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25篇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12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12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12篇】伟大的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那么你知道《辛亥革命》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编辑醉清风为大家整编的12篇辛亥革命观后感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一革命,对我们来说有些遥远又不可思议但它是由千千万万革命者的血和肉凝成的。

在寒假我看了一部影片,影片中讲述了发生在1911(辛亥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勾结,残酷的压榨中国人民,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是革命,是的,是革命。

是他让千疮百孔,奄奄一息,充满迫害与痛苦的那曾经的中国获得新生!是革命的枪声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是在战火中失去生命的革命者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革命!中国人民如同被囚禁被迫害的犯人,戴着沉重的枷锁,而使他们摆脱这一切,是革命。

秋瑾就义前说:“革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是为了让人懂得宁静与温和。

”林觉民在遗书中说:“革命是为了人们永久幸福。

”我认为革命是为了改变命运,革命也是为了国家,它就像野草,任谁也无法阻挡它的蔓延与生长。

晨光熹微,街道冷清,气氛压抑。

凉风侵袭,发出呜呜之声,似乎在挽留什么;沉重的脚镣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沙沙声,似在控诉某种不满。

铁锁落地有声,一旁的民众用好奇迷茫的眼神望着这个竟敢造反的女人。

她一脸平静,没有丝毫畏惧。

她的淡定与人们的惊恐,我看见他们的眼神那么深,像无底的黑洞,那装着他们的痛苦。

阴森可怕,审室灰暗,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令人发指的血腥味,它好像在告诉林觉民,这儿曾是战友的‘刽子手’。

他脚上的血一滴滴血怎么也止不住,眼前的清官带着几分敬佩地望着他,这个年轻英俊的男子。

面对官员的所谓的法外开恩,他表现得那么坚决。

因为为了人们的永久幸福。

他的眉宇透着叛逆与不服输。

辛亥革命观后感25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25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25篇辛亥革命观后感(一):《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

辛亥革命发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

电影从1907年秋瑾就义为起点,以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广州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在海外游说募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首先爆发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革命果实等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有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构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进取变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们倍受鼓舞,深知要不断磨砺自我的心志,懂得要配合潍坊聋协组织,精诚团结的真谛,要富有辛亥革命推陈出新的胆识,学会创新,努力前进,把潍坊聋协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

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

我坚信,辛亥革命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并默默地指导我们一向前进。

辛亥革命观后感(二):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头写道——“我们的历史,从那里开始。

”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历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当代历史的起点是建国,哪儿跑出来一个辛亥革命。

看着看着突然反应过来了,哦,是繁体字的海报,瞬间明白过来了。

所谓的我们,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台湾同胞。

我发现此刻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

2024年辛亥革命历史遗迹观后感心得范文

2024年辛亥革命历史遗迹观后感心得范文

2024年辛亥革命历史遗迹观后感心得在2024年国庆节期间,我有幸参观了辛亥革命历史遗迹。

这次旅行令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底蕴和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游览中我不仅看到了几何形态各异的纪念碑和雕塑,更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震撼和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

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文化脉络,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馆,我看到了几百幅影像资料、文章、资料和文物的展品。

尤其是那些陈列馆里生动的场景还原,赢得了我的心。

在“辛亥革命”主题展区里,历史场景被还原了出来,海报、剧照、音像资料交织得血肉丛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比如革命家们模仿过当时的中央菜市场及各类站台的图片,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古时物资的供应手段,也让我感悟到革命者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需要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然后是参观了南昌起义烈士陵园。

我沿着这座庄严的陵园,走到了墓地的山路上。

在此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各位忠诚的烈士们的身影和英勇事迹。

低头看去,白色的墓碑让我感受到那一代人的豪迈和坚韧,仿佛一道接续一道的白色浪潮,向国家掀去。

这座陵园不仅是对烈士们的纪念,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和传承。

参观博物馆和陵园之后,我则是到了纪念园。

纪念园中心是那个高声响亮的神州天籁和溢满历史含量的颁布历史纪念碑。

整个纪念园式样古雅,并且布满了古色古香气息。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外立面镶嵌着巨大的龙的纪念碑。

它向着蓝天高耸而立,挺拔的身姿,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壮志。

在这里,读懂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未来。

通过在辛亥革命历史遗迹的参观,我发现历史真真实实地呈现在面前时,我们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更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所珍视的现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前辈同志们为此作出了艰辛的努力才为我们创造的。

在这些历史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人物经历、磨难历程,体验人性的底蕴,拓宽吾辈的视野。

我相信,这种信心、这种认知,才是2024年辛亥革命历史遗迹观后的最大收获。

文学_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

文学_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篇一:《辛亥革命》观后感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上海电影集团等联合推出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截取了关于1911年到1912年初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史实,并且把重点放在了人物上,以情动人,"强调情是电影里的最基本内容,不仅仅是男女之情,里面还有很多关于理想的情怀。

这部电影以其激烈的战斗场面吸引了我们,革命无畏牺牲的昂扬斗志感动了我们,生动细腻的感情描摹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一部好电影,一个好故事,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味。

辛亥革命是对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间历史阶段的统称,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十一月十五日,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辛亥革命》。

