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4颈椎病手术汇总

合集下载

年轻人颈椎病微创术案例

年轻人颈椎病微创术案例

年轻人颈椎病微创术案例
年轻人颈椎病微创手术案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随着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面临颈椎病的困扰。


这里,我将从不同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由于长时间保持不良的
姿势,缺乏运动,以及其他生活习惯引起。

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原因,也容易出现颈椎病的症状。

在这种情
况下,微创手术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选择。

微创手术相比传统开
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加适合。

其次,我想分享一个关于年轻人颈椎病微创手术的真实案例。

某位25岁的上班族小王长期久坐办公室,导致颈椎病严重影响了他
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后,医生建议他接受微
创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微小的切口,利用内窥镜和微
创手术工具进行了颈椎病的治疗。

术后,小王恢复得非常好,不仅
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而且恢复期非常快,很快就能回到正常的工作
和生活中。

除此之外,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优势还包括术后并发症少、
创伤小、恢复快等。

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非常重要,微创手术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总的来说,年轻人颈椎病微创手术案例表明,微创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然而,我还是建议在接受任何治疗之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了解,以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帮助到你,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2024年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范文

《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传统的开放手术虽然能够有效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较多。

因此,寻找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技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该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二、方法1. 病例选择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5-6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2. 手术方法实验组采用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

3. 观察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三、结果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验组采用的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优点。

2.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且疼痛缓解速度较快。

3. 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时间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效果。

四、讨论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该手术方法创伤小、出血少,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其次,该手术方法在保护神经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最后,该手术方法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2024年度混合型颈椎病

2024年度混合型颈椎病

2024/3/24
6
02 混合型颈椎病特 点
2024/3/24
7
病理生理改变
01
02
03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混合型颈椎病中,颈椎间 盘常发生退行性变,表现 为间盘高度降低、水分减 少及纤维环破裂等。
2024/3/24
骨质增生
颈椎椎体边缘可出现骨质 增生,形成骨赘,压迫神 经根或脊髓。
韧带肥厚或钙化
项韧带、黄韧带等可出现 肥厚或钙化,导致椎管狭 窄,加重神经受压。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 混合型颈椎病的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 化方案的制定,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 者生活质量。
跨学科合作与综合治疗
未来混合型颈椎病的治疗将更加注重 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药物、物理、 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 的治疗效果。
23
THANKS
感治疗以及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以缓解交感神经受刺
激的症状。
16
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建立
风险评估
针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需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年龄 、性别、病变程度、生活习惯等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和预防措施。
2024/3/24
预警机制建立
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 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17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 支持
2024/3/24
18
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2024/3/24
定期开展颈椎病知识讲座
邀请专业医生或康复师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混合型颈椎病 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颈椎病诊疗方案汇总

颈椎病诊疗方案汇总

【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颈椎病致颈心综合征24例报告

颈椎病致颈心综合征24例报告

颈椎病致颈心综合征24例报告杨克大;孔令红;单志华;杨军;王嘉琦【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1(027)005【摘要】@@ 本院自1994~1999年诊治颈椎病引起颈-心综合征24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rn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

rn②l临床表现:颈痛、头痛、头昏、心前区疼痛18例,颈痛、心悸、胸闷4例,颈痛伴头晕、四肢麻木、心律失常2例。

③心电图:ST段压低8例,T波平坦或倒置4例,室早2例,房早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④颈椎X片:24例均有不同程度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钩椎关节增生,18例椎间隙变窄,4例项韧带钙化,16例颈椎生理弧度消失。

⑤CT检查:16例CT检查,其中14例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突出0.20~0.58 cm,Ct~s,Cs~64例,C6~7 2例,2个间隙以上4例。

⑥治疗方法:本组16例均采用保守治疗,颈椎牵引,短者1个月,长者半年。

配合中药金宝液10 ml,3次/d口服,英太素胶囊1粒,2次/d口服,治疗1个月后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心律失常、早搏消失,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症状消失。

