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的分类及功能主治

抗生素的分类及功能主治一、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药物。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感染。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
3.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广谱抗菌作用,但易产生耐药性。
4.磺胺类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必需的代谢物产生,阻断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某些兼性厌氧菌感染。
5.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酶的活性,干扰细菌DNA的复制和修复,从而抑制细菌生长和增殖。
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一些呼吸道感染。
7.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通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结合细菌的30S或50S亚基,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二、抗生素的功能与主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目的。
下面是常见抗生素的功能和主治:1.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如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的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等。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对细菌细胞壁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适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一些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适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骨髓炎等。
4.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广谱抗菌作用较强,适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抗生素作用机制与抗性机理

抗生素作用机制与抗性机理抗生素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细菌感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细菌开始对抗生素产生抗性。
那么,抗生素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什么会出现抗性现象呢?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抗性机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医疗领域问题。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方式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剂:这类抗生素可以阻碍细菌合成细胞壁所需的物质,导致细菌失去结构支持而死亡,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这类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所需的酶的活性,从而阻止细菌正常生长和分裂,例如红霉素、链霉素等。
细菌核酸合成抑制剂:这类抗生素可以干扰细菌DNA或RNA的合成,从而阻止细菌繁殖和增殖,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等。
其他作用机制:除上述常见抗生素外,还有一些抗生素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例如抗真菌抗生素对真菌的作用,抗病毒抗生素对病毒的作用等。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正常生理过程,从而阻止其生长和繁殖。
然而,并非所有细菌对抗生素都敏感,一些细菌具有抗性。
抗性机制细菌抗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当人们过度或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时,细菌会逐渐适应并产生抗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生素抵抗机制:基因突变:细菌在繁殖和增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这会导致新的遗传特征,其中一些可能会使细菌对抗生素具有抗性。
水解酶产生:某些细菌能够产生水解酶,这种酶能够改变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从而绕过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抗生素泵:细菌可以表达抗生素泵,通过泵出抗生素分子,降低细胞内抗生素浓度,从而使细菌免受抗生素的影响。
修饰酶产生:某些细菌可以产生修饰酶,能够改变抗生素的结构,使其无法结合到细菌靶点上,导致抗生素失去杀菌能力。
细菌通过上述机制逐渐获得了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这使得原本对该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变得耐药。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或杀死细菌来发挥作用。
抗生素可以根据其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本文将对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一、分类1. 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抗生素之一。
它由真菌青霉制造,对多种细菌有杀菌作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2. 酮酸类抗生素酮酸类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它们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死亡。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止细菌增殖。
5. 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广谱杀菌作用。
其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6. 硫胺类抗生素硫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来发挥作用。
二、作用机制1. 细胞壁的合成一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特有酶的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2. 蛋白质的合成许多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氯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它们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阻碍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 核酸和DNA的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硫胺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的核酸合成。
它们通过阻断DNA的合成过程,干扰细菌的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菌增殖。
4. 细胞膜的功能某些抗生素如多肽抗生素和多糖类抗生素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菌溶解或失去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总结: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多种多样。
了解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可以预防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来进行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抗生素药品

抗生素药品引言: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自从20世纪初发现抗生素以来,它们在医学界的应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抗生素药品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许多原本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感染性疾病成为可能治愈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药品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以及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抗生素药品的作用机制抗生素药品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生素作用机制包括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蛋白质合成、阻断核酸合成等。
这些机制使得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复制,从而达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作用。
二、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抗生素药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对细菌的抗性情况进行分类。
常见的抗生素类型包括: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来发挥治疗作用。
然而,由于细菌的抗药性的增加,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对这类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由于这类抗生素对细菌的毒性较高,一般用于治疗严重感染。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由于作用于细菌的机制不同,它们可以用于治疗许多不同类型的感染。
