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教学教案第三章.docx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植物保护技术概述1.1 植物保护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2 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介绍物理保护技术、化学保护技术和生物保护技术解释每种技术的具体内容和应用第二章:物理保护技术2.1 隔离保护讲解隔离保护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隔离保护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2 屏障保护介绍屏障保护的原理和方法展示屏障保护的实际应用案例第三章:化学保护技术3.1 农药的选择与应用讲解农药的选择原则介绍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2 农药的安全使用与环境保护强调农药安全使用的重要性讲解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减少负面影响第四章:生物保护技术4.1 生物防治介绍生物防治的概念和方法举例说明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2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讲解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第五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5.1 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技术强调可持续发展在植物保护技术中的重要性讲解如何实现植物保护技术的可持续发展5.2 创新技术与植物保护介绍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第六章:植物病害识别与监测6.1 常见植物病害的识别介绍真菌、细菌、病毒等导致的植物病害特征强调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性6.2 植物病害的监测方法讲解病害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展示监测工具和设备的实际应用第七章:害虫防治策略7.1 害虫的生命周期与防治时机分析害虫的生命周期强调在不同生育期进行害虫防治的重要性7.2 常用害虫防治方法介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第八章:作物抗性育种与栽培管理8.1 作物抗性育种技术讲解作物抗性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展示抗性育种的成功案例8.2 作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合理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等对植物保护的影响介绍作物栽培管理中的新技术应用第九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与法规9.1 植物保护技术相关法律法规讲解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法律法规体系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在植物保护中的重要性9.2 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介绍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支持措施探讨国际合作在植物保护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案例分析10.1 成功案例分享分析成功案例中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总结成功案例的经验教训10.2 失败案例分析分析失败案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避免类似问题的建议和措施第十一章:植物保护技术的经济评估11.1 植物保护技术成本效益分析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指标分析不同植物保护技术的经济效益11.2 植物保护技术的风险评估讲解植物保护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强调风险评估和管理在植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第十二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与应用12.1 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策略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针对不同农户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推广12.2 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成功应用植物保护技术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第十三章:植物保护技术的社会与伦理问题13.1 植物保护技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植物保护技术对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13.2 植物保护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讲解植物保护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第十四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教育与培训14.1 植物保护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植物保护技术教育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4.2 植物保护技术培训方法与实践介绍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的重要性第十五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新进展介绍植物保护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15.2 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涵盖了植物保护技术的概述、分类、物理保护技术、化学保护技术、生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教案:植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学时:2学时适用对象:中学生(高中)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与活动:活动1:课堂讨论(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问题:1.什么是植物保护?为什么植物保护重要?2.你们了解哪些植物保护的方法?3.如果你们发现植物有害虫或病害,你们会采取什么措施?活动2: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植物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知识点:1.植物保护的基本原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有计划、科学施药。
2.植物保护的方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几个具体的植物保护案例,包括植物病害防治、害虫防治等,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和解决方法。
活动3:小组讨论与报告(4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撰写一份关于植物保护的综合报告。
要求:1.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整理自己的观点。
2.报告要包含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现状、解决方案等内容。
3.报告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并提出相关建议。
活动4:展示与总结(2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进行报告展示,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要求:1.报告展示要简洁清晰,重点突出。
2.教师根据报告内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加深理解。
3.结合课堂讨论和讲解,进行总结,强调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学生的责任。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参与的程度和质量,评估其对植物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植物保护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报告展示: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案例分析。
2.黑板和白板笔:用于写下关键概念和学生的回答。
3.相关的案例分析材料和报告范例。
拓展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植物保护的理解,可安排参观植物保护实验室、植物园或农场等地,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农药的基本概念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3章第1节学时:4班级:1、19授课内容:农药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1. 掌握农药的含义与常规分类方法。