虽然我对这个名字很陌生,觉得好像不如动画片好看,也不很了解影片的具体内容,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了。

一方面,是因为集体看电影是件很激动的事;另一方面,我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影片到底是讲什么的。

影片开演后,首先出现的是烈士秋瑾,她带着铁链,走向刑场,我当时感觉很害怕,希望她不会死去。

随着影片的播放,我知道了这些值得永远记忆的名字:孙文(孙中山)、黄兴、徐宗汉、林觉民、喻培伦……也知道了那些" 可恶坏蛋" 的名字:慈禧太后、怡王爷、袁世凯、汪精卫……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枪炮声声,战火纷飞的场面,及革命者的坚强、勇敢,使我更加明白了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句话: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我们从没有见过面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对于辛亥革命的体会(精选23篇)

对于辛亥革命的体会(精选23篇)

对于辛亥革命的体会(精选23篇)辛亥革命科普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有的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有的说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对于辛亥革命的体会(精选23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于辛亥革命的体会(精选2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对于辛亥革命的体会1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来到了那以前只在书上见过,听老师说过的革命圣地——辛亥革命博物馆。

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走进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通过一件件实物的展示,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动荡,艰险和国家命运的茫然,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忠心爱国的革命党人的那一份火热的爱国之情,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2023年《辛亥革命》观后感15篇

2023年《辛亥革命》观后感15篇

2023年《辛亥革命》观后感15篇《辛亥革命》观后感1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

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

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先生组织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

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骨干壮烈牺牲。

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为了民族前途,国家命运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操所征服了。

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伟大、这样无私的人,又怎能没有灿烂的明天,光明的未来?接下来,清廷在四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

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开始对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

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

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

孙中山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接下来的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

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

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人备受鼓舞。

终于,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

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

当看到孙中山先生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我的心被先生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的震撼了。

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三篇)

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三篇)

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三篇)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很有幸和几个同学一起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观辛亥革命有感。

本来以为会有很多人去纪念这个日子的。

到了那边我才发现我错了。

管内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

中国人似乎很健忘。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今天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110年前在这个地方发生的这个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壮举,一个是中国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壮举,一个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希望的壮举,就这样被中国人给淡淡地忘了。

革命党人的所流的鲜血,似乎被波涛滚滚的长江水冲洗的干干净净。

烈士的忠骨,似乎也被风风雨雨侵蚀的支离破碎了。

革命党人的正气只能凛然于蛇山顶上,鲜有人问津。

试问我们用什么来告慰,革命党人的在天之灵呢?中国人啊,为什么这么健忘?也许是教育的缘故吧。

记得我读高中时历史书上说:辛亥革命之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混战,所以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辛亥革命真的失败了吗?看一个革命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这场革命与革命对象关系之间的变化。

如果这场革命本身战胜了它的对象,那它就是成功的。

如果这场革命被它的对象所打败,那它就是失败的。

孙中山发动了十一次起义,前十次起义都被清王朝镇压掉了,所以前十次起义都失败了。

可是,辛亥革命也就是武昌起义成功了,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而且从此结束了君主帝制。

这场革命如果它既打败了它的对象——清王朝,又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我们还能够说这场革命是失败的吗?首先从政治上来看,中华民国在一九一二年元月一日创建之后,全中国政治空气浓厚民主潮流高涨。

以宋教仁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家在国会里面,争取着各自党派的利益和席位。

这就是说不仅辛亥革命创造的国家是一个新国家,不同于大清朝那样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创造的中华民国是一个建立了共和制度的国家,得从来没有民主共和体制的国家,已经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的政治体制。

从政治上来看,中华民国当然是一个新中国,一个不同于几千年的旧中国的新中国。

怀着对先辈烈士的崇尚,我们一起来到辛亥革命纪念馆。

观看《辛亥革命》心得体会八篇

观看《辛亥革命》心得体会八篇

观看《辛亥革命》心得体会八篇观察《辛亥革命》心得体味八篇【一】翻开中国近代史,有个剧烈的感觉是代沟特殊显然。

从鸦片战斗、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整整四代人,就是整整四派。

洋务派与传统派刚刚论战,维新派又与洋务派论战,才论战了一代人,革命派又找维新派论战。

社会思潮如此激进,以至任何早慧者大一圈生肖后马上就沦为落伍者。

曾国藩如此,康有为如此,严复、章太炎还是如此。

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却未能破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天演论。

这便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复杂性。

清朝惟独经过逐步升级的变革来轮流冲击,才干最后消灭。

鸦片战斗以来,国家任人宰割,中国人当时极力求索的不会是如何推翻清朝,而是如何使国家繁荣,直到出了个孙x,人们才知道扶清与灭洋是冲突的,推翻清朝才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才把斗争矛头对准清朝,这才酝酿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而且,人们这时要推翻的不是一个一般的王朝,而是一个末代王朝,即一口气要毁灭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

