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中考)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基础:成语运用中的语法错误方法

中考语文基础:成语运用中的语法错误方法

中考语文基础:成语运用中的语法错误方法成语运用中的语法错误方法一、与句中的词语语义重复例1他在敌人的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例2他画的画,在我们这里很受人推崇,可一拿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

例1中的“遍体鳞伤”和“浑身”语义重复;例2中“相形见绌”的“见”就有“显示”“显现”的意思,和句中的“显得”语义重复。

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不当例1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官员讽刺得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

“漠不关心”一词指“态度冷淡,不关心人民疾苦”,它一般只作谓语,而在本句中却作定语来修饰“官员”,使用不当。

例2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艺术界几十位名家风格各异的签名。

“龙飞凤舞”形容笔势秀逸而生动活泼,是一个形容词性的短语,而句中却误将它当做一个动词性短语充当了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签名”。

实际上它应该是对“签名”的补充修饰,可以说成“艺术界十几位名家风格各异的签名龙飞凤舞”。

三、选用的句式不当有很多的成语一般只能用在否定句中,不能用于肯定句,如果用在肯定句中就是误用。

例1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指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比喻有能力赶得上。

但它一般用于否定句,不能用在肯定句中。

例2尊敬的朋友,亲爱的同学,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你们。

“无时无刻”其意义虽然是“时时刻刻”,但用在这个肯定句,就要说成“时时刻刻”,而用在否定句中,则应为“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们”。

经常用在否定句中的成语还有一概而论、一蹴而就、同日而语、等闲视之、混为一谈、等量齐观、相提并论、鹿死谁手等。

四、不当拆分造成误用成语的意义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整体,随意地拆分,会造成运用的错误。

例1他在学校里整天不学无术,学习成绩当然一塌糊涂。

“不学无术”指“既没有学问,又没有本领”。

其中的“学”是指“学术”,是名词,而不是动词“学习”。

第2节 深圳中考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

第2节 深圳中考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
解析:“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 精巧。而原句中如屏之苍山,似镜之洱海,均是自然的造化,并 非人工所为,怎能用“巧夺天工”来言其奇妙呢?
返回目录
第二章
成语运用
【例 4】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错误。 解析:在这个成语中,“点”是“涂上一点”的意思,表示删 去。“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例句中把 “点”当作标点来使用,这也是以今律古,像这类成语较多,在 考查中也容易望文生义而造成误用。
解析:“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文中显 然把它与“如雷轰顶”混同。
返回目录
第二章成语运用Fra bibliotek【例 7】贪官污吏们在受贿之初,往往心有余悸,半遮半掩, 趟惯了浑水,很快也就心无顾忌,厚颜无耻了。
解析:“心有余悸”指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 感到害怕,文中忽视了对“余”的推敲,当作“害怕”来理解。
【例 5】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 抓好质量的好建议。
解析:“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 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只能用于谦称自己的发言,不能用 于别人。
返回目录
第二章
成语运用
【例 6】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件事我一定鼎力 相助。
解析:“鼎力”是敬辞,指大力支持(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 “鼎力相助”只能用于敬称对方,希望对方给予帮助,不能用来 说自己。
返回目录
第二章
成语运用
【例 2】小军是我青梅竹马的朋友,当时我们像兄弟似的在一 起玩。
解析:“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认识。而句中却说“像兄弟似的”, 显然不明成语的指称。

4.中考语文常用易出错的100个成语

4.中考语文常用易出错的100个成语

中考语文常用易出错的100个成语【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该词易犯“大词小用”的毛病。

误例:工人俱乐部里,象棋、扑克、丘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遍体鳞伤】满身都是像鱼鳞一样密集的创伤,形容伤势非常重。

已包含“浑身”的意思,不能再说“浑身遍体鳞伤”。

误例:他被敌人抓住后,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不能理解成“自己没有什么长处”。

误例: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下的、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不可用于与自己相当和比自己高明的人。

误例:在学校上课要认真听讲,有疑难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与“不负众望”常被混用。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误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不胫而走】形容没有腿却能跑。

形容消息传布迅速。

误例:汉代陵寝的一些石雕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多数都已损坏,有些甚至不胫而走,最终出现在国外的文物拍卖市场上。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

前面常加“忙得”、“打得”等。

误例: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不可收拾】原指事物无法归类整顿,后借指事情坏到无可挽救的地步。

有人将此词与“发而不可收”糅到一起用,变褒为贬。

一发不可收,形容对发生的气势难以控制。

误例:自全国书画大展上获奖以后,这位年轻画家由专攻传统国画转而大搞新技法创新,佳作频出,一发而不可收拾。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误例:这些办事的规矩,在我们看来早已习惯成自然了,可对那些初到中国的外国朋友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不瘟不火】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好的褒义词。

