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课题教学案例:
体现德育的高中历史教案5篇

体现德育的高中历史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体现德育的高中历史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体现德育的高中历史教案1【知识梳理】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学派兴起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对外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为其提供重要前提。
(2)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等因素的推动。
(3)古希腊社会经济发达,政治制度先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先哲们勇于探索、思辨。
2.智者学派研究的主题: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主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
3.思想主张:(1)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
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3)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判断,不应强求一律。
4.地位:(1)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忽视了伦理道德。
二.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研究的主题:认识人,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2.思想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知德合一"。
(3)善是人内在灵魂。
(4)教育与美德同样重要。
3.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的思想主张:提出"理想国"的学说。
地位:他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课题(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课题(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师:1799~1839年英国对华鸦片输入呈现出什么态势?生:迅猛增长。
师:是什么驱使着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而且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进行武装走私?生:巨额的利润。
师:对。
问题是,对于万恶的鸦片贸易,英国政府没有加以制止,而是采取了鼓励政策。
这又是为什么呢?生: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
师:这就怪了。
英国是工业国,我国是农业国。
为什么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还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多媒体显示《天仙配》画面和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师: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个唱段。
从这四句唱词中你能看到什么?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家庭生活状况。
生:说明当时中国很穷,老百姓没钱买东西;而且老百姓没有消费的愿望。
师:你们觉得当时中国人的这种生活状态和中英贸易状况有没有关系?为什么?生:中国人可以自己生产,用不着买。
生:连想都没想到去买。
生:中国人穷,买不起。
师: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英国的商品,主要是棉布等工业品在中国很难卖出去,而相反,中国的茶叶、丝绸等却在英国人中很受欢迎。
这样,就形成了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反而处于出超地位的状况。
为了扭转这种贸易状,英国人找到了鸦片。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综合反映,是对内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任何国家要发展起来,闭关自守就不可能。
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
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后,愚昧无知。
这是我们从历史中应该汲取的教训,“读史使人明智”。
果实标本;师生探讨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屏幕呈现鸦片输入相关的图片、文字及数据)师: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太多的灾难,请大家描述一下鸦片的大量输入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生:鸦片的输入会引起银荒兵弱,使国家的财政陷入困境,军队丧失战斗力,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课题(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课题(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师:1799~1839年英国对华鸦片输入呈现出什么态势?生:迅猛增长。
师:是什么驱使着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而且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进行武装走私?生:巨额的利润。
师:对。
问题是,对于万恶的鸦片贸易,英国政府没有加以制止,而是采取了鼓励政策。
这又是为什么呢?生: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
师:这就怪了。
英国是工业国,我国是农业国。
为什么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还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多媒体显示《天仙配》画面和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师: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个唱段。
从这四句唱词中你能看到什么?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家庭生活状况。
生:说明当时中国很穷,老百姓没钱买东西;而且老百姓没有消费的愿望。
师:你们觉得当时中国人的这种生活状态和中英贸易状况有没有关系?为什么?生:中国人可以自己生产,用不着买。
生:连想都没想到去买。
生:中国人穷,买不起。
师: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英国的商品,主要是棉布等工业品在中国很难卖出去,而相反,中国的茶叶、丝绸等却在英国人中很受欢迎。
这样,就形成了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反而处于出超地位的状况。
为了扭转这种贸易状,英国人找到了鸦片。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综合反映,是对内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任何国家要发展起来,闭关自守就不可能。
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
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后,愚昧无知。
这是我们从历史中应该汲取的教训,“读史使人明智”。
果实标本;师生探讨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屏幕呈现鸦片输入相关的图片、文字及数据)师: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太多的灾难,请大家描述一下鸦片的大量输入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生:鸦片的输入会引起银荒兵弱,使国家的财政陷入困境,军队丧失战斗力,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方法例析

