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兼属形容词的语义条件
名词变形容词的一般规则归纳

名词变形容词的一般规则归纳名词变形容词的一般规则归纳英语中,有时在名词之前或末尾加上不同的前缀或后缀就可以变为形容词。
如:sleep(睡觉)→asleep(睡着的)→sleepy(瞌睡的,困乏的),help(帮助)→helpful(有帮助的)等。
本文拟就名词变形容词的一般规则归纳如下:一、名词加-y构成形容词。
如:rain(雨水)→rainy(多雨的)wind(风)→windy(多风的,风大的)cloud(云)→cloudy(多云的,阴天的)snow(雪)→snowy(多雪的)sun(太阳)→sunny(多阳光的,明朗的)特别提醒:别忘了双写nluck(运气)→lucky(幸运的)noise(嘈杂声)→noisy(嘈杂的,喧闹的)特别提醒:别忘了去掉ehealth(健康)→healthy(健康的)二、名词加-ful构成形容词,表示肯定。
如:use(使用)→useful(有用的,有益的)help(帮助)→helpful(有帮助的,有益的)harm(伤害,损害)→harmful(有害的)forget(忘记)→forgetful(健忘的)beauty(美丽)→beautiful(美丽的`)特别提醒:别忘了把-y变成-i,再加-fulcare(关心,小心)→careful(小心的,仔细的)pain(疼痛)→painful(疼痛的)wonder(惊奇,感到奇怪)→wonderful(极好的)color(颜色)→colorful(彩色的;色彩艳丽的)thank(感谢)→thankful(感激的,欣赏的)三、名词加-less构成形容词,表示否定。
如:use(用处)→useless(无用的)care(关心,小心)→careless(粗心的)harm(伤害,损害)→harmless(无害的)help(帮助)→helpless(无能的,无用的)四、名词加-ly构成形容词。
如:friend(朋友)→friendly(友好的)love(爱)→lovely(可爱的)month(月份)→monthly(每月的)live(生活,居住)→lively(充满生气的)day(天)→daily(每日的)五、在有些国名后加上-ese构成形容词,表示“……国的”。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谢晖,贺祝琳(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摘要】现代汉语词的兼类和活用是词类转变表现出的一对特殊的语法现象,从二者的联系中,我们认识到语言的渐变性原则,今天的兼类就是昨天的活用;从二者的区别中,我们应该寻找更科学的界定原则,准确划分其范围。
本文在综述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从概念的产生到今颇有影响的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界定词的兼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划分其种类,阐述其与词的活用之区别与联系,目的在于能正确理解并准确区分、判断这两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保证现代汉语的规范性。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词的活用;界定原则【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示码】J 【文章编号】09-170一、引言汉语和屈折语不同,由于缺乏明显的形态变化和形态标记,所以从《马氏文通》引入西方语法来研究汉语语法起,虽历经百余年,词类的划分和使用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特别是在词的转类使用(兼类和活用)问题上,虽百家争鸣,各有创见,但终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在一些教科书或研学者中因各种原因,对此问题依旧是因循守旧,认识混乱。
本文试就词的兼类问题综述各家观点,条分缕析,提出界定词的兼类的原则,能正确理解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这两种语言现象,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词的转类使用问题打下基础。
二、兼类的界定(一)观点回顾《马氏文通》首先提出“词类通假”、“兼类”说,由于其主张“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
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以“以义定类”、“类随义转”为出发点,全然没有考虑到汉语特有的词的多能性,所以马氏所说的通假、兼类,实际上没有真正解决词类划分和使用的矛盾,最终走入“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死胡同。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主张“把词类跟句子成分的关系固定下来”,根据词在句中出现的位置来划分词类,词可以跨类,有时甚至跨度极大,类别的判定只能是“依句辨品”,“离句无品”,依旧难以逾越“字无定类”的悖论,甚至险些将汉语引入无词类的危险境地。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

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摘要:1.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的定义和作用2.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的常见类型和例子3.如何运用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以增强语言表达4.注意事项和避免错误正文:在英语中,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Noun-Adjective)是一种常见的词语搭配方式,它由两个名词通过连字符连接而成,用以修饰另一个名词。
这种结构在英语中十分常见,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例如,"bookworm"(书虫)和"computer geek"(电脑迷)等。
1.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的定义和作用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指的是将两个名词通过连字符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词,这个词具有形容词的功能,用以修饰名词。
