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制约、互根互⽤、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加以说明。

(⼀)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

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

正是由于天地阴阳⼆⽓的交感或雌雄⼆性之精的构合,有形的万物才能产⽣,新的个体才能诞⽣。

阴阳交感的理论告诉我们,阴阳⼆⽓是永恒运动的,当键位在运动过程中相遇⽽⼜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交感作⽤。

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着的两种事物或⼒量,统⼀于⼀体,于是产⽣了⾃然界,产⽣了万物和,产⽣了⼈类,并使⾃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对⽴制约 阴阳双⽅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阴阳对⽴的两个⽅⾯并⾮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个统⼀体中,⽽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

(三)阴阳互根互⽤ 阴阳互根是指⼀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着的阴阳两个⽅⾯,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都不能脱离另⼀⽅⾯⽽单独存在,每⼀⽅都以相对的另⼀⽅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是指阴阳双⽅不断地资⽣、促进和助长对⽅。

(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例不是⼀成不变的,⽽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阴阳消长⼤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 1.此长彼消 即阴长阳消。

这是由于制约较强造成的。

2.此消彼长 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这是制约不及所造成的 3.此长彼亦长 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

这是互根互⽤得当的结果 4.此消彼亦消 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

这是互根互⽤不及所造成的。

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导致这种过程出现的根本原则是阴阳的对⽴制约与互根互⽤。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属性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第二节 阴阳学说
-
1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什么?
-
2
-
3
阴阳是什么?
阴阳是一种自然现象
单纯
阴阳是一组自然现象
发展
阴阳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属性 高级
-
4
1、阴阳哲学的意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 双方。如:男与女,天与地,明与暗,冷与暖等。
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
-
17
(三)阴阳消长平衡:
1、涵义: 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不是处于静
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限度内 互为互为消长的运动中,维持相对 的平衡。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
18
2、表现: (1)阴阳互为消长:
阴消阳长:寒 热
物质 功能
阴长阳消:热 寒 功能 物质
-
8
自然界: 从冬 春 夏 阳 气 阴 气 “冬至一阳生” (寒 温 热) 从夏 秋 冬 阴气 阳气 “夏至一阴生” (热 凉 寒) 人体生命活动: 功能活动的产生,消耗营养物质即“阳长阴消” 营养物质的化生,依赖功能活动即“阴长阳消”
-
9
(3)关联性:阴阳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关 联的事物属性,是在同一层次,同一范畴
-
15
2、表现:
阳依存于阴:阳根于阴。 相互依存
阴依存于阳:阴根于阳。 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
化”,“独阳不长”。 相互为用
阳为阴之用:“无阳则阴无以 生”,“孤阴不生”。
-
1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中医基础课件)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中医基础课件)
《诗经》所用的“阳”、“阴”语词。
日出后的白昼称为阳,日落后的黑夜称为阴,从 对日光向背之原始涵义,经过广泛地联系,逐渐地抽 象出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并用以认识 宇宙万物。
(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 阴和阳,既可以标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标示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三)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 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 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 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3、相对性
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 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阴偏盛:
“阴胜则寒”,是指感受阴邪,体内机能受到阻 滞而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 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状态下对阳的抑制过 度,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此即“阴长 阳消”过程。
2.阴阳偏衰
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阳虚则寒”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 等功能下降,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减退,导致 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表现出 虚性的寒证。
辨别证候阴阳属性
四诊


色泽 声息
黄、赤 色泽鲜明 声高气粗,多言躁动
青、黑、白 色泽晦 暗
声低息微,少言沉静
脉象 (部位、脉动、至数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  PPT课件

②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凝聚、抑制 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所以,严格规定的阴发生病理变化时,太 过则产生“阴盛则寒”,不足时则会产生“阴虚则热”。由于阴 对阳的抑制作用减退,所以会产生机能相对亢奋,产热相对过剩 的虚热表现,如临证所见到的心阴虚证、肺阴虚证、脾胃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等,治疗时所采用的滋阴之法即是针对于此。
医学课件 3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医学课件
4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 : 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 起源: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 生活观察:日光向背 向日,光明 温暖为阳 背日,阴暗 寒凉为阴 生产实践:着息受日支配 日出而作,动为阳 日落而息,静为阴 所有事物或现象都有两极现象 抽象 规定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杨永赞
医学课件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医学课件 2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 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医学课件 6
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 一般地说:凡是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 中医学将人体中具有: 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 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 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中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
基础。