根据杨克勤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标准:优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达88.8%。

【总页数】1页(P574)【作者】杨克大;孔令红;单志华;杨军;王嘉琦【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医院;解放军第医院;解放军第医院;解放军部队医院;长春市医高专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相关文献】1.中药外敷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致非敷药部位皮肤反应后痊愈2例报告 [J], 杨建刚2.神经根性颈椎病致慢性顽固性呃逆43例报告 [J], 裴爱珍;王世杰;杜玉敏3.颈部硬膜外注射康宁克通治疗颈椎病致脊髓蛛网膜炎2例报告 [J], 郝久伶;周素华4.经皮后路全内窥镜在骨性压迫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初步应用(附2例报告) [J], 李良生;谷旸;芮钢;胡宝山;林山;孙乃坤;王中塘5.颈椎病也可导致心绞痛——初识颈心综合征 [J], 高家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选择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选择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选择一、手术指征1. 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无效,出现严重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如持续剧烈疼痛、肌肉萎缩或神经功能障碍。

2. 脊髓型颈椎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如步态不稳、手部精细动作障碍、肌张力增高等。

3. 椎动脉型颈椎病:伴有眩晕、猝倒等症状,且与颈椎活动相关,影像学检查证实椎动脉受压。

4.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二、手术方法1. 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折或感染等前路病变。

2. 颈椎后路手术:适用于颈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等后路病变。

3. 椎间融合术:在病变节段进行椎间融合,以稳定脊柱。

4.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病变节段置换椎间盘,以恢复颈椎活动度。

三、手术风险与并发症1. 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常见并发症,需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抗生素预防。

2. 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神经根或脊髓,导致术后功能障碍。

3. 出血:手术中可能出现大量出血,需及时处理。

4. 植入物失败:如融合器或人工椎间盘移位、松动等。

四、术后管理1. 早期活动:术后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减少并发症。

2. 物理治疗:术后进行颈椎牵引、按摩等物理治疗,促进康复。

3.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镇痛药物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

4. 长期随访:定期复查影像学资料,评估手术效果和脊柱稳定性。

五、患者教育1. 术前教育: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方法、风险及术后预期效果。

2. 术后指导:教育患者正确的颈椎保护方法,避免颈椎过度活动。

3. 生活方式调整:指导患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低头、不正确的睡眠姿势等。

六、总结颈椎病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后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患者教育,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颈椎病微创手术治疗进展

颈椎病微创手术治疗进展

颈椎病微创手术治疗进展
曾舒桐;王敏;黄铮;易伟宏;杨大志
【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
【年(卷),期】2022(43)4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器械以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创新,微创颈椎手术得到发展。

颈椎病的微创手术包括经皮穿刺椎间盘减压、内镜下颈椎手术、微创通道下颈椎手术、术中导航和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

经皮穿刺椎间盘减压术创伤较小。

内镜下颈椎手术和微创通道下颈椎手术都是在原有手术技术基础上应用内镜、微创通道等技术对手术进行改良,减少颈椎旁肌肉牵开及手术创伤。

术中导航可以帮助术者清晰了解部分患者特殊的解剖结构,机器人辅助手术能够实现远程操控,并消除精细操作中的震颤。

微创手术具有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同时也要求术者对适应证及解剖结构精确把握。

【总页数】5页(P226-230)
【作者】曾舒桐;王敏;黄铮;易伟宏;杨大志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脊柱外科;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医院脊柱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经肛门微创系统治疗45例直肠肿瘤的临床分析以及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的进展
2.颈椎后路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围手术期的中西医护理
3.微创Key-Hole手术与开放ACDF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4.颈椎病微创手术研究进展
5.经皮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挑战与创新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方案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长期受力过大或姿势不正确引起的。

颈椎病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颈部疼痛、肩颈部僵硬、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等。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早期的干预非常重要,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首先,对于轻度颈椎病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针灸等。

