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传教士和中外文化交流63页PPT

合集下载

《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唐鉴真和尚
二、东亚文化圈
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
空海书法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
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 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国形 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 王维: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为“诗佛”。这首 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 自然的融合。由于处于由盛转衰时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 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观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比较 它们各自的特点。
思考: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 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 运河”。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 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 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 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 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域 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物 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 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 盛唐:李白诗作感情炽烈,想像丰富,比喻生动,手法 夸张,极具艺术感染力。凸显盛唐情景。
• 中唐:白居易主张诗歌创作应与社会现实结合,发挥讽 谕的功能,其作品明白流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影 响深远。正值唐朝衰落时期。
• 晚唐:李商隐的诗作律对精切,文词清丽,笔意宛转, 情味隽永,在艺术技巧上作出独特贡献,但情调哀怨深 沉,充满伤时忧国的感喟,给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的感觉。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5张PPT).ppt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5张PPT).ppt
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大雷音寺的 如来佛祖,取得真经。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个怎样的形象?
懦弱、无能、是非不分
经途险阻,……暴风奋发, 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 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四夜五日,无滴沾喉;口腹干燋, 几将殒绝,不能复进…遂向东折返。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穿越莫贺延碛大沙漠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文字
空海
日文平假名
吉备真备
日文片假名
日文的书写系统包括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三种文字系统。平假
中日文化交流 名由汉字草书演化而来,片假名取汉字偏旁部首演化而来,传说
分别由遣唐学问僧空海与遣唐使吉备真备所发明。
注:本页参考卞润梓老师的课件,谨此致谢
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 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模仿 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 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中国的 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
中印文化交流
《大唐西域记》
全书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 成。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时期,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 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42年,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人拜访鉴 真,希望他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传授戒律。
鉴真东渡日本
——摘编自章林《遣唐使:中日交流的重要承载者》
遣唐使渡海场景绘画
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派出遣唐使具有怎样的特点?
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素质高
来唐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们收集、携 回大量汉文典籍,范围涉及政治、 经济、文学、天文、历法、音乐、 医药、技术、佛典,为奈良文化和 平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朝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明清时期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明清时期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研习中文、译介中国经典等文化活动,对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转换的目的和动机的影响,东西方两种文明和思想在交流过程中势必引起碰撞和冲突,这造成了明清时期传教士对中国语言和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读,其混淆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文化内核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尽管如此,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传教士;明清时期;语言;翻译;碰撞与误读明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研习中文、译介中国经典并将其介绍到欧洲的文化活动,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转换的目的和动机的影响,西方传教士在传播中国文化时,造成欧洲国家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解。

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及其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以期对这次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传教士向欧洲介绍汉字1.制定罗马字母拼音方案,编纂词典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积两千年之久的浸淫,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 ①,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传教,语言就成为双方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因此,传教士迫切地感受到学习汉语的必要性,他们认为掌握中文是征服中国、改造中国人信仰体系的唯一途径。

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这些传教士使用罗马字母来标注汉字的读音,并以此为启发编纂中西字典,为欧洲人认读汉字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最早采用了这一拼音方案的是罗明坚和利玛窦于1583至1588年间合编的《葡汉辞典》。

由于早期的罗马字母体系不完善,如:声调和送气音的缺失,造成了许多汉字读出来的音不准确,从而引起交流过程中听者理解上的偏差。

尽管有这些缺点,《葡汉辞典》载有近代葡汉两种语言文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欧汉双语词典,为中国的音韵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清朝前期的中外关系 PPT课件

