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的传播特性
对流层电波传播研究与展望

对流层电波传播研究与展望摘要:一、引言二、对流层电波传播的概述1.对流层电波传播的定义2.对流层电波传播的特性三、对流层电波传播的研究进展1.电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特性2.对流层电波传播的预测模型3.对流层电波传播的应用四、对流层电波传播的展望1.技术发展的推动2.新型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3.对流层电波传播研究的挑战与机遇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流层电波传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对流层电波传播是指电磁波在地球大气低层对流层中传播的过程,它直接影响着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对流层电波传播进行概述,并探讨其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对流层电波传播的概述1.对流层电波传播的定义对流层电波传播是指电磁波在地球大气低层对流层中传播的过程。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低层,其高度在不同地区约为10 至12 公里。
对流层电波传播的研究主要关注电磁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其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影响。
2.对流层电波传播的特性对流层电波传播具有以下特性:(1)对流层电波传播受到大气层低层电特性的制约,例如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和电子浓度等;(2)对流层电波传播具有频散现象,即电磁波在不同频率下的传播速度和衰减速度不同;(3)对流层电波传播具有方向性,即电磁波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传播特性不同。
三、对流层电波传播的研究进展1.电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特性研究人员通过对流层电波传播的实测和模拟,研究了电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特性。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电磁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规律,为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对流层电波传播的预测模型为了预测对流层电波传播的性能,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实时的大气层参数预测电磁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特性,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实时调整提供参考。
3.对流层电波传播的应用对流层电波传播在无线通信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无线电广播和通信,包括高频无线电通信、甚高频无线电通信和超高频无线电通信等;(2)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例如GPS 系统等;(3)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等。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传播特性(一)移动通信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无线电波的传播,无线电波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为了更好地说明移动通信的问题,我们先介绍一下电波的各种传播方式:1.表面波传播表面波传播是指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情况.这时电波是紧靠着地面传播的,地面的性质,地貌,地物等的情况都会影响着电波的传播.当电波紧靠着实际地面--起伏不平的地面传播时,由于地表面是半导体,因此一方面使电波发生变化和引起电波的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型,使沿它传播的电波发生绕射.从物理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当波长与障碍物高度可以比较的时候,才能有绕射功能.由此可知,在实际情况中只有长波,中波以及短波的部分波段能绕过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障碍到达较远的地方.在短波的部分波段和超短波,微波波段,由于障碍高度比波长大,因而电波在地面上不绕射,而是按直线传播.2.天波传播短波能传至地球上较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并不能用绕射或其他的现象做解释.直到1925年,利用在地面上垂直向上发射一个脉冲,并收到其反射回波,才直接证明了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籍此电离层的反射作用,电波在地面与电离层之间来回反射传播至较远的地方.我们把经过电离层反射到地面的电波叫天波.电离层是指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60km以上的电离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存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与正离子,还可能有大量的负离子,以及未被电离的中性离子.