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居住习俗。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都是傣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主要分为三种:木质、石质和土木结合。
其中,木质建筑是最常见的一种,一般为三层或四层,每层之间用木梯相连,梁柱之间用木板搭建,外面用灰泥粉刷。
傣族的木质建筑是具有很高审美、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形式,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艺术珍品。
二、傣族的居住习俗
傣族的居住习俗比较特殊,傣族人家庭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一家人一般都住在一栋大房子里。
大房子一般是由爷爷、奶奶、父母和孩子们组成的四代人,他们在一起居住,互相照顾。
在傣族的大房子里,居住习俗相对简单,除了睡觉、吃饭和娱乐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屋檐下品尝好茶、闲聊天天、品尝美食。
三、傣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傣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傣族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傣族文化,政府和社会力量不断加强监管和宣传力度,出台了多项保护措施。
同时,傣族的民间传说、习俗、建筑、语言等文化元素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以及文化传承都是独具特色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傣族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改变。
我们应该加强傣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
其独特的生活习俗。
以下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1. 傣族:傣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也喜欢食用酸辣的食物。
傣族女孩喜欢穿着鲜艳的服装和饰品,而男孩则喜欢戴着红色头巾。
2. 壮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食
用米饭,腌制食品和炖蛋。
壮族男女在结婚时喜欢进行“鸳鸯拜寿”活动,也喜欢跳广西山歌舞。
3. 哈尼族:哈尼族是生活在云南的一个民族,他们依靠
农业生产为生。
哈尼族人喜欢喝酸汤,妇女们喜欢穿着五颜六色、亮丽的服装,男人则喜欢穿着黑色长衫。
4. 藏族: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有着独特风俗和宗教信
仰的一个民族。
藏族人喜欢喝茶,喜欢跳藏族舞蹈,喜欢将自己的祖先、历史和宗教信仰融入到生活中。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居住在新疆自治区的一个民族,他们喜欢食用羊肉和馕(面饼)。
维吾尔族女性婚礼时喜欢涂抹花瓣和香料的胭脂,男性则喜欢穿着长袍和挽长辫子。
6.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居住
在中国北方和中亚地区。
蒙古族喜欢食用烤羊肉,并喜欢饮酒和唱歌跳舞。
蒙古族男性一般穿着蒙古袍和靴子,女性则喜欢穿着彩色头巾和绸缎裙子。
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民
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我国多元文化的体现。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湖北恩施民俗]土家族祭祖礼仪土家族是神秘巴人的后裔。
土家族的源流,可上溯到遥远的人类起源史。
200多万年以前的“建始直立人”,是巴人的远祖,也是中华及亚洲地区人类的远祖之一。
宋末元初,聚居在湘鄂渝黔毗邻山区的“西南蛮”统称土家人,登上土司制度下的社会舞台。
土汉有别,遂有土家、土司、土官、土民之名。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土家族具有悠久的神话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经历了由巴而蛮、由蛮而土、由土而土家的发展变化,长歌如祭,情侔天地,道贯古今。
“嗟我始祖,廪君巴王,族脉相绪,人脉大昌。
卒俱漠野,得营农桑。
薪火相传,氏族发祥。
谧为廪君,廪者贮粮。
”廪君,即土家族对始祖巴务相的尊称。
土家人把廪君奉为赐福之神、镇妖之神、驱灾之神等。
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廪君助善除恶、佑我众生的故事,土家人又将廪君神化为“向王天子”。
土家歌谣云:“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
声音高,河水涨;声音低,河水落。
牛角弯,弯牛角,吹出一条弯弯拐拐的清江河。
”[ 转自铁血社区 ]廪君作为土家人心中的“生命之神”,作为开发清江的始祖,穿越时空,神话的灵光可见一斑。
“始祖创业,慨当以慷。
”在悠远的洪荒年代,廪君巴务相以他超人的勇锐和智慧,铁剑定元昆,土船排巨浪,被推选为首领,上溯夷水(今清江),君乎夷城(今恩施),建立了巴子国,为土家后世标立了拓荒、圈地、立家、围城、建政、设制、协作、生存的人文思想,功业皇皇。
魂化白虎,呜呼高岗,为世代巴人所崇拜。
这个以白虎为图腾,以勤劳、勇敢、团结、开拓为生命之本的民族就是我们现在的土家族,用土家语言称比兹卡或贝锦卡。
祖德长昭,千秋共仰,情意绵长。
长期以来,祭祖作为一种社会礼仪和宗族教化方式,体现了后世“谦、仁、礼、孝、亲、和”的生命观。
土家祭祖既具有祭祀的一般共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民族宗教信仰及历史特征紧密相连,经历了“人祭”、“血祭”、“牲祭”、“公祭”等礼仪形式。
传说“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游牧民族特点: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他们居住在蒙古包(圆顶毡房)中,追随牛羊迁徙,过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这种游牧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骑射文化:蒙古族以勇猛善战而著称,骑术和射击技能一直是蒙古族的传统技能和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青年男子常常从小就开始学习骑马和射箭,并且会举行盛大的骑射比赛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勇敢。
