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分章阅读书目

政治学导论分章阅读书目
政治学导论分章阅读书目

《政治学导论》大纲与分章阅读书目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

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Harold Lasswell,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 Meridian Books, 1958.

Carl Schmidt, 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第二章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 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John Rawls, “Justice as Fairnes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 ol. 67, No. 2 (Apr., 1958), pp. 164-194.

丹尼斯·朗:《权力论》,陆振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章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版。

Louis Hartz, 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America, Orlando: Harcourt, Inc., 199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

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2版),孙兆政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Michael H. Hunt, Ideology and U.S. Foreign Polic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amuel P. Huntington, “Conservatism as an Ideolog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1, No. 2 (Jun., 1957), pp. 454-473.

第五章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Hispanic Challenge”, Foreign Policy, No. 141 (Mar. - Apr., 2004), pp. 30-45.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第六章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London: Penguin Books,1985.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Hans J. Morgenthau, “The Problem of Sovereignty Reconsidered”, Columbia Law Review, Vol. 48, No. 3 (Apr., 1948), pp. 341-365.

第七章

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第八章

Samuel P. Huntington, “A Revised Theory of American Party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44, No. 3 (Sep., 1950), pp. 669-677.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7章。

John Mearsheimer, Stephen Walt, 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7.

第十章

Fred I. Greenstein, The Presidential Difference: Leadership Style from FDR to Obam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第十一章

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F. A. Hayek, The Road to Serfdo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第十二章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第十三章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Chaeyoon Lim, "Social Network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ow Do Networks Matter?" Social Forces, Vol. 87, No. 2 (Dec., 2008), pp. 961-982.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三编。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6章。

伯兰特·罗素:《社会改造原理》,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merica vs. Europe”, World Politics, Vol. 18, No. 3 (Apr., 1966), pp. 378-414.

第十五章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Huntington, "How Countries Democratize",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6, No. 4 (Winter, 1991-1992), pp. 579-616.

John O'Manique, “Human Rights and Development”,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 14, No. 1 (Feb., 1992), pp. 78-103.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1.《思想政治工作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张耀灿 3.《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罗国杰 4.《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德华 5.《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戴艳军 6.《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张耀灿 7.《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物价出版社,孙其昂 8.《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邓球柏 9.《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骆郁廷 1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沈壮海,2002 年 13.《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郑永廷, 1993年 14.《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中央编译版社,冯益谦,2004 年 15.《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哲学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冷浩然,1997 年 16.《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郑永廷,

2001年 18.《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斌雄,2003 年 19.《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学林出版 社,2004年 20.《德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东莉,2005年 21.《文化价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司马云杰,1996年 22.《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美】霍尔,2003 年 23.《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美】杜威,2003年 24.《个性道德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苏】谢苗诺夫,1989年 25.《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苏】A.N.季塔连 科,1984年 26.《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对象、结构、基本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苏】п.м.阿尔汉格尔斯基,1990年 27.《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王玄 武 28.《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石 云霞 29.《伦理学》,斯宾诺莎 30.《伦理学方法》,西季威克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 究文献综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希望本文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着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阅读书目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阅读书目 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阅读原著文献目录 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钟家栋等主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吴剑杰:《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孙冶方著:《社会主义经济论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版。 7、齐涛:《中国政治通史》(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泰山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肖生生:《两种命运的决战》,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11、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2、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6、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18、秦英军、李占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 19、中共中央党史办:《中国改革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杜绍祥,段超主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2、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陈勤等著:《中国现代化史纲》上、下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张子宏:《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25、刘佛丁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7、赵剑英主编:《复兴中国:中共第三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追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文献综述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 文献综述 一、引言 影视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媒介体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红色影视”是指一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从广义上认为,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从狭义上说,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称为“红色影视”。近年来,红色影视一直占据着荧幕的重要位置,大批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人们在享受影视带来的愉快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塑自己的思想,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由此,红色影视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研究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义表现在:一是通过把握红色影视社会的具体方式、路径与过程,我们能够深化红色影视社会影响规律的认识,为中共掌握宣传工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规律借鉴。二是通过对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学理上把握红色影视的政治教育功能序列,从理论上把握红色影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条件、路径、过程与功能障碍。三是通过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认识,尤其是影视媒介的认识,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我国高校发挥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等,但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难发现高校相当部分学生思想等存在较大反差,充分地反映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瓶颈和学生红色思想观念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学者写文章来论述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研究如何运用红色影视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提高,这表明该类研究已备受关注,这次,我们结合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受红色影视影响的情况,参考相关文献,促成了本次的研究。 二、正文 本次文献查找主要是一些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以及一些网络文献,分析总结这些文献资料后,我们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的研究。 关于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中,现有的成果,大多数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主要的代表成果如下: 胡梦恒对在《论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中对红色影视下了定义:“红色影视”就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形式,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把握红色影视的当代教育价值,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陈刚通过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当今社会,环境、资源、人口、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震撼着人类社会,并从科学技术层面向其他领域迅速渗透。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对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层面的影响日益深化。总结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历史脉络 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博客、即时通讯、P2P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在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时间上亦保持了与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相继性,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和逐步深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果涌现。 (一)萌芽阶段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nternet(因特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ll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因特网(互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R)——建成并开始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从此,开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 (二)始建阶段 以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小组创建的“红色网站”为标志。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a2482386.html,)是植根于学生党员、党课学习小组和入党积极分子,面向广大同学的群众性理论学习网站,是大学校园中的学生网络性协会组织,与TMS 协会、求是学会、业余党校协作(“两会一刊一站”),一起共同建设清华大学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同时,哈尔滨理工大学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这个由大学生创办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被当代大学生誉为网络思想政治状况晴雨表,也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在此期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作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思政教育心理学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3、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岑国桢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斯滕伯格(Sternberg,R.J.),(美)威廉姆斯(Williams,W.M)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8、(美)罗伯特.斯莱文(Robert.Slavin)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9、[美] 桑特洛克(J.W.Santrock):《教育心理学》(影印版第3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10、阿妮塔.伍德沃克著、陈红兵、张春莉译:《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1、(新加坡)陈允成等著,何洁,徐林,夏霖译:《教育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4、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美)戴维.迈尔斯(David G. Myers)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7、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8、美)谢弗(David R. 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9、伯格(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8、[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邹进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9、[美]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 出版社1988年版。 20、[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今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德育心理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大学生思想教育文献综述1

