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强剂与防冻剂的区别
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文档资料

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俗称蜜胺减水剂),化学
名称为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
该类减水剂实际上是一种阴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 性剂,具有无毒、高效的特点,特别适合高强、 超高强混凝土及以蒸养工艺成型的预制混凝土构 件。研究结果表明,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减水 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及磺化 程度有密切关系,而分子中的-S03基团是其具有 表面活性及许多其它重要性能的最主要原因,因 此提高树脂磺化度可显著增强其表面活性。
其生产原料来自煤焦油,为含单环、多环或杂环芳烃并 带有极性磺酸基团的聚合物电解质,相对分子质量在 1500—10000的范围内。 由于萘系减水剂(β—磺酸甲醛缩合物)生产工艺成熟、 原料供应稳定且产量大、性能优良稳定,故应用范围广。
萘系高效减水剂根据硫酸钠含量不同分为高浓型和低浓 型两种,高浓型硫酸钠含量一般在5%左右(以干粉计, 下同),而低浓型在20%左右。
3)含气量:混凝土拌合物中加入适量具有引 气功能的外加剂后,会引入微小的气泡,从而 使混凝土的含气量有所增加,而此指标就是对 混凝土中含气量作限制。一般混凝土中引入极 微小的气泡可以减小混凝土泌水,改善混凝土 拌合物的工作性;同时引入极微小的气泡还可 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因此,少量引入极 微小的气泡是有益的,一般地,此项指标宜在 2~5%之间。
2)泌水率比:是指掺用外加剂混凝土的泌 水量与不掺外加剂基准混凝土的泌水量的 比值。在混凝土中掺用某些外加剂后,对 混凝土泌水和骨料沉降有较大的影响。一 般缓凝剂使泌水率增大,引气剂、减水剂 使泌水率减小。如木质素磺酸钙减小泌水 率30%,有利于减少混凝土的离析,改善混 凝土的工作性,因此泌水率比越小越好。
(2)经时坍落度损失小,90 min内坍落度基本无损失;
混凝土外加剂

2.5 防冻剂 防冻剂是指能降低水泥混凝土拌
和物液相冰点,使混凝土在相应负温 下免受冻害,并在要求养护条件下到 达预期性能旳外加剂。常用旳外加剂 有:氯盐类;氯盐与阻锈剂类(亚硝 酸钠);无氯盐类等。
第十二节 特种混凝土 12.1 轻集料混凝土 以轻粗集料、轻细集料(或一般细集 料)、水泥和水配制而成旳,干表观密度 不不小于1950 ㎏/m3旳水泥混凝土为轻集 料混凝土。 轻集料混凝土根据其抗压强度可 分为:CL5.0、CL7.5、CL10、 CL15、 CL20、CL25、CL30、CL35、CL40、CL45和 CL50共11个强度等级。不同强度等级旳轻 集料混凝土应满足相应抗压强度要求。
12.2 水泥粉煤灰混凝土 水泥粉煤灰混凝土是指在水泥混凝土中掺
加粉煤灰组分旳混凝土。 12.2.1对粉煤灰旳品质指标技术要求
一般混凝土对粉煤灰旳品质指标要求有烧 失量、细度、SO3含量、需水量比等。按(G B1596—91)要求,用于混凝土中旳粉 煤灰分为 I、II、III三个等级,其相应旳技术 要求列于表 4-10。
混凝土相比,具有如下效果: ①在确保混凝土混合物和易性和水泥
用量不变旳条件下,可降低用水量,降低 水灰比,从而提升混凝土旳强度和耐久性。
②在保持混凝土强度(水灰比不变) 和坍落度不变旳条件下,可节省水泥用量。
③在保持水灰比与水泥用量不变旳条件 下,可大大提升混凝土混合物旳流动性, 从而以便施工。
(3)减水剂旳常用具种 ① 木质素系减水剂
防水剂和阻锈剂等。 (4)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旳外加剂。如引气剂、
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防水剂、碱骨料反应克制 剂、隔离剂、养护剂等。
早强剂

简介混凝土外加剂之一。
混凝土早强剂是指能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并且对后期强度无显著影响的外加剂。
早强剂的主要作用在于加速水泥水化速度,促进混凝上早期强度的发展;既具有早强功能,又具有一定减水增强功能的外加剂称为早强减水荆。
国外常将早强剂称作促凝剂,字面意思是指能够缩短水泥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外加剂,实际上也是早强剂。
不过按照BG8076—1997混凝土外加剂标准,要求早强剂和早强减水剂的凝结时间之差均为正负90min,即要求早强剂或早强减水剂对混凝土凝结时间不能有太大影响。
混凝土早强剂是外加剂发展历史中最早使用的外加剂品种之一。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先后开发除氯盐和硫酸盐以外的多种早强型外加剂,如亚硝酸盐,铬酸盐等,以及有机物早强剂,如三乙醇胺、甲酸钙、尿素等,并且在早强剂的基础上,生产应用多种复合型外加剂,如早强减水剂、早强防冻剂和早强型泵送剂等。
这些种类的早强型外加剂都已经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在改善混凝土性能。
