钳口扳手,打开传感器钳口并夹住一条 导体,读取显示屏
泛要求。
z 电流和电压测量宽频率响应范围 40Hz~1KHz。
z 测试线的香蕉型安全插头设计适合内嵌输入端口。
z 数据保持功能便于在微暗及难以到达场所的数据读取,此时,可在显示屏离开导体后再读取数据。
z 外箱采用 UL 标准中所列的阻燃型塑料材质。
2.技术规格
量程范围: 交流电流 20A/200A(0-19.99A/0-199.9A)
5-2.电流测量
注意: ● 电压测量线插入输入端口时,
请移开测量线。
● 测量导体的最大直径是
19mm,请勿夹钳超过 19mm

直径的导体,若直径过大则
无法精确测量,传感器钳口
无法完全闭合。
图1
20 或 200A
● 为精确测量,传感器钳口已精
密调整,使用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冲击、振动或施加过多外力。
5-2-1.直流电流测量(20A/200A DC) (1)如图 1 所示设置全部选择开关。 (2)测量直流电流前,旋转直流电流零位调整钮(3)将显示屏调零。每次测量前记性零位调整以确保读数精
使用说明
数字式交/直流小型钳表 MODEL 2004
目录 1、 特点 2、 技术规格 3、 安全警告 4、 仪器布局 5、 测量方法 5-1、测量准备 5-2、电流测量 5-2-1、直流电流测量 5-2-2、交流电流测量 5-3、电压测量 5-3-1、直流电压测量 5-3-2、交流电压测量 5-4、电阻测量 5-5、数据保持功能 6、 电池更换 7、 可选件
电源输出所提供的家用电气设备的 AC 电流、电压测量。 ⑴.如图所示,M-2004 钳住 M-8021 增能器“1X”位置,测
量双线路导线电流流量(10A AC)(图 12)。 ⑵.准确测量小电流,钳住“5X”或
“10X”位置,读数除以 5 或 10 得到真实电流值。
⑶.测量交流电压时,将增能器连接交流电源插座或被测设 备,采用与交流电流测量相同的方法,测量导线连接仪器 的“VOLT”和“OHM”端口,将测量探棒连接增能器一 侧的“VOLTLEAD”接口,另一条测线探棒连接另一侧 “VOLTLEAD”接口(如图 13),无须切断回路,可测量 交流电压至 300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