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

合集下载

创伤心理学:治愈心理创伤

创伤心理学:治愈心理创伤

创伤心理学:治愈心理创伤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一些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是指由于严重的生活事件或威胁而产生的持久性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抑郁、愤怒等。

这些创伤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心理创伤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治愈心理创伤。

一、心理创伤的原因心理创伤通常是由一些严重的生活事件或威胁引起的,这些事件可能包括:1.身体或情感上的伤害2.失去亲人或朋友3.严重的疾病或伤害4.被虐待或忽视5.面临死亡或失去控制的危险这些事件或威胁可能导致我们的内心深处产生恐惧、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长期的心理反应。

此外,长期的生活压力、孤独、缺乏情感支持等也可能会增加心理创伤的风险。

二、心理创伤的影响心理创伤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可能会导致我们感到害怕和无助,使我们无法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其次,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使我们变得易怒、焦虑、抑郁或过度依赖他人。

此外,心理创伤还可能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价值感,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负面看法。

三、治愈心理创伤的方法治愈心理创伤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克服这些创伤。

1.寻求专业帮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治愈心理创伤的重要一步。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创伤。

2.建立情感支持系统: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感受和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减轻负担,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

3.积极应对挑战:面对心理创伤,我们需要学会积极应对挑战,而不是逃避或否认问题。

通过积极的应对方式,我们可以逐渐适应变化,并逐渐恢复我们的心理健康。

4.自我关爱和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创伤是指个体经历了一种或多种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经验,导致其心理上遭受伤害和负面影响。

这些事件可能是突发的、剧烈的或长期的,对个体的心理和情感状态造成了持久的冲击。

心理创伤可能产生多种症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 症状心理创伤的症状可以基于个体的经历以及其脆弱性和应对能力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心理创伤症状:1.1. 反复回忆:个体可能会经历无法抑制的回忆和闪回,这使他们不断重温创伤的经历。

1.2. 焦虑:个体可能会变得非常担心自己或他人的安全,容易紧张和恐慌。

1.3. 抑郁:经历心理创伤的个体可能感到沮丧、无助和失去兴趣。

1.4. 无法集中注意力:心理创伤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日常任务变得困难。

1.5. 睡眠问题:个体可能经历失眠、噩梦或睡眠过多。

1.6. 恐惧和惊恐反应:个体可能对触发其创伤的事物或情景表现出过度的恐惧和害怕的反应。

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1. 心理健康疾病:经历心理创伤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健康问题。

2.2. 自我认同问题:个体可能经历自我认同的混乱和困惑,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身份。

2.3. 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创伤可能阻碍个体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使其在交往中更加困难。

2.4. 日常功能受损:心理创伤可能使个体在学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受损,影响其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5. 健康问题:心理创伤增加了个体发展身体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消化系统问题和免疫系统紊乱等。

3. 应对和治疗针对心理创伤的治疗和应对方法有助于缓解症状、重建心理健康和提高个体的各个方面。

3.1. 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创伤症状严重的个体应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获得适当的治疗和支持。

3.2. 社会支持:积极寻求家人、朋友和社区成员的支持和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有助于减轻心理创伤的负面影响。

心理创伤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心理创伤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心理创伤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创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它可能源于各种经历,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解心理创伤的成因,并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帮助人们走出困境、重建内心的平衡至关重要。

一、心理创伤的成因1、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人为灾害如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这些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事件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短时间内,人们可能会面临生命威胁、财产损失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从而导致心理创伤。

2、童年不良经历童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如果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忽视、父母离异、家庭成员的离世等不良经历,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潜在的心理创伤。

3、长期的压力与逆境持续的工作压力、经济困境、长期的疾病折磨、人际关系紧张等,都可能逐渐累积,超过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导致心理创伤。

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性侵犯与暴力性侵犯和暴力行为是导致心理创伤的常见原因之一。

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社会环境中,遭受性侵犯或暴力侵害的人往往会感到极度的恐惧、无助和羞耻,这些情绪可能会长期困扰他们。

5、战争与冲突战争会带来死亡、伤残、流离失所等后果,人们可能亲眼目睹亲人的离去、家园的毁灭,这种残酷的现实会给参战者和普通民众都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

二、心理创伤的影响1、情绪方面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悲伤等。

这些情绪可能会反复出现,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认知方面创伤可能会改变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例如,可能会出现过度警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自责、自我否定等问题。

3、行为方面有些人可能会出现逃避行为,避免接触与创伤相关的情境或人。

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饮食失调、滥用药物或酒精等不良行为,以试图缓解内心的痛苦。