它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本质,提出合理的中医治疗
方案。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指万物本性的两个对立面,即阴与阳。

阴性代表了衰减、
消耗、内向、负面等概念;阳性则代表了旺盛、增长、外向、正面等
概念。

在中医阴阳学说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阴阳的平
衡是生命体的本质。

二、阴阳的表现
1.各种自然现象都有阴阳之分,如日夜、冬夏、阴晴等。

2.人体内部也有阴阳之分,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

3.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具有阴阳特征,如生长发育、素
体品质、情志变化、病理诊断与治疗等。

三、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在人体内部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
产生疾病。

例如人体过度疲劳,阴阳失调,会出现食欲减退、头痛、
乏力等症状。

四、阴阳的治疗
中医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治愈疾
病的方法,也从调节阴阳入手。

例如,阴虚火旺的病人,需要用中药
治疗,以滋阴和清热,恢复阴阳平衡。

总之,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深入研究了解阴阳
学说的内容对于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来说非常必要。

在诊断和治疗中,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阴阳平衡,以此来实现治疗的效果。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为阴。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 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可分性:即属阴或阳的事
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
太极图等。
(2)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
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如气血之间。
2021/3/29 星期一
1
目的要求
一、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21/3/29 星期一
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1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2021/3/29 星期一
12
(一)阴阳交感 1、概念: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 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如 果没有阴阳的交感运动,就没有生命,也没有自 然界。
3.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① 药之四性(四气):
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知母。
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肉桂。
②药之五味(六味):酸、苦、甘、辛、咸
辛、甘、淡——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
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子
③药之作用
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
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石
面发生质的改变。如自然界六月飘雪,人体急性热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阴和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处于一个匀平状态。

在哲学上称之为一、也称之为均,也称之为匀。

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处于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意味着处于正常状态;对人体,意味着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才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张景岳说,“阴阳合和,命曰平人”。

这个一、匀、均,是属于常态,属于生理状态,属于健康状态。

中医所说的健康,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是指人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匀平的状态,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消长的变化达到匀平状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阴阳匀平的状态,意味着健康,属于正常的生命过程。

二、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运动规律。

阴阳匀平属于常,而阴阳不匀平我们称之为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有盛衰的变化,通常称之为偏、异、变,变、偏意味着阴阳消长的结果不能够使机体处于匀平状态,于是从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

这就是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在我们医学上它的重要意义。

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建立起通过动态量变这样一个观点去看待阴阳的运动,来看待事物和生命的运动变化。

第四、阴阳转化。

一、讲阴阳转化的含义。

转化是指转换和变化,是指事物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互相转变,互相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量的变化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质变。

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变化之渐变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突变。

二、讲讲阴阳转化的条件。

我们前面讲阴阳转化是强调阴阳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方可以互相转化,舍此条件,阴阳不能够互相转化。

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也好,中国古代哲学也好,这个转化条件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重”或者“极”。

“重”和“极”,大家都知道咱们成语里有一个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强调)那个“极”。

咱们中医学里面还有个“重”,《内经》里提出“重”作为一个条件。

《内经》提出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用“重”和“极”作为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阴阳之间是不能够互相转化的。

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

比如,春夏秋冬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时候,就是阴阳在二至这样的条件下,阴阳互相转化的。

到夏至,阳之极,阳极一阴生,由阳转化为阴;冬至阴极而转化为阳,阴极一阳生,冬至一阳生。

昼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称之为重阳,而夜半称之为重阴,由夜半再往前走,时间就进入昼,那么日中再往下走就进入到夜,这个时间范畴,也表现为阴阳在这两个点上,日中这个点、夜半这个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就开始转化。