这种结构在英语中扮演着形容词的角色,对所修饰的名词进行限定或描述。
2.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的常见类型和例子- 表示职业或身份:如"accountant"(会计)、"engineer"(工程师)- 表示特征或品质:如"lazy"(懒的)、"shy"(害羞的)- 表示爱好或兴趣:如"reading"(阅读的)、"sports"(运动的)- 表示状态或情况:如"freezing"(冷冻的)、"sleepy"(困倦的)3.如何运用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以增强语言表达在使用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名词:确保两个连接的名词在意义上相关,并能形成一个具有描述性的新词- 保持简洁:避免使用过多的连字符连接名词,以免使句子显得冗长- 注意语法:确保连接的名词在语法上正确,例如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和格位4.注意事项和避免错误-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生僻的名词,以免造成理解困难- 避免连接两个意思相近的名词,以免造成表达模糊- 注意连字符的使用位置,确保连接的两个名词之间有适当的间距总之,名词连字符名词构成形容词是一种在英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巧妙地运用这种结构,我们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和具有描述性。
名词与形容词的转换规则

名词与形容词的转换规则
名词和形容词之间的转换规则主要取决于词的含义和上下文。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词在某种程度上描述了事物或状态,并且传达出一种性质或特征,那么它通常可以被视为一个形容词。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名词到形容词的转换规则:
1. 描述性名词转为形容词:一些名词因其用途、材料或来源等而被用作形容词。
例如:“一把椅子”中的“椅子”就是名词,但在表达感觉或情感的语境中,“舒适的椅子”就变成了形容词。
2. 抽象名词具体化:某些抽象名词可以转化为具体的形容词。
比如,“好的主意”是一个抽象概念,但如果你想表达“非常好的主意”,那么你就把它转化为了具体的形容词。
3. 程度修饰: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程度副词(如"非常","相当","极其")来将名词转变为形容词。
例如,"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直接通过增加程度副词变为"非常良好的教育环境"。
4. 结合上下文:有时候,特定的名词可能需要根据其上下文来确定是否转换为形容词。
如在一些情境下,“经济”通常被用作名词,而在其他情况下,“经济的”一词则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
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转换规则,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
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和确定特定词汇的使用方式需要考虑到语境和其他因素。
词的兼类现象

词的兼类现象展开全文(一)兼类的含义从理论上说,词类是可以区分清楚的,但实际上,只有典型的形式可以区分清楚,总有一些词语是处于两类词的中间地带的,在语法、语义上,既像甲类,又像乙类,这就是所谓“兼类”或者“跨类”现象。
所谓兼类,指的是有些词在不同的环境里经常具有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二)兼类的种类汉语词类中,具有兼类现象的词类通常有以下几种。
名兼动:指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动词和名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报告]一份报告写报告报告写得好——名词向上级报告报告报告一件事报告了这件事——动词同类的还有:领导、声明、证明、说明、工作、变化。
动兼形: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可怜]可怜可怜他只可怜他一个人——动词可怜的孩子他真可怜——形容词同类的还有:饿、挤、直、坚定、便宜、壮大、明白。
名兼形: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形容词和名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困难]有困难困难很多一些困难克服困难——名词很困难太困难困难时期生活困难——形容词属于这类的还有:科学、标准、光明、理想、实际、秘密。
、(三)兼类的条件对于词的兼类,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态度。
1.承认兼类的存在:兼类,是用离散的标准划分连续的实体的结果。
2.用一个合理的标准划分词类,所得到的词类应该是大致明确的,也就是说,兼类不能太多,否则这个标准就是有问题的或者是无效的。
3.属于兼类的词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1)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种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
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活用”不能列为兼类:① 老栓,你运气,就是运气了你。
② 既然大家都喝白干,我也白干一下。
其中的“运气”、“白干”不是兼类,而只是一种临时活用。
(2)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语法表现有差异,但意义上仍然有联系。
否则,就只能是同音词。
如下例中的“白”和“怪”分别都是同音词,不是兼类词:白布——白,一种颜色。
从动名兼类看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

从动名兼类看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作者:彭小玲来源:《卷宗》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动名兼类现象的考察和研究,确立词的意义标准在词类划分上的重要性。
