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分类及治疗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分类及治疗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分类及治疗进展作者:冯杭张海钟来源:《中外医疗》2017年第11期DOI:10.16662/ki.1674-0742.2017.11.194[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分类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介绍了斑块的主要成分、临床常用分类法和多种治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归纳总结了几种分类法和目前常用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症,为今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分类研究和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分类;治疗[中图分类号] R5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4(b)-0194-05Compos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Progres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tic PlaqueFENG Hang, ZHANG Hai-zhong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PLA General Hospital (301 Hospital),Beijing, 100853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morbid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tic plaque in our country,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tic plaque has gradually been the hot topic, and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compos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tic plaque by referring to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troduce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plaque, common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multiple treatment methods and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indicators of some classification and common treatment methods at present thu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f component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tic plaque and selection of treatment method.[Key words] Carotid atherosclerostic plaque; Lipid core; Classification; Treatmen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于复杂内外因素长期作用于血管内膜,形成的一种堵塞管腔的纤维炎性脂质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作者:林晓东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66600)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发生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

在众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CAS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引起的远端动脉栓塞和严重狭窄引起的远端低灌注进而导致缺血性损害。

近年来,国内外对C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1 CAS的好发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起始部,颈外动脉少见。

乃因这些部位血液流动缓慢、紊乱、复杂、管径急速伸展,血液产生涡流使脂质易于沉积且会使血管壁受到损害,有利于斑块和附壁血栓形成[1]。

依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5型[2]:Ⅰ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c thickness,IMT)大于或等于1.0mm,但小于1.2mm;Ⅱ型:管腔内有斑块形成,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厚度大于1.2mm,并未造成明显狭窄;Ⅲ型:血管内径狭窄大于20%,小于50%,尚无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Ⅳ型:血管内径狭窄大于50%,小于90%;Ⅴ型狭窄程度达到100%,无血流通过。

根据斑块病理特征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

2 CAS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内皮细胞损伤致使血液中一些大分子物质如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等沉积在血管壁的内膜下,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

内皮细胞损伤后分泌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又造成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聚集形成硬化斑块和血栓[3]CAS是否引起脑缺血事件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大小;斑块的表面形态(光滑、粗糙、溃疡及血栓形成);斑块的组织学性质(脂质性、纤维增生、钙化、有无炎症反应和斑块内出血);斑块的稳定性;及管腔狭窄的程度等。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脂质和复合病变在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积聚,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脂质代谢、内皮功能、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还将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抗氧化药物等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综述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

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当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时,过量的LDL会沉积在动脉内膜下,经过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早期事件。

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血栓、抗炎和维持血管稳态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功能会发生变化,促进单核细胞粘附、迁移和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促进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过多。

中医药干预颈动脉易损斑块研究进展

中医药干预颈动脉易损斑块研究进展

中医药干预颈动脉易损斑块研究进展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与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对防治脑血管意外事件意义重大。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具有很好的稳定作用。

本文就颈动脉易损斑块相关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药及干预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标签:中医药;颈动脉易损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综述脑血管病是目前公认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位居第二[1]。

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与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目前研究认为易损斑块的形成涉及氧化应激、内皮功能紊乱和慢性炎症多个病理过程[2]。

动脉壁内皮损伤及脂质的沉积是目前公认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随着脂质进一步沉积,吞噬细胞黏附、血小板聚集和炎性反应因子的释放,纤维帽渐渐变薄,慢慢演变为易损斑块。

以易损斑块的裂缝、糜烂或破裂为基础形成血栓,最终导致严重心脑血管损害[3]。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一定的优势,兹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古籍无“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易损斑块”等名称,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痴呆”“中风”“偏枯”等范畴。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丹溪心法》认为“无痰则不作眩”。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叶天士提出“肝阳化风”,王清任则强调“久病入络为瘀”。

近代学者根据临床研究及经验总结,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王氏等[4]认为,饮食不当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痰浊的重要外因,脾虚失运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痰浊的主要内因,痰浊凝聚、结于心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

曾氏等[5]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饮食失宜为其重要因素;本虚为肝脾肾三脏失调,以脾为主;痰浊血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

中西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动脉 同侧 卒 中特 别是 致 残性 卒 中相 当有 效 。但 C A作 为一 种有 创 E 性外 科 干预 治疗 存在 一 定 的风 险性 ,如 颅神 经麻 痹 、切 口感 染 、 卒 中 、心力 衰竭 、心 肌 梗死 等 ,严重 者 可能 死亡 ;且C A 术创 E手 伤较 大 ,不适 合 于高 危 患者 及高 位狭 窄 、多 发狭 窄 以及 椎动 脉狭
高 ,很容 易造 成 患上 缺血性 心 脑血 管病 。颈 动脉 粥样 硬化 斑块 中 不稳 定斑 块 的破裂 很容 易 引起 急性 心脑 血 管疾 病 的发 生 ,这 引起 了 医学界 的广 泛重视 ,已在 临床研 究 等方 面取 得 了很大 的进 步 。
面 ;③抗血小板和抗凝作用 :通过下调血小板因子和血小板p 一
吉 林 医学2 1年 1月第 3 卷第 3期 00 O l O