大学生思想教育文献综述 陆志梅经管系07级信息管理班20071111115 提纲: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队伍,时代当潮流,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聪明的头脑,和为社会服务的满腔热血,他们走在人们的前面,然而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因此研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非常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问题解决 一、前言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全面顾及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使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矛盾和功利性矛盾突出。 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跟上新科技发展速度,尤其是网络科技发展速度,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四、总结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背景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可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 虽然这些现象是少数的,可这些问题也不可忽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危机,他们的个人利益价值取向的功利化,道德意识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如市场经济的考验,社会转型期的威胁,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传播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理论基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措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和拓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方式与方法,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榜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分享

第五篇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第十四章政治现代化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政治革命政治改革 本章重点:政治现代化既是一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历程,又是后发达国家政治发展应该趋向的目标。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 一、政治现代化的概念 1.一般认为,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余地区,蔓延到亚非拉美。 2.现代化研究兴起的原因。 (1)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 (2)二战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都开始了现代化研究。 2.政治现代化的涵义。 (1)沃德与拉斯托所说的现代政治特征: 第一、政府职能的专门化与分工; 第二、政府组织的统一性; 第三、政治决策的理性化与世俗化; 第四、政治决策的范围广与效率高; 第五、国家认同; 第六、人们的政治参与;

第七、政治职务分配依据个体成就; 第八、独立的司法制度。 (2)派伊认为,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成功处理五种危机之后才能成为现代化国家,即: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整合性危机。 (3)亨廷顿认为的政治现代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第一、权威的合理化; 第二、政治功能专门化; 第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政治。 亨廷顿认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有赖于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强,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4)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有赖于政治参与,合法性政治才能保证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有限政府或宪政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1.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主要是欧美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基本上是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其政治统治体系,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代议制的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政治现代化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不断完善。资本主义道路具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英国式道路。这是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自光荣革命之后总是通过改革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人民的长期斗争迫使统治者适时让步,由此完成了由专制王权向寡头政治、进而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旧的制度外观得以保留,而被注入新的内容。渐进道路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民的长期斗争;统治者的适时让步。 (2)法国式道路。这是一条不断革命的道路。法国自1789年开始,经历了数次革命,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政治现代化在历次革命中跳跃式发展。但从第三共和国开始,法国也开始通过合法政治和渐进改革的方式推动政治现代化。法国的