2.掌握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农药对人及高等动物的毒性。
3.重点掌握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农药毒力的表示方法。
4.了解影响农药毒力和药效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1.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剂量的概念。
2.农药、防治对象和环境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毒力、药效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一、农药的定义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⒈无机农药⒉有机农药按用途分类:⒈杀虫剂:对昆虫机体有直接毒杀作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为害程度的药剂。
⒉杀螨剂:可以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药剂。
⒊杀菌剂:对病原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因而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为害或可消除病症的药剂。
⒋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线虫病害的药剂。
⒌除草剂:可以用来防除杂草的药剂。
⒍杀鼠剂:用于毒杀多种场合中各种有害鼠类的药剂。
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控制、促进或调节作用的药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⒈胃毒剂;⒉触杀剂;⒊熏蒸剂;⒋内吸剂;⒌拒食剂;⒍驱避剂;⒎引诱剂;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菌剂):⒈保护性杀菌剂;⒉治疗性杀菌剂;3. 铲除性杀菌剂按作用方式分类(除草剂):⒈输导型除草剂;2、触杀型除草剂;3、选择性除草剂;4、灭生性除草剂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农药的毒性程度常以毒力或药效作为评价的指标。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真菌类病害施教班级:15园林2;15园林4施教时间:(第五周)周一第五、六节;周三第一、二节教学目标:1 . 真菌所致病害的特点2 .真菌所致病害的症状3 .霜霉病的特点及防治要领4 .白粉病的特点及防治要领5 .黑粉病的特点及防治要领教学重难点:1真菌所致病害的特点6 .真菌所致病害的症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课】1真菌的营养体的分类和作用2 .真菌繁殖体的分类和作用3 .真菌的生活史4 .植物病害真菌的主要类群【新课】真菌所致病害的特点及症状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鞭毛菌亚门:霜霉病霉状物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粉状物接合菌亚门:根霉病腐烂担子菌亚门:锈病黄色及锈状黑粉病:小黑点瘤状物半知菌亚门:炭疽病:黑点立枯病:枯萎二、常见病害防治1 .霜霉病的特点及防治要领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
叶片正面产生褪绿斑块,背面出现白色霜霉层,使叶片皱缩枯死。
发病特点:病原物霜霉属真菌。
在苗期发病重。
黄瓜、南瓜、葡萄、瓜叶菊、丽格海棠发病原因:叶片面积大,温室环境湿度大温度高,容易防治方法:(I)园艺防治:实行轮作;选用无病原菌的土壤进行高畦栽培,便于排水,田内不可积水;控制棚室内外温度和湿度。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72%克露查湿性粉剂600倍液,69%安克.镒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用百菌清烟剂熏烟,或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效果也很好2 .白粉病的特点及防治要领月季白粉病:真菌性病害,危害月季、蔷薇科植物等花卉。
发病症状:受害后,叶面、嫩梢上生一层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开花。
发病特点:5月中下旬侵染,6、7月份篁延。
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IOOO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课程编号:ZH11317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学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34、实验课学时20)学分:3适用对象: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园艺、园林、动植物检疫等先修课程:化学、生物化学、气象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普通微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工程、分子生物、电子技术和系统工程等。
课程简介:植物保护技术是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园艺、园林、动植物检疫等专业一门必修的专核心或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主要讲授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作物主要病虫害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掌握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根据农业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更密切地结合生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制订和完善切实有效的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对策,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以提高现有的防治水平,开辟防治的新途径,完成治虫防病和保产的任务。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植物保护技术教学目标是使农艺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重点: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教学难点:植物保护的对象;植物保护的目的;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教学要求:基本内容: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1.植物保护的对象2.植物保护的目的3. 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4. 植物保护的方式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3.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对象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3. 学习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4. 探讨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难点: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农药的正确使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室内多媒体设备。
2. 植物病虫害样本或图片。
3. 农药样品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植物保护技术的理解和经验。
4. 讲解:介绍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5.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实践操作。
6. 讲解:介绍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7. 互动:学生讨论农药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8. 讲解:探讨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9.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和正确应用。