4、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个人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关系的能力。

心理创伤的后果

心理创伤的后果

心理创伤的后果心理创伤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所患有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症状。

这些创伤性事件可能是个人遭受的暴力袭击、身体伤害、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战争等等。

心理创伤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常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来缓解其后果。

一、心理创伤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等。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持续数个月甚至数年,给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带来极大的困扰。

2. 生理反应:心理创伤的后果不仅在于心理层面,还会产生生理反应。

个体可能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体重波动、疲劳等身体不适。

一些人还可能出现心悸、头痛、胃痛等情况,这些都是身体对心理创伤的反应。

3. 情绪问题:心理创伤会引发个体内心的剧烈波动,包括愤怒、悲伤、恐惧、抑郁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情绪上的极度不稳定,无法平复内心的痛苦,长期受困于负面情绪之中。

二、心理创伤后果的处理1.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患有心理创伤的个体来说,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专业的心理医生能够通过心理评估和治疗技巧来辅助个体恢复心理健康。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式都可能被运用到。

2. 社会支持:获得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对于心理创伤的个体尤其重要。

亲人的理解和关怀、朋友的陪伴和倾听、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都能帮助个体渡过难关,重建心灵的平衡。

3. 自我调节:个体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机制,如放松训练、运动疗法、压力管理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减轻身心负担,提升自身的抵抗力。

三、心理创伤后果预防1. 增强心理抵抗力:提高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是预防心理创伤后果的关键。

通过积极的情感管理、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社交互动等方式,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以更好地应对有可能遭遇的创伤性事件。

2. 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提高个体遇到创伤性事件时的应对策略。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心理创伤是指在令人无法承受的剧痛、过度扭曲和精神恶化的情况下,由于突发事件或长期压力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病理状态。

心理创伤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的后果,这些后果可能会对个体的生活、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心理创伤经历后,个体可能经历以下长期影响:1.1 后遗症心理创伤后,个体可能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如回忆、梦魇、闪回等。

这些后遗症会打扰个体的日常生活,并持续干扰其工作、学习和社交功能。

1.2 焦虑和抑郁心理创伤也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焦虑和抑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表现造成负面影响。

1.3 思维和认知困扰心理创伤还可能导致思维和认知方面的困扰,如集中注意力困难、决策能力下降以及记忆问题等。

这些问题会干扰个体的思维能力和日常功能。

1.4 社交障碍由于心理创伤引起的恐惧、回避或抑制情绪,个体可能与他人产生隔阂,并出现社交障碍。

这会使得个体与亲友关系疏离,远离社交活动,进一步加剧其情绪问题。

2. 心理创伤处理方法针对心理创伤带来的长期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来帮助个体恢复:2.1 寻求专业帮助在面对心理创伤时,寻求专业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家具备专业技能,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个体恢复并处理其内心深处的创伤。

2.2 参与支持团体参与支持团体可以为个体提供一种相互支持和共同分享经验的环境。

在这些团体中,个体可以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并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来获得安慰和建议。

2.3 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为了更好地处理长期影响,个体可以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这包括深呼吸、放松技巧、正向思考以及合理调整期望值等方法。

通过这些技巧,个体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并有效缓解压力。

2.4 创造安全环境为了促进个体愈合和复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非常重要。

家人、朋友和同事应该给予个体关爱和支持,并尽量减少对其造成进一步压力或触发创伤记忆的因素。

护理中的心理创伤处理

护理中的心理创伤处理

心理创伤的预警信号
01
02
03
04
情绪波动大
患者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易悲 。
睡眠障碍
患者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 噩梦频繁。
食欲减退
患者食欲不振,体重明显下降 。
人际关系紧张
患者与家人、朋友关系紧张, 社交活动减少。
03 护理中的心理创伤干预
心理疏导与支持
倾听与理解
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 ,理解其感受,给予情感上的支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 2 3
加强沟通与交流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 其需求和关注点,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尊重与关怀
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关注其情感需 求,给予温暖和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
及时反馈与处理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护理人员应及 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积极配合处理,以提高患 者满意度。
心理教育
向患者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自 我调节能力。
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提供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照顾,共同应对疾病 带来的挑战。
家庭心理教育
向家属传授心理疏导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
家庭心理治疗
对于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适时进行家庭心理治疗,促进家庭 和谐。
持和共鸣。
提供安全感
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 患者感受到被关注和关爱,减轻
焦虑和恐惧。
鼓励积极心态
引导患者积极面对困境,培养乐 观、坚强的心态,增强战胜困难
的信心。
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模式,纠正不合理的信念 和行为,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心理创伤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体验,往往在我们的生活中悄无声息地留下深远的印记。

