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合集下载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人渐醒,国殇横行;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民主科学,封建愚昧;这是信仰的新纪元,这是怀疑的新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世有流寇英雄,心中义气浩然。

影片开头不久,在沈阳火车站,野战军的马宝山就要抢电厂的粮食,不听人劝,不顾军管会命令,只知道不能让兄弟们饿着肚子打仗,“流寇”作风,明抢。

可是,电厂遭遇袭击,为维护电厂他也可以号令兄弟们冲锋陷阵“装好子弹,跟我上!”,无畏“英雄”。

军管会陈云的评价“英雄+流寇”倒是贴切,同时“铁的部队就要有铁的纪律”一句,似乎已经为脾气火爆、性格有些鲁莽的马宝山作了未来的预言。

耿涛将要离开西柏坡想跟主席道别却找不到机会,首长们谈了一宿,他等了一宿,只因“首长们在谈大事,不能去打扰。

”有点遗憾,有点委屈。

想起一句相似的话,“总理是要管国家大事的,不能让咱们这点儿事儿让总理分了心。

”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即便全村饿得树皮都没得啃了,郭主任也不愿让总理知晓,行为有些过激,但那颗心与耿涛一般,对国家都是真诚的。

耿涛将要走的那天,为主席驾好最后一班车,主席对小孩的那一句“我这里有个空位,想找个人坐。

”真暖呀!自此,高潮来了。

缔造新中国的革命先辈们从战争走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和跨越的历程,开始了!毛主席“战争人才咱们有,可建设人才是远远不够。

”说的一点儿不差。

耿涛还没进城,攻打天津卫的将士“子弹是不会拐弯的。

”对上耿涛一伙“可是人会拐弯”,两种思想的碰撞,犹如后来提出政府贷款给资本家时同意与反对的两个思潮。

各路企业家的不配合,要建设者们学会了“吃鸡蛋”;花社会主义的钱养资本主义,没有人承担得起失败的后果,这条探索的路,内外都走得艰难。

在探索建设过程中不怀好意的人,更让人要提高警惕,躲避糖衣炮弹。

马宝山禁不住美色诱惑,与资本家二姨太私通,险些被骗光银行贷款。

小于牺牲生命的代价,成为马宝山永远赎不回的罪。

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西柏坡观后感篇1灯光聚暗的那刻,荧幕上激扬的前序,撩开了这场西柏坡之战的薄纱。

虽然我们离那兵荒马乱已六十年有余了,谈论老革命的光芒历史好像也不能有身临其境的彻头彻尾的深刻,但是此次学校组织的观看红色电影却让我们经验了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铭刻。

那些忠言警句照旧留在脑海,在将来的路上时刻指导着我,要接着保持不骄不躁虚心慎重的心态,去开创生活去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气。

电影《走出西柏坡》刻画的是七届二中全会前后革命战场上的情景。

走进西柏坡,我们看到当时河北天津烽火连天的血腥场面,那是农村转向城市时战士们与敌人顽固的对峙抗衡,那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选择考验的辛苦过程。

共产党就是在一场又一场残酷的斗争中奋力拼搏夺取成功的果实,走近历史,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当时革命前辈们的昂扬斗志,战略才智,更多的是前车可鉴后事之师,我们从中学到血的教训,领会了颇多处事道理,对党的相识也更加深刻了。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是临危不乱关爱百姓忠于爱情的耿涛同志,他与毛主席关系甚好,正值农村转向城市的阶段他被派于接收城市管理工作,可是当时的资本家奸商勾结,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保证人民的保暖,他开了先例拿政府的钱给资本家经营工厂。

他公私清楚,好友马宝山被糖衣炮弹打到他依据军纪处分毫不留情,但他有情有义,在马大哥戴功立罪后替他求情。

他和恋人小兰的爱情值得我们敬佩,即使分开两地多年见面那瞬间照旧萌动开怀热泪盈眶,为了人民的利益他置生命于不顾,救人民于危难之中。

为人民"焦头烂额,夜不能寐",可见中国共产党能有今日辉煌当年该有多少个耿涛的鲜血铺成啊!他正直爽朗机灵稳重,不失为栋梁之才。

再说说与之形成显明比照的马宝山,同样是为国抗战,他是前线的英雄却总是马虎大意,当然他的坚韧也是可歌可泣的,与敌人厮杀时不留余力拼死留守阵地,惋惜这位意志坚毅之夫却被糖衣炮弹给击中失去判定力,急于求成而失去纪律,差点酿成大错。

