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畸支抗稳定性及钛合金支抗种植体表面改性的研究综述
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和安全性探讨

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和安全性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在我院需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
对照组行传统正畸方法治疗,观察组予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下齿槽座角及尖牙间宽度均高于对照组,磨牙位移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可提高骨性正畸支抗的稳定性,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 口腔正畸治疗;微型种植体支抗;稳定性;安全性正畸是治疗牙颌面畸形的常用方法,而支抗是正畸治疗中抵抗反作用力的一种装置。
合理的支抗设计是正畸治疗计划能否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1]。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舌弓、横腭杆、口外弓等方法加强支抗,但其舒适性及美观性较差,且治疗过程中还需患者密切配合,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近些年,微型种植体支抗因体积小、手术简单、植入部位灵活等特点,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较好的结果[2]。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和安全性,对我院40例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
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40例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
对照组:男9例,女11例;年龄12-30岁,平均年龄(22.71±4.73)岁;疾病类型:开唇露齿5例,牙弓前突15例。
观察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2-31岁,平均年龄(22.67±4.78)岁;疾病类型:开唇露齿4例,牙弓前突16例。
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0.02%洗必泰溶液对口腔进行清洁,使用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并选用不锈钢直丝弓(0.019×0.025英寸)行正畸治疗,完成后行关闭牙间隙,并以加强支抗为支抗控制。
正畸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及其在正畸过程中稳定性研究

正畸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及其在正畸过程中稳定性研究翁烈利;邓伟斌;王丽晶【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3(019)007【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orthodontic implant anchorage and stability conditions after orthodonticimplant.Method:60 cases of wrong micromaxillary deformity patient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a resistance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to be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ormal treatment,micro planting implants to be u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ormal treatment.Analysed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effect and patients incisive Angle difference,grind one's teeth shift,in incisive convex distance difference,orthodontic implant stability,etc.Result:The show efficienc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group i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in incisive Angle difference,in incisive convex distance differenc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The observation odontoprisis displacement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appeared 3 cases of micro implant loosening,the remove 2 months to implant,all stability did not see those off again.Micro implant deciduouscauses for:oral hygiene condition not good,guide drill prepared hole diameter is too big,implant deviation direction.All patients after planting and complex planting are subject to head shadow scanning superposed graph examination of the forward tooth significant upright and adduction,the soft tissue profile form has improved markedly,reached a strong resistance to effect.Conclusion:Miniature implant orthodontic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 in incisive Angle difference,in incisive convex distance differenc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grind one's teeth displacement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implant stability is good,easy to use,worth to application at clinical.%目的:探讨正畸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情况及正畸后种植体稳定情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后佩戴支抗正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种植体植入正畸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中切牙倾角差、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正畸种植体稳定性等.