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典例剖析+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典例剖析+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典例剖析+强化训练+答案解析)【典型例题剖析指导】(2020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如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试题情景:试题以玄武岩台地示意图为背景材料,从地质原因、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考查运用内、外力因素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图中的台地、平顶山、尖顶山海拔的高低及分布特点及河流发育。

综合思维: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是侵蚀与堆积。

思路引导: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

(1)材料分析:材料提及“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说明该地在形成之初,地形平坦。

“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现在该地地势起伏较大。

“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形成越早的玄武岩被侵蚀时间越长,海拔越高。

(2)图表分析: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第(1)题,答题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确定设问方向:流水侵蚀对相对平缓的玄武岩台地造成的影响;二是运用流水侵蚀作用的相关知识对图文信息进行解读:平缓的台地在流水侵蚀作用下,会变得破碎、起伏加大,形成沟谷、山地等,台地面积萎缩。

第(2)题,解答的关键是审“设问”。

设问中“根据侵蚀程度”可解读为:玄武岩形成时间不同,受侵蚀程度也不同;形成时间越早,侵蚀程度越大,地表起伏越大(平面越小)。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5章 第3讲 课时31 喀斯特地貌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5章 第3讲 课时31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第一部分第五章 第3讲课时31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基本概念喀斯特地貌、溶沟、落水洞、漏斗、天生桥、坡立谷、干谷、石林基本原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概念解读流水溶蚀作用和流水淀积作用①流水溶蚀作用:流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易溶的、有裂隙的岩石进行溶解、淋滤、冲刷。

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主要由碳酸钙构成,碳酸钙会与水体中的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而碳酸氢钙能够溶解在水中,被流水带走。

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的缝隙不断被溶蚀扩大,再加上侵蚀、剥蚀和生物等作用,最后就形成了溶蚀型地貌。

②流水淀积作用:碳酸氢钙不稳定,会分解为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使碳酸钙重新发生堆积。

流水淀积作用是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形成的主要原因。

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岩石成分易溶——可溶性强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水CO 2、有机酸、无机酸——溶蚀力强降水多、坡度大、空隙联通性强——流动性强气候温暖湿润——溶蚀作用强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及其常见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溶沟、石芽、石林溶沟: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石芽: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有些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数十米,称为石林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石芽石林溶沟溶沟、石芽、石林中间突出发育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峰丛峰林基座相连基座不相连孤峰进一步溶蚀进一步溶蚀峰丛、峰林、孤峰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落水洞溶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漏斗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形成漏斗(天坑)(岩溶盆地或平原)天生桥坡立谷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天生桥和坡立谷干谷石林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n工程建设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FAST望远镜正好利用盆地和地下河,大大地减少了工程量n农业地表崎岖,土壤贫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农业生产n人和生物溶洞为洞穴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甚至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n 灾害地质灾害和水旱灾害多发 土层浅薄,基岩裸露,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严重真题研析(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四章地貌-核心知识全归纳》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四章地貌-核心知识全归纳》

第四章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

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误区:不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作用不同①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的; ②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喀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原因)①在温暖浅海环境下接受沉积,形成石灰岩(沉积岩) ②经地壳运动发生隆起抬升(地壳上升)③再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喀斯特地上景观(地上景观:峰林、峰丛) ④石灰岩在流水及CO 2的作用下,溶解形成喀斯特地下景观(地下景观:钟乳石、溶洞、暗河)概念: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1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