这些创伤可能源自于儿时的不良经历、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近乎无法承受的压力,又或者是持续的心理虐待。

而这些创伤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往往不容忽视,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蔓延,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那么,面对心理创伤,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处理呢?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心理创伤一旦发生,可能会带来诸多长期影响,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情绪困扰心理创伤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持续困扰,包括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

这些情绪会影响个体的情感稳定性,甚至扰乱正常的生活节奏。

自我认同问题受到心理创伤的影响,个体可能出现自我认同上的混乱和挣扎,缺乏自信,怀疑自我价值,甚至出现自我否定和自责等问题。

人际关系障碍心理创伤还可能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障碍,包括信任问题、沟通困难、依赖他人等,这进一步加重了个体的孤独感和隔离感。

如何处理心理创伤面对心理创伤,及时有效地处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法:寻求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身的心理创伤,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个体逐步恢复内心的平衡。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处理心理创伤至关重要,包括适量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等,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心理抗压能力通过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培养心理弹性以及建立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适情绪,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社会支持和情感救助获得来自家人、朋友甚至社会的支持和关爱,能够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帮助其更快地走出心理创伤的阴影。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是一个需引起重视的问题,对于个体而言,及时有效地处理心理创伤至关重要。

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心理抗压能力以及获得社会支持和情感救助,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心理创伤,重拾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希望每一个受到心理创伤影响的人都能够勇敢面对,寻求帮助,走出阴影,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心理创伤是指个体在遭受极端、惊人或震撼性事件时,无法有效应对而导致的心理上的急剧负荷和创伤后应激反应。

长期以来,心理创伤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创伤可能会对个体产生长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创伤对人们长期生活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长期影响心理创伤对个体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创伤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和失眠等。

个体在经历创伤后可能出现持续的恐惧和警觉性增强,导致日常生活中焦虑和紧张感增加。

一些人也可能出现对社交场合的回避和自我封闭等问题。

2. 情绪调节困难心理创伤后,个体常常存在情绪调节困难的问题。

他们对于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可能受到限制,不利于情绪的有效释放和调节。

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产生愤怒、沮丧、绝望等消极情绪,并难以走出其中。

3. 人际关系问题经历心理创伤后,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可能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因为心理上的创伤而变得敏感易怒,导致与他人的相处不愉快;或者因为对过往经历的回避而使信任关系受损。

这些问题对个体的社交和人际交往能力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 自我身份与认同危机心理创伤可能冲击个体原有的自我身份与认同。

因为经历了惊骇事故或严重事件,个体可能会对自身产生质疑和不确定感。

他们需要重新构建自我认同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定位。

处理方法1. 寻求专业帮助面对心理创伤带来的长期影响,最重要的是积极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缓解症状并重新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2.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一个稳固的支持系统也是处理心理创伤影响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与家人、朋友或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内心感受,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并获得更多信息和资源来面对困境。