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磨牙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3例微种植体松动,经取出后2个月重新植入,全部稳定未见再脱落者.微种植体脱落原因为:口腔卫生状况不佳,引导钻预备孔直径太大,种植体偏离方向.所有患者种植及复种植后均经头影扫描重叠图检查提示上前牙显著直立及内收,软组织侧面形显著提高,均达强支抗效果.结论: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磨牙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种植体稳定性良好,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4页(P985-988)【作者】翁烈利;邓伟斌;王丽晶【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尾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广东汕尾 516600;广东省汕尾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广东汕尾 516600;广东省汕尾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广东汕尾 5166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即刻加载的稳定性研究 [J], 许衍;曾科;景熙文;王林;王震东2.种植体支抗受正畸力系作用后的骨组织反应及其稳定性研究 [J], 李业荣;梁翠云;王大为3.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稳定性研究 [J], 刘守超4.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研究方法现状 [J], 邵雯婷;王学金5.青少年口腔正畸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 [J], 李东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和安全性

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和安全性引言:口腔正畸治疗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颌骨与牙齿进行手术,使其到达健康的解剖位置,支抗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一个良好的支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响发生率。
微型种植体支抗是目前出现的最新型支抗方法,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广泛使用。
因此这次实验主要还是为了探索这种支抗方法具有的临床意义。
1.2实验方法对照组:医生要特别注意在患者进行治疗之前,要把患者两侧口腔内清洗干净,才能够对患者进行局麻。
局麻完成之后,对患者进行口腔正畸采用传统支抗,医生在将牙齿之间的缝隙进行关闭之后,采用口外弓支抗,支抗的牵引力量大约是250g每侧。
为了确保治疗能够顺利进行,要注意口腔内的平安卫生情况。
实验组:医生要在患者治疗之前充分将患者两侧口腔清洁干净,对患者采取局麻,对口腔正畸治疗选择微型种植体支抗。
2.结果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比照可明显知道实验组的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的要高。
两者比照存比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不良反响发生情况最后据统计发现在整个观察组中,口腔炎症反响有三例,术中口腔不适有一例。
同时还出现软组织浮肿一例,一共发现不良反响人数共有6人,不良反响发生率是8%。
而在观察组中发现不良反响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出现口腔炎症反响的有7例,术中口腔不适有5例,软组织水肿出现有4例。
在观察组中,有7人出现口腔炎症反响,5个人出现口腔不适,4个人出现软组织浮肿,最终一共发现发生不良反响的人数有16人,不良反响发生率是21.3%。
通过数据比照,可以显著知道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响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实验讨论。
钛基种植体表面纳米管改性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种植体
二氧化钛纳米管
表面改性
骨种植 体表 面处 理是 影 Ⅱ骨结 合 的一 个重 要 因 向
・
1 6・ 4
口腔 材 料 器 械 2 1 0 2年 第 2 1卷 第 3期
测 量发 现 , 径 3 n 的 TO 纳米 管 阵 列 的接 触 角 管 0m i:
为 1 。 lO m 的 纳米 管 阵列 的接 触 角 为 4 。刘 达 1 ,O n 。
能够 使 吸附 的活性 羟基 自由基 的反 应 活性 增 强 , 从
顾迎新 综述 赖红 昌 张志勇 审校
( 海 交通 大学 医学 院 附属 第九人 民 医院 口腔 颅颌 面种植 科 , 海 上 上
【 摘
20 1) 0 0 1
要】 良好的骨结合是种植成功的保证 , 而种植体表面处理是影响骨结合 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
纳米技术的发展 , 表面纳米化改性 已成为钛种植体表面研究的重要 内容,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的二氧化钛纳
理 等 的研 究也证 实 , 基 TO 纳 米管 经 过 热处 理 钛 i
后 接触 角 明显变小 , 面能增 大 , 表 亲水性 增强 ; 同时 ,
单一管径 的 TO 表面 , i: 其纳米管管径越大 , 面的 表
接触 角 越 小 , 面 能 越 大 。D s等 。的实 验 证 实 , 表 a 。 管径 5 n 0 m管 长 60 m 的纳米管 阵列 的表 面 能高 达 0n
解 液 、H 值 、 化 时 间 等 诸 多 电 解 条 件 的 影 响 。 p 氧 B ur ae 等 通 过控 制 电压 ( 1—2V) 在 1M H P 5 , O + . t H 03w% F电解 液 中 , 以实现 制备 1 2 n 可 5~10 m
正畸种植支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种植体植入后在完成矫治目标前能否保持 稳定,不移位或不脱落,是种植
支抗应用的关键.
3
1
种植体因素
1. 1 种植体形状 近年来,大部分学者认同种植体与骨直接 接触形成骨结合是其作为正畸支抗的基础,因 而大部分学者倾向于使用螺纹型种植体,螺纹 型种植体界面改建程度较大, 可能由于种植 体周围有骨沉积,形成板层骨,并且形成牢固 的骨整合,从而增加了对扭力的阻挡作用. 目前使用的种植支抗一般都是柱状种植 体.
15
4
初次与再次植入的成功率
如果一枚种植钉失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一是4~6 wk后在同一位置植入一枚新的种 植钉;二是立即在临近组织植入一枚新种植钉. Baek等报道初次植入的正畸种植支抗与 再次植入的正畸种植支抗的成功 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初次的种植 钉失败后,应该立即再植入种植钉 以减少支抗丧失的时间.
14
3
患者因素
3. 2 植入部位 通常认为骨的质量是影响微螺钉稳定性 的主要因素.但Moon等研究发现上、下颌第 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的区域成功率最 高,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成功率最 低,尤其是下颌,其成功率有显著差异. 因此除了骨的质量外, 如软组织厚度、口腔卫生、 牙根邻接可能也影响微螺钉 的成功率.