作为人体来说,比如,正常状态下的气化过程,化气成形这对矛盾,由形到气,由有形到无形,要互相转化。

因为阴阳具有转化这样一个条件,这样一个原理,用阴阳来解释。

那么阳化气,阴成形,体现化气与成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用它来解释阴阳的转化这个原理,来解释气化的过程。

至于说气化过程有物质,有功能,有物质和功能之间相互转化,后面在具体的章节中再具体讲。

这里面,我们从阴阳学说的角度,从气化的基本形式,形、气之间和形、气的转化,用阴阳学说,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阐述这样一个基本原理。

比如,在异常生命过程中的疾病过程,病性的转化,寒和热之间的转化,机体受病因的作用以后,通过邪正交争,以病理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那么这些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变化,也有热性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在病理状态下这个寒性的病理变化和热性的病理变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寒性可转化为热性,热性也可以转化为寒性。

这样一个观点,病理性质的寒热的不断变化,用动态的观点看它是不断地变化的,这一个观点和西医学是不同的。

比如说,西医大叶性肺炎,中医看大叶性肺炎整个病理过程,疾病的性质,寒和热可以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初期可以是始于热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人他就表现为寒证。

有的人初期表现为寒证,那么在一定条件下他又会表现为热证。

这是中医认识疾病过程中,用阴阳转化的观点看待疾病性质的变化,体现出来辨证论治的思想。

它和西医不同,西医一旦这个疾病定下来以后,那么病因找出来,治疗从开始一直到最后,基本治疗方针是不变的。

这就是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看待疾病过程,看疾病病变性质的变化。

证候是中医病理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以证候为中心,来认识、考察疾病的运动状态。

那么证候的性质也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和阴证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在疾病过程中,中医学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疾病属性的改变,证候属性的改变。

也就是说用动态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与疾病过程病性的变(化)和证候的变化。

三、我们讲一讲阴阳转化的意义。

中医的阴阳学说里面,阴阳转化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医学里面它有什么意义呢?其一、它奠定了中医学看待事物始终是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不是用静止的观点,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处理健康、疾病的各种问题。

二、这种变化是质变和突变,也就是说,一旦阴阳发生转化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比如,病性原来是寒,那么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热,那么寒和热之间两者有质的区别,热可以转化为寒。

不仅是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寒和热之间的关系,而且一旦两者发生转化,两者的属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总之,阴阳转化的意义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用阴阳动态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运动过程,来把握异常生命过程,来认识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

到此为止,我们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完了。

它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其中,阴阳对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内容。

如果阴阳对立、互根,我们用现代术语表达,那就是阴阳的矛盾统一。

阴阳对立强调是阴阳的一分为二、相互对待,而阴阳互根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也就是它的统一性。

正因为事物的阴阳在对立、互根的运动状态下,它具体表现的形式,表现为量的变化,称之为阴阳消长。

在一定的条件下,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称之为阴阳转化。

实际上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对立、互根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分为科学观和方法论。

二、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科书所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那都是举例,用阴阳学说如何阐述医学的具体问题。

其一、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这个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普遍联系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之道,同气相感”,这句话表述了阴阳之间的普遍联系。

那么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强调的是整体的普遍联系。

中医学就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运动变化的观点。

通过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表达了事物的阴阳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用中医的术语说,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阴阳相错,或者叫上下相临,或者叫动静相召。

动静也是阴阳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动静相召,就是阴阳相召。

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邻实际上就是阴阳相临,阴阳相错。

它们都是同义语。

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变由生”。

这样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才能够发生、发展和变化。

第三、朴素的辩证观。

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

阴阳对立强调的是一分为二、阴阳互根叫合二而一。

对立与统一用中国的哲学术语叫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也就是一两一、古代哲学叫一、两。

大写的两,斤两的两,或者是大写的那个二。

一、二、一、这样一个关系,用这几个字来表述阴阳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

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又要运动,又要变化,又要联系,这就是辩证的观点。

那么阴阳学说为中医学建立了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这个观点就构成了中医学的医学观。

中医学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运动。

第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建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

我们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朴素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用阴阳学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

它突出的贡献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朴素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是辩证地看,辩证要联系,要运动,要变化,突出强调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用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称之为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在阴阳学说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中医学科学思维最鲜明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