发现电离层后,尤其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火箭与卫星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工具对电离层进行了深入的试验和研究.当前电离层的研究已经成为空间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和频段也日益宽广.在电离层中,当被调制的无线电波信号在电离层内传播时,组成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有着不同的传播速度.所以波形会发生失真.这就是电离层的色散性.同时,由于自由电子受电波电场作用而发生运动,所以当电波经过电离层,其能量会被吸收一部分.而且,从电离层吸收电波的规律看,若使用电波的工作频率太低,则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很强.所以天波传播中有一个最低可用频率,低于这个频率,就会因为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太大而无法工作.传播特性(二)1.空间波传播当发射以及接收天线架设得较高的时候,在视线范围内,电磁波直接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另外还可以经地面反射而到达接收天线.所以接收天线处的场强是直接波和反射波的合成场强,直接波不受地面影响,地面反射波要经过地面的反射,因此要受到反射点地质地形的影响.空间波在大气的底层传播,传播的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收,发天线之间的最大距离被限制在视线范围内,要扩大通信距离,就必须增加天线高度.一般地说,视线距离可以达到50km左右.空间波除了受地面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低空大气层即对流层的影响.移动通信中,电波主要以空间波的形式传播.类似的还有微波传播.2.散射传播大气对流层中,除了有规则的片状或层状气流外,还存在有不规则的,这类似于水流中漩涡的不均匀体.相应的,在电离层中则有电子密度的不均匀性.当天线辐射出去的电波,投射到这些不均匀体的时候,类似于光的散射和反射现象,电波发生散射或反射,一部分能量传播到接收点的这种传播称为散射传播.这种通信方式通信距离可达300-800km,适用于无法建立微波中继站的地区,例如用于海岛之间和跨越湖泊,沙漠,雪山等地区.但是,由于散射信号相当微弱,所以散射传播接收点的接收信号也相当微弱,即传播损耗很大,这样,散射通信必须采用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接收机和高增益天线.3.外层空间传播电磁波由地面发出(或返回),经低空大气层和电离层而到达外层空间的传播,如卫星传播,宇宙探测等均属于这种远距离传播.由于电磁波传播的距离很远,且主要是在大气以外的宇宙空间内进行,而宇宙空间近似于真空状态,因而电波在其中传播时,它的传输特性比较稳定.我们可以把电波穿过电离层外面的空间传播,基本上当作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来研究.至于电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所受到的影响,可以在考虑这一简单的情况基础上加以修正. 传播特性(三)前面我们对电磁波的各种传播方式做了介绍,在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各个波段的传播特点,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各个波段的传播特点如下:1.长波传播的特点由于长波的波长很长,地面的凹凸与其他参数的变化对长波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在通信距离小于300km时,到达接收点的电波,基本上是表面波.长波穿入电离层的深度很浅,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很小,电离层对长波的吸收也不大.因而长波的传播比较稳定.虽然长波通信在接收点的场强相当稳定,但是它有两个重要的缺点:①由于表面波衰减慢,发射台发出的表面波对其他接受台干扰很强烈.②天电干扰对长波的接收影响严重,特别是雷雨较多的夏季.2.中波传播的特点中波能以表面波或天波的形式传播,这一点和长波一样.但长波穿入电离层极浅,在电离层的下界面即能反射.中波较长波频率高,故需要在比较深入的电离层处才能发生反射.波长在3000-2000米的无线电通信,用无线或表面波传播,接收场强都很稳定,可用以完成可靠的通信,如船舶通信与导航等.波长在2000-200m的中短波主要用于广播,故此波段又称广播波段.3.短波传播的特点与长,中波一样,短波可以靠表面波和天波传播.由于短波频率较高,地面吸收较强,用表面波传播时,衰减很快,在一般情况下,短波的表面波传播的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不适合作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之用.与表面波相反,频率增高,天波在电离层中的损耗却减小.因此可利用电离层对天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4.超短波和微波传播的特点超短波,微波的频率很高,表面波衰减很大;电波穿入电离层很深,甚至不能反射回来,所以超短波,微波一般不用表面波,天波的传播方式,而只能用空间波,散射波和穿透外层空间的传播方式.超短波,微波,由于他们的频带很宽,因此应用很广.超短波广泛应用于电视,调频广播,雷达等方面.利用微波通信时,可同时传送几千路电话或几套电视节目而互不干扰.超短波和微波在传播特点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在低空大气层做视距传播.因此,为了增大通信距离,一般把天线架高.。
电波传播特性对卫星通信的影响分析研究