2018年-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本课程适用于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所有考生,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105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19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84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每年统考录取5人,保送录取5人左右,统考与保送比例基本上为1:1。 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前拥有四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军、王易、邱吉、靳诺),副教授及讲师若干,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考研竞争力不断增加,对初试分数要求较高(本人估计最低380,但也要结合每年的具体情况)。 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考试题目与人大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他各专业考题相同,由马院自主命题,各专业老师均参与命题,最后以抽题制的形式形成最终的试卷。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专业均只招收学硕,无专硕。政治、英语一均为全国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8年起不再指定考研的参考书目,但多数考生在初期准备阶段若时间充裕或基础较为薄弱依然会参照以下书目,为下一步复习奠定基础。下列11本参考书均以最新版为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等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徐志宏秦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央文献研究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梁树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思想道德修养》夏卫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因此研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非常必要。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决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背景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可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 虽然这些现象是少数的,可这些问题也不可忽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危机,他们的个人利益价值取向的功利化,道德意识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如市场经济的考验,社会转型期的威胁,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传播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理论基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措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和拓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方式与方法,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榜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国高校围绕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由于一些主观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但是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中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的重点内容 1、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观点 当前,国内的一些专家与学者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并对一些重要的领域给予了科学的归纳: ⑴、华东政法学院朱秀蓉教授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首先,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推荐】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 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国内学者的概念推理一般都是立足于引进国外优秀概念的基础上的,因而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首先从国外概念的介绍开始。 185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专业类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张蔚萍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学》,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4.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张雷声、梅荣政、钟明华主编:《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1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韩玉芳、林泉主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8月版; 7.余亚平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8.孟伟、张岩鸿、王连喜:《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9.张贵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10.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2.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4.卢梭:《爱弥儿》 1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文史哲类: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3.刘放桐:《新编西方现代哲学》 4.罗国杰:《西方伦理思想史》 5.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6.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必然固有的根本性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首先要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一基础理论的探究,关乎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其他理论问题的认识。因此,对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文献综述 正文: 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指事物内部所必然固有的东西,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影响着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其他理论问题的理解,甚至对其他理论问题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不同理解,会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乃至目标的不同理解。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认识,分歧比较大。笔者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查阅,梳理整理出九类不同的观点,详细综述如下。 第一类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人的社会化有关。 陈百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的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成员传递本阶级的政治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目的在于使社会成员能够成为本阶级所需要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可以说是社会成员逐步实现社会要求的过程。”① 王礼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地引导人们形成合乎特定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工程。”②余亚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推进一定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化过程。”③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方面的社会功能,但这只是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传递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规范要求的功能,而 ①陈百君:《思想政治教育学》,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②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③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思想政治教育阅读书目

思想政治教育阅读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第1-60卷,补遗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 《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9年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人民出版社1996-1999年年版。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人民出版社版2000-2003年版。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8年版。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2011年版。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韩立新:《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韩民青:《意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瞿葆奎编著:《教育学的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一门科学,它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的现状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特点,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环境日益多样和复杂,如何使思想政治更具有实效性,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历永弥新的重大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中心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相当普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产品也大量涌入我国文化市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变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第一部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即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思想认识不到位、价值观念偏差大、思想教育手段落后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主要表现为“三个主义”,即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简单粗暴的主观主义和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一切围着上面转,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疲于应付、杂乱无章、缺乏计划性。不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往往凭主观意志办事,搞主观武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定的形式,但有些人却本末倒置地单纯追求形式,在具体工作中,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去造声势、追求表面的热闹,其实,并非活动搞得越多,思想工作就做得越好。应该把思想工作做到实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由于处于职业教育的相对较低层次,从教师到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也处于急剧变革中,文化与思想的多元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学生接受价值观念与思想感染也表现出多元的倾向。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对教育学习认识的不到位,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偏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内容过于老套,与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部分阐述了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失效现象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和影响,包括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动击、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党和社会出现的极少数腐败现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价值取向上主流和支流的冲突,主体意识和自我化倾向、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创业意识和投机化倾向。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源于家庭、社会、学校、学生个体四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是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正确认识和判断工作现状和薄弱环节,是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取得工作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薄弱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两个方面。当前学生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挑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希望本文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著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