提高施工效率和节约投资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常年冬期较长,需要掺加早强剂和早强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
华东、华南地区冬季气温降至10℃以下的施工中也常掺用早强剂和早强减水剂。
混凝土构件生产中为尽早张拉钢筋、加快模板周转和台座利用率,早强型的外加剂更是普遍应用。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使用的旱强剂和早强减水剂总量逾20万吨。
品种、性能及应用注意事项分类早强剂按照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盐类、有机物类、有机类和无机物复合的复合早强剂三类。
1)氯盐早强剂氯盐早强剂的组成主要包括氯化钙、氯化钠、氯化铝等。
合理掺加氯盐类早强剂,会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有利。
氯盐类早强剂是应用历史最长、应用效果最显著的早强剂品种。
不过氯盐类的早强剂只准在不配刚筋的素混凝土中掺加,对于钢筋混凝土,特别是颈应力钢筋混凝上,以及有金属预埋件的混凝土中,要慎重使用这类外加剂,限制Cl-含量的引入量,甚至要禁止使用。
混凝土添加剂种类及规格

混凝土添加剂种类及规格一、引言混凝土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或物理材料。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混凝土添加剂,其中包括水泥助剂、减水剂、增稠剂、防水剂、防冻剂、抗裂剂、引气剂、缓凝剂、早强剂等。
本文将对这些混凝土添加剂进行分类介绍,并详细阐述其规格和使用方法。
二、水泥助剂1. 水泥磨细剂水泥磨细剂是一种能够促进水泥磨细的混凝土添加剂。
其主要成分为聚羧酸盐,可以增加水泥的磨细度和强度,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常见的水泥磨细剂规格有S-105、S-106、S-107等。
2. 活性硅粉活性硅粉是一种非常细的硅酸盐粉末,能够增强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并且可以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
常见的活性硅粉规格有D-80、D-90、D-100等。
三、减水剂1. 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是能够显著降低混凝土水灰比的混凝土添加剂。
其主要成分为聚羧酸盐,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裂性。
常见的高效减水剂规格有PC-101、PC-201、PC-301等。
2. 中效减水剂中效减水剂是能够适度降低混凝土水灰比的混凝土添加剂。
其主要成分为聚羧酸盐和脂肪族醇,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裂性。
常见的中效减水剂规格有PC-401、PC-501、PC-601等。
3. 低效减水剂低效减水剂是能够略微降低混凝土水灰比的混凝土添加剂。
其主要成分为脂肪族醇和丙烯酸酯聚合物,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裂性。
常见的低效减水剂规格有PC-701、PC-801、PC-901等。
四、增稠剂1. 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是一种能够增稠混凝土的混凝土添加剂。
其主要成分为聚丙烯酰胺,能够增加混凝土的黏度和稠度,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裂性。
常见的聚丙烯酰胺规格有PA-101、PA-201、PA-301等。
2.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增稠剂,能够增加混凝土的黏度和稠度,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裂性。
常见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规格有HPMC 60、HPMC 65、HPMC 70等。
混凝土外加剂作用及种类

混凝土外加剂作用及种类混凝土的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掺入的能显著改善砼的性能的物质。
其掺量一般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
由于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它在工程中应用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少国家使用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已占混凝土总量的60%~90%,因此,外加剂逐渐成为混凝土占的第五种成分。
一、外加剂分类混凝土外加剂种类繁多,根据《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命名与定义》规定,混凝土外加剂按其主要功能分为四类:1.改善工作性的外加剂:减水性、泵送剂、引气剂2.调节凝结硬化时间的外加剂:缓凝剂、早强剂、速凝剂3.改善耐久性的外加剂:阻锈剂、防水剂、引气剂4.改善其它性能的外加剂:加气剂、着色剂、膨胀剂、防冻剂二、减水剂减水剂是指在砼坍落度基本相同条件下,加入能显著减少拌和用水量的外加剂。