电波传播特性对卫星通信的影响分析研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卫星通信凭借其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势,在通信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而电波传播特性作为影响卫星通信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深入理解其影响对于优化卫星通信系统、提升通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电波传播特性主要包括自由空间损耗、大气衰减、多径效应、多普勒频移等。
首先来谈谈自由空间损耗。
这是由于电波在空间传播时,能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扩散,导致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减弱。
在卫星通信中,由于卫星与地面终端之间的距离通常非常遥远,自由空间损耗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距离越远,损耗越大,这就要求卫星发射的信号功率足够强大,或者在接收端采用高灵敏度的接收设备,以补偿这一损耗。
大气衰减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地球的大气层并非对电波完全“透明”,其中的气体分子、水汽、云雾等都会对电波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从而导致信号的衰减。
不同频率的电波在大气中的衰减程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雨雾天气中,较高频率的电波会受到更严重的衰减。
这就需要在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大气衰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工作频段,以保证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实现稳定可靠的通信。
多径效应在卫星通信中也经常出现。
当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如建筑物、山脉等,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从而产生多条传播路径。
这些不同路径的信号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和相位不同,相互叠加后可能导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发生变化,产生衰落、失真等问题。
在移动卫星通信中,如车载、船载通信,由于终端的移动,多径效应会更加明显,对通信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为了减轻多径效应的影响,可以采用分集接收技术、均衡技术等。
多普勒频移是由于卫星与地面终端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当卫星相对于地面终端移动时,接收端接收到的电波频率会发生变化。
这种频率的变化会导致信号的解调出现困难,影响通信质量。
在高速移动的卫星通信场景中,如飞机通信,多普勒频移的影响尤为显著。
电波传播特性与建筑物影响分析

电波传播特性与建筑物影响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波无处不在。
从手机通信到广播电视,从无线网络到卫星导航,电波在传递信息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电波的传播并非毫无阻碍,尤其是在遇到建筑物时,其传播特性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了解电波传播特性以及建筑物对其的影响,对于优化通信系统、提高信号质量以及保障无线服务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反射、折射、散射和绕射。
反射是指电波遇到障碍物时,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原来的空间。
就像光线照在镜子上会反射一样,电波在遇到较大、光滑的平面时也会产生反射现象。
折射则是电波在穿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例如从空气进入建筑物的墙壁。
散射是电波在遇到粗糙表面或小物体时,能量向各个方向分散传播。
绕射则是电波在遇到障碍物的边缘时,能够弯曲并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建筑物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建筑物的材料和结构会影响电波的穿透能力。
常见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砖块和金属等,对电波具有不同程度的衰减作用。
混凝土和砖块由于其较高的介电常数,会吸收和散射部分电波能量,导致信号强度减弱。
金属材料则会对电波产生强烈的反射,可能造成信号的反射干扰。
其次,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和布局也会对电波传播产生影响。
高大的建筑物可能会阻挡电波的直线传播,形成阴影区域,导致信号覆盖不足。
建筑物之间的狭窄通道和角落可能会产生多径效应,即同一信号经过不同路径到达接收端,造成信号的叠加和干扰,影响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建筑物内部的布局和物品摆放也不容忽视。
室内的墙壁、家具、电器设备等都会对电波产生反射、散射和吸收,使得室内信号分布不均匀。
特别是在多层建筑物中,楼层之间的楼板也会削弱电波的穿透能力,导致不同楼层的信号强度差异较大。
为了评估建筑物对电波传播的影响,研究人员通常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地测量等方法。
理论分析基于电磁波传播的基本方程和物理模型,对电波在建筑物环境中的传播进行数学推导和计算。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与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线电波无处不在。