5 401



中西 医治疗 颈动脉 粥样硬 化 的研 究进 展
郭海龙 ( 天津大港医院 中医科 ,天津 3 0 7 0 2 0)
【 关键 词】 中西 医治疗 ;颈动脉 粥样 硬 化 ;研究 进展
动 脉 粥 样硬 化 是 由多 种 因 素 引起 的疾 病 ,患 者 的危 险 因素 越 多 ,动脉 粥样硬 化 发展 的就 越快 ,心血 管疾 病 的发 病率 就会 越
能 够有 效的 了解 药物 治疗 的效 果 ,从 而 为临 床预 防 和治疗 提 供科
学 的依据 。 黄 慧芳 等研究 发 现 : 颈 动脉 粥样 硬化 斑块 组 的三 酰甘 油 、 ①
应行 C A;对 有卒 中高危 因素 的患者 ,症状 性 狭 窄 >5%者 ,或 E 0 无症 状 性狭 窄 >6 %者 ,都 应 积极 行 C A;并认 为C A 长期 颈 0 E E 对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进展
20 ,2 6 :4 . 0 5 4 ( )4 9
[ 9 P uumaC,Gre 1] als on A,Kun . P B e d r te n eC AT 8 1rn es h
c n lc a e br ne r ssa t dr pho c bie s ls a a iulr m m a e it nt O hy o bi l a e
Ga toe er 1H e t , 0 s r nt o pa ol 2 05, 7(1 A 47 1 ):

[ O ru e B y r儿 . h l tt y do s J . ur 1 3 T a nr M, oe C oe ai s n rme 3 C r s c E
Opi s r nt r , 00 19( n Ga toe e ol 2 3, 3): 6 21 .
[5 1 ]KlmpL ,a l W , eg r e a Noe is hs n o W vnMiS B re t 1 vlni t i R, . g fmia it h pt h l ts y do s[ ] E rJ a ll nr eai coe ai sn rme J . u i a c s s
Gasr nt o o toe er 1 gy, 00 2 5,21 3): 7 ( 20

[ T me S nie L Ds reso i omaina d 1 ] o rG, h e rB . i dr fbl fr t n 2 d o e o bl r rnp r J . atoneo C i N r m,0 3 iayt sot  ̄ G sre trl l ot A 2 0 。 i a E n h
[ 6 P ui g u Mee P . p tcl lrT as otr 1 ] alMa n sC, i J He aoel a rnp r s — r u e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动脉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它是由于血管内皮受损,脂质在血管壁中逐渐积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和僵硬,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具有重要意义和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1.造血干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此外,通过干细胞移植或抑制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实验,证明了造血干细胞参与了斑块形成和炎症反应的调控。

2.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并且炎症反应在斑块形成和破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特定代谢物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引发炎症反应,并参与破裂的发生。

抑制炎症因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生物信息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信息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正常人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基因和途径,如转录因子NF-κB、IL-6信号通路等,这些发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4.免疫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也引起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关注。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斑块形成和破裂相关的炎症反应,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未来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向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炎细胞因子和特定抗体的研究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5.纳米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疾病早期检测和斑块稳定性改善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斑块,将药物递送到斑块区域,减少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何莎莎;韩福刚;何晓鹏;兰永树【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颅内血管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运用影像学方法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学成分,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对临床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除常规检查方法外,越来越多的影像新技术运用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中,研究重心也逐步从评估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转变为检测斑块的组织学成分,从而为临床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减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提供影像学依据.%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Intracranial vascular embolization caused b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the main causative factor of ischemic stroke.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strategy to early detect the histological component of carotid plaque and assess plaque stability by imaging method,which is also a hot research topic.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methods,more and more new imaging techniques are applied to 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plaque.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assessment of degree of carotid lumen stenosis to the detection of histological components of the plaque,so as to provide an imaging reference for early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10【总页数】5页(P2016-2020)【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稳定性;影像学【作者】何莎莎;韩福刚;何晓鹏;兰永树【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
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故而尽早对颈动脉
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373-02
近两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生率逐渐成上升趋势。