4. 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它们广泛应用于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三、抗生素药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生素药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抗生素药品,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过度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2. 注意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扰。
在使用抗生素药品期间,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3. 尽量避免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药品。
医生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请简述抗生素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由微生物产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
抗生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每种类型的抗生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的生物合成过程来抑制
或杀灭细菌。
具体来说,抗生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抑制或杀灭细菌: 1.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转肽酶,从而阻止细菌合成蛋白质。
2.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来杀死细菌。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 DNA 聚合酶,从而阻止细菌合成 DNA。
3. 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抗生素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杀死细菌。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交叉联结酶,从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抗生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如肺炎、中耳炎、皮肤感染等。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一些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得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
常用抗生素种类总结

常用抗生素种类总结引言抗生素是指能有效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在医疗领域中,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疾病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常用的抗生素种类进行总结和介绍。
分类和作用机制抗生素根据其结构和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起到杀菌作用。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和克拉霉素,阻断了细菌对营养的摄取,从而导致其死亡。
5.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通过阻断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来杀死细菌。
常见的抗生素药物在临床实践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生素药物:1. 青霉素类:包括青霉素G和青霉素V,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等。
2. 头孢菌素类:包括头孢地尼和头孢曲松,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
3. 红霉素:用于治疗皮肤和呼吸道感染等。
4. 头孢呋辛:用于治疗耐药菌引起的感染。
5. 庆大霉素:常用于治疗肺炎和泌尿道感染。
6. 土霉素:用于治疗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
使用和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阅读药品说明书并遵医嘱使用。
2. 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的正确性。
3.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不可随意停药或过量使用。
4.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等。
5. 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结论抗生素是医疗领域中重要的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起到治疗感染疾病的作用。
本文对常用的抗生素种类进行了总结和介绍,并提出了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以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被广泛使用于医疗和兽医领域。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细菌的代谢和生长,从而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繁殖。
本文将着重介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包括不同类型抗生素的特点以及影响细菌的方式。
1.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按其来源可分为自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
自然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等,它们从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中提取,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人工合成抗生素是人工通过化学合成合成的,以及半合成的抗生素(半合成是从天然的抗生素分子中进行化学修饰而得到的药物)。
目前市场上所售药品大部分属于人工合成类型的抗生素。
抗生素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抗菌素和抗生素两类。
抗菌素是指能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仅对细菌有效。
抗生素是广义上的抗菌素,包括对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2. 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内部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了治疗感染的作用。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细菌:(1)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例如,由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就可以直接进入细菌细胞,然后结合细菌壁的合成酶,阻止细菌合成细胞壁,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大多数抗生素可以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菌细胞内,它们结合细菌核糖体上的不同部位,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进而导致细胞生长停止甚至死亡。
(3) 干扰细菌DNA/RNA合成。
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合成DNA或RNA过程中所需的叶酸,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起到了很好的影响。
3. 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强大的杀菌效应也会对人体自身的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
过多或无谓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衡、细菌耐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谨慎并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使用,同时在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和补水,以提高抗感染的能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 抗生素的不足目前,抗生素的不足之一是很多微生物已经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影响了其杀菌效应。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杀死细菌或抑制其生长,从而帮助人体克服感染。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它们能够结合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时关键酶类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受阻,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草地螺旋菌素(Penicillin G)、阿莫西林(Amoxicillin)和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作用。
它们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阻止多肽链进一步合成,从而使细菌生长受阻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最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Ery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和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作用。
它们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阻止tRNA的结合并阻碍多肽链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Gentamicin)、阿米卡星(Amikacin)和新霉素(Neomycin)等。
4. 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它们通过干扰DNA代谢酶如DNA II型拓扑异构酶和DNA IV型拓扑异构酶的正常功能,阻止DNA的超螺旋松弛,继而阻碍DNA复制和细菌的生长,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有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作者:————————————————————————————————日期:ﻩ抗生素种类: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 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 llin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