从手机通信到广播电视,从卫星导航到无线网络,无线电波在信息传递和通信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实现高效、稳定和可靠的无线电通信,就必须深入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本文将对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范围非常广泛,从低频的长波到高频的微波和毫米波。
它们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可以在真空、空气、水和其他物质中传播。
但无线电波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无线电波的直射传播特性。
当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没有障碍物的阻挡,它会沿着直线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称为直射传播。
在直射传播中,无线电波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遵循反平方定律。
也就是说,距离发射源的距离增加一倍,信号强度会降低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这是因为无线电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扩散,导致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
然而,在实际环境中,很难存在完全没有障碍物的自由空间。
建筑物、山脉、树木等都会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阻挡和反射。
这就引出了无线电波的反射传播特性。
当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
反射的程度取决于障碍物的材质、形状和粗糙度等因素。
例如,金属表面会对无线电波产生强烈的反射,而粗糙的墙壁则会导致反射信号的散射和衰减。
除了反射,无线电波还会发生折射现象。
当无线电波穿过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电波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这就像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一样。
在大气中,由于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会导致大气层的折射率不均匀,从而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
这种现象在卫星通信和远程通信中尤为重要。
另外,无线电波还会发生散射传播。
当无线电波遇到尺寸小于波长的障碍物时,会向各个方向散射。
例如,雨滴、灰尘颗粒等都会引起无线电波的散射。
电波传播中的时间延迟特性研究

电波传播中的时间延迟特性研究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电波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其传播特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中,电波传播中的时间延迟特性更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它对通信、导航、雷达等众多应用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电波传播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过程。
当电波从发射端发出,经过不同的介质和环境到达接收端时,会经历多种物理现象,从而导致时间上的延迟。
这种时间延迟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传播路径的长度、介质的特性、障碍物的存在等等。
首先,传播路径的长度是影响时间延迟的一个直观因素。
简单来说,电波传播的距离越长,所需的时间就越多。
这就如同我们在跑步比赛中,跑的路程越长,花费的时间自然也就越长。
以卫星通信为例,信号从地面站发射到卫星,再从卫星返回地面站,由于传播的距离极其遥远,时间延迟就变得较为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精确考虑时间延迟对通信的影响,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输和接收。
其次,介质的特性也会对电波传播的时间延迟产生重要作用。
不同的介质对电波的传播速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电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但在大气、海水、土壤等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这就导致了电波在通过不同介质时会产生时间上的差异。
比如,无线电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受到大气折射率的影响,而折射率又与大气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进行长距离通信或高精度导航时,必须对大气介质的影响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补偿,以减小时间延迟带来的误差。
再者,障碍物的存在也是导致电波传播时间延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电波遇到建筑物、山脉、云层等障碍物时,可能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这不仅会改变电波的传播路径,还会增加传播的时间。