这也是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戒备之辞来源,不能被敌人所蛊惑,要保持醒悟的头脑。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600字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600字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600字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小山村。

这个不起眼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地方。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1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满足了我们生存和精神的需要,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革命先辈们的代代努力与探索。

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路上充满了许多荆棘和坎坷,是革命先辈们在在血泪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我们在后续的建设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走出西柏坡》这部革命历史影片再现了50年前的风云际会,使我们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在从战争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看到了革命先烈中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所做的不懈探索及努力,以及最后七届二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耿涛和马宝山这两位共产党人。

尤其是耿涛和马宝山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建设中充满了重重困难,如在当时情况下城市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革命人士在城市建设中思想的保守死板,革命人士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以及资产阶级的无形诱惑等等。

在电影中,我们会对马宝山这个战斗英雄的最后结局感到浓浓的悲哀和无奈,这是中国在城市建设中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人生的缩影。

看过影片我们难道能说马宝山同志不热爱祖国吗?不热爱劳苦大众吗?不是一位革命英雄吗?不容置疑的是马宝山是一位当真无愧的革命英雄。

在沈阳面临敌军袭击时,为了沈阳,马宝山等人浴血奋战,不惧爆炸的危险将油罐车推离沈阳发电厂,拯救了整个沈阳;在攻打天津时,不把自己的枪伤放在心上;在面对一批批剥削工人的资本家时,马宝山严厉痛斥资本家,为工人们出头;最后为了弥补所犯下的错误,击杀背叛者,在牢里深深忏悔等等。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一、影片概述《走出西柏坡》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勇革命故事的影片。

影片以红军战士李世英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展现了他在战乱年代中坚守信仰、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通过影片的叙述,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艰难与危险,更能够深切体味到革命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二、影片剧情分析1·李世英的成长历程影片从李世英年少时眺望西柏坡起,一直到加入红军,展现了他从一个心怀家国梦想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英勇战士的过程。

在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信仰,不断锻炼自己的身心素质。

2·反映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影片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如遵义会议、长征等,将整个影片的情节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故事更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

同时,通过这些事件的呈现,展示了红军英勇奋斗的历程和伟大的革命斗争。

3·人物形象刻画影片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李世英、赵世坤、乔良等,他们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展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起伏和成长变化。

三、影片给予的启示1·坚守信仰的重要性李世英在影片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没有动摇。

这种信仰不仅来自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信,更来自于他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这种坚守信仰的精神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就能够战胜一切。

2·英勇战斗的勇气与决心影片中展示了红军战士们在打击敌人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不畏艰险,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战斗中,为了自由和正义,义无反顾地付出自己的一切。

这种英勇战斗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深感敬佩,同时也呼唤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勇往直前,奋发向前。

3·信念的力量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并凭借着这种力量去激励自己和他人。

这种信念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更能够引领他们走向胜利。

爱国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爱国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爱国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一“这样的党课我愿意多上几堂”,7月13日交建分公司机关党员在上海影城上了一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电影党课后纷纷这样表示。

活动第一部分听党课,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杨悦教授讲授《彰显“致胜基因”的西柏坡精神》,第二部观看电影《走出西柏坡》。

首先电影党课这个形式新颖,改变了传统“说教式”党课形式,丰富党员教育资料,提高党课的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党课入脑、入心、入情、入景。

电影党课的第二亮点是引入“互联网+”理念,上影集团旗下联和院线、天下票仓联合打造了全新“电影党课”APP,实现了党课载体的渠道固化。

APP能够对电影党课网上资源和动态变化进行更及时的更新,党员能够方便选择参加相应的学习活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这座城市,红色基因随之根植于这片土地。

围绕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推出的电影党课创新党课形式,让党员同志得到了良好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二此次分公司组织党员观看《走出西柏坡》,让我们经历了思想上的洗礼。

那些忠言警句依旧留在脑海,在未来的路上时刻指导着我们要继续坚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心态,去开创生活,去为国家贡献自我的力量。

电影《走出西柏坡》刻画的是七届二中全会前后革命战场上的情景。

走出西柏坡,我们看到当时河北、天津烽火连天的血腥场面,那是农村转向城市时战士们与敌人顽强的对峙拼杀,那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抉择考验的辛劳过程。

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当时革命前辈们的昂扬斗志和战略智慧,还从中学到血的教训,领略了颇多处事道理,对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看完影片,我更加明确自我的奋斗目标,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以历史先例来提醒自我,我们不管怎样,不能忘记那些充满血与火的年代,且行且惜!《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三这两天看了电影《走出西柏坡》,颇有感触。

