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简答题整理资料

合集下载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

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

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1.请解释传播者的内涵和外延?答:(1)内涵:传播者即编码者、发讯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

(2)外延:A.人际传播中,是发讯主体又是讯息接受者。

B.组织传播中,是政府首脑、团体负责人、文件起草者等。

C.公众传播中,是演讲者、报告人、教师等。

D.大众传播中,是个人、组织、社会团体的混合体。

2. 请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特点?答:(1)具有主观能动性。

(2)集体性。

(3)受控性。

(4)专业性。

3. 请解释守门人的含义?答:最早见于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指在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4. 请说明守门人的三重角色和特征?答:(1)三重角色:A.接受者 B.守门人 C.传播者(2)特征:A.隐形性 B.依附性 C.追加性 D.完善性5.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的任务?答:(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过程加以控制。

(5)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6.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应有的素养?答:(1)对传播事业有敬业精神。

(2)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3)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4)有信息的敏感性。

7. 请解释信息的含义?答:(1)广义:事物发出的,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情报、资料、密码等。

(2)狭义:脱离载体或依附物质的内容,它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减少或降低不确定状态。

8. 请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答:(1)客观性(2)抽象性(3)感知性(4)传递性(5)存贮性(6)共享性9. 请解释信息传播中的编码与译码?答:(1)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

如:字符的不同组合构成文学作品;音符的不同组合构成音乐作品。

(2)译码:把信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10. 请说明信息的提取过程?答:(1)判断讯息包含的内容。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苏利文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 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 “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这种环境的真实姑且不论,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基于这种环境去期待、去行动、去奋斗,这种行为不仅有其
自身的真实,并伴有真实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拟态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
另一个是“刻版成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
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成见可
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拉札斯费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 组织的社会行动》(1948)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有 以下三种功能:a.授予地位 b.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 c.
传播的要素
传播的要素
1、三要素说:传者、内容(信息)、受传者 2、四要素说:即传者、内容(信息)、通道、受传 者 3、五要素说:拉斯韦尔的5个W(谁、说什么、通过 什么、给谁、取得什么效果) 4、六要素说:即信源、编码、信息、噪音、译码、 信宿)
主义最重要的派别――芝加哥学派,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
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互动理论(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米
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37年,死后经整理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
(1934)等著作。米德提出一种关于人类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概念性观
点。他认为,人类具有应用符号、内隐反思、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的能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①媒介即讯息。

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

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

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

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 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传播学简答题总结(十)

传播学简答题总结(十)

传播学简答题总结(十)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话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演化。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早期的大众社会理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的立场上队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肆认为,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

李斯曼主要从人是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

恐豪瑟则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随着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是人们与大多数"实物"不可能保持着实际接触,要了解它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当做实物的代替物。

拷贝的支配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实物的代替物。

它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

第一条是利润原理。

也就是说,拷贝的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赢利活动来进行的。

第二条是政治或宣传原理。

宣传即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的活动,大众传媒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不仅受到利润原理的驱动,而且受到政治和宣传原理的制约。

因为"拷贝原理"具有"利润原理"和"政治或宣传原理",所以他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电大《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问答题答案

电大《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问答题答案

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答: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概论期末要点一、重要著作1、《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机构》作者:哈德罗。

拉斯韦尔主要内容:1、5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2、三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功能②社会协调功能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④【后又加:娱乐功能】2、《男人。

女人。

讯息。

媒介-------人类传播》作者:W·施拉姆主要内容: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功能做了总结3、《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主要内容:对“伊里调查”的结果进行大胆推论,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为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创新与普及》(1962年出版)作者:罗杰斯主要内容: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5、传播流程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作者:卡兹(等人)《创新与普及》作者:罗杰斯6、《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作者:麦克·卢汉二、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p111: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优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知情权(知晓权)p178: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关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和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知识沟(一种理论假说)p230: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某种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大众传播学》复习概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概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概要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概说一、基本知识点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重点1、传播学源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

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

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

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P99)传播受众:人数众多、匿名、异质。

传播内容:转瞬即逝、传播迅速、公开化。

传播机构:组织化、非个人性。

传播媒介:机械化、电子化。

传播过程:单向性较强。

传播控制:制度化。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案在课件上。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分析,传播结构与功能,五w;卢因:群体动力学,把关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调查法,二级传播论,《人民的选择》;霍夫兰:传播与态度研究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施拉姆。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传播学的真正奠基人,被公认为是传播学之父。