常被误用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

2023年中考语文“辨析成语运用正误答题方法”复习笔记

2023年中考语文“辨析成语运用正误答题方法”复习笔记

辨析成语运用正误答题方法
成语运用的错误类型有:对象不对、褒贬误用、自相矛盾、搭配不当、重复用词、望文生义、谦敬误用。

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时,可运用以下八种方法。

1、望文不生义
有些词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并不对等甚至截然相反,如果用其字面意义去解释词语或成语,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2、对象要搞清
词语约定俗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往往有特定的搭配对象,其针对性很强。

使用时一定要明辨对象和范围,不可张冠李戴。

3、辨明褒贬色
词语的表现力常常来自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如若不注意这一点,就容易犯色彩反向的错误。

4、分清轻和重
词语词义有轻有重,根据具体的语境斟酌所用词义的程度,切勿轻重失度。

5、谦敬别错位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己敬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成语或四字词语中有一大批谦辞和敬辞。

谦辞用于自身,敬辞用于对方。

6、重复义非明
成语意义与语境意义部分交叉重复。

从而造成重复啰唆,成语使用不当。

7、形近易混淆
有些词语所用语素相似,结构相同,不注意区别,就容易混淆,我们称这种情况叫形近混淆。

8、逻辑也常考
有些词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或前后矛盾。

中考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doc

中考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doc

中考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一、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及应对技巧1.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例1】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2018年山东潍坊卷第4题)【解析】“沧海桑田”意为大海变农田,农田变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在句中被误用为“看到的景物”之意。

【例2】漫步盐城水街,我们用相机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民俗风貌。

(2018年江苏盐城卷第3题)【解析】“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没有丝毫事实根据,在句中被误用为“拍摄风景”的意思。

·应对技巧·正确理解课标及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成语的意思,切不可照字面意思牵强附会地曲解。

平时应勤查字典,多积累。

2.对象误用即把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成语,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

【例1】原是当年最高建筑的电视塔,如今隐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已无一技之长。

(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卷第3题)【解析】“一技之长”指某人掌握某种技能,具备某种专长,在句中用于形容电视塔,显然是对象误用。

【例2】老张喜欢收藏古董,房间里摆得到处都是,简直是汗牛充栋。

(2018年贺州卷第3题)【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或著作极多,在句中用来形容收藏的古董,是对象误用。

·应对技巧·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注意成语所适用的对象范围。

3.褒贬不当即将褒义的成语用到贬义的语境中,贬义的成语用到褒义的语境中。

【例1】“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2018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第3题)【解析】“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在句子中用来形容演讲选手,属于褒贬不当。

【例2】中國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许多媒体随声附和,竞相报道。

(2018年广东深圳卷第2题)【解析】“随声附和”指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含贬义,在句子中用来形容媒体争相报道,褒贬不当。

成语误用的十个类型

成语误用的十个类型

考点:中考成语(词语)误用的十种类型从这几年的题目来看,重庆卷对成语(词语)的考查,误点设置常表现为: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谦敬错位;⑤语义重复,自相矛盾;⑥不合逻辑;⑦夸大其辞,不知轻重;⑧不合语境;⑨形近混淆;⑩搭配不当。

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

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

“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

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分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

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中考易错成语500例

中考易错成语500例

中考易错成语500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考易错成语500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由若干字固定组合成的词语,具有较高的修辞、加工、表达和传达等特性。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省词、简洁、形象生动、直击主题、准确表达意思等作用。

在中小学生学习中,成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料,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可以为学生在写作、表达等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

由于成语较为复杂,语源不明确等原因,学生在认读成语时往往会出现错误。

为此,本文整理了500个中考易错的成语,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1. 不拘一格:正确的成语应该是“不拘小节”,意为不拘泥于小节,随心所欲。

2. 逆来顺受:正确的成语应该是“逆水行舟”,意为逆水而舟则退,顺水而舟则进。

表示事情要随波逐流,不要逆来顺受。

3. 画蛇添足:正确的成语应该是“画蛇添足”,意为多此一举,增添不必要的东西,本已好的事情反而变得不好。

4. 但凡:正确的成语应该是“但凡”,意为只要是……就。

5. 掩耳盗铃:正确的成语应该是“掩耳盗铃”,意为明知故问,掩人耳目,欺骗别人。

第二篇示例:中考易错成语500例成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常常是汉语语言文化的精粹。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成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由于成语的繁多和复杂性,考生们往往容易在使用成语时犯错。