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著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深切热爱之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人们深层的政治和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能胸怀世界、兼顾国际利益并能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感、行为、思想观念和精神。”[5] 二、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研究 卢书欣在《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提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高涨与爱国情怀的淡化共存;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选择出现矛盾;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存在着盲目性与不成熟。” [6]孙祥军在《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中提出,“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和心理上存在偏差;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推荐书目柴静《看见》 豆瓣阅读 《课堂上听不到的政治传奇》 《科学发现者》《科学探索者》 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电影《辛德勒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政治学》必读书目 1、《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 2、《政府论》约翰·洛克,商务印书馆 3、《社会契约论》让·雅克·卢梭,商务印书馆 4、《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商务印书馆 5、《新论》乔.萨托利 6、《论》科恩商务印书馆 199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读书目: 1.《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选集》第2卷人民1999年版 2.廷黻《中国近代史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1991年版。 4、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代》,人民,1992年版。 5、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2000年版。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必读书目 1、《文选》(1——3卷)人民1994年版。 2、《文选》(1——3卷)人民2006年版。 3、《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1995年版。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2003年版。 5、《理论基本问题》,中央党校2001年版。 6、《中国改革开放史》,人民2002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必读书目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秉公主编,高等教育2006年7月 2,《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耀灿主编,人民2006年5月 3,《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主编,大学2006年11月 4,《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罗国杰主编,高等教育2002年5月5,《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康太等主编,华中师大学2006年10月6,《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耀灿主编,高等教育2006年7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必读书目 1、《哲学通论》正聿著,人民,1998年; 2、《哲学导论》王德峰著,人民,2000年; 3、《卡尔·马克思传》,戴维·麦克莱伦著,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汝伦著,大学,2003年; 5、《思想录》,帕思卡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 《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选读》必读书目 1、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神圣家族》 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5、《德意志意识形态》 6、《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西方哲学史》必读书目 1、《西方哲学史》(英国)罗素著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 2、《万物简史》(美国)比尔·布来森著接力 2005 3、《梦的解析》(奥地利)弗洛伊德著作家1986 4、《古希腊哲学史纲》(德国)E·策勒尔著人民 5、《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法国)丹尼尔·哈列维著人民 6、《康德三批判书》(德国)伊曼诺尔·康德著人民日报2007年 《逻辑学》必读书目

政治学专业推荐必读书目

在《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一书中,肯尼思·米诺格向我们推荐了一些政治学的经典书目: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霍布斯《利维坦》 洛克《政府论》(下篇) 卢梭《社会契约论》 埃德蒙·伯克《法国大革命沉思录》(法国革命论) 约翰·密尔《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民主在美国) 他还推荐了在政治学、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大多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 路易斯·哈茨《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维巴诺曼·尼《美国的参与》 在《政治科学新手册》中,古丁和克林格曼也对政治学中最常被引用的书籍作了列表: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等 就我个人的阅读范围来看,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是: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萨托利,《民主新论》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和贡当斯是法国思想家中难得的两个在思想气质上偏向英美思想的人,这本书是整个近代文明中基础性的学术著作。 2、卢梭《社会契约论》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尽管卢梭的思想近来多被指责为法国激进主义的源头,但正如有人指出,我们与欧陆思想之间的差距,其实远远大于欧陆与英美之间的思想差距。这两本书无论如何也是基础性的。 4、洛克《政府论》 5、洛克《论宗教宽容》:作为英式启蒙的代表人物,现在洛克比卢梭自然更受关注。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之间路数的差异,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的差异。 6、梅因《古代法》:在这本书中梅因提出了一个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著名公式:从身份到契约。这是从法律角度对现代自由主义的最佳诠释。 7、霍布斯《利维坦》:一个非自由主义的国家,就是一只巨大的怪兽。 8、密尔《代议制政府》 9、密尔《论自由》:绝对的经典著作。 10、《拿破仑法典》:即1804年法国民法典。民法及其基本价值取向在本质上就是自由主义的法律体现。拿破仑法典是一个辉煌的起点。 11、亚当斯密《国富论》 12、亚当斯密《论法律、警察、军事、岁入》:经济自由主义的鼻祖。 1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美国民主和法国革命的经典论述。 15、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最早的完整表述。 16、边沁《政府片论》: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早期大师 17、《联邦党人文集》:非看不可的自由主义政治实践文献。 18、《潘恩选集》:我对潘恩的了解最初来源于朱学勤先生的文集《风声、雨声、读书声》。 19、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20、边沁《道德与立法理论导论》2000年 21、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版、四川人民版:不用说了。 22、韦伯《论经济和社会中的法律》大百科版 23、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对于法西斯下社会心理的分析,是我把他看作对自由主义的一种反面认识。 2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人民版 25、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人民版: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是什么促使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而一个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社会绝对是与自由主义为敌的。这是西马站在左倾立场对于自由主义的早期挑战。 26、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21世纪文库”(中社科2000年《历史主义的贫困》) 27、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社科2000年“西方现代思想译丛”:对于乌托邦思想最彻底的清算来自波普尔和哈耶克,这本书无愧于自由主义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