10.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互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了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以及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通过探讨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植物保护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农药生产厂家,了解农药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教案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别:农业专业必修课课程目标:1.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3.培养学生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60分钟)1.植物保护技术的定义和分类;2.植物保护技术的原理和作用;3.植物保护技术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第二节: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120分钟)1.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2.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分类技巧;3.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第三节: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180分钟)1.农田病虫害调查和监测方法;2.病虫害的防治实践技术;3.组织学生进行病虫害调查和防治实践。
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第一节: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6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学时安排:2学时第二节: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12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学时安排:4学时第三节: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18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实践操作学时安排:6学时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电脑、PPT等教学设备;2.相关教学材料、教学视频、植物保护技术实践案例等;3.实验室、农田等实践场地。
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小测试:通过课堂小测试对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检测。
2.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撰写报告。
3.实践操作考核:组织学生进行农田病虫害调查和防治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参考书目:1.《植物保护学》高喜平,农业出版社,2024年版2.《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南》农业部植物保护技术指导中心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版教学备注:本教案以植物保护技术为核心,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的掌握能力,并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三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三章第三章:植物保护技术控制方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控制方法。
3.掌握常见的植物保护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应用。
二、教学内容1.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1)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2)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①物理防治技术:如温度调控、光照控制、工程控制等。
②化学防治技术:如化学农药的喷洒、熏蒸等。
③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天敌、寄生虫、拮抗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2.植物保护技术的控制方法(1)预防控制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合理施肥、合理排水等。
(2)防治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
(3)综合控制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病虫害,制定综合的防治方案。
3.常见的植物保护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应用(1)化学防治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应用: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熏蒸等操作,应用于农田和温室等场所。
(2)生物防治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应用:选择适宜的生物防治制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投入或喷洒,应用于农田和果园等场所。
(3)物理防治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应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温度调控、光照控制、工程控制等操作,应用于温室、大棚等场所。
三、教学重点1.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植物保护技术的控制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和控制方法。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加深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理解。
五、教学辅助资料1.教学PPT:呈现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和控制方法的内容。
2.实验记录表:记录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操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各种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案例,以及各自的体会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进程:第 9 次课第 3 章第一节学时: 1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按节):第 3 章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第一节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一、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内容(一)发生和为害情况调查。
(二)病虫或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
(三)越冬情况调查。
(四)防治效果调查。
二、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取样方法最常用的病虫调查取样方法有:五点式、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和“ Z”字形取样。
不同的取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虫分布类型。
一般来说,五点式、单对角线式适用于田间分布均匀的病虫,而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适用于田间分布不均匀的病虫,“ Z”字形取样则适于田边分布比较多的病虫。
三、植物病虫害调查的记载方法参看书中“玉米螟产卵及孵化情况调查记载表”四、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1.被害率:反映病虫为害的普遍程度有虫(有病)单位数被害率 = ————————————×100%调查单位总数2.虫口密度:表示单位面积内的虫口数量调查总虫数虫口密度 = —————————调查面积虫口密度也可用百株虫数表示:查得总活虫数百株虫数 = ——————————×10 0调查总株数3.病情指数:取样点的每个样本 , 按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 调查出各级样本数据 , 代入公式计算出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数值)病情指数 = ————————————————×100%调查总样本数×最高级代表数值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4. 损失率 = ————————————————————————×100% 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五、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消长都有它的规律,人们有目的地针对某种病虫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结合掌握的历史资料、天气预报等,对该病虫的发生趋势加以估计匡算,这一工作时开展防治,这一工作叫预报。
(一)病虫害预测预报种类1.按预测时间长短分: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2.按预测的内容分: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产量损失预测。
(二)病虫害预测的基本方法害虫的发生期预测方法主要有发育进度预测法、物候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
发生量预测方法主要有有效积温预测法、经验指标预测法。