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可以减轻颈部的压力,缓解疼痛。

物理疗法如热敷、理疗、按摩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镇痛药、肌松药等来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

其次,对于中度颈椎病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是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物理疗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

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改善颈部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病的复发。

最后,对于重度颈椎病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手术、颈椎不稳手术和颈椎融合手术等。

手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那些保守治疗和综合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恢复颈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程度的颈椎病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

对于轻度患者,保守治疗是最佳选择;对于中度患者,综合治疗是最佳选择;对于重度患者,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猛烈运动,以减少颈椎的压力,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和复发。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颈椎病手术颈椎病手术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应用解剖手术指证1.颈椎间盘髓核脱出,压迫脊椎产生症状者。

2.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赘增生,引起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者。

3.病变限于2个椎间节段以内,且位于下颈段者。

病变过于广泛者宜行后路减压手术。

禁忌证1.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者。

2.病变广泛,超过3个椎间节段者。

术前准备1.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片和矢状面断层面。

并进行CT、MRI检查,必要时行脊髓造影,以确定病变节段。

2.节段定位。

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体位病人仰卧,颈后垫一沙袋,以支持颈椎处于前凸状态。

头稍偏向一侧。

手术步骤1、切口:颈前横切口。

外侧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越过中线。

如欲行第5-6颈椎间隙手术,切口与环状软骨下缘在同一平面,手术如在与其相邻的节段(第4-5或6-7颈椎),则切口在上述切口的上或下1cm的平面。

长度5cm的切口可显露两个节段。

切口只深及皮下脂肪层,不切断颈阔肌。

在脂肪和肌肉之间的界面分离。

尽量向上下分离,用皮肤牵开器将横切口牵拉成为一个直切口。

2、分离、暴露:顺肌纤维方向切开颈阔肌,并将其与下面的组织分离。

颈浅静脉位于肌肉之下,通常在颈阔肌切开处的内侧,应避免伤及。

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开疏松组织,将肌肉向外侧牵拉,此时可见肩胛舌骨肌,由于其肌纤维呈斜行方向,故易于辨认。