3. 艺术文化:蒙古族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包括马头琴和蒙古响声,它们采用特殊的音律和唱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祝福。
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多以骑马、放牛等农牧民生活为主题,舞姿矫健而富有力量感。
蒙古族的绘画艺术以草原风光和民族英雄为主题,用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4. 民族节日:蒙古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那达慕大会等。
其中,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蒙古族人民向大自然祈求丰收和祈福的盛大庆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
爱和敬畏,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和豪放。
这些特色不仅是蒙古族自身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名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少数名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
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
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和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生活方式。
傣族的民居结构主要有木质结构、竹制结构和土木结构三种形式。
在傣族村落中,常见的是一栋栋的木质建筑,采用土坯、青砖和木材搭建而成,屋顶多为平顶或坡顶,采用特殊的瓦片覆盖。
在一些山区,傣族人民还有土掌房,这种房子是将泥土挤压成方砖,然后在夯筑而成。
这些建筑都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傣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其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傣族村寨中,一般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内常种有果树和花草,房舍建在四周。
在居住结构方面,一般为一楼一层的建筑,底层常是堆肥、仓库和饲养圈舍,二楼为起居和睡卧之所。
房屋外观常常有彩绘,装饰有壁画或者木雕,颜色艳丽,线条简单而有特色。
在室内装饰上,傣族人还喜欢使用香熏或者香薰,常常在屋内悬挂些竹编制、绸缎、绣画或者纺织品。
这种装饰形式,不仅美观,还富有傣族的文化氛围,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居住感受。
在传统的傣族社会中,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承载着许多宗教、家庭和社会活动。
一些大型的傣族家庭,比如宗族、家族,都有一个独立的大型的建筑群,里面有祠堂,神龛,专用于举行家族祭祀的大屋,这种建筑被称为“团圆楼”或“合众楼”。
在这里,傣族人举行重大的节日庆典、宗族会议和丧葬仪式。
这些建筑不仅承载了家族和宗族的文化传统,也代表了傣族人民的信仰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傣族传统的民居营造方式和居住习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傣族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居住习俗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些古村落和景区,依然可以看到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傣族民居,这为后人了解和学习傣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傣族的民居建筑形式、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4.鄂伦春族
•
• 鄂伦春族的住宅叫“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 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 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 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 防雨、冬天能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 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 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 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铺位有两种:一种 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 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起床。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 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
•
•
10.东乡族
•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意为庭院。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 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 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 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庄窠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左右,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 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 •
傣族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多向南,三间或五间不等。中间为厨房,锅台内侧接烘炕。两侧为居室, 居室有“凹”形炕,开南窗、西窗。仓房多为木制阁楼,离地1米左右, 通风干燥,宜于谷物贮藏。房顶“人”字形草冠,上有木构框架,室内 棚顶多为柳编“人”字形顶盖,居室与厨房间有墙与隔扇门。隔扇上多 木雕或花纹,有满、汉文的“福”、“禄”、“寿”或八宝、吉祥如意 等纹饰。是达斡尔族传统建筑与满族建筑相结合的形式。在从事农业的 鄂温克人中也颇为流行。