具体如下表:2、河流发育的不同时段3(一)凹岸与凸岸(理解性记忆)(1)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PPT课件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PPT课件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1、地表崎岖,影响交通,道路修建成本高、 难度大。 2、水土易流失,土层薄,土壤贫瘠,岩石 渗水性强,地表缺水,土壤持水性差,影响 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喀斯特地貌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地壳表层的岩石有一部
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
不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 等。一定条件下,这类岩石 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
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
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
称为喀斯特地貌。
拓展延伸
坝子指云贵高原 上的局部平原,主要 分布于山间盆地、河 谷沿岸和山麓地带。
3、暗河水可用于供水、灌溉,在落差大的 地方可建地下水电站。 4、喀斯特地貌形成独特自然景观,利于发 展旅游业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1、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 和湿润;地貌是天坑,呈 盆地状,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生产生活 有什么影响?
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据此回答1~2题。
A 1.“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0喀斯特地貌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0喀斯特地貌
七百弄石灰岩广布,多垂直裂隙(节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 水丰富;地势起伏较大,流水汇聚地势低洼地区,冲刷侵蚀垂直裂隙,裂隙 逐渐加宽加深;受侵蚀弱的部位形成峰丛,受侵蚀强烈的部位形成洼地。 (1)说明七百弄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8分)
洼底常见一组组人为开发的同心圆梯田,当地人称为“龙卷地”。此地区是 生态环境特别脆弱、人类生存最艰难的地区之一。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各级政府带领农民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道路。“七百弄鸡”“七百弄山羊” 是当地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畜禽品种。图甲为七百弄峰丛洼地形成过 程示意图,图乙为七百弄位置示意图及“龙卷地”景观图。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宁夏
北京 ★ 天津
河北
山西
山东
辽宁
西藏
全国所有省区都有分布,云 南、贵州、广西最为典型, 分布最广泛。
陕西 河南
江苏
四川
湖北
安徽
上海
云南
贵州 湖南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西 广东
海南
1、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成因
岩溶地貌: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 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 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从地形角度,说明安顺市发展种植业存在“ 先 天性缺陷”的原因。(6分)
山地为主,耕地面积狭小; 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水源缺乏。
4、人类活动与喀斯特地貌
交通
4、人类活动与喀斯特地貌
常常形成独特的地质景观
旅游
峰丛洼地是指经较纯的石灰岩形成的、由山体基部相连的圆锥状山峰和封 闭的浑圆形溶蚀洼地组合而成的地貌类型。七百弄乡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 高原南缘,多断裂构造发育,全乡海拔在800m以上的峰丛有5000多座,洼 地有1 326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是当 地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七百弄乡年均温为18~22℃,年降水量为l2001700 mm,降水多集中在4-9月。图甲为七百弄峰丛洼地形成过程示意图。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质现象之一,拥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重要的地质价值。

在高考中,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本文将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考生提供一份全面的知识总结。

一、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源于地下溶蚀作用。

当地下水渗入岩石中时,会与岩石中的溶解性矿物质发生反应,溶解掉部分岩石,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1. 洞穴: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洞穴的形成。

这些洞穴有不同的形状和规模,其中一些洞穴内部因为溶洞的渗水和落水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独特的地质景观。

2. 断崖:喀斯特地貌的地表特征之一是断崖。

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造成地表塌陷,形成了峭立的岩石崖壁,给人以视触双感。

3. 江河地貌: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难以形成地表流动,水通过地下洞穴或裂隙断层流动,形成了堰塞湖、地下河等江河地貌。

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世界的喀斯特地区,如中国的桂林、贵州黔南等地,马来西亚的林梦岛、巴里望岛,以及斯洛文尼亚的普雷德约、巴尔顿等地。

四、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的关系1.旅游资源:由于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

这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人类活动:然而,喀斯特地形的不稳定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地理条件相对闭塞,部分喀斯特区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交通、水资源、农业等方面存在难题。

3.环境保护:喀斯特地貌是生态脆弱区域,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建设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好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而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和高考备考都是至关重要的。

高考地理中的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中的喀斯特地貌

岩溶作用是流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易溶的、有裂隙的岩石进行溶解、淋滤、冲刷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独特的岩溶地貌景观的地质作用过程。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其名称来源于亚得里亚海附近的喀斯特石灰岩高原。

我国西南的广大地区都发育有岩溶地貌,其中又以广西桂林最为典型。

一、定义与表现水流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岩溶地貌。

自然界岩溶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中。

岩溶作用不仅发生在地表,而且更多的是在地下。

主要岩溶地貌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二、形成条件三、形成过程1、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2、地下单层喀斯特溶洞的形成过程:溶洞形成过程三个阶段可分为溶蚀阶段、扩大阶段、稳定阶段。