观走出西柏坡有感

观走出西柏坡有感

观走出西柏坡有感观走出西柏坡有感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先驱为了“自由、平等、民主”的共产主义信仰,孕育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历史性的政治力量。

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标,西柏坡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参观。

我也有幸到过西柏坡一次,这次旅程让我感受到了一段时间的漫长岁月所铸就的伟大历史与深刻启示。

站在西柏坡党校的讲台上,欣然注视三教楼下的几十名授课学员,我内心充满感慨和敬意。

这些莘莘学子,在文革时期成为先后不同的职业知识分子,他们曾历经肃反、插队、劳改等劫难,又深刻参与了改革开放。

在这个党校里,他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共产党的历史、思想和理论,而且能获悉先进的思想动态,研究当今国内国际政治形势。

一位年逾七旬的农民代表告诉我:“我现在领悟到,我过去的插队劳动和现在的村务工作都是为送小孩上大学…是为了国家的明天。

”这些普通人在共同的信仰下,以不懈努力为社会进步、家庭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是中国共产党的不竭动力源泉。

穿过景区入口处的大门,迎面看到了一段巨无霸般的黑色铁链。

翻开历史的尘埃,这条长达20公里、重达500吨的铁链正是1935年红军西征中,由于洪水肆虐而被独木桥断裂后,将红军与南岸直接联系的“铁索桥”。

这条铁链见证了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不凡历程和希望的来临。

海阔天空下,只有亲自踏上这块红色土地,才能真正感到那段艰难曲折的历史遗产,虽久远,却似乎一直呼唤着我们。

在“中央人民政府旧址”门口,摆放着九寸巨炮。

当年红军的无畏斗争和人民军队的辉煌战绩,除了对国家、人民的无私贡献外,也着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军队价值观和宗旨精神。

这种军民胜利共享、同舟共济的理念,在我们现代的军事建设中仍然格外重要。

在西柏坡的纪念馆里,观察到了各位领袖们曾使用过的物品,包括书桌、办公椅、茶具等。

一件古朴的绿色条幅上写满了毛泽东的同志们对压迫、束缚、穷困、疾病等各种困难所进行的反抗斗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电影走出西柏坡 观后感小学生

电影走出西柏坡 观后感小学生

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小学生电影《走出西柏坡》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围绕着小学生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展开,讲述了她在抗日战争中勇敢抗敌、为人民献身的感人故事。

本片深入描绘了小学生走出校园,积极投身抗战的精神风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那个时期小学生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仰。

影片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示了小学生刘胡兰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

刘胡兰与父辈相继走上前线,为保家卫国而战。

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生,但她没有被局限在校园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抗战中去。

片中的刘胡兰有着一颗炽热而坚定的爱国心,她毫不畏惧地参加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成为了一名英勇坚毅的独立女战士。

刘胡兰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期的小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影片中的刘胡兰是一个非常独立和自信的小女孩。

她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怕艰辛,坚定地走在了为国家、为人民的正义事业上。

她在电影中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与她的形象相比,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困难所束手无策,而刘胡兰却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她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只有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犹豫,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在影片的情节中,刘胡兰与同学们一同参加了游击队,进行了训练和战斗。

尽管她们只是小学生,但她们的行动却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影片中的刘胡兰同学们面对各种艰苦的环境和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前进。

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前,为了保家卫国而战。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团结的力量下,他们克服了一个个难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胡兰同学们在影片中面对了各种困境和敌人的追击,但他们从未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面对敌人的严峻考验,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祖国贡献了一份力量。

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我。

在这个物质丰富、富于科技的时代,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否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无私奉献,是否能坚定追求自己的梦想。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第一篇:《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影片伊始,一个叫“核桃”的小男孩就要求要去参军,这便十分轻松地把核桃的正面人物形象定位于观众的心中。

核桃,一定是一个正义、勇敢的小男子汉。

接着,又以一群童子军团玩儿游戏来引出一系列的西柏坡童子们。

枣花、大金瓜、小柏坡等许多可爱的孩子们的人物形象都在一个游戏中展现出来。

发现“地主”大金瓜后,由团长核桃来分配各自任务,这时,枣花的表现就向观众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那勇敢的一面,不甘于在原地等待“地主”的到来,直至核桃劝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时才肯同意。

游戏最后,“敌人”被抓获上岸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老是让我办地主,不好玩”,可见大金瓜从不仅是不喜欢扮演地主,更是特别期望去扮演一次英雄,去抓地主。