其外上缘的小静脉电凝后切断。

在颈动脉和食管之间的界面用手指或剪刀分开疏松组织,此时可触到脊柱的前面,遇有小的血管可电凝切断。

将食管向内侧牵拉,沿正中线切开脊柱前筋膜。

显露出脊柱的前面。

椎体前外侧为两侧的颈长肌。

用骨膜剥离器将肌肉向两侧分离。

此时有小血管需用电凝或骨蜡止血。

如术前已定位,则此时可见注入亚甲蓝的痕迹。

如未定位,可在椎间隙插入一针,拍颈椎侧位片。

在颈长肌下自下而上可扪到一骨性突起,是为第6颈椎椎体横突的前结节,该结节与第6颈椎的椎体相平,可借以判断节段。

但在少数情况下,椎动脉不从第6颈椎横突穿入者,靠此结节来确定节段即易发生误差。

将带短齿的牵开器叶片安放在确定手术的节段椎间盘平面,短齿钩在左侧颈长肌下面。

右侧颈长肌也同样牵开,两侧的叶片分别套入自持牵开器的两臂上,将叶片向两侧撑开。

另一把带有无齿叶的牵开器将上、下的软组织撑开,亦可将椎体撑开器插入椎间隙中,可将椎间隙扩大1倍以上,为下一步手术创造一个良好的操作环境。

3、切除椎间盘及脊髓减压:显微镜下用尖刀沿椎间盘上、下边缘插入,深度约1cm,切开椎间盘与椎体交界处,两侧尽可能到边,用一窄的椎间盘咬除钳将椎间盘组织咬除。

刮除或咬除所有的椎间盘组织,椎体后缘的纵行纤维即为后纵韧带。

可用电磁刀辅助切除后纵韧带及终板附着软组织,尽可能刮除干净,以创造良好的植骨环境,显微镜下仔细辨认硬脊膜,谨防脑脊液漏。

4、椎间隙融合(1)椎间隙单纯植骨融合:(2)椎间隙cage融合:5、关闭切口:妥善止血,在椎体前放置空心橡皮引流,去除自持牵开器后,各层肌肉都回复其自然位置。

缝合颈阔肌,用细针和细的可吸收5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可以不需拆线。

术后处理1.因插管和牵拉气管和食管,术后有轻度不适,可对症治疗。

2.手术后次日即允许起床,不需用颈圈或支架固定,也不禁止转颈。

3.术后24-48h后拔除引流。

4.出院前拍颈椎CT片及MRI片,以了解脊髓减压程度及植骨、cage的位置。

临床经验颈前入路椎间融合不易超过两个节段,多适用于下颈椎,术前设计切口可以第六颈椎横突结节、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等为参考点;术中侧方自动拉钩牵拉时要小心颈动脉鞘、食道、气管等重要结构,可间隙性牵拉以减轻术后反应,牵拉时间及强度要妥善掌握;为植骨或椎间融合器融合创造较好条件,椎间盘组织、后纵韧带及软骨终板表面尽量要刮除干净,必要时可电磁刀辅助,但避免损伤硬膜囊,谨防脑脊液漏,有条件单位最好该过程行显微技术操作;终板上下要用高速磨钻磨除骨质至松质骨,便于固定cage插片;术后留置皮片8小时,皮肤可吸收线美容缝合或间断缝合。

图解:术前MRI提示颈5-6椎间盘突出,脊髓硬膜囊受压图解:手术体位、切口图解:病变椎间盘暴露(上下为椎体撑开器,左右为自动叶片拉钩)图解:椎间盘切除后电磁刀辅助切除终板附着软组织及后纵韧带图解:显微镜下见硬膜囊充分减压,终板部分骨皮质磨除图解:椎间融合器(cage)试模图解:椎间融合器+植骨块安装到位图解:可吸收线缝合切口,留置皮片引流图解:术后病变椎间盘完全切除,脊髓减压充分图解:术后三维CT提示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颈椎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应用解剖手术指征1.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椎管前后径﹤12mm,有颈髓受压症状者。

2.继发性颈椎椎管狭窄,累及多个节段,如广泛性颈椎骨赘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症等,有颈髓受压症状者。