病害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孢子捕捉预测法、病圃预测法、气象指标预测法和噬菌体预测法。
发育进度预测法又称历期预测法,所谓历期是指昆虫各虫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完成其发育所要求的天数。
这种预测法是通过对前一虫态田间发育进度,如化蛹率、羽化率、孵化率等的系统调查,当调查到其百分率达到始盛期(16%)、高峰期( 50%)、盛末期( 84%)的标准时,分别加上当时气温下各虫期的历期,即可推算后一虫期的发生时期。
例: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2007 年系统调查了稻田二化螟越冬代化蛹率, 4 月 16 日为 50%左右,即越冬代化蛹高峰日为 4 月 16 日,可继续求得越冬代成虫的发蛾高峰期:发蛾高峰期 =化蛹高峰期 +蛹期如当时气温下的蛹期为16 天,则越冬代发蛾高峰期为 5 月 2 日。
计算出发蛾高峰期,再测知产卵前期和卵期,则又可求得第一代卵孵高峰期。
卵孵高峰期 =发蛾高峰期 +产卵前期 +卵期如当时气温下产卵前期为 5 天,卵期为15 天,则第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为 5 月 22日。
依此类推,可继续测知二、三龄幼虫高峰期。
◆教学目标:1.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内容、取样方法及适用对象;2.学会植物病虫害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病虫害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 教法建议:在学生掌握病虫害调查、统计方法的基础上,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一次调查,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病虫害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 复习思考题:1.病虫害田间调查有哪些取样方法?2.怎样计算被害率和虫口密度?3.病虫预测的内容有哪些?4.历期预测法是怎样进行的?◆ 教学进程:教学进程表内容回顾、提问讲授布置思考题用时(分钟)2403◆ 复习思考题答案:1.答:病虫调查取样方法有:五点式、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和“ Z”字形取样。
五点式、单对角线式适用于田间分布均匀的病虫,而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适用于田间分布不均匀的病虫,“Z”字形取样则适用于田边分布比较多的病虫。
2.答:有虫(有病)单位数被害率 = ————————————×100%调查单位总数调查总虫数虫口密度 = —————————调查面积虫口密度也可用百株虫数表示:查得总活虫数百株虫数 = ——————————×100调查总株数3.答: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产量损失预测。
4.答:历期预测法是通过对前一虫态田间发育进度,如化蛹率、羽化率、孵化率等的系统调查,当调查到其百分率达到始盛期(16%)、高峰期( 50%)、盛末期( 84%)的标准时,分别加上当时气温下各虫期的历期,即可推算后一虫期的发生时期。
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进程:第9 次课第3章第二节学时:1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按节):第 3 章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概念1975 年我国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1986 年第二次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对“综合防治”的阐述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其基本点是: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运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几个观点1.经济的观点,讲究实际收入;2.协调的观点,讲究相辅相成;3.安全的观点,讲究长远生态效益;4.全局的观点,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三、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根据国家颁发的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及国内地区之间调运的种子、苗木及农产品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入和输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消灭其为害,这一整套工作称植物检疫,它是综合防治的前提。
植物检疫分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
对内检疫又称国内检疫,对外检疫又称国际检疫。
(二)农业防治法1.概念根据栽培管理的需要,结合农事操作,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以达到抑制和消灭病虫害的目的,称农业防治法。
2.特点是不伤害天敌,能控制多种病虫,作用时间长,经济、安全、有效。
它是综合防治的基础。
3.措施(1)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2)改进耕作制度;(3)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三)物理防治法1.概念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称物理防治法。
此法简单易行,经济安全。
2.措施①捕杀法;②诱杀法;③汰选法;④温度处理;⑤新技术应用。
(四)生物防治法1.概念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称为生物防治法。
2.特点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控制病虫作用比较持久,一般情况下,病虫不会产生抗性,因此,生物防治是病虫防治的发展方向。
3.措施: (1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
天敌昆虫有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
( 2)以菌治虫: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消灭害虫。
( 3)以菌治病:利用微生物分泌的某种特殊物质,抑制、溶化或杀伤某些生物,这种特殊物质称抗生素,能产生抗生素的菌类称为抗生菌。
抗生菌主要是放线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种类。
(五)化学防治法1.概念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2.优点:( 1)防治效果显著,收效快;(2)使用方便,受地区和季节性限制小;(3)可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4)防治对象广,几乎所有作物病虫均可用化学农药防治;(5)可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和长期保存。
3.缺点:( 1)病、虫、草产生抗药性;(2)化学防治成本上升;(3)破坏生态平衡;(4)污染环境。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综合防治的概念和目前生产上实施的各种防治方法的特点和具体措施。
2.掌握综合治理的原则。
3.学会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
◆ 教学重点和难点:目前生产上实施的各种防治方法的特点和具体措施。
◆ 教法建议: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综合防治?2.综合防治有哪些基本观点?3.病虫防治有哪五种防治方法?4.什么是农业防治法? 有何特点 ?5.什么是生物防治法? 有何优缺点?6.什么是化学防治法? 有何优缺点?◆ 教学进程:教学进程表内容回顾、提问讲授布置思考题用时(分钟)3402◆ 复习思考题答案:1.答: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其基本点是: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运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答:( 1)经济的观点,讲究实际收入;(2)协调的观点,讲究相辅相成;(3)安全的观点,讲究长远生态效益;( 4)全局的观点,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3.答:( 1)植物检疫;(2)农业防治法;(3)物理防治法;( 4)生物防治法;(5)化学防治法。
4.答:根据栽培管理的需要,结合农事操作,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以达到抑制和消灭病虫害的目的,称农业防治法。
特点是不伤害天敌,能控制多种病虫,作用时间长,经济、安全、有效。
它是综合防治的基础。
5.答: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称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的优点是: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控制病虫作用比较持久,一般情况下,病虫不会产生抗性。
6.答: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称为化学防治法;优点:( 1)防治效果显著,收效快;(2)使用方便,受地区和季节限制小;(3)可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4)防治对象广,几乎所有作物病虫均可用化学农药防治;(5)可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和长期保存。
缺点:( 1)病、虫、草产生抗药性;(2)化学防治成本上升;(3)破坏生态平衡;(4)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