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5五行学说

说明脏腑病的传变
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
如:肝脏有病 病传至心 — 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 — 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 —
子病及母 肾 侮 肺
肝
母病及子 心 乘
相乘 病传至肺 — 相侮
脾
五行学说认为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 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 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木
水
火
五行相乘
金
土
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之意。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 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关系。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引起相乘的原因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对被克制一行的克制太过 ,导致被克一行的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 常。 如:“木亢乘土”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虚弱,使“克我”一行的克制相对增 强,导致其本身更加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 异常。 如:“土虚木乘”
构建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 五脏一体观 自然界的五行系统 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相关联系 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木曰曲直,肝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心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爰稼穑,脾能化生气血。 • 肺属金,金曰从革,肺以肃降为顺。 • 肾属水,水曰润下,肾有主水之功。
病色与反映在面部的分部
本脏之色见于本脏之位,是色脉相 符,表示病情较轻。 心 病变的色部相生,表 示病证为顺。 病变的色部相克,表 示病证为逆。
脾
肺
肝
肾
脉象与季节
在疾病中,脉象变化与时节相应,表示病证为顺。 如 《四言举要》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2页
➢ (2)相克关系病理传变(相乘相侮) ①相乘
肝病传脾(木旺乘土、土虚木乘)→肝 脾不和
②相侮
肝病传肺(木侮金)→肝火犯肺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3页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诊疗
➢ 1.指导疾病定位诊疗 ➢ 诊疗: 面青、口酸→肝 ➢ 2.判断疾病传变趋势 ➢ 3.推测疾病预后转归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7页
阴盛则寒, 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8页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病理改变。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 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肠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肾 膀 耳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胱
二 阴
骨恐唾
第35页
(三)五行生抑制化
1.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 : 促进、助长、资生 相生次序: 木→火→土→金→水 相克: 抑制、制约 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 相生关系: 生我——母、我生——子 相克关系: 克我(胜我,所不胜)、我克(我胜)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0页
火曰炎上——凡含有温热、升腾等性质事 物, 归属于火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1页
土爰稼穑——凡含有承载、受纳、生化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土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2页
金曰从革——凡含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金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3页
水曰润下——凡含有寒凉、滋润、闭 藏等性质事物, 归属于水行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2.五行的制化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零基础学中医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3)-五行学说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3)-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五行,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其特点:五脏中的肝属木“木曰曲直”曲直,即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能屈能伸,柔和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人“木”五脏中的心属火“火曰炎上”火,炬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质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五脏中的脾属土“土爱稼墙”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冷能的食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五脏中的肺属金“金曰以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五脏中的肾属水“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趋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五行归类如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归属于木。
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故南方归属于火又如五脏配五行,脾主运化而类于土之化物,故脾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类于金之肃杀,故肺归属于金。
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弄,化育特性则统属于土,具有清净,肃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趋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中医学以五行学说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以系统的观点阐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相生相克,指五行之间逆向相生,又逆向相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二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中医学基础-五行学说

3、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五 季、五气、五化等之间的联系
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分 别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 加以横向联系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
4、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解释 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
生 克
(2)类型:
生中有克(以相生为主)
克中有生(以相克为主)
生 生中有克
克 克中有生
(二)特殊状态下的关系
1、五行相乘 (1)概念:是指五行中某
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 约或克制。
(2)次序:同相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即木乘→土→水→火→金→木
乘
(3)与相克的关系:二者次
序相同,但相克用于说明正
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
2、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 脏与六腑、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 与六腑(实为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 胱)相配合,联系五脏支配的五体(筋、脉、 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 耳),以及外荣于体表的特定组织,即五华 (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 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
说明异常(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1)概念:是指五行中
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
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
“反克”。
(2)次序:反相克,即
侮克
木→侮 金→火→水→土→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有“生我” (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生我 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木为例:
母——水 子——火
五行相克
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 木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有“我克”(所胜)和 “克我”(所不胜)两个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 克我者为所不胜。 以木为例:
五胜复
五行胜复——是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 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 与稳定。
五行胜复的规律:有胜则复 子复母仇 五行中一行亢盛,则按相构次序克制,引起所不胜一
行(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 因此,五行胜复,子复母仇,实际是五行系统内部在
所胜——土 所不胜——金
五行制化
制化——五行制化是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 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五行制化的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 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 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 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 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双克火。
五行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形成既相互生化,双相互 制约的“制化”关系。五行制化,就是五行相生与五行相 克结合的自我调节,通过五行之间的负反馈效应,而使五 行系统整体上维持稳定与协调。
—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酸)——大分子生物体(蛋白质)
——原始生命——细胞——生物圈——人类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记载104种元素,而目前已发现108种化学元素,所 以说人类对化学元素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是由火(热)、空气(冷)、土(干)、湿 (水)四种基本元素构成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中医学基础——五行学说

中医学基础——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五行特性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2.“火曰炎上”:温热、升腾、明亮;3.“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4.“金曰从革”:清洁、肃降(肃杀)、收敛;5.“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细目二五行的生克关系要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与相克3.五行的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又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维持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要点二五行相乘与相侮1.相乘: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次序与相克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克。
次序与相克的方向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要点三五行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次序与相生相同木及火,火及土,土及金,金及水,水及木。
2.子病及母: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子母两行皆盛,常称为“子病犯母”;二是子行虚弱,累及母行,导致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虚。
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常称为“子盗母气”。
次序与相生相反木及水,水及金,金及土,土及火,火及木。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指导确定治则治法1. 相生规律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等。
2.相克规律: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火补水法(泻南补北法)等。
指导情志疗法怒伤肝,悲胜怒(金克木)喜伤心,恐胜喜(水克火)思伤脾,怒胜思(木克土)忧伤肺,喜胜忧(火克金)恐伤肾,思胜恐(土克水)。
小结第三单元五行学说一五行特性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2.“火曰炎上”:温热、升腾、明亮;3.“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4.“金曰从革”:清洁、肃降(肃杀)、收敛;5.“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
(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
(2)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1)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而有序的变化和发展。
(2)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2.五行胜复:
(1)是指五行之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2)是一种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1)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胜至则复,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
2)其效应是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导致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2.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仍以木克土为例,则太过者即“木亢侮金”;不及者即“木虚土侮”。
相乘与相侮,两者有所区别又有联系,故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四)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1)指五行中的某行异常,累及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2)成因:母行虚弱,引发子行亦不足,终至母子皆虚。
2.子病及母:
(1)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及母行,终至子母两行皆异常。
(2)成因:
1)子行亢盛,引发母行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2)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不足,终致子母俱虚。
3)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导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以五行特性的类比和推演络绎,以五脏为中心,联系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别归属于五脏,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并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从而使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2)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如肾制约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
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等。
(3)以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来说明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应用于病理方面,主要在于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方面。
3.根据相生传与相克传,以推断病情的轻浅或深重。
故说:“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
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
4.五行学说还用以阐释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主要在于分析四诊所收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五行属性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以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并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1.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2.从出现他脏所主的色、脉来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
3.从面部五色“主色”、“客色”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顺逆。
4.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运用五行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关系来说明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掌握了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后,临床上除针对有病脏器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其可能被传及的脏器,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控制其传变。
如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3.确定治疗原则
(1)根据相生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母和泻子,即所谓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2)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和扶弱,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
4.制订治疗方法
(1)药物疗法方面,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2)针灸疗法方面,例如依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选穴治疗等方法。
(3)精神疗法方面,可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来达到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