13
3
患者因素
3. 1 年龄、性别
Moon等报道年龄小的患者植入微型种 植体的成功率和成人患者无显著性差异,但成 人患者上颌成功率更高而年龄小的患者下颌 成功率更高。 Baek等则发现女性正畸种植支抗成功率 高于男性。女性患者骨密度低和或皮质骨薄, 尤其是年轻患者,通过高转矩植入圆锥形的种 植钉得到了补偿。
16
17
5
但是种植体的直径也不是越大越好,目前临床 上使用的微螺钉种植体的直径一般在1. 2~ 2. 3mm,因为微螺钉直径的增大受到牙根间 距的限制,直径过大,种植体接触牙根的风险 将增大.
钛种植体表面纳米改性方法及研究进展

面密布着颗粒 ,A M结果显示纳米颗粒表面粗糙 F
度 远 大于 微米 颗粒 。
c 离子束沉 积技术:离子 束沉积技术 ( n 2 ) I o
B a sie eoio ,IAD 是 利 用 等 离 子枪 em A s t D psin B ) sd t
多孔 网状 钛 酸 钠凝 胶 ,然 后在 6 0C 处 理后 ,凝 0 ̄热 胶 层 晶体 化 ,得到 l O m 厚 的金 红石 型 的 TO 膜 。 On i
维 、纳 米孔 或者 由纳米 晶体构 成 的膜等 。表 面纳 米
化 需 要 在 原 子水 平 上 处 理 物 质 ,其 制 备 方 式 也 较 多 ,下 面主 要介 绍 一下 目前 常用 的钛 种 植体 表面 纳 米化 技 术 ( 见表 1。 1 ① 纳 米颗 粒 紧压 法 :纳米 颗粒 紧压 法 属于 物
但 该 方 法 获 得 的 TO 涂 层 较 薄 ,存 在 结 合 强 度 低 i
的缺 点 。Wa g [ 使 用 H 0 / C 酸 蚀 纯 钛 在 表 n等 5 1 22 1 H 面形成 了无定 形态 的纳 米膜 结 构 ,并且 发现 膜 的厚
理 改性 技术 ,是 指在 室温 高压下 使用 压 力容 器将 预
表 面 形 成 纳 米 尺 寸 的 结 构 ,如 纳 米 颗 粒 、 纳 米 纤
G 表面 化学 处理 :表 面化 学 处理 是 目前 的 口 ) 腔 种植 体表 面 改性 研 究 的热 点 ,是指 利 用酸 或碱 处 理 基 材 表 面 得 到 纳 米 形 貌 。张 波 等 [ 纯 钛 在 4 1把 6 ℃恒 温 N O 0 a H溶 液 中浸 泡 2 4小 时 ,在 表 面 形 成
正畸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种植体支抗植入方式分为 自攻式与助攻式两种 , 两种不 同的植入方式对种植体 的稳定有着不同的影响 , 但都存在着
骨种植体支抗 的接触 。自攻 型种 植体支抗 在 BC B 种植 I 、 A(
2 种植体骨界面组织 愈合方式 . 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结合形式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 纤 ① 维性界面 : 的是种植体与骨之间介入了未钙化 的纤 维结缔 指
纤维组织 介入其 间, 没有炎性 细胞 和其 它组织 反应 的出现 ; ③混 合性 界面 : 多数种 植 体属 于这 一类 j ant 大 。V ne 等 j 在犬 下 颌 植 入 种 植 体 , 有 种 植 体 支 抗 的 B C达 到 了 所 I
7 . 8 。Wu等 的 研 究 表 明 , I 可 以 从 3 . 7 到 44 % BC 05 %
支抗 种植体 愈合 方式 的组织 学研 究
1愈合期组织学观察 . D gci euh 等… 在动物 ( ) 犬 实验 中发 现种植 体支 抗植 入 愈合 3周后种植体周 围可 出现编 织骨 的矿化 , 合 6至 1 愈 2 周后层状骨开始形成 和致密 化。Wu等 研究发 现 , 合 1 愈 周时, 种植体 支抗周 围出现胶原 纤维包绕及 局部 吸收 ; 合 愈
【 摘要 】 种植体支抗在临床应用 日益成熟。其中组织学分析是研 究种植体支抗 稳定性 的重要方法 之一 。作
者通过文献 回顾 , 从组织学方面概括出种植体 支抗 的愈合方式及其稳定性 的相关影响因素 。 近年来 , 微种植体支抗在临床上应用 日益广泛。其 中组 组织 ; ②骨性界面 : 的是生活 的骨组织与 载荷种植 体表 面 指
B r ud 等 详细描述 了未受力种植 体支抗植 入牙槽骨后 e ln h g
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治疗口腔正畸的过程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安全性和稳定性。
方法:选择2018-2021年在我院开展治疗的口腔正畸患者80例,采用时间分段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
其中,对照组应用的是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率和成功率为,明显要优于对照组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指标水平,观察组也要好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口腔正畸患者来说,采取微型种植体支抗方式,可以对患者的正畸效果明显提高,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非常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治疗;稳定性;安全性口腔正畸通常是指通过口腔技术手段,矫正牙齿排列不齐、牙齿形态异常、牙齿色泽异常的治疗过程。