清朝前期的中外关系 PPT课件

二、互市的管理
陆路 清朝互市 主要是俄国 设制渊源是双边条约,两 国互市基本以条约规范。
海口
主要是欧洲和南洋各国
海口互市由明代的“通贡” 发展而来,较多体现天朝对 外夷传统的怀柔和防范方式。
(一)中俄互市 《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两国既永远和好, 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听其交易。”
律劳卑事件
《防范夷人章程八条》( 1835年) 夷人具禀必须由行商转禀、严查夷船走私犯 禁、严禁外夷兵船驶入内洋
参考书
[英]乔治·马戛尔尼,约翰·巴罗:《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 感》,何高济,何毓宁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英]克拉克·阿裨尔:《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 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刘海岩译,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2年。 [英]亨利·埃利斯:《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刘天路、 刘甜甜译,商务印书馆, 2013年。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 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邓常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译,上海书 店出版社,2000年。
虎门报关验货
广州城外的黄埔卸货交易
海关监督 外夷
征税和稽察弹压来华
广东互市 的管理
广东巡抚 1723 年曾裁撤监督, 改由巡抚兼管海关 两广总督 1729 年恢复监督 ,1734 年的谕旨强调督抚管理海口的责任
广东互市由广东巡抚和粤海关监督 共同管理。总督职位最高,权力最 大,互市规制由他主持制定。
明朝的应对:来则惩而御之,羁縻不绝
二、早期中西邦交
(二)清代中西邦交 1、清朝与俄国 1654年,俄国巴伊可夫出使中国。 1657年,又派使节来华。 1670年,康熙皇帝曾托在华的西方传教士捎给 尼布楚的阿尔兴斯基将军一信,要求俄国人撤出雅 克萨。 1675年,派尼果赍出使中国。 1685、1686年,两次雅克萨战争。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西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西文化交流》PPT课件
• 师从戒贤学习《瑜迦论》( 《瑜迦师地 论》 )、历时15个月。 遍览一切佛教经典,兼通婆罗门教经典 和梵书。
• 在那烂陀寺住了五年之后,玄奘 又开始周游五印度的计划。
西南海岛有西女国 跟随和戒贤齐名的高僧胜军学 习
• 641年重新回那烂陀寺,戒贤使其主持 那烂陀寺的讲座,给全寺僧众讲授《摄 大乘论》和《唯识决择论》。玄奘用印 度话开讲经义,言论精辟,逻辑明晰, 听者踊跃,名扬全印。
中印交通道路
• 北道: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出葱岭,经撒马 尔罕南越铁门入吐火罗,顺喀布尔河进入北印 度 • 中道:由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出葱岭,经昆 都士南入北印度,此道还有克什米尔一线作为 支线
• 东道:长安经青海入吐蕃、尼泊尔到中印度, 通称中印藏道。(介于中印缅道和雪山道之间, 在唐初一度成为中印交通的主要通道。)
五印度80国,身历其境75国。
• 664年2月5日午夜,在玉华寺圆寂。
• 佛典翻译自东汉三国时外国僧侣主译时 期(安世高等),两晋南北朝中外人士 合译时期(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等), 和隋唐时期转入中国僧侣主译时期(玄 奘、义净等),在翻译技巧和方法上显 示出巨大的进步。
(二)王玄策三次使印
• 《天竺热风录》 (日)田中芳树 著 641年摩揭陀国国王戒日王派使者到长安 643年12月,李仪表为正使,融州黄水县 令王玄策作为副使到达摩揭陀国。李义 表曾到东天竺迦摩缕波国 鸠摩罗(童子 王、尸鸠摩) 《道德经》
(2)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今尼 泊尔境内塔雷(Talai),释迦诞生地。 遗址有释迦父亲净饭王故宫,附近拉普 蒂河上游塔林华村北二里是释迦诞生处。 有精舍供奉释迦诞生像。 (3)拘尸那揭罗国(Kusinagara),在 今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卡西亚,释迦涅 槃处。当时已是一座荒城,城西北三、 四里有释迦涅槃的娑罗林,有娑罗树八 株,附近精舍有释迦北首而卧的涅槃塑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2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2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天竺
印度半 岛
新罗
长安
日本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1)来华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 留学生、留学僧 (3)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材料:日本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现 有十二省,如:法务省 、财务省、文部 省 ……
行家。幼年家贫,父母早丧,
西 13岁出家,曾游历各地,参
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
行 西行求法。645年,玄奘带着
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20年 间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丝绸之路
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 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经丝绸之路到达天竺。
那烂陀寺遗址
评价玄奘: 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 位。
牛黄
人参
海豹皮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 治制度,采用科举制 选拔官吏,还引入了 中国的医学.天文.历 算等科技成就。朝鲜 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 国,不仅在唐朝宫廷 演出,而且广泛流行 于民间。
陶彩绘持腰鼓女俑 唐
三、玄奘西行天竺
玄 奘玄 奘 唐代高僧,佛经翻译家、旅
(二)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三)玄奘西行
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A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课件PPT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课件PPT

阅读材料提炼马可.波罗来华的原因?
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忽必烈 重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一 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空 前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 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 感;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都 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 件;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 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 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 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桅 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 人能信。” 日本“亦饶有宝石珍珠,珠 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 与白珠之价等重。”
向西方介绍了东方各国的情况.
• 它“向西方世 界展现了迷人 的中国文明”
———1971年意大 利驻联合国代表芬 奇在欢迎我国参加 马可·波罗东游700 周年纪念活动代表 团时如是说
1299年,马可被释放,这本书也随之风靡了整个欧 洲,自从1477年,第一个印刷本问世后,至今全世界已有 130多种译本.
受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影响,许多探险者为了寻 求东方的财富开始了远航,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在 西班牙基维利亚市的哥伦布图书馆还藏有一本拉丁文本的 《马可波罗游记》,上面写满了哥伦布的注释与批语,这 本书伴随哥伦布走完了地理大发现的全过程。
•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及的意大利商人是谁? (2分)
• (2)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古代文明交往的哪一种方式。 (相关链接: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和平交流、暴力 冲突) (4分)
• 材料一: • 材料二: • (3)请你写出两例反映古代文明交往的史实。(4分)
• 答:(1)马可·波罗
• (2)材料一:和平交流;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PPT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PPT

①促进了彼此间文化交流,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促进了中俄文化的融合和统一
③有利于中俄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实现共同繁荣
④有利于树立中华文化在俄罗斯的主导地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中俄之间的友谊,也有力地推动了中俄文化 交流和发展,表明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是促进了彼此间文化交流,扩大了 各自文化的影响,有利于中俄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实现共同繁荣,① ③符合题意;②错在“统一”,排除;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平等的,中华文化不 能在俄罗斯占主导地位,④错误。正确答案为B。
请列举出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利玛窦:沟通中西方文化第一人
1583年(明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利玛窦(1552–1610)来华 (明末西学东渐之始),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深受中国 士大夫敬重。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 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 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期间,共有一百五十余种 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利马窦绘制的献给明朝万历史皇帝的《坤舆万国全图》、 他出版《四书》的拉丁文译本,将孔子思想传入意大利。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 录》,与徐光启等人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 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直角、垂线、平 行线、、三角形、圆、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 至今。
难分你我。 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
结果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