(一)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减水剂为表面活性物质,其分子由亲水基团和憎水基团两个部分组成。
水泥加水拌和,水泥浆成絮凝结构,包裹一部分拌和水,降低了流动性。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其疏水基团定向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亲水基团指向水溶液,使水泥颗粒表面带有相同电荷,斥力作用使水泥颗粒分开,放出絮凝结构游离水,增加流动性;(2)亲水基吸附大量极性水分子,增加水泥颗粒表面溶剂化水膜厚度,起润滑作用,改善工作性;(3)减水剂降低表面张力,水泥颗粒更易湿润,使水化比较充分,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图水泥浆的絮凝结构和减水剂作用示意图(二) 减水剂的技术经济效果1.增大流动性。
在用水量及水灰比不变时,混凝土坍落度可增大100~200mm,且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2.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在保持流动性及水泥用量不变的条件下,可减少拌和用水量10%~15%,从而降低水灰比,使混凝土强度提高15%~20%。
3.节约水泥。
在保持流动性及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在减少拌和水量的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
4.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
(三)减水剂的种类按化学成分主要有木质素系、萘系、水溶性树脂类、糖蜜类和复合型减水剂等。
早强剂

早强剂混凝土早强剂是外加剂发展历史中最早使用的外加剂品种之一。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先后开发除氯盐和硫酸盐以外的多种早强型外加剂,如亚硝酸盐,铬酸盐等,以及有机物早强剂,如三乙醇胺、甲酸钙、尿素等,并且在早强剂的基础上,生产应用多种复合型外加剂,如早强减水剂、早强防冻剂和早强型泵送剂等。
这些种类的早强型外加剂都已经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在改善混凝土性能。
提高施工效率和节约投资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廊坊市科贸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安华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是同一董事会领导下研发、生产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及化工产品的科技型企业集团。
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电脑自动化生产设备,实行科学化管理、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组织生产,设有健全的质保体系和灵活的服务机制,公司曾荣获市科技进步奖、国家绿色建材推荐企业、中国绝热隔音材料协会会员单位、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
公司以科技为先导,以研发新优节能产品为己任,成功的推出了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聚合物粘结砂浆、抗裂砂浆、有机硅保温材料、玻化微珠保温材料及聚苯板(EPS)、挤塑板(XPS)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此产品经过了省科委鉴定,北京市政府联合节能论证、天津市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河北省建筑节能产品认定证书、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江西省、安徽省产品推广证书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省产品推广证书,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质量承保。
“研发新优精品,诚信快捷服务”是为我公司的经营宗旨。
在新世纪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公司积极进取、广交天下朋友;愿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共创辉煌云武1厂是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现代高科技环保企业.于2002年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科技工业园投资新建的工厂.经过北京环保专家考察和环评专家,学者,高级工程师等诸多人士的考核建成:云武保温拥有专业科研人才和优质销售人员.一流的售后服务,真诚期待新老客户的光临和指导.我们"云武"人员:本着为您拥有一个和谐,美丽,安全健康的家居环境而努力!企业的宗旨:以信誉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企业的标准:绿色健康,优质产品,一流服务,造福社会企业的方针:环境,利益,共同发展企业的产品:不是最好,但求更好!。