在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
脑卒中占比约70%[1]。

颅外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理基础,容易损伤的斑块突然破裂,进而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所以,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之前,尽早对斑块性质予以识别,配以合理有效的治
疗方案,对脑卒中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渗入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以及单
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等等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无论是以上何种学说,都无法全方位的概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机制,其中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较为经典。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起源于内皮细胞损伤。

病毒感染、抽烟、低
密度脂蛋白等原因都会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分泌生长因子,聚集单核细胞并随着
内皮细胞进入其下间隙,然后形成巨噬细胞。

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受体介导,摄入内膜中已经氧化的脂质,从而形成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单核细胞
源性泡沫细胞。

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后会影响泡沫细胞,进一步产生粥样坏死物;
内皮细胞受损后会集聚大量血小板,释放诸多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加强收
缩血管病聚集血小板,最终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
2.1 超声
超声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也是临床应用时间最早、最重要也是范围最广泛
的检测手段,可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二维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以及安全等优势,可对颈部
动脉血流动力学、血管结构进行动态观测。

内中膜厚度增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初期表现,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而DSA、CTA等检测手段对早期内中膜厚度
变化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同诊断医师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
鉴别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斑块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方面,能力欠佳,存在诸多
伪像,极易忽略低回声的斑块。

(2)三维超声:以二维超声图像,三维重建斑块形态,可具体的显示颈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构。

(3)超声造影:有利于清楚显示斑块,对斑块炎症反应以及新生血管的形
成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特别是颈动脉闭塞、狭窄的确诊率比较高。

(4)TCD:TCD是临床常用于检测脑血流的一种手段,在筛查、预防脑血管
疾病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2.2 CTA
在临床检查脑血管疾病中,CTA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比较其他侵入性检查手段,CTA费用低且安全性较高,可对血管进行多层面、多立场分析,可同时多方
位观测双侧颈部血管,弥补了DSA诊断的不足,特别是针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
者而言,CTA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有效诊断手段。

按照组织密度,通过CTA显像,尤其是在显示高密度钙化斑块时,尤为突出。

2.3 HRMRI
具有安全、无放射性以及较高组织分辨率特点,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应用十分广泛。

此种诊断方法可以多序列成像、多参数且不会产生有害辐射,在临床诊断颈动脉斑块中,备受青睐。

MRI可提示是否存在斑块的纤维帽,并对其类型也可进一步明确。

2.4 DSA
虽然DSA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会使得斑块破裂、脱落以及血管内皮受损所致的斑块形成,具有较多的禁忌症。

加之辐射、费用高,故而临床使用受限。

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
3.1 用药治疗
虽然无法解除斑块所引起的动脉狭窄,但可对脑缺血疾病进行有效预防,主要药物有他汀类、抗血小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等,用于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狭窄或狭窄低于50%的患者。

他汀类药物作用在于降脂、抗炎、以防斑块破裂、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以及抑制血小板集聚;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价格低且应用方便,可预防早期急性动脉斑块的复发。

3.2 非用药治疗
3.2.1 CEA(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缺血性卒中预防、颅外颈动脉狭窄解除等治疗中,CEA应用历史已超过60年。

Fisher自1951年提出颅外动脉手术治疗短暂脑缺血疾病以及卒中预防思路,Debakey自1953年成功实施了CEA。

当初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研究等均证实CEA可以有效预防卒中,借助显微镜进行CEA,更加安全高效[3]。

相较于北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开展CEA比较晚,不适由于观念问题,而是因为发病率较低。

近两年来,我国在研发CAS(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方面获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导致CEA 遭到严峻挑战。

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保护性支架血管成形术、支架形成术比较重度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动脉内皮切除术等研究,结果证实CEA依然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4]。

但现阶段大部分CEA指南明确了颈动脉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对斑块性质的研究,重视度不高。

3.2.2 CAS 不仅见效快、创伤小,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应用广泛,可适用于CEA的高危患者以及CEA无法接近颅内动脉以及颅底颈动脉狭窄患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CAS并发症,CAS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斑块脱落以及动脉夹层等,术后极易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急性血栓形成以及术后再狭窄,需特别重视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

我国CAS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此种疗法的适应症、操作规范、围术期处理、所用材料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探讨。

总而言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处部位表浅容易诊断,可病理学对照分析CEA术中取得的斑块标本。

结合临床影像学技术诊断,推荐超声作为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首选方法,与HRMRI联合可作为易损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更瑞,方华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及MRI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1):145-148.
[2]胡皓月,冯占辉,廖付军.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3):12-13.
[3]陈潇祎,庄仲,赵锡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与脑缺血事件相关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06):538-543.
[4]冯杭,张海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分类及治疗进展[J].中外医
疗,2017,36(11):194-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