3. 培养积极应对策略培养积极应对策略有助于个体应对心理创伤并降低其长期影响。

这包括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寻找放松身心的方式,如冥想、瑜伽或艺术创作等;并学习有效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PYRIGHT 徐凯文
COPYRIGHT 徐凯文
折磨torture
• 特赦国际(2002)估计111个国家认可或默许折 磨。 • 主要心理症状
– – – – – – – – – 焦虑障碍 自我憎恨 性困难(障碍) 自杀 PTSD 抑郁 内疚 睡眠障碍 心身症状
COPYRIGHT 徐凯文
卖淫与性交易 Prostitution and sex-trafficking
COPYRIGHT 徐凯文
随着时间症状发生率
100% 80% 60% 40% 20% 0% 13天 35天 94天 6-8周 15年 65% 47% 12.50% 94% 73%
COPYRIGHT 徐凯文
COPYRIGHT 徐凯文
熟人暴力
• • • • 身体、视觉、言语或性。 大多数是男性侵犯女性。 9-13%夫妻间存在严重攻击行为。 28%的女性报告至少一次被身体攻击。 15%报告性侵犯。 • 22%的女性,7%的男性被熟人攻击。 • 在被身体攻击的女性中,45%被性侵犯。 • 寻求庇护的女性,婚内强奸占59%。
COPYRIGHT 徐凯文
依恋理论• ຫໍສະໝຸດ ohn Bowlby 和 Mary Ainsworth陌 生情景实验 • 成长的中心是人际 间亲密的情感连接, 此即依恋。 • 人的一生中,形成 和维系这种依恋关 系十分重要,但最 为重要的是因而与 照料者的依恋关系。
COPYRIGHT 徐凯文
爱的发现
Harry F. Harlow 哈洛 (1958)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13,673-685
COPYRIGHT 徐凯文
COPYRIGHT 徐凯文
实验结果
• 1.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都与木 制母猴整天呆在一起。 • 2.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 度也基本相同,对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 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 • 爱是人的本能,是对亲密感与生俱来的需 要。
COPYRIGHT 徐凯文
创伤相关的认知、情绪困扰
• • • • • • • • 基本安全感的丧失 控制感的丧失 亲密感的破坏 低自尊 无助感和无望感 过度的或不恰当的内疚感 羞耻感 对侵害者的理想化或者对侵害者的行为不准确的 合理化或为之辩解其正当性。
COPYRIGHT 徐凯文
压力减少行为
• • • • • 自毁行为 无节制的狂欢和发泄 过度的和不适应性的性行为 强迫偷窃 冲动性攻击行为
COPYRIGHT 徐凯文
大规模的交通事故 Large-scale Transportation Accidents • 空难,海难,火车出轨等。 • 主要心理症状
– PTSD – 焦虑 – 抑郁 – 分离 – 吸毒
• 空难后PTSD症状:54%事后存在,10%15%一年后仍患有PTSD。
COPYRIGHT 徐凯文
• 评估干预
– 危机干预案例,处理预案与相关法律问题讨论
• 积极应对
– 危机事件后管理与干预 – 情绪稳定化技术
2009北大学工部培训
案例
• 案例一:来访者,男性,22岁,和同学聊天时提起想要自杀, 同学报告学校领导,领导来咨询中心要求帮助处理. 案例二:某大学大四女生,大一与其班级辅导员发生恋情, 近来发现该老师的妻子怀孕之后,情绪失控,反复自杀四 次,及其其他行为异常,曾被送入当地精神病院求治. 案例三:某大学大三女生,来咨询中心求询,BDI:35分。
创伤与依恋
理解创伤与危机中的人
北京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危机干预督导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伦理委员,秘书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委员会委员 心理创伤(EMDR)学组秘书长 徐凯文
COPYRIGHT 徐凯文
培训大纲
• 未雨绸缪:
– 创伤与依恋——理解心理危机中的人 – 少女初体验
• 仅2000年,就有879,000儿童因为虐待或忽视被儿 童保护所收留,1200被杀(美国卫生部,2002)。 • 25-35%女性,10-20%的男性在儿童期被性虐待过。 • 10%-20%女性或男性被躯体虐待过。 • 35%-70%有心理问题的女性报告有童年性虐待史。 • 有被虐待史的人,存在
COPYRIGHT 徐凯文
应激源的特征
• • • • • • • • • • 应激源的强度 故意的暴力行为 生活的重大打击 身体伤害 战争期间暴露于战斗的程度 目睹死亡 怪异的死亡 失去朋友或爱的人 不可预测或不可控制 性暴力
COPYRIGHT 徐凯文
社会反应
• 社会反应:对不同类型的创伤。
– 强奸、同性恋暴力受到更多歧视。 – 尤其是贫民、外族移民、同性恋、非法移民、 妇女、妓女和其他性工作者、无家可归者。 – 污辱——羞耻、内疚、自我憎恨
• • • • 与贫穷、社会剥夺以及先前被伤害有关。 在妓女中,童年性虐待发生率50%-90%。 40-80%可能性被强奸。 PTSD患病率68%。
COPYRIGHT 徐凯文
威胁生命的疾病 Lift-Threating illness
• 癌症 • 艾滋病 • ….
COPYRIGHT 徐凯文
儿童虐待
COPYRIGHT 徐凯文
COPYRIGHT 徐凯文
强奸与性侵犯
• • • • 美国女性被强奸的比例14-20%。 在所有强奸案中,5-10%的受害者是男性。 美国男性被强奸的比例2-4%。 主要心理症状
– – – – – – – – – 害怕 愤怒 低自尊 性困难(障碍) 自杀 PTSD 抑郁 分离症状 吸毒
COPYRIGHT 徐凯文
创伤后反应的决定因素
COPYRIGHT 徐凯文
受害人因素
• • • • • • • • • • 女性 年龄 低水平的社会经济状况 先前存在心理问题或疾病 应对风格功能差 家庭失功能: 丧失重要亲密关系 遗传易患性。 过去(童年创伤历史) 经历创伤事件越多,出现创伤后症状越严重。
灾难
• 分类
– 自然灾难 – 技术或人为灾难
• 在普通人群中,13%-30%的儿童和成人至少经历 了一次显著的灾难(Briere & Elliott,1999) 。 • 主要心理症状
– – – – – PTSD 焦虑 抑郁 分离 躯体主诉
COPYRIGHT 徐凯文
COPYRIGHT 徐凯文
非战争公众暴力
COPYRIGHT 徐凯文
情感紊乱
– 情感紊乱及情感调节失调
• • • • • 心境波动 自我疏导情绪的能力减弱 自伤行为 自杀倾向 冒险行为
– 对生活的抑郁态度
• 对未来失去希望 • 丧失信念和价值感
COPYRIGHT 徐凯文
关系紊乱
• 与他人关系紊乱
– 无法信任他人 – 再次遭受创伤的倾向
• 与自我关系的动荡
COPYRIGHT 徐凯文