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一些中考易错成语,供考生们参考。

1. 巧言令色解释:指用花言巧语和华丽的外表来迷惑人。

错误用法:他总是巧言令色地讨好老师。

正确用法:他总是巧言令色地讨好老师。

2. 水到渠成解释: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成功。

错误用法:只要你认真努力,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

正确用法:只要你认真努力,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

3. 班门弄斧解释:在众人面前拿自己的斧子炫耀,形容自不量力或不合时宜的表现。

错误用法:他在棋牌比赛中班门弄斧,结果严重失误。

正确用法:他在棋牌比赛中班门弄斧,结果严重失误。

(部编版)初中成语误用十大类型

(部编版)初中成语误用十大类型

(部编版)初中成语误用十大类型一、是否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确定性及习用性。

如果只按照字面去牵强附会,不推求确切的涵义,就会出错。

(1)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2)我本来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分析】(1)中“指手画脚”指站在一旁乱加指点,说话时做出各种手势动作,形容说话放肆或得意忘形,句中误解为练功时既动手又动脚了。

(2)中的“差强人意”表示“还能够使人满意”。

之所以误用,是因为将“强”字误解为“强迫”了,其实,这里的“强”是“勉强”的意思。

命题者设计该题,是检测考生对“差强人意”与“强人所难”意义的区别能力。

【顺口溜记忆:“差强人意”还满意】二、是否分清对象(用错对象)每个成语就其语法来说都有它一定的适用范围、所指对象,如若不加辨析、胡乱套用,极易误用。

(3)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4)《温州日报》曾刊一篇题为“比翼双飞”两“状元”的文章,报道某市男女两位高考状元的事。

【分析】(3)中的“汗牛充栋”是指书多,搬运起来使牛出汗,堆放起来充塞屋栋,不能用来形容其它的事物多,又怎能用来形容古人中刻苦学习的事例多呢?(4)中的“比翼双飞”专指夫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而句中说的是男女中学生,显然是混淆了说明的对象。

【用错对象成语积累】1、适用于特定关系:(1)破镜重圆:只适用于夫妻关系。

(2)青梅竹马:适用于男女两小无猜。

(3)天伦之乐:只适用于家人之间的关系。

(4)萍水相逢:只适用于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5)狭路相逢:特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不肯轻易放过。

2、适用于特定事物:(1)浩如烟海:特指文献、资料等很丰富,不可用来指商品。

(2)不胫而走:特指事物、消息迅速传播、流行。

(3)白驹过隙:特指时间过得飞快。

(4)如雷贯耳:只适用于形容某人名声大,而且一定是好的名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1.词义理解不准型这种错误是指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不准确导致使用错误,这种情况或是因为对成语中的重要语素理解不准,或是由于望文生义造成的。

典型示例:a .别人都已经被感动了,小刚的心里面却无动于衷。

b .我要张华八点半到我家做客,他却九点才来,真是个不速之客。

示例详解:a .衷:内心。

无动于衷:心里面没有触动。

此句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

b .速:邀请。

不速之客:没有受到邀请自己而来的客人。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⑵不屑置辩:屑,值得;置辩,辩论,申辩。

不值得辩论。

⑶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现意指某人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

⑷骇人听闻: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产生的风气令人感到害怕。

⑸耸人听闻:耸,惊动。

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⑹记忆犹新:犹,还。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⑺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褒义词。

(不能形容市场)⑻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⑼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⑽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益,更加;彰,显著。

2.褒贬色彩不分型对成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或谦敬等理解不准造成的使用不当。

典型示例:我们要努力培养在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示例详解:随波逐流是一个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适应社会的能力”。

它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变本加厉: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⑵得陇望蜀: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

已经取得陇地,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⑶各行其是:是,对的。

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

比喻各搞一套。

⑷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⑸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⑹异想天开: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⑺轩然大波: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

高高涌起的波涛。

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⑻言简意赅:赅,完备。

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

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⑼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⑽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3.使用范围不当型对成语的使用范围或搭配对象不清楚而导致的滥用。

典型示例:“五一”小长假的北海公园,每天都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示例详解:“车水马龙”可以形容城市或者街道,而不能形容公园,这里属于使用范围不清而造成的误用。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⑵巧夺天工:夺,胜过。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语基茶话会(一):成语识别与运用⑶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

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⑷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⑸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股,大腿。

⑹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⑺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⑻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形容虚心请教。

⑼今非昔比:现在不是从前所能比得上的。

(一定是现在比过去好)⑽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4.两用成语把握不全有些成语具有两种以上的用法,有一些成语还具有截然相反的意义,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容易导致判断失误。

典型示例:a.你就不要在这里班门弄斧啦!b.小弟班门弄斧,见笑了!示例详解: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狂妄无知。