牙齿矫正有多种方法,如树脂贴面、瓷贴面、烤瓷牙、正畸等等,要根据个人的牙齿实际情况、牙颌畸形种类等,再综合个人要求选择治疗方法。
传统的矫治方式效果不佳,而且稳定性不足需要长期佩戴矫治装置,对牙齿美观会造成一定影响。
而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优势是成功率高、成本低、适应性强,具有即时负载潜力,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越发深入。
基于此,本文选择8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口腔正畸患者,下面是详细的资料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2021年在我院开展治疗的口腔正畸患者80例,采用时间分段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
其中,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31-58岁,平均年龄(45.69±11.02)岁。
观察组男性为22例,女性为18例;年龄在30-59岁,平均为(45.72±10.97)岁。
本次研究设定的排除标准为:(1)既往畸形矫治;(2)凝血功能异常;(3)全身系统性疾病;(4)有重要器官严重不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正畸支抗稳定性及钛合金支抗种植体表面改性的研究综述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种植体支抗愈合方式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组织学分析,并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两个方面对钛合金支抗种植体表面改性的方法与工艺进行了归纳和阐述,以期为实际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可供借鉴的思路。
标签:正畸支抗;稳定性;钛合金种植体;表面改性1引言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愈发广泛的应用,在有关种植体支抗稳定的研究工作中,组织学习分析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具体包括X射线技术、扫描电镜法、偏振光法、荧光标记法、光镜法等多种方式,骨-种植体接触率(BIC)为研究指标。
近年来,钛合金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抗腐蚀性、较高的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低廉的价格在口腔种植、修复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受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耐磨性的内在局限性以及会在口腔环境中析出有害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社会对于高性能生物医用产品的要求。
2支抗种植体愈合方式的组织学研究2.1愈合期的组织学观察Deguchi(2003)在对犬类动物的实验中发现,种植体植入愈合约3w时间,种植体周围即开始出现可编制骨的矿化,愈合约6~12w时间,层状骨的形成与致密化即可开始[1]。
Wu(2009)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体支抗周围出现局部吸收、胶原纤维包绕大约在愈合1w左右发生;胶原纤维包绕的大量出现以及纤细的骨小梁明显生长大约在愈合2w左右发生;新骨尤其是编织骨的形成大约在愈合4w左右发生;愈合8w时,以层状骨为主。
在对助攻型、自攻型种植体支抗进行对比时他们还发现,2w时,自攻型种植体支抗周围会有胶原纤维形成,而助攻型种植体支抗周围此时的骨吸收陷窝以及胶原的形成更为明显;4w时,自攻型种植体支抗可见类骨质与成骨细胞,而助攻型种植体支抗周围则可见骨的再吸收以及软骨内成骨;8w时,自攻型种植体支抗可见编织骨,而助攻型种植体支抗的未成熟骨则开始转向成熟,提示种植体支抗植入方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2]。
吴晶(2005)等人对兔胫骨微螺钉展开研究,发现骨小梁在术后2w即开始形成,4w时刻形成粗壮复合骨,并能够初步承受一定范围的力[3]。