而其他的一些小战士们,也都个个勇猛,听从团长核桃的指挥,从而很巧妙的凸显了核桃的领导能力。

影片中,通过一件自行前往前线打仗却意外在途中碰到真正的敌人这样一个故事,把这群孩子们的聪明机智、团结友好都完整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当核桃受伤后,枣花的成熟气息也表现出来;当核桃坚持自己去和敌人拼命,命令大金瓜把枣花带走时,大金瓜的眼中,也流露出对核桃的钦佩之情。

影片结尾,出现了一个同样名为“核桃”的少先队员和他的两个好朋友一起来到西柏坡纪念馆。

这个少先队员核桃驻足在纪念物“被炸弯的钢笔”和“收音机”前,凝视了许久……他是在回忆些什么吗?或是领悟出了什么……“天蓝蓝水弯弯,西柏坡神龙山,山里核桃沉甸甸,树上枣儿甜又甜……”这是本部影片的片尾曲,这歌中,到底是在唱那西柏坡神龙山的美丽景象,还是在唱那西柏坡神龙山里的可爱的人儿?第二篇:《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观看了动画电影《西柏坡》。

《西柏坡》介绍的是儿童团员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整部影片充满童趣和幽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走出西柏坡》有感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满足了我们生存和精神的需要,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革命先辈们的代代努力与探索。

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路上充满了许多荆棘和坎坷,是革命先辈们在在血泪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我们在后续的建设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走出西柏坡》这部革命历史影片再现了50年前的风云际会,使我们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在从战争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看到了革命先烈中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所做的不懈探索及努力,以及最后七届二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耿涛和马宝山这两位共产党人。

尤其是耿涛和马宝山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建设中充满了重重困难,如在当时情况下城市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革命人士在城市建设中思想的保守死板,革命人士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以及资产阶级的无形诱惑等等。

在电影中,我们会对马宝山这个战斗英雄的最后结局感到浓浓的悲哀和无奈,这是中国在城市建设中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人生的缩影。

看过影片我们难道能说马宝山同志不热爱祖国吗?不热爱劳苦大众吗?不是一位革命英雄吗?不容置疑的是马宝山是一位当真无愧的革命英雄。

在沈阳面临敌军袭击时,为了沈阳,马宝山等人浴血奋战,不惧爆炸的危险将油罐车推离沈阳发电厂,拯救了整个沈阳;在攻打天津时,不把自己的枪伤放在心上;在面对一批批剥削工人的资本家时,马宝山严厉痛斥资本家,为工人们出头;最后为了弥补所犯下的错误,击杀背叛者,在牢里深深忏悔等等。

从这里面的每一个点,我们都可以看到马宝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革命党人。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宝山身上存在许多革命党人所具备的缺点。

一方面是无组织、无纪律。

在影片中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马宝山因为战士们两天没有吃饭,不顾后果而去抢夺沈阳发电厂的粮食,这充分体现了马宝山的无组织,无纪律。

用电影中的原话他就是一个“军痞”。

另一方面,做事鲁莽,违背原则,轻信敌人。

致使自己被宋学仁的二姨太张淑芬的诱惑,着了张淑芬的道,最终害死了队友,丢了贷款,铸成了大错。

而耿涛却恰恰和马宝山相反。

耿涛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务员,接受过一定的后期培训,并且受到毛主席的熏陶,我们可以说耿涛是一个有知识,思想开放的建设型人才。

在攻打天津后,耿涛接到了建设天津城市的任务,但在城市建设中却面临着怎样对待资本家,如何快速进行城市建设等重重困难,在毛主席的指导下,耿涛制定了“养鸡生蛋”的方针,打算与资本家进行合作,然而在投票表决方面受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但他并未妥帖,最后落实对民族资本家的政策,使得天津快速恢复建设,最后在面对恩人大哥马宝山的事情,耿涛也顿悟了,并没有向毛主席求情,坚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原则和立场。

通过两者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以马宝山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虽然他们的有一颗为国为民肝脑涂地的满腔热血,站在国家人民的立场上去做事情。

但是城市建设并不是攻打城市那样简单,只需扛着枪向前冲,城市建设需要像耿涛那样的城市建设人才,坚持党的领导,遵守组织纪律,冷静自持,同时拥有头脑灵活,敢于突破传统思想,在城市建设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在影片的最后,毛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意味深长地说的那句话“我们的许多同志在枪林弹雨中走了过来,却被敌人的用糖衣裹着的炮弹击倒了”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极其深刻教育和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建设中,贪污腐败现象频频出现,他们忘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忘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中饱私囊,损害人民,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贪污腐败之分。

作为一名正直的共产党人,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仰,遵守党纲和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休养,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