创造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单位。

撰写了第一部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

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

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第一次把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3.传播学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差异:一、研究立场。

传统学派要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为美国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而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则通过对现有传播状态的分析、批判,试图改变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

二、研究内容。

传统学派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服务于实践;批判学派着重研究宏观传播体制、传播者、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全面。

4.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课本第259页。

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大众传播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受众的符号解读不是完全被动的,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第二章1.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意义与不足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这条思路形成的。

不足: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1)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不能被切割、分离。

(2)传播是双向性的过程:所有的信息交流都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过程。

(3)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

(4)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第三章1.简述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组织的特点。

课本第127页。

第一,地位稳固;第二,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第三,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2.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课本第136-137页。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和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课本第137页。

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进行垄断;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4.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手段有哪些?课本第138页。

个人信息的反馈;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诉诸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四章1.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哪些研究目的?课本268-269页。

A.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纵向比较分析:揭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B.同一时期传播内容的横向比较:揭示不同国家社会地区民族群体或个人信息传播的共性与个性C.特定时期的传播内容分析:推断时代精神以及社会成员的价值观D.不同媒体间的比较E.分析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关系:判断传播者的意图主张倾向或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特点F.分析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G.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系H.考察传播内容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考察内容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联系以上这些是内容分析的最主要的内容,以下三种类型的研究也受到重视:A.为了获得“文化指标”而进行内容分析B.用于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C.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2.内容分析中常用的量化表示方法有哪些?课本第271页。

出现的有无、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课本第37页。

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等;第二类是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4.休梅克(Pamela Shoemaker)等学者关于美国媒介内容的研究结论主要有哪些?答案参照课件。

政治偏见方面:大部分的新闻内容是平衡、中立、客观的。

更多地正面报道落后的候选人。

行为方面:暴力行为是被研究最多。

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暴力主题,针对人的犯罪及暴力犯罪更容易被报道异常的人、物方面:对事实歪曲报道以取悦受众,对小概率事件的报道新闻来源方面:新闻主要被“知名人士”所支配地理模式方面:最常被报道的是东西海岸第五章1.人类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与文字传播的优势是什么?课本第24页、25页。

口语的局限:第一,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记录性较差,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而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

文字的优势:第一,信息能够长久保存,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不再单纯依赖记忆力;第二,打破了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第三,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2.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有哪些?课本第27页。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

此外还有三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一,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第二,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第三,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3.请比较报纸媒介与广播电视媒介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答案参考课件。

报纸媒介优势:纸制媒介,便于保存、阅读方便;以文字为表现符号,适合深入、详细的报道。

劣势:纸制媒介,时间受限制,容量受限制;受文字制约,限制了受众范围;以文字为媒介,缺乏形象性。

广播电视媒介的优势:电波传送:覆盖面广,渗透性强;传播迅速,时效性强;声音传播:感染力强;受众面广;收听方便,个人性强(伴侣性companionship)。

劣势稍纵即逝,不易保存;声音传播,缺乏深度。

4.“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课本第118-119页。

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每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领的社会变革。

5.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及其特点是什么?课本第123-124页。

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实时传播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6.媒介发展的“4C”趋势指的是什么?课本125页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第六章1.用施拉姆的“自助餐厅”的提法说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施拉姆曾有一形象比喻,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讯息。

2.麦奎尔总结的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的类型是什么?本166-167页。

心绪转换效用:“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人际关系效用: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自我确认效用: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

环境监测效用: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变化。

3.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课本161页A.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B.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C.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D.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七章1.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如何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影响的对象包括三部分:它影响公众,推动对传媒活动的社会舆论监督;它影响传媒工作者,促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它影响立法、司法与行政,为传播管理和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这三种影响,最大限度地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同时对大众传媒实行社会制衡。

2.传播效果的“子弹论”出现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第一,在这个时期,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政党等对传播媒介的空前利用使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第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技巧的研究,把宣传的作用夸大到了不恰当的程度;第三,这个时期是本能心理学盛行的时期,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第四,这一时期的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变成了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使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或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

3.有限效果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第一,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只是中介因素之一;第二,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第三,态度改变产生效果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第四,效果的产生,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第五,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