2.2种植体骨界面组织愈合方式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结合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是骨性界面,即载荷种植体表面与骨组织之间存在有序、直接的功能、结构性结合,在光镜水平下,其间不存在纤维组织介入的情况,也没有其它组织反应或炎性细胞的存在。
其次是纤维性界面,即骨组织、种植体之间有未钙化的纤维结缔组织介入。
最后是混合性界面,绝大部分种植体都属于这一类型。
Vannet(2007)等人将植入体植入犬下颌,全部种植体支抗的BIC为74.48%[4]。
Wu(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中,BIC的范围为30.57~70.34%,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BIC也会不断提升[2]。
Luzi(2009)等人在对BIC进行比较时发现,BIC的范围为3~100%,种植体植入1w的结合率要高于植入1个月后。
此后,BIC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提升。
提示结合率在早期的下降现象是由种植体支抗植入后的骨吸收导致,而之后的提升则是骨修复在发挥作用[5]。
3种植体支抗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组织学研究3.1微種植体支抗自身形态、植入与表面处理方式的影响Kim(2008)等人对圆柱形、眼锥形种植体支抗的骨形成率以及BIC进行了组织学习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股形成率、BIC分别大于55%和40%,且在成功率方面也极为相似。
但圆柱形微种植体支抗的扭入矩却显著低于圆锥形种植体[6]。
Yano(2006)等人的研究结果中,二者的差距则较为显著,锥形种植体支抗的BIC为(82.3±15)%,柱状种植体支抗的BIC仅有(33.3±11.8)%。
种植体支抗植入方式目前可分为自攻、助攻两种类型,虽然二者均存在骨种植体支抗的接触,但各自对于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则存在一定差异。
在BIC、PTV (测试周值)、BA(种植体周骨百分量)方面,自攻型较助攻型而言更有优势,并且种植体支抗骨组织的损伤也更小[8]。
另外,Wu(2009)等人也指出,8w的愈合期之后,自攻、助攻型种植体支抗的BIC无明显差异[2]。
Nasatzky(2003)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体支抗在经过喷砂、酸蚀等表面处理后,与骨组织的接触水平将会较光滑表面的种植体得到有效提升。
另外,单独进行喷砂、涂层处理的种植体虽然表面粗糙程度较为类似,但是在2w、8w 这两个观察时刻,采用涂层处理的种植体BIC更高,而同时接受喷砂、涂层处理的种植体无论在表面粗糙程度还是在BIC方面,均优于采用单独处理方式的种植体[9]。
3.2力学加载因素Luzi(2009)在就愈合受正畸力加载的影响进行研究时发现,相对于未加力的情况,种植体支抗即刻加载可获得更高的BIC,即骨结合可以受到来自正畸加力的积极影响[5]。
Akin-Nergiz(1998)等人的研究结果与这一观点相符,认为种植体受力后,更容易获得较高的BIC[10]。
Kim(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体即刻加载、延迟加载的BIC分别为60.9%以及65.5%,但也有学者认为即刻加载不会对种植体支抗周围的骨愈合产生影响,但是会对生理性骨适应以及骨组织的再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7]。
Buchter(2005)等人则认为,骨组织界面新生骨组织的出现不会受到种植体是否受力的影响,唯一不同的是,在正畸加载力的影响下,种植体界面骨改建、骨组织分化更活跃、更快,压力侧周围的骨沉积相对较多,即一定的加载力将会对种植体支抗周围骨组织的生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3.3加力大小姜晓红(2008)等人将BMP作为观察指标,对不同作用力下的微种植体支抗周围骨组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种植体压力、非压力侧的BMP-2平均灰度值无显著差异,与加载力大小也无明显关联。
Woods (2009)等人则对种植体支抗骨界面在不同加载时间、力值、不同植入部位下的影响进行了组织学习研究,结果表明,同为25g、50g力,即刻、延迟加载的BIC 分别为44.4%和40.4%、43.4%和3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种植体支抗的BIC不会受压力、张力的影响。
以上研究的结果表明,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愈合不会受到来自种植体即刻加载的影响,种植体支抗初期稳定性主要由骨组织与微种植体支抗的机械铆合维持。