混凝土早强剂的定义

凝土早强剂的定义
凝土早强剂是指能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通常在冬季或紧急抢修时使用的外加剂。
这类外加剂不会对混凝土后期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早强剂的品种包括氯化钙、氯化钠、芒硝、石膏、水玻璃、铝酸钠、碳酸钠、碳酸钙、氟化钠、三乙醇胺等。
使用凝土早强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
同时,由于其具有速凝、早强等特点,在紧急抢修等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使用凝土早强剂也需要注意其影响,例如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收缩性能等。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掺量,并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
此外,不同种类的早强剂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和性能特点,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例如,无机盐类早强剂主要通过加速水泥水化速度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而有机胺类早强剂则通过减缓水泥水化速度来实现速凝效果。
总的来说,凝土早强剂是一种重要的外加剂,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使用时需要了解其作用机理和性能特点,并注意控制掺量和配合比等参数,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基本常识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基本常识根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SC3对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如下:《在混凝土、砂浆、净浆搅拌和学,拌合时或在额外增加的拌合操作中掺加等于或少于水泥重量5%,使混凝土的正常性能得以按要求改性的一种产品。
根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SC3对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如下:《在混凝土、砂浆、净浆搅拌和学,拌合时或在额外增加的拌合操作中掺加等于或少于水泥重量5%,使混凝土的正常性能得以按要求改性的一种产品。
定义强调了两点:第一、是掺量少于或等于水泥重量的5%,这就是说混凝土外加剂的掺量不得大于水泥重量的5%。
根椐这一定义,其它掺量大于水泥重量5%的矿物掺合料不可以和外加剂混凝土为一谈。
另外两点还须说明,一是膨胀剂和防冻剂的掺量虽然大于水泥重量的5%,但作为特殊情况已被列入GB8076—87外加剂分类范畴。
二是根椐我国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规定,用矿物掺合料代替部分水泥用量计算,外加剂的掺量应按胶结材料的总体用量计算。
第二、使混凝土的正常性能得以按要求改性的一种产品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正常的混凝土性能为什么要改性?结论只有一个,常态的混凝土性能,不一定能满足设计或施工技术要求,这就需要或依靠外加剂对混凝土的改性。
比如一条马路需要在浇筑后24小时通车,普通混凝土性能是无法满足的,但通过缓凝剂的掺入却掺入却完全可以使其实现。
再比如,原来使用的一个C30的配合比每m3 混凝土水泥用量为400kg、用水量为200kg、水灰比为0.5、塌落度100mm,现在加入高效减水剂0.6%,在保持水灰比0.5和塌落度100mm 的同等技术条件下,用水量降为160kg,水泥用量降为320kg,每m3 混凝土可节约水泥80kg,且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水化热指数。
通过对定义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应该掌握一个要点,混凝混凝土外加剂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它的掺入可以按要求改变混凝土正常性能,这种改性包括了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强剂加速混凝土的终凝时间,对混凝土强度无明显提高混凝土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防冻剂是在零点一下能够继续凝结硬化能够增加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防冻剂的原理及使用