(1)溶蚀阶段:这是溶洞形成的起始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地下水中溶解了一些含有碳酸盐的岩石,通常是石灰岩、石膏或大理石。

这些岩石含有钙和碳酸盐,使得地下水具有溶蚀作用。

地下水中的碳酸盐溶解在岩石中,逐渐形成微小的孔洞和裂缝。

这些微小的溶蚀特征是溶洞形成的基础。

(2)扩大阶段:一旦形成了一些微小的孔洞和裂缝,地下水会通过流动不断地将溶解了的岩石物质带走,从而扩大这些孔洞。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的尺寸会逐渐增大。

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解作用会不断加速孔洞的扩大,有时还会形成地下河流、地下瀑布等地下水动态景观。

(3)稳定阶段:在扩大阶段后,溶洞的形态逐渐趋于稳定。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会逐渐减缓,但并不会完全停止。

在这个阶段,溶洞内的特征如钟乳石、石笋、石柱等会继续形成,这些是由于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沉积在洞壁和洞底上。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概述:高考中,地理科目中的自然地理部分通常会涉及到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地貌类型,其形成于含有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的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汇总高考中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内容。

1.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喀斯特地貌是指在溶蚀性岩石地区由于溶蚀、沉积和风化等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地表石灰岩溶蚀、岩溶地表下掏空、岩溶塌陷、断裂沉降和喀斯特植物等。

其中,干流式喀斯特地貌和湿地式喀斯特地貌是两种常见类型。

2.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岩溶溶蚀、地下水蚀溶、地表沉降和地下溶洞等过程。

首先,雨水和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盐,使其变得容易溶解。

随后,溶蚀作用逐渐形成地表的不规则坑穴、喀斯特塌陷和裂洞等地貌特征。

最后,地下水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下岩溶系统,包括众多的溶洞和地下河流等。

3.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喀斯特地貌可以根据地表形态和地貌发育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地表形态,可以分为喀斯特凹地、喀斯特盆地和喀斯特丘陵等;根据地貌发育程度,可以分为初级喀斯特地貌、中级喀斯特地貌和成熟喀斯特地貌等。

4.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岩溶地区,包括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喀斯特地貌也广泛分布于多个大陆,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地貌。

5. 喀斯特地貌的经济意义:喀斯特地貌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溶洞和地下河流,为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供应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源也是独特的饮水来源,提供了清澈纯净的水质。

同时,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特点还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观。

结论: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对于高考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

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

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

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形成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

试分析原因(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

而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常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4)因为横断山地区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滑坡,崩塌多发,所以更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堡(下图)位于土耳其西南部山区,处远近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此地不仅有天然温泉,更有好似棉花一样的山丘。

棉花堡的温泉中含有石灰质,经过校长时间形成了一片片阶梯状的石灰质钙化堤。

棉花堡知名度高,当地温泉旅馆众多。

由于免费开放使用,棉花堡钙化堤不断变窄。

随着温泉水量不断减少,棉花堡的钙化堤部分变“黄”。

对此土耳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棉花堡钙化堤基本恢复。

(1)推测棉花堡钙化堤的形成过程。

(2)分别说出棉花堡钙化堤变色、变窄的原因。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土耳其政府为保护棉花堡可能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1)石灰质受雨水溶蚀渗入地下,经过循环后随温泉涌出,涌出的温泉顺山坡流淌时,石灰质沿途沉积,长期积累便形成一片片阶梯状的石灰质钙化堤(2)全球变暖,降水减少;旅游酒店大量引水,导致水白净能力下降;游客众多,排放的废弃物多,导致污染严重,致使钙化堤变色。

钙化堤由石灰岩组成,受流水长期作用,硬度较小;游客众多,人流量大,导致钙化堤变窄(3)限制游客数量及在棉花堡的游览范围与活动(如需赤脚、不准游泳);约束温泉旅馆的开发;建设人T石灰阶地;调节和补充温泉水量(答对三点即可)典型例题三:(11分)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材料二某地区域图和气温降水图(1)据材料二,说明图17地区的地形特征。