在城市环境中,高楼大厦林立,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地与建筑物相互作用,导致信号的多径传播,从而产生时间延迟和信号衰减。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通信系统通常会采用各种技术,如分集接收、均衡技术等,来减轻障碍物带来的影响。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及应用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及应用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随时随地的语音通话,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的深入研究和巧妙应用。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特性是相当复杂且多变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多径传播。
当电波从发射端发出后,它并不会沿着一条直线直达接收端,而是会通过多条不同的路径到达。
这就好像你在一个充满镜子的房间里说话,声音会通过不同的反射路径传到对方的耳朵里。
这些不同路径的电波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和强度都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信号的衰落和延迟扩展。
想象一下,你正在与朋友进行视频通话,突然画面变得模糊或者声音出现卡顿,这很可能就是多径传播造成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特性是阴影衰落。
在实际的通信环境中,由于建筑物、山脉、树木等障碍物的遮挡,电波的传播会受到阻碍,导致接收信号的强度出现缓慢的变化,就像是太阳被云层遮住时,地面的光照强度会逐渐减弱一样。
这种衰落通常是大范围的,并且具有相对较长的周期。
还有就是多普勒频移。
当移动台相对于基站移动时,接收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这就好比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听到的警笛声,当汽车靠近警车时,警笛声会变尖锐,远离时则会变低沉。
在移动通信中,多普勒频移会影响信号的解调,可能导致误码率的增加。
了解了这些电波传播特性,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又有哪些体现呢?在基站的规划和布局方面,电波传播特性的知识至关重要。
通过对传播模型的分析和预测,运营商可以合理地确定基站的位置、数量和发射功率,以确保信号能够有效地覆盖目标区域。
比如,在城市中,由于高楼大厦密集,多径传播和阴影衰落较为严重,基站的密度通常会比较高,而且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天线技术来减少干扰。
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电波传播特性。
为了应对多径传播带来的影响,手机通常会采用分集接收技术,也就是同时接收多个路径的信号,并通过一定的算法选择最优的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接收质量。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及信号分析甚低频VLF 3-30KHz 超长波1KKm-100Km 空间波为主海岸潜艇通信;远距离通信;超远距离导航低频LF 30-300KHz 长波10Km-1Km 地波为主越洋通信;中距离通信;地下岩层通信;远距离导航中频MF 0.3-3MHz 中波1Km-100m 地波与天波船用通信;业余无线电通信;移动通信;中距离导航高频HF 3-30MHz 短波100m-10m 天波与地波远距离短波通信;国际定点通信甚高频VHF 30-300MHz 米波10m-1m 空间波电离层散射(30-60MHz);流星余迹通信;人造电离层通信(30-144MHz);对空间飞行体通信;移动通信超高频UHF 0.3-3GHz 分米波1m-0.1m 空间波小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52-420MHz);对流层散射通信(700-10000MHz);中容量微波通信(1700-2400MHz)特高频SHF 3-30GHz 厘米波10cm-1cm 空间波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600-4200MHz);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5850-8500MHz);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1500-1600MHz)ELF 极低频3~30HzSLF 超低频30~300HzULF 特低频 300~3000HzVLF 甚低频3~30kHzLF 低频30~300kHz 中波,长波MF 中频300~3000kHz 100m~1000m 中波 AM广播HF 高频 3~30MHz 10~100m 短波短波广播VHF 甚高频 30~300MHz 1~10m 米波FM广播UHF 特高频 300~3000MHz 0.1~1m 分米波SHF 超高频3~30GHz 1cm~10cm 厘米波EHF 极高频30~300GHz 1mm~1cm 毫米波无线电波按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四种:天波—由空间电离层反射而传播;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直射波—由发射台到接收台直线传播;地面反射波—经地面反射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环境的传播
电波在建筑物内传播的类型
由室外向建筑物内的穿透传播 电波只在建筑物内传播
室内无线环境特点
覆盖范围小 传播距离短 传播时延要小的多 室内环境中用户多处于静止和慢速移动状态,可忽略