基本观点是由于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不可能用形态标准作为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又因为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可能一一对应,因而出现了不少词的兼类现象。
如果我们把意义标准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重要标准,就可以解决一些词的兼类问题。
关键词:动名兼类;词类划分;语境;语义标准1 引言现在很多《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到词类的划分问题时普遍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一般认为划分词类的标准有三个:一是形态标准;二是意义标准;三是语法功能标准。
而且都认为划分词类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词的语法功能。
理由就是汉语的词既没有形态标记,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词本身缺少形态依据;而词的意义往往是模糊的,还可能随语境产生变化,很难作为一种可以执行的可以操作的标准。
但如果以词的语法功能作为主要标准就会发现,汉语词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即词类跟句子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同一种句法成分。
例如形容词既可以充当谓语中心、定语、状语、补语,又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等。
汉语词的多功能性,使得汉语的词类划分变得复杂化,以语法功能为标准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既如此,我们能否重新考虑以意义标准为主要标准。
下面我们通过对动名兼类现象的考察,确立词的意义标准在词类划分上的重要性。
2 专家学者们对词的兼类现象的看法各种《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汉语中存在词的兼类现象。
邵敬敏在《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中是这样定义兼类词的:“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A和B两类词的语法功能,意义上又有密切联系,这是兼类词。
”并指出主要的兼类词有:(1)兼属名词和动词:锁、锯代表等;(2)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经济、科学、道德等;(3)兼属动词和形容词:冷、丰富、方便等;(4)兼属区别词和副词:长期、临时等;(5)兼属动词和介词:在、给等;(6)兼属连词和介词:和、跟等。
汉语兼类词与词类活用及其他跨类词的几个区别标准

汉语兼类词与词类活用及其他跨类词的几个区别标准欧俊勇【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兼类词与词的活用现象,并结合其他跨类现象本身的语法特点,试图对当中一些界线问题作出一些补充,并提出新的看法,从中窥探汉语词类观的有关现象.【期刊名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4)001【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兼类词;活用;语法功能;语义;词义【作者】欧俊勇【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揭阳,5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词的兼类、活用等跨类问题,比较早在《马氏文通》就提出“通名假借”,马建忠认为跨类现象都是词类通假;接着《新著国语文法》主张“转类”与“本类”的对应,黎锦熙认为词的词汇意义决定其本类,转类由句成分决定的“依句辨品”之说[1],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提出词有“本用+活用”,并提到“兼类”的说法[2]。
从此,词的兼类等各种跨类现象就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的重要概念,并牵涉了汉语本身许多问题。
汉语与印欧语系的区别之一,首先在于汉语词本身缺少形态变化,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语中不同词类的词的语法功能相互交错,即一词具有多功能,这往往就产生了跨类现象,跨类现象中有许多情况,包括:兼类词、词类活用、同音词、多音多义词等。
我们结合各种词的跨类现象,着重探讨各跨类现象的区分标准。
(一)兼类词一般认为,兼类词是指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两类(或以上)的语法功能,而其词汇意义又有密切的联系的词。
如:(1)打:打鼓打今天起(2)凉:水像冰一样凉凉了一杯水(3)刀:一把菜刀切了三刀菜(4)近视眼:一双近视眼别太近视眼了(5)报告:写了一份报告报告情况第1组中,第一个“打”为动词,指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第二个“打”是介词,表“从、由”的意思。
两个“打”读音词形相同,但意义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两个“打”为语法上的同音词,是两个词,不属于兼类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兼属形容词的语义条件
首先请看例子:
A. 威风、规律、科学、性感、标准、困难、秘密、民主、卫生、文明、自由、矛盾、风光、气派、规矩、礼貌、理智、气魄、精神、系统、耐心、光彩、典型、权威、规范;
B.本质、基础、根本、关键、实质、要害;
C.新潮、热情、专业、美味、优势、偏见;
D.传统、个性、人性、哲理、情感、情趣、气势;
E.英雄、悲剧、淑女、贵族;
F.葛朗台、林黛玉、阿Q、雷锋、维纳斯;小姐、官僚、流氓、绅士、军阀、小市民、市侩、学生、男人、女人、女孩;中国、日本、美国、北京、海南、广东、西藏、香港、东方、西方、城市;高山流水、阳光、风景、铁、脓包、废物、野马、长城、包袱、狼胎、木头、潮、火;现代、未来、上古、当代、古代、春天、青春。
G.利润、压力、架子、害处、教训、意见、难度、想法、看法、差距、脾气、差别、背景、阻力、架子、疗效、功效、道理、销路、秩序、效果、成效、内容、共性、意义、价值、影响、含量、好处、景象、市场、效率;
H.保证、感觉、感受、改变、决心、觉悟、改进、改善、组织、计划、决心、贡献、争议、规划、根据、研究、帮助、往来、收获、变化、保障;
I.来头、想头、盼头、看头、说头。
以上9类词语都是名词。