?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 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 或毛毡等。
8.傣族
?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 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傣族民居为 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2.白族
? 白族的住房座北朝南,木结构。一般是“一正两厢挂耳转角
楼”或“四合天井大院”。正中称堂屋,正上方有凹形神龛,内 供观音佛像,以及“天地国亲师”神牌。堂屋专供喜庆、婚取、 丧葬和迎宾之用。左右两边为正屋,用木板作壁隔为两间,里称 内房,多为老人和已婚夫妇居住,外称“火炕屋”,靠角处用岩 石砌成一米见方的火炕,坑内放三脚铁架,专供冬季烤火和炊事 之用。转角屋作厨房,内用土石垒成灶。两厢多为子女住房或作 贮藏之用;有转角楼的,楼阁多系姑娘住房,是闺女刺秀的场所。 有的楼阁也作客房,招待嘉宾。房屋前面坪地上铺岩板,作乘凉 和晒东西之用。
? 灶房和客厅分别建于堂屋两旁,也有的灶房与客厅相连。锅台以土坯或泥土筑成, 高约二尺,紧靠墙壁,有烟囱排烟。客厅或称客房为一般家庭备用房,平时用来 储藏、存放东西,幼辈客人来时,用以招待住宿,若为长辈客人则须留住堂屋。 圈舍多建在院庭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圈舍内砌有牲畜的食槽,其构造比较简单。
? ? 旧时房屋一律为土木结构,即以木料构架,泥土筑墙,后墙高于前檐约尺许,便
人,楼下关牛马猪鸡,安置舂碓, 还可以堆放干柴及其他杂物,不 砌围墙,四周有栅栏,设进出口。 竹楼屋顶为歇山式,分为四面, 脊短坡陡,下有披屋面,呈项用 草排或瓦片覆盖。楼室门口一方 安置木梯一架,一侧设有阳台。 ? 屋顶是用干草或竹枝架成,单调 却不失朴素的风采。房子虽小巧,
但容纳性还是不能忽视的。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 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 民族。
1.阿昌族
? 无论山区或坝区的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为三 合或四合院样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木头皆是 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过去的木框架虽然 已经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却仍 然是木料。几乎所有的阿昌族人家都喜欢在这内壁上 镂刻各种各样的图案。
于房顶上的雨水流淌。房顶或用木板,或用树枝,或用芦苇铺盖,上涂半尺厚的 草泥。现在,许多新建庄廓,房屋高大、宽敞、明亮,并装上了新式门、玻璃窗, 有的还在房檐和地坪上铺以青砖或抹以水泥。屋内陈设除沙发、衣柜、写字台、 新式桌、椅等家具外,不少家庭还有电视机、收录机等。
4.布朗族
? 干栏式建筑 ? 俗称竹楼,有上下二层,楼上住
6.朝鲜族
? 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 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 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 亦设门和窗。内分为寝室、厨房等。
? 井干式民居
? 长白山地区的井干式民居,通常选址于背风向阳的平坦地段。独栋的较 少,一般都是六七户聚居而成一个小村落,各户之间的排列较松散、不 整齐。这种聚居的方式有利于减少冬季寒风的影响。
3.保安族
? 保安族村落一般都坐落在山腰、山根和沿川一带平坦向阳的地方。过去,房屋多 为低矮的平房泥屋,房屋四周围以下宽上窄的土墙,墙高四米左右,一家一院, 俗称“庄廓”。每个“庄廓”大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组成。堂屋是家中 长辈的住室,处于庭院正中上首,多是坐北向南,也有坐西向东的。屋体较高大 宽敞,三间相连,是庄廓的主体建筑。
? 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 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7.达斡尔族
? 达斡尔人喜依山傍水而居。民居大多向南,三间或五间不等。中间为厨 房,锅台内侧接烘炕。两侧为居室,居室有“凹”形炕,开南窗、西窗。 仓房多为木制阁楼,离地1米左右,通风干燥,宜于谷物贮藏。房顶“人” 字形草冠,上有木构框架,室内棚顶多为柳编“人”字形顶盖,居室与 厨房间有墙与隔扇门。
5.布依族
?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 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 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 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 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 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 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 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 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 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 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 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 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 干燥凉爽。
?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 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 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 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 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 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 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