2019摘要: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历史教科书本身在德育功能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作者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在历史教师的史德是渗透德育的关键;在历史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渗透;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对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中学生历史中有着许多优秀的道德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影响至今,尤其是对今天的青少年的道德培养很有借鉴价值。
我在历史教学中也在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在与大家分享的同时,期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导。
一、历史教师的史德是渗透德育的关键要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历史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史德。
首先,要有心,对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其次,要有德,做心灵美的历史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灵美的学生;再次,要有识,即要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知识;最后,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才能形成历史教师良好的史德。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渗透1.要精心设计德育目标和计划。
目标要定得准,求实忌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莫以“德”小而不为。
计划要切实可行,要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科学的、恰当的、行之有效的德育计划。
2.要体现德育渗透的特殊性。
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这就是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每一堂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量不一定也要大,但一定要有。
在讲述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一课时,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我给学生出示并介绍了美国《时代周刊》1978年到2018年的四期封面,然后提出问题,“透过这本西方杂志,我们见证了中国40年的沧桑巨变。
中学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中学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德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教学基本任务之一”。
因此,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
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一、强化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是把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授,寓德于教,让年青一代从小就树立起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团结的信念,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建立统一、繁荣、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努力。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的愿望。
中国各地远古人类都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这些地域性的远古文明各具特色,在漫长岁月中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本课主要授课内容是讲述两宋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时战时和的局面。
在本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中,我突出了两方面:一方面我考虑到我校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抗金将领岳飞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展开,通过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掌握岳飞的抗金事迹,分析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爱戴的原因,理解岳飞身上所具备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我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反映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图片和文字史料,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高中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渗透

高中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进了中国历史,也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但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道德素养又如何呢?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工业盐等食品污染让“偌大的中国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餐桌”。
假冒伪劣品无孔不入,“山寨”版流行到了大街小巷。
这一切都在冲击着道德的底线,我们不禁为这个国家担忧。
要想使中华民族真正强大,国民素质和道德的提高迫在眉睫。
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而学科教育则是其突破口。
我们每个学科的教师如何迎接挑战,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现在,随着学校教育对道德教育反思的深入,越来越强调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所以,采取不同措施强化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
学校要由小学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教育。
初中开展“尊师爱生文明礼貌行为”教育,用学校的广播、橱窗、黑板报、活动课等宣传工具进行实例宣传,制定相关的科学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管理的教育方式。
可以说,经过小学、初中的德育教育,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已经形成。
高中是道德标准的强化时期,高中生已有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他们以往形成的道德观念往往会被现实所左右。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深化学生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德育渗透其中。
历史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优秀人物、优秀事迹、优秀思想等都是我们拿来直接教育学生的典范;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历史责任感的教育都将通过学习最终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挖掘历史学科中丰富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实例,使学生在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生活、处事,做人,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
以下是一个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案例,以供参考:
主题:爱国主义教育
背景: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涉及到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的时期。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决定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实施过程:
1.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中国的苦难和民族危机。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探讨中国为何会遭受列强侵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实力与民族尊严的关联。
3. 教师通过介绍一些爱国志士的事迹,如林则徐、孙中山等,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当代青少年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播放国歌,让学生齐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结:通过这个案例,教师成功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学科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这种德育渗透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只是一则示例,并不是要求必须按照这个案例进行德育教育。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具体的历史知识和自身的教学风格,设计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德育渗透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学案例引言:历史学科是一个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然而,要实现这个教育任务和目标,我认为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可行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初中世界史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许许多多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震撼的历史事件,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和发人深省的历史哲理。
二十世纪既是人类高速发展的时代,令人欢呼雀跃备受鼓舞,同时又是人类一个大破坏大恐怖的世纪,其中两次世界大战就爆发在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民族矛盾,种族屠杀更是层出不穷。
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事件,如何正确认识人类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我们历史课堂当中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下面我以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为例,就德育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过程:一、体验历史真实,抨击反动统治1.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本节课在导入时用到“勃兰特惊世一跪”和“东史郎鞠躬道歉”两幅图片,学生由观察生兴趣,由兴趣生疑问:前西德总理为何要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馆前?日本老兵又为何要对中国人忏悔谢罪呢?他们的这种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由此导入课题“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既顺理成章,又牢牢吸引住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正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勃兰特和东史郎这种勇于改过的作风还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对同学们以后的为人处事起到良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