(3分)(2)图18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说明该气候的成因。

(2分)(3)据材料分析,图示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2分)(4)图示地区为湿润区,但当地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俗语,请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此俗语。

(4分)参考答案:(1)以高原为主(1分)地势西北高东部低(1分),多山间盆地(或峰林)(1分)(2)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分)(3)高温多雨的天气和以碳酸岩为主的地层结构(2分)(4)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暗河(1分),地表水大量下渗,地下水丰富(1分),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地表水蒸发量较大(1分),工农业用水量较大,地表水相对不足(1分),因此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只说。

典型例题四:(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环绕省会贵阳,以山地、高原为主,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丰富,拥有世界上同纬度仅有的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地貌。

近年来,黔南州在突出的区域优势和战略地位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迎接产业转移。

下图示意黔南州交通位置。

(1)分析喀斯特地貌广布对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4分)(2)说明黔南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4分)(3)简述黔南州承接产业转移应该采取的措施。

(4分)参考答案:(1)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质条件差,不利于工程建设;土层薄,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造成地表水短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2)国家大通道交会处,有便捷的交通线与东部沿海及中西部地区相连;环绕贵阳、深入黔中,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多样;劳动力充足。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3)加强区域内交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园区,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劳动力技能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典型例题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为了揭开其神秘面纱,中外科考队于2010年10月15日开始对它进行科考活动。

A某区域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图B乐业地区气温、降水量图(1)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由图A可知我国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较高的省区是云南和_________。

调查发现地下河为天坑“之母”,天坑主要是地下水对_________(岩石名称)的溶蚀作用造成的。

(4分)(2)图B为乐业地区的各月平均降水量与气温图,请判断其气候类型:。

(2分)(3)请根据图B,你认为科考队对天坑底部地下暗河进行考察的时机选择并予以说明。

(2分)(4)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从农业区位条件看,图示喀斯特地貌地区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参考答案:(12分)(1)广西(或贵州)(2分)石灰岩(2分)(2)亚热带季风气候(2分)(3)春夏比较合适。

因为10月份以后降水较少,地下河流补给也较少,河流流量少,河水较浅,流速较慢,适合考察。

(2分)(4)土层薄、肥力低;多山地、丘陵,地表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岩层渗水性强,水分不易存储。

(答对其中两点得4分)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

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

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

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

下左图桌山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桌山景观。

(1)描述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

(2)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常发育有峰丛、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达1500毫米,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分析其气候原因。

(3)夏季是开普敦欣赏和拍摄“上帝桌布”的最佳季节,分析其原因。

(4)“上帝的桌布”通常只环绕在桌山顶上,受山坡气流的影响,不会蔓延到山下,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

(2)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大,(开普敦西临海面,)但风力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发育。

(3)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云雾,较弱的风力(和高空下沉)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在山顶;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光线好。

(4)桌山四周陡峭,在迎风一侧受陡崖阻碍,气流迅速上升,形成云雾并扩散到山顶(云团不易下沉);背风一侧沿陡峭山坡下沉的云团快速升温,云滴蒸发,云团易消散。

典型例题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黔桂喀斯特山区包括贵州中南部和广西中西部,土地石漠化严重。

下图示意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的变化。

统计表明,海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

(2)说明土地石漠化对黔桂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海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的主要原因。

(4)有人认为未来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该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地表崎岖,成土速度慢,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岩石大面积裸露。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2)可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地表水不易储存,加剧了人畜饮水的困难程度;旱涝灾害频发。

(3)特征: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变化呈单峰曲线,海拔400—600m处达到最大值;森林植被的NDVI值较其他植被类型高。

原因:海拔高,气温较低,植被种类较少,植被生长速度较慢;海拔高,土层薄,土壤肥力低,植被生长营养不足;海拔高,光照强,风速大,蒸发及植物蒸腾作用强烈,植被难以生存。

(4)低海拔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林地多转变为建筑用地和耕地,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石漠化问题更突出;低海拔地区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均比较好,利于植被覆盖度增大。

11/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