在控制之下 可预言的 公正—公平的有 意义的 不会受伤害的
恐吓到生命 意外的 无力的
易受伤害的
幸存的反应
没有感觉到痛 没有情绪 充分的行为 意识很清楚 否 认 COPYRIGHT 徐凯文 身体上强壮和适宜 顺从
惊骇 话多 侵入的图像/声音/气味 恶梦 睡眠问题 强迫思考 注意力问题 休克反应 过度警戒 不信任 忧虑 易激惹 发怒 内疚感 自我责备 弱点 头痛 疲乏 紧张 情绪混乱 触觉疏离的 触觉分开的 抑郁 健忘症
COPYRIGHT 徐凯文
COPYRIGHT 徐凯文
暴露于创伤的急救人员
• 急诊科医护人员、消防队员、危机干预者、执法 者等。 • 替代创伤。 • 主要心理症状
– – – – – – ACD PTSD 休克 抑郁 分离 无助感
COPYRIGHT 徐凯文
COPYRIGHT 徐凯文
战争
• 即时死亡、毁容、身体伤害、目击伤害或 他人的死亡,伤害或杀死他人、目击或参 与暴行、被俘、被拘禁、折磨和剥夺。 • 越战老兵PTSD发病率: • 时点:男性15.2%;女性8.5%。 • 终身患病率:男性30.6%;女性26.9%。
创伤事件的种类
• 自然灾害:
– 地震,水灾,火灾,飓风,雪崩,火山爆发
• 人为创伤
– 人际暴力,战争暴力,犯罪暴力
COPYRIGHT 徐凯文
创伤的类型
• 单次与重复创伤 • 自然与人为 • 真实(facticity) 与替代(agency)
COPYRIGHT 徐凯文
北川县城
COPYRIGHT 徐凯文
COPYRIGHT 徐凯文
服刑人员和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比较
类型 样本数 情感虐待 躯体虐待 性虐待 情感忽视 躯体忽视 大学生 145 4.10% 4.80% 13.80% 10.50% 21.70%
COPYRIGHT 徐凯文
服刑人员 2630 11.40% 14.20% 47.10% 23.40% 39.10%
休息
恢复
休息
创伤后应激症状
• 侵入性/再现经历症状,
– 如闪回,梦魇,侵入性思维和记忆
• 回避性症状,
– 回避创伤相关的刺激,包括麻木。
• 过度唤醒症状,
– 睡眠的减少,肌肉紧张,易激怒,或集中注意力困难。
• 解离体验
– – – – – 去人格化和去现实化 恍惚状态 隔开或认知情感的脱离 遗忘或时间缺失 身份转换或困扰
– 慢性PTSD – 解离症状 – 人格相关问题
• 自我认同 • 人际界限 • 情感调节
COPYRIGHT 徐凯文
中国情况
• 陈晶琦(2004)调查的565名大学生 – 有20.0%(32/160)的女生和14.3%(58/405)的男 生报告16岁以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 虐待, – 其中18名(11.3%)女生和31名(7.7%)男生经历过身体接 触性虐待。 – 儿童期性虐待经历首次发生年龄59.4%的女生、 51.7%的男生发生在11岁及以下。 • 陈晶琦(2004) 892名女生 – 在被调查的892名女生中,有25.6%(2128/892)报告 16岁以前经历过或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身 体接触的性虐待中包括被试图性交和被强行性交)。 – 其中129人经历过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占14.5%。 – 52.6%的儿童首次性虐待经历发生在12岁及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