这个历史任务重不重这场革命该不该复杂呢公元1857年,在许多中国最敏锐的思想家尚未熟悉到清朝须灭绝的时候,欧洲一位宏大人物却看清了历史的路标。

他说:中国的南方人(指太平天国)在反驳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态度本身,明显表明他们已觉悟到古老的中国碰到极大的危急;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囫囵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这位伟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逝世十六年后,清朝灭绝。

继之而起的中华民国,正是囫囵亚洲第一个试图走向共和的国家。

为了掩埋清朝,孙x和他的同仁不知预备了多少年,战争过多少次。

他的哲学是知难行易。

这是从百折不挠的革命生涯中总结的心里话。

难的是找不到办法,看不到捷径。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孙x 心里特殊焦急。

武昌起义前,他亲手领导或策划了十多次起义,除一次发生在x,其余皆发生在两广或西南边陲,对大陆腹地形不成足够的震撼。

哪里才是清朝统治的薄弱地区呢哪里才是清政权的罅隙呢最危急的地方最平安,不如在清政府看家护院的正规军中进展革命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观后感25篇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潮澎湃,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撒过多少汗,撒过多少血,甚至牺牲过多少无辜的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日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所有中国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了,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不在是以前那个受人指使、侵略的国家了。

此刻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可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因为它在今日依然有用,有意义。

如果不是以前烈士们那辛苦的革命斗争,我们也就没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所以革命虽然不需要革了,可是革命的精神要永垂不朽。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孙中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都清清楚楚的印在脑子里。

并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

如今,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国家繁荣昌盛,人才济济。

我们又怎样能忘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我们此刻不能天天趴在电脑前打打游戏;不能把电视机放到半夜;不能游手好闲的过完每一天,我们要担起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

让中国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明白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即使困难很难抗拒,也要去迎接;即使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你也要将它变成可能,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日,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时光流逝,历史远去。

岁月能够改变沧海桑田,可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聋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1911年的中华大地哀鸿遍野,弥漫着遍地的死气沉沉,中华儿女们饱受苦难。

在这一片漆黑当中,孙中山等人点燃了这漫漫长夜中的第一束火炬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观后感(六):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

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

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

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这是《辛亥革命》秋瑾赴刑场时精彩开场白。

电影《辛亥革命》讲述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

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史实创作,是一部全景展现辛亥革命的电影。

剧中孙逸仙、黄兴、秋瑾、徐宗汉、林觉民、等大无畏救国的英雄主义形象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记忆犹存。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正像孙中山说的文将与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实现革命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就是需要我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它却成功的不彻底,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生、民权的革命问题,可是共和国的社会制度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在一百年后的今日最终实现了。

我们缅怀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先世的烈士,追悼那些年轻的英烈们,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

清末的封建王朝早已腐朽不堪、羸弱不谈、困苦不堪,中国人任人歧视、被人觊觎、由人宰割,革命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让民众得到自由、为民族争得尊严。

一百年前的今日也许有人会问革命所谓何事?一百年后的今日,也许有人还会问。

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安宁温和的世界。

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书》中说:革命史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孙中山说: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的掠夺……革命是什么?革命是一种英勇无私的献身主义精神;革命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操;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提高的理念深入人心;革命是让我们中国人有自我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能够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就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皇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辛亥革命观后感(七):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这部电影《辛亥革命》最终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到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的那篇着名的《与妻书》100年来一向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

然而资料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职责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

其感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电影至最终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上自由阳光的新生活,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终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

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

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个个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

周记大全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捧着与两个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

张口深深叹息,这是母亲对你们最终的钟爱。

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你,夜里追着风。

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

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我是幸福的当代大学生,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

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

我明白,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

我们,必将不辜负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方针!辛亥革命观后感(八):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电影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时间定格在一九零七年……影片一开始便把我引入一位妇女身上,她身戴枷锁一步一步顺着被围观群众开辟的道路中走着。

她的步伐铿锵有力,头发凌乱却目光坚定……她就是革命同盟会中的一位妇女代表秋瑾。

她边走边望着周围的群众,尤其是妇女们和刚出生的婴儿们,她的眼神是同情的,也是愤怒的,但她唯有望着这些无知愚昧的所谓的大清子民一声不吭地走着。

此时她已在脑海里交出了一份对革命的答卷:革命并非革谁的命,而是为天下所有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当一位清朝官员对她说:你的两个孩子快要没母亲了……而她却坚定地打断:不,是天下的孩子们失去了我一个母亲。

那位清朝官员听完之后吓坏了,急忙解开枷锁,并让桧子手准备。

而秋瑾说完,便毅然走上了断头台……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么的不平凡。

因为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的一声枪响,不仅仅预示着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然后,经过各地义士如雨后春笋般激烈的起义之后,光复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光复完毕后,一个崭新的中华民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武昌首义前后,影片中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新生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

他们那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熠熠生辉,万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后的今日,当年的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所谓它的精神,便能够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和协作精神而武昌起义的成功,与湖北革命党人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

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并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们应当履行的职责。

辛亥革命观后感(九):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

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

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经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先生组织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

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骨干壮烈牺牲。

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为了民族前途,国家命运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操所征服了。

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伟大、这样无私的人,又怎能没有灿烂的明天,光明的未来接下来,清廷在四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

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开始对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

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

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

孙中山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