我们凭借词典释义和从长期言语活动中获得的语感认识到:A至F都可以进入形容词结构槽(“程度强势语+X”“A1A2X”“比N还X”等句法结构槽)中X的位置,在形容词结构槽的规约下,用作形容词或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呈现出形容词性句法功能,在句子中充当谓定状补等句法成分。
但A至C类在结构槽中已裂变为形容词;D至E类尚未裂变但已呈现出裂变的趋势;F类只能临时活用为形容词。
G、H、I类则不能进入形容词结构槽,更谈不上裂变或活用为形容词。
我们不禁要问,同为名词为什么有的名词可以兼属形容词,有的却不能?这显然不能用约定俗成来解释,我们认为,这主要与名词的语义特征有关。
1.语义特征分析
名词的语义可分为两类: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
概念意义是词的理性意义或本质意义,是直接概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意义。
名词具有事物对应性,其对应的客观事物具有许多细节性的性状特征,但是在形成名词的概念意义的时候,许多细节性的性状特征被概括掉了,因而概念意义是最本质的意义,是共性,一般表现为词典中的释义。
例如:
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传统: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
利润:生产、交易等的赢利。
性质意义是概念意义所包含的,可分为两类:内在性质义、附加性质义。
内在性质义是词义本身所具有,包含在词义之内的,与概念义的关系是固定、直接的。
例如:
土气:不时髦的风格、式样等。
危机:危险的根由。
特色: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这些词的词义中的黑体部分就是内在性质义,它是词的概念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描述评价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
附加性质义不是名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词义所对应的那类事物所含有的性质,这类意义往往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
例如:
“传统”所指的那类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古老、陈旧、保守、顽固、合乎规范”等特性。
“农民”所指的那类人具有的“勤劳、憨厚、朴实、保守、近视”等性质。
由此可见,所有名词都有概念意义,有些名词还具有内在性质意义(如:土气、危机、特色)或外在附加性质意义(如:传统、农民),而有的名词只有概念意义而没有性质意义(如:利润等)。
此外,我们知道,抽象名词都具有[-具体、可数]的语义特征,不能指示任何现实的实体,具有无指性但描述性增强;而非抽象名词大都具有[+具体、可数]的语义特征,多能确指某一实体,意味着有指性强而描述性弱或无描述性,这一点与形容词有一定的相似性。
形容词具有描述性而无指称性,具有表性状的语义特征,性状的语义特征具有程度的差别,这就要求进入形容词性结构槽的名词也具有无指性和较强的性状语义特征与程度的差别,其无指性、性状语义特征和程
度的强弱决定其进入结构槽的频率,频率的高低与名词裂变为形容词成为名形兼类词的可能性成正比。
那么,名词兼属形容词究竟应具备哪些语义条件呢?
2.对A到I类名词进行分类考查
2.1 对A至C类名词的考查
A类中“威风”的意义是“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
如果用义素分析的方法,这个名词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性质义(使人敬畏的),另一部分是类属义(声势或气派)。
规律∶①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
②有节奏的;不是杂乱的。
事实上,这类名词的词义都可以分解成“性质义+类属义”的形式,或在它们的多项解释中有一项是性质意义。
B类名词词义中含有度量义(当受“最”修饰时,显出极量意义)。
C类名词中含有表示性质义的形容词性语素: “美、专、优、偏”,这说明其本身蕴含性状特征。
A、B、C三类从语义特征看,都有鲜明的内在性质意义和程度的差别,且均为抽象名词。
它们进入形容词结构槽的频率很高,已在名词的基础上裂变出形容词形成名形兼类词。
例如:
(1)这个排行榜的评选方法很科学。
(作谓语)
(2)中国社会很根本的一个问题是人心问题。
(作定语)
(3)整套居室配上这些家具及灯饰显得简约、独特、新潮。
(作补语)
2.2 对D至E类名词的考查:
D类是具有外在附加意义的抽象名词,它们的性质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很容易获得。
例如:
(4)韩国电影《空房子》是一部很个性的电影。
(作定语)
我们不难联想到“个性”的“与众不同、独特、奇特”等外在附加意义。
E类是具有内在性质意义的非抽象名词,它们的偏项含有形容词性语素“悲、英、淑、贵”等,从而增强了描述性,减弱了指称性,也较常进入形容词结构槽。
例如:
(5)柯受良是一个很英雄的男人。
(作定语)
D至E类名词因其性质和语义特征,出现在形容词结构槽的频率不及A至C 类名词,所以至今仍未裂变,但已呈现出名形兼类趋势。
2.3 F 类名词是非抽象名词,虽不具有内在性质意义,但具有鲜明的附加性质意义,也能进入形容词结构槽。
例如:
(6)我的邻居比葛朗台还葛朗台。
但因该类名词不含内在的性质意义,它们的外在附加意义需借助语言表达者的联想、比喻、引申才能获得,受到语言表达者文化素养的限制,如没读过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人可能不知道葛朗台“吝啬、小气”的性格特点。
所以,该类词进入形容词结构槽的频率不会太高,只能临时活用为形容词。
2.4 对G、H、I类名词的考查:
G类名词不含性质义或度量义,它们的性状语义特征和程度的差别不明显;H类是不含性质义的动名兼类词;I类是部分动词性语素+名词后缀构成的名词,也不具有性状语义特征,只有指称性而无描述性,均不能进入形容词结构槽,更谈不上裂变或活用为形容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虽然名词所指称的人和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但不是所有名词都能进入形容词结构槽,性质义是进入形容词结构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般来说,具有内在性质义的名词出现的频率大于具有附加性质义的名词;抽象名词大于具体名词。
由此我们可以说:具有内在性质意义的抽象名词可以兼属形容词。
(钱书新,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师能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