多普勒频移 室内环境变化更复杂,电波传播受建筑类型、室内布
局、建筑材料影响较大 即使在同一个建筑物内的不同位置,其传播环境也不 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
4. cost231模型
欧洲建议
广泛用于建筑物高度近似一致的城区和郊区 环境
应用分两种情况:
高基站天线----非视距NLOS 低基站天线----视距LOS
射、散射和吸收现象 只存在电磁波能量扩散而引起的传播损耗
实际传播环境中电波的传播方式
直射、反射、绕射、散射
8
超短波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波长不同,传播特点也不完全相同 主要传播特性
视距传播 多径传播 绕射能力弱
电波传播中的三种损耗
路径传播损耗 慢衰落损耗 快衰落损耗
4
无线电波的极化 概念: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其电场方向是按一 定的规律而变化 电波的极化方向:无线电波的电场方向 极化波必须用对应的极化特性的天线接收 否则在接收过程中会产生极化损失
极化的类型
线极化
水平极化、垂直极化 +45°倾斜极化、- 45°倾斜极化
椭圆极化 圆极化
10
2.2 电波传播中的衰落
电波传播的衰落特性 场强估算模型
11
2.2.1 电波传播的衰落特性
衰落的概念
由于实际传播环境中复杂的地形地物对传播信号的 阻挡,及反射、绕射和散射引起的无线信号的多径 传播都会对电磁波的传播产生影响,导致接收信号 的随机变化
衰落的类型
阴影衰落(阴影效应、气象条件变化) 场强中值的缓慢变化(慢衰落)
当p(t)=50%时, E0为场强中值
13
衰落深度:
衡量衰落的严重程度 接收电平与场强中值电平之差表示
以场强中值电平为参考,表明信号起伏偏离其中 值电平的程度
衰落深度=20Lg(Ei/Eo) 若为电平值,则衰落深度= Ei-Eo
14
衰落速率N
衡量场强变化的快慢,即频繁程度 单半位时间内场强包络与给定电平值ER相交次数的一 衰落率与工作频率、移动台行进速度和方向等因素
第2章 电波的传播特性
内容
电波传播中的衰落 OM模型概念及场强衰耗中值的预测 任意地形、地物衰耗场强中值和信号中值的
预测 电波传播电路的计算、覆盖设计
1
第2章 电波的传播特性
重点
OM模型及任意地形、地物情况下电波传播衰耗中值的预测 系统均衡
难点
电波传播衰耗特性的统计数字特征量 任意地形、地物情况下电波传播衰耗中值的预测
有关 平均衰落率:
其中v(km/h)、f(MHz)
系统设计时,音频通带或信令数据通带的低端 应高于衰落率
15
衰落持续时间
场强低于某一给定电平值的持续时间 表示信息传输的受影响程度
或信令误码的长度
16
2.2.2 场强估算模型
电波传播受地形地物的影响 即电波传播特性与实际空间环境相关
目的和要求
了解衰落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理解表征电波传播衰耗特性的统计数字特征量 掌握自由空间传输衰耗、OM模型及电波传播衰耗中值的计算
方法
2
2.1 无线电波
2.1.1 无线电波的概念
无线电波是一种能量的传输形式
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交替变换,向前行进 传播过程中,电场和磁场在空间是相互垂直的,
单位:d (英里) ;f(MHz) ; hT 、 hR(英尺)
其他地形给出修正因子
适用范围:
频率:25MHz ~470MHz 传播距离: 60km 以内
19
3. BM(Bullingron)
理论模型
以自由空间、平面大地和球面地形传播理论为基础, 以诺模图形式给出。
适用范围:
频率:30MHz ~3000MHz 传播距离:1 ~ 几百公里
同时这两者又都垂直于传播方向
3
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
传播速度和传播媒质有关
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C=3×108m/s )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光速
通常认为它等于光速
无线电波的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的关系: λ=V/f
V为速度(m/s);f为频率(Hz);λ为波长(m) 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波长不同
5
6
双极化天线
两个天线为一个整体,有两个独立的波,这两个 波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
类型
V/H(垂直/水平)极化 倾斜(+45°/-45 °)极化
7
2.1.2 电波的传播方式
电波的传播方式
在分析电波传播特性时总是以自由空间的传播环境 为参考进行
自由空间
一种理想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介质空间 当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直线传播,不发生反射、折
频率:100MHz~1500MHz BTS天线高度:30 m ~200m MS天线高度:1 m~10m 传播距离: 1km ~20km
18
2. Egli模型
美国陆上移动通信、VHF、UHF信号预测方法, 对丘陵地形预测较准
在传播地形起伏高度为20m的基本条件下,基本 传播衰减公式: L(dB)=177+20lgd+20lgf-20lghThR
预测时在自由空间基础上考虑具体环境影响 OM模型 Egli模型 BM模型 Cost231模型
17
1.OM模型(Okumura-M.Hata奥村哈达)
以日本东京城市场强中值实测结果得到的经验曲 线构成的模型。
模型:城市视为准平滑地形,给出经验曲线
其他地形地物情况则给出修正值
适用范围:
多径衰落(多径效应) 瞬时值有快速、大幅度的变化(快衰落)
12
表征衰落的统计数字特征
场强中值E0
概念:场强值超过设定场强值的概率为50%时,该 设定值为场强中值
若场强中值等于接收机最低门限值,则可通信率为 50%。 (只有50%的时间可正常通信)
场强中值不能反映衰落的严重程度 例:统计时间为T,超过E0的时间为t1、t2、t3 则:超过E0的概率为 p(t)=( t1+t2 + t3)/T×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