3.在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基础上,有轻度继发性病变,产生颈髓受压症状者。

术前准备1.按颈椎椎板切除术准备,并备好高速磨钻。

2.如需植骨,准备好自体骨及人工骨。

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体位俯卧位。

手术步骤1、显露推板的方式与广泛性颈椎椎板切除术相同。

椎板成形可采用“单开门”式或“双开门”式,如节段不多亦可单纯去除后路椎板椎管扩大减压。

如需植骨可先在骼嵴处取骨或取肋骨作为植骨之用。

2、“单开门”式:在显露椎板后,在关节小面内侧的椎板上用高速电钻磨出一条沟槽,但不可磨穿椎板内层的骨皮质。

在相对的一侧,用电钻将椎板完全磨断。

每一节椎板均同样处理,此时椎板即可向开骨槽的一侧翻开,未磨穿的椎板内层骨皮质发生骨折,由于有黄韧带附着而不致游离。

将合适宽度的钛网覆盖扩大的椎管两侧游离椎板,钛钉妥善固定。

3、“双开门”式:在显露椎板后,用高速微型磨钻在椎板的两侧,关节小面之内侧各磨开一骨槽,但勿将椎板内层骨皮质磨断。

用骨锯从中央劈开棘突。

将劈开的椎板向两侧掀起,用钛网或钛连接片、钛钉固定棘突和植骨块,结扎固定。

术后处理1.术后24h内用两沙袋置于颈部两旁以限制颈部活动,24-48h后允许病人转动颈部,1周后用领圈固定颈部,病人可以起床活动。

3周之后可去掉领圈。

2.颈部制动期中,要定时翻身,按摩枕后,防止发生褥疮。

临床经验体位摆放头钉固定时不可过度俯屈,否则容易引起脊髓过度拉伸损伤,引起术后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避免因体位摆放不恰当而引起灾难性后果;术中椎板打开时尽量使用磨钻仔细磨除,这样可对已变性脊髓的损伤程度降到最低;如单纯椎管减压,侧方骨切除范围不可超过上下关节突,且要尽量保护关节囊,以维持术后颈椎稳定性;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后可用薄层骨条嵌于离断椎板断面,钛网再固定,这样可更好的维持扩大椎管的横向管径。

一单纯颈椎椎管扩大减压术图解:术前MRI提示颈4-6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图解:术中椎板切除后见脊髓减压充分图解:术后MRI提示脊髓减压充分,椎管扩大,脊髓蛛网膜下腔恢复满意二颈椎椎管狭窄单开门减压术图解:术前MRI提示颈3-6椎管狭窄明显,脊髓受压变性图解:术中椎管一侧开槽,另一侧椎管扩大减压图解:椎管扩大后钛网覆盖钛钉固定成形图解:术后复查颈椎CT提示椎管扩大满意,减压充分颈椎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应用解剖手术指征1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椎管前后径﹤12mm,有颈髓受压症状者。

2继发性颈椎椎管狭窄,累及多个节段(三节段以上),如广泛性颈椎骨赘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症等,有颈髓受压症状者。

3合并颈椎不稳定因素。

术前准备1按颈椎椎板切除术准备,并备好高速微型电钻。

2如需植骨,准备自体骨及人工骨。

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体位取俯卧位。

手术步骤1、显露推板的方式与广泛性颈椎椎板切除术相同,棘突予以咬除,但骨质要保留备植骨用;2、高速磨钻仔细磨除狭窄段后路椎板,开始用金刚钻,快要磨通前换磨砂钻头,椎管打开后仔细去除硬脊膜外增生韧带、脂肪等软组织,减压充分;3、术前计划需固定节段颈椎侧块置钉,置钉过程中钉道方向、深度需仔细研读术前三维CT,防止误伤椎动脉或伤及脊髓组织,置钉完毕需C臂机透视确认位置有无明显误差,否则需调整进针点及钉道方向、深度;4、安置钛棒及横梁,钛螺帽固定;5、磨除减压节段椎板骨皮质及侧块骨皮质作植骨床,自体骨粒和人工骨铺砌骨融合术后处理1术后24h内用两沙袋置于颈部两旁以限制颈部活动, 1周后用领圈固定颈部,病人可以起床活动。

3月之后可去掉颈围。

2颈部制动期中,要定时翻身,按摩枕后,防止发生压疮。

临床经验颈椎管狭窄累及三节段以上或合并明显脊柱不稳定因素存在时需考虑该术式,但固定节段不可过长,否则术后颈椎的各向活动功能会丧失太多;颈1-2因特殊的解剖结构不适宜该术式,可行后路椎弓根固定;术中置钉不可完全根据经验,要仔细研读术前影像尤其三维CT了解置钉侧块的大小方向,术中要随时透视确认置钉位置;钉棒安装完毕后一定要确切植骨,脊柱最终的稳定还是依赖完善的植骨融合。

图示:术前MRI提示颈2-6多发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脊髓变性图示:俯卧位,头钉功能位固定图示:术中行颈2-6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可见硬脊膜膨隆明显图示:颈3-6侧块钉棒撑开固定,减轻前方压迫并维持脊柱稳定图示:自体骨和人工骨粒铺砌钉棒周围植骨融合图示:术后MRI提示减压充分,前路压迫亦明显减轻,狭窄节段脊髓蛛网膜下腔部分恢复图示:术后CT提示椎管扩大明显,侧块螺钉位置良好,植骨确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