4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4.1植入部位从理论的角度看,口腔中任何骨量支持充足的区域都可以进行种植体支抗的植入,但Hu(2009)等人则认为,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之间是上颌骨种植体支抗植入的最安全部位,即颈线下6~8mm之间,而第一、二磨牙之间则是下颌骨种植体支抗植入的最安全部位,即颈线下5mm位置。
Motoyoshi (2007)等人则认为,植入部位骨皮质厚度应≥1mm,这样才能确保种植体的稳定性。
由于上颌骨无论在牙槽骨皮质厚度、高度方面,均小于下颌骨,女性第一磨牙近中附着龈区域的骨皮质厚度要低于男性,所以在进行种植体的植入前,必须要考虑植入位置的骨密度问题。
4.2植入角度传统观念认为,种植体支抗的植入应垂直于骨表面进行,但Kravitz(2007)等人认为,开始时可以垂直角度植入,但是当拧至第2或3圈的时候,应使植入角度减少。
当牙体长轴与种植体支抗呈30°时,其压应力、剪切力明显少于其它角度,其中,骨种植体界面的颈部是应力集中的位置,松质骨内的应力最小,因此稳定性最优。
Monnerat(2009)等人则借助螺旋CT对下颌骨进行研究,发现下颌第一、二磨牙间是植入最为方便的部位,而种植体支抗植入深度4mm是最为安全和有效的深度,所以种植体在双侧牙弓前磨牙区、前牙区根尖下植入都会更加稳定,而以一定角度在磨牙区植入种植体则是最为安全的。
5钛合金材料表面改性的技术与方法研究5.1化学方法①溶胶-凝胶技术。
该技术所使用原料为有机或金属盐溶液,经过适当的水解、聚合反应后,形成含有氢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例子的溶液胶,在凝胶化、凝胶加热、干燥、煅烧、烧结等处理后,获取所需薄膜。
特点是制作所需温度较低,涂层晶度、均匀度较好,可达纳米级尺寸。
Guo(2008)等人对钛表面沉积的SnOx薄膜进行了溶胶-凝胶浸润,在80℃的状态下进行了5h的干燥,再使用300℃进行10min处理,从而形成具有球形孔隙的SnOx薄膜,作为氧分子扩散层,这种薄膜使钛瓷的结合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②阳极氧化,即以合金或金属的制作件为阳极,采用点解方式在其表面形成氧化物薄膜,薄膜厚度可以通过电解电位、温度、电压等进行调节。
阳极氧化的优点在于,不仅有利于提升氧化层与集体结合强度,还能够有效减少金属例子的释放,氧化层表面的颜色也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金属加以改变。
③酸碱处理,有研究表明,钛表面的理化性能在经过酸碱处理后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使钛合金的骨结合能力、生物活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陈卓凡(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酸碱处理能够使钛表面形成均勻的微孔,并且均匀度会在经过600℃的热处理后得到进一步提升。
而在使用NaOH进行处理后,表面积会因表面腐蚀而得到进一步的扩大,有利于其结合强度的提高。
而Cai(2001)等人在对钛瓷结合强度进行双轴弯曲法测量时发现,仅使用酸处理并不会提升钛-瓷的结合水平,而仅采用碱处理则能够达到这一目的。
5.2物理方法①激光熔覆。
该方法的操作相对复杂,它将由其它方法制备的涂层作为预置涂层,随后通过大功率激光器实现预置涂层的快速熔化与凝固,使界面处发生适当的化学、物理反应,以此实现强化机体、涂层结合牢固度的目的。
杨胜群(2007)等人以镍包石墨复合粉末作为原料,于TC4合金采用CO2激光机进行激光熔覆制备涂层,结果表明,TC4合金的硬度提升至HV1100左右,耐磨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激光熔覆涂层可以有效提升涂层间的结合强度,但该方法对于表面均匀性和稳定性的保障能力较差,若温度控制不合理,很容易引起开裂问题。
②离子注入。
该方法先对某元素原子进行电离处理,再高压电场的加速作用下形成载能束并射入基体表面,在不断的电子、核碰撞以及点和交换后,其能量逐渐减少,并最终留在基体表层晶体中,使材料的抗腐蚀性、耐磨性得到有效提升,减少金属离子的释放。
在钛合金表面离子注入氮,能够使其表面的耐磨性得到提升,若注入钙离子,则能提升其骨传导性。
③热扩散法。
在热扩散工艺中,离子氮化法的应用最为广泛,经过该方法的处理,钛的表面能够形成微米级的薄膜,其化学稳定性、耐磨性、摩擦系数等都会由此得到有效改善。
黄辉(1997)对不同气氛下的离子渗氮对TC4钛合金渗氮层性能、组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渗氮气氛为Ar-N2-Ar时,渗氮层的硬度、硬度梯度、耐磨性、氢含量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