摘要:结合工作实际,对混凝土的冻害过程作了介绍,阐述了综合蓄热法的防冻机理,提出了防冻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对有效防止混凝土受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混凝土,冻害,综合蓄热法
当环境温度降到0 ℃左右时,混凝土施工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这是施工界的常识。
如何针对冻害原因制订施工措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下面试结合具体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提出几点看法。
混凝土的冬施措施有很多,华北地区常用的是综合蓄热法,下面结合冻害原因重点探讨一下综合蓄热法的防冻机理。
1抗冻临界强度
1. 1 在冬季施工时,当混凝土强度达到某一界限值时,由于结构已初步形成,具备了抵抗冻胀破坏的能力,混凝土再受冻亦不会被冻坏,这一强度称做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
抗冻临界强度的提出是混凝土冬季施工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制订混凝土冬施措施的重要依据。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关键就是要使混凝土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1. 2 大量试验和实践表明,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与水泥品种、水灰比、降温速率等多种因素有关,且素混凝土和掺防冻剂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亦不相同,其值可按规范确定。
一般说来,掺防冻剂后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略低一些(相对空白) ,这是因为混凝土掺防冻剂后其含水量减小、冰晶变的较为分散软弱且减弱了冻胀效果的缘故。
2防冻剂的防冻原理
防冻剂是根据混凝土冻害机理,结合抗冻临界强度、最优成冰率、冰晶形态转化等理论,并总结长期冬季施工实践研制的,一般由四种成分组成,其作用分述如下:
2. 1早强成分
强度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在混凝土终凝初期应避免施工荷载对楼板产生较大的振动。
主要作用是加速混凝土的凝结硬化,使之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在达到临界强度以后,能加快混凝土硬化速度,克服负温、低温造成的强度增长缓慢现象。
2. 2引气成分
在混凝土体内引入微米级的细小气泡(有益气泡) ,其作用:
1) 切割、封闭混凝土内的连通孔道(有害孔道) ,减轻冻胀时的裂纹扩展;
2) 引入的大量气泡起到膨胀“缓冲器”的作用,吸收冰晶膨胀应力,减轻冻害。
在混凝土内引入气体3. 5 % ,可消化6. 6 %的体积膨胀,在成龄阶段,可起到提高抗冻融能力、改善耐久性的作用。
2. 3减水成分
其作用:1) 减少拌合水,从而减少游离水总量,从根本上减少可冻冰的含量(但亦应保持一定含冰率) ,消除冻胀内因;2) 通过减水成分的分散作用,释放包裹水,消除劣质水泡,使粗大冰晶转化为细小冰晶,优化水泥水化环境,减轻胀冻压力。
2. 4防冻成分
多为一些有降低冰点作用的无机盐,作用可概括如下:掺防冻组份(以NaNO2 ,掺2 %为例) 的水溶液冰点约为- 1. 5 ℃,当温度降到- 1. 5 ℃时,孔隙内临近受冻侧的游离水开始结冰,冰体内无机盐部分析出,剩余游离水中盐的浓度变大(冰点进一步降低) ;当温度继续下降(如降到- 5 ℃) ,又有临近受冻侧游离水部分结冰,剩余游离水浓度继续增大..,持续这一过程,直到亚硝
酸钠最低共溶点出现,孔内全部游离水结成冰。
由此可见,防冻成分的作用是在连续降温过程中保持混凝土体内始终有一定的液相水存在(过冷水) ,使水泥水化能持续进行(尽管此时水化速度已较常温大为减慢) 。
由此可见:防冻剂的防冻机理是综合性的,是多种效果的综合体现。
世界上并不存在某种一掺就灵的防冻剂,“防冻”只是最终的效果,它是通过早强、引气、减水、防冻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实现的。
而且防冻剂的使用效果与工程的施工情况也有关系,所以说混凝土的冬季施工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
3防冻剂的正确使用
3. 1正确理解“使用温度”
任何一种符合标准的防冻剂产品,都有一个明确的“使用温度”(如- 15 ℃、- 20 ℃) ,说使用温度就是“允许混凝土施工的温度”并不错误,但应着重与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联系起来理解,即在环境温度降到外加剂“使用温度”前,混凝土必须达到抗冻临界强度,这样混凝土才是安全的,否则混凝土有可能被冻坏。
混凝土的使用温度越低,说明该防冻剂的防冻效果越好,混凝土越有更多的时间(含负温区) 来增长强度,从而达到抗冻临界强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目前国内生产的混凝土防冻剂的使用温度多在- 10 ℃~- 15 ℃之间(可适用于日最低- 15 ℃~- 20 ℃的情况) ,温度再
气体3. 5 % ,可消化6. 6 %的体积膨胀,在成龄阶段,可起到提高抗冻融能力、改善耐久性的作用。