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
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
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
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
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
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 G)又名苄青霉素(benzyl penicillin),是天然青霉素,侧链为苄基。
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其晶粉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在室温中不稳定,20℃放置24小时,抗菌活性迅速下降,且可生成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青霉素应在临用前配成水溶液。
抗菌作用: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以及各种致病螺旋体等。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作用强,肠球菌敏感性较差。
不产生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及多数表葡菌对青霉素敏感,但产生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对之高度耐药。
革兰阳性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皆对青霉素敏感。
革兰阴性菌中脑膜炎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耐药者罕见。
对青霉素敏感的淋球菌日益少见。
百日咳杆菌对青霉素敏感。
致病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对之高度敏感。
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耐酸、口服吸收好,但不耐酶,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2、耐酶青霉素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异恶唑类青霉素侧链为苯基异恶唑,耐酸、耐酶、可口服。
常用的有:苯唑西林(oxacillin,新青霉素Ⅱ),氯唑西林(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与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抗菌作用:本类药的抗菌谱及对耐药性金葡菌的作用均基本相似,对甲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效果最好,但不及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效力以双氯西林最强,随后依次为氟氯西林、氯唑西林与苯唑西林,对革兰阴性的肠道杆菌或肠球菌无明显作用。
3、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还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⑴ 氨苄西林(ampicillin) 对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等的效力不及青霉素,但对肠球菌作用优于青霉素。
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与氯霉素,四环素等相似或略强,但不如庆大霉素与多粘菌素,对绿脓杆菌无效。
⑵ 阿莫西林(amoxycillin)为对位羟基氨苄西林,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双球菌与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比氨苄西林强。
经胃肠道吸收良好,血中浓度约为口服同量氨苄西林的2.5倍。
阿莫西林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球菌所致)效果超过氨苄西林。
⑶ 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 为氨苄西林的双酯,口服吸收比氨苄西林好,能迅速水解为氨苄西林而发挥抗菌作用。
正常人口服250mg,其血、尿浓度较相当剂量的氨苄西林分别高3与2倍。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⑴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其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
特点是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强。
口服吸收差,需注射给药,肾功能损害时作用延长,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单用时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常与庆大霉素合用,但不能混合静脉注射。
毒性低,偶也引起粒细胞缺乏及出血。
⑵ 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抗菌谱和羧苄西林相似,抗菌活性较强。
口服无效,胆汁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3倍,尿中浓度尤高,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感染。
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偶有皮疹、发热等。
⑶ 替卡西林(ticarcillin) 抗菌谱与羧苄西林相似,抗绿脓杆菌活性较其强2~4倍。
对革兰阳性球菌活性不及青霉素,口服不吸收,肌内注射后0.5~1.0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
分布广泛,胆汁中药物浓度高,大部分经肾排泄,主要用于绿脓杆菌所致各种感染。
⑷ 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抗绿脓杆菌较羧苄西林强6~10倍,对金葡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等也有强大抗菌作用。
副作用同羧苄西林。
⑸阿洛西林(azlocillin) 抗菌谱和羧苄西林相似,抗菌活性与哌拉西林相近,强于羧苄西林。
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以及绿脓杆菌均有较强作用。
对耐羧苄西林和庆大霉素的绿脓杆菌也有较好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感染。
⑹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抗菌谱广与羧苄西林相似,而抗菌作用较强,对各种厌氧菌均有一定作用。
与氨基甙类合用对绿脓杆菌和某些脆弱拟杆菌及肠杆菌科细菌有协同作用。
除产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外,对其他革兰阴性球菌和炭疽杆菌等均甚敏感。
不良反应较少,可供肌注及静脉给药。
目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
头孢菌素类基本结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从头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
本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现象)等优点。
根据其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不同,可分为三代头孢菌素3)。
分类特点第一代头孢菌素① 对革兰阳性菌(包括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差;② 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③ 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头孢菌素① 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仿或略差,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但对绿脓杆菌无效;② 对多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③对肾脏的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第三代头孢菌素① 对革兰阳性菌有相当抗菌活性,但不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均有较强的作用;② 其血浆t1/2较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中;③ 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抗菌机制抗菌谱广,多数革兰阳性菌对之敏感,但肠球菌常耐药;多数革兰阴性菌极敏感,除个别头孢菌素外,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常耐药。
本类药与青霉素类,氨基甙类抗生素之间有协同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类为杀菌药,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类相似,也能与细胞壁上的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霉素类头霉素(cephamycin)自链霉菌获得的β-内酰胺抗生素,有A、B、C三型,C型最强。
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
头霉素化学结构与头孢菌素相仿,但其头孢烯母核的7位碳上有甲氧基。
目前广泛应用者为头孢西丁(cefoxitin),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同,对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有良好作用,适用于盆腔感染、妇科感染及腹腔等需氧与厌氧菌混合感染。
拉氧头孢拉氧头孢(latamoxef)又名羟羧氧酰胺菌素(moxalactam),化学结构属氧头孢烯,1位硫为氧取代,7位碳上也有甲氧基,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与头孢噻肟相仿,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及厌氧菌,尤其脆弱拟杆菌的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极稳定,血药浓度维持较久。
硫霉素类硫霉素(thienamycin)化学结构属碳青霉烯类,噻唑环有饱和链,1位硫为碳取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但稳定性极差,无实用意义,亚胺培南(imipenem,亚胺硫霉素)具有高效、抗菌谱广、耐酶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