贬义|谦辞本类型常见成语:⑴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a.指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b.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⑵亡羊补牢:a.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

b.也指出了问题才想办法补救,已经太晚了。

课堂精讲例1:成语接龙八面来风→风调雨顺→→→→例题分析: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成语的掌握更是如此。

这一道成语考题看似简单,却新颖别致,不死板地考某一个成语,考查的就是平时的积累,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

解题思路:根据平时的成语积累填空,注意选择自己储备量较大的成语或简单易书写的成语。

参考答案:示例:顺藤摸瓜一瓜熟蒂落一落花流水一水落石出。

例2:《胸无成竹的快乐》(节选)/冯骥才①友人见我伏案作画,便说凡事不能两全,你不如“弃文从画”算了。

我问何故“弃文从画”而不“弃画从文”?②友人说:看你――白纸铺案,信笔挥洒,水墨淋漓,浓淡相渍,变化万千,妙不可言;情趣多为偶然,意味也就无穷。

绘画充满这样的偶然,作画时便充溢着快感,无怪乎画家大多高龄长寿,白首童颜,不知老之将至;而写作却是刻意为之,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常年笔耕,劳损形容,竭尽心血,早衰早病,往往掷笔之日也正是撒手人寰....之时了!1.揣摩第②段中加点的“撒手人寰”一词,在不影响句子表达的前提下,请你试用另一个成语来替换它。

例题分析:本题的特点是将成语知识和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考查,让学生体会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这一特点。

2解题思路:既要求理解文段的意思,可将替换的成语放到具体语境中去检验,又要求理解句中成语的意义,并尽可能多掌握一些同义成语。

参考答案:寿终正寝,呜呼哀哉,一命呜呼例3:根据内容填空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___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___________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成语:__ __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例题分析:这一题将成语的考查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从出题角度看,兼顾了知识点的覆盖,既考名著阅读,又让学生对成语的来源有所了解,明白典故性的成语需要探索成语的来源和出处,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含义。

解题思路:许多典故性的成语都来自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和古代作品,平时要注意积累,可以运用联想记忆法,即利用典故来识记成语的意思。

参考答案:1.赤壁之战2.三顾茅庐,刘备三请诸葛亮;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例4:选择符合题意的一组成语。

啄木鸟要想吃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而它却飞到刚刚架好的电线杆上,其结果是永远吃不到虫子的,这正是()A.粗心大意见异思迁 B.南辕北辙缘木求鱼C.碌碌无为痴心妄想 D.并行不悖徒劳心力例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境中成语的意义以及同义成语的辨识。

解题思路:答这道题,首先要读通句子的意思,了解到啄木鸟吃不到虫子的关键在于方向错误,其次要准确理解选项中成语的意义和各项之间的区别,然后两相对照。

很明显,只有“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这两个成语的比喻义均是行动方向同目的相反之意。

参考答案:B例5: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扁鹊的悲剧是由于造成的。

C.《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D.由《木兰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例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及其出处的了解。

解题思路:答题时,一要读懂各项提示语,包括相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二要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字眼确定恰当的成语。

如A 项中的“三顾”“草庐”,C项中的“无问津者”,D项中的“扑朔”“迷离”“辨”等。

参考答案:3A.三顾茅庐B.讳疾忌医C.无人问津D.扑朔迷离例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因此,气象学家们总是忧心忡忡,深感内疚和不安。

(形容心事重重、忧愁不安的样子)B.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

(一开一合的意思)C.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或发生)D.我们跟大家讨论××厂下岗职下如何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事迹。

(形容性格坚强,做事果断)例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

解题思路:理解成语的意思,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关键。

这道题将成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让学生来判断释义的正误,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又考查了学生对成语的正确理解。

D项中的“自强不息”正确释义应为:自觉地努力向上,永远不松劲。

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与“克服困难”并用,放到句子中也才讲得通。

参考答案:D例7:单项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3年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印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

C.随着21世纪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医学界对艾滋病患者将再也不会像刚发现时那样爱莫能助....了。

D.张建体格强壮,打起球来又十分卖力。

这次篮球比赛中,小张身体力行....地投进了好几个球。

2.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例题分析:这两道考题的题型是最常见的,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中经常出现。

考题的特点在于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

解题思路:此题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

所考成语是我们平时常用而又容易用错或用得不恰当的成语,这提示我们平时复习不要将精力放在冷僻的成语上。

参考答案:1.D 2.C学以致用1.下列句子中加重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当巨大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总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C.某旅游景点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北京奥运场馆“鸟巢”与“水立方”虽出自不同设计师之手,却又异曲同工之妙。

2.下列句子中加重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老师是个公正的人,他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厚此薄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