2. 3减水成分
其作用:1) 减少拌合水,从而减少游离水总量,从根本上减少可冻冰的含量(但亦应保持一定含冰率) ,消除冻胀内因;2) 通过减水成分的分散作用,释放包裹水,消除劣质水泡,使粗大冰晶转化为细小冰晶,优化水泥水化环境,减轻胀冻压力。
2. 4防冻成分
多为一些有降低冰点作用的无机盐,作用可概括如下:掺防冻组份(以NaNO2 ,掺2 %为例) 的水溶液冰点约为- 1. 5 ℃,当温度降到- 1. 5 ℃时,孔隙内临近受冻侧的游离水开始结冰,冰体内无机盐部分析出,剩余游离水中盐的浓度变大(冰点进一步降低) ;当温度继续下降(如降到- 5 ℃) ,又有临近受冻侧游离水部分结冰,剩余游离水浓度继续增大..,持续这一过程,直到亚硝
酸钠最低共溶点出现,孔内全部游离水结成冰。
由此可见,防冻成分的作用是在连续降温过程中保持混凝土体内始终有一定的液相水存在(过冷水) ,使水泥水化能持续进行(尽管此时水化速度已较常温大为减慢) 。
由此可见:防冻剂的防冻机理是综合性的,是多种效果的综合体现。
世界上并不存在某种一掺就灵的防冻剂,“防冻”只是最终的效果,它是通过早强、引气、减水、防冻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实现的。
而且防冻剂的使用效果与工程的施工情况也有关系,所以说混凝土的冬季施工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
3防冻剂的正确使用
3. 1正确理解“使用温度”
任何一种符合标准的防冻剂产品,都有一个明确的“使用温度”(如- 15 ℃、- 20 ℃) ,说使用温度就是“允许混凝土施工的温度”并不错误,但应着重与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联系起来理解,即在环境温度降到外加剂“使用温度”前,混凝土必须达到抗冻临界强度,这样混凝土才是安全的,否则混凝土有可能被冻坏。
混凝土的使用温度越低,说明该防冻剂的防冻效果越好,混凝土越有更多的时间(含负温区) 来增长强度,从而达到抗冻临界强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目前国内生产的混凝土防冻剂的使用温度多在- 10 ℃~- 15 ℃之间(可适用于日最低- 15 ℃~- 20 ℃的情况) ,温度
再低,防冻剂配方设计难度越大,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从这个角度讲,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非得要求防冻剂的使用温度一定低于施工时的最低环境温度,关键是必须在温度降到防冻剂使用温度前就使混凝土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 2采取覆盖保温措施
综合蓄热法的基本做法是覆盖加掺防冻剂,必要时对水和砂石料进行加热。
覆盖的作用是使水泥水化热量和原材料加热热量留在混凝土内部的时间长一些,尽量延长水泥正温水化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
保温做得越好,混凝土降到外加剂“使用温度”的时间越长,越有时间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为达到这个效果,覆盖材料的种类和厚度应结合外加剂的使用温度、抗冻临界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通过热工计算确定。
3. 3搞好施工组织
防冻剂的使用效果必须通过良好的搅拌、振捣来实现,搅拌延长30 min 是为了使外加剂更充分的混合,外加剂搅拌不匀甚至会引发事故。
再者防冻剂有一个最佳搅拌时间和最佳振捣时间问题,过度会使其中的引气量减小,不足又会使其中的气泡分布不均甚至产生粗大劣质气泡,这些都会对防冻不利。
此外,最大限度缩短运送距离,搅拌站搭设保温棚,输送管外裹保温套,架子车覆盖保温被,工序衔接紧凑等措施都是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延长正温养护时间,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 4热工计算
热工计算主要参照湖南大学吴震东提出的“吴震东公式”进行,它有多方面的用途,在华北地区主要用来做验证性计算。
要点是:
1) 根据原材料和环境温度计算混凝土的入模温度,T ;
2) 计算混凝土由此温度降至防冻剂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h ;
3) 根据成熟度公式计算在上述养护时间内混凝土能达到的强度,MPa ;
4) 比较该强度是否大于抗冻临界强度,确定冬施方案是否可行;
5) 施工时留置同条件试块,在环境温度降至防冻剂使用温度的前1 d 检验其实际强度,看是否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 5掌握防冻剂掺量
有人将说明书上的掺量视为基准掺量,施工时根据实际温度上下调整,这种做法是冒险的。
一般地,比较正规的防冻剂产品在配方设计时掺量与使用温度都是一一对应的,不存在调整问题。
防冻剂的多数组份都有最优掺量问题,适用范围十分狭窄,掺量与功效并非线性关系。
比如将3 %掺为4 %,各组份将都增加33 %,很可能造成因含气量增加导致强度下降(约5 %~10 %) ;因Na2SO4 、NaNO3 增加致使碱含量增高而对耐久性不利。
若由3 %变成2 % ,则功效肯定不是减少33 %的问题,而是更多。
不仅防冻剂,其他外加剂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