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设计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随着矿山开采的不断加速,矿山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是指在矿山开采结束后,对矿山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环境恢复治理措施,使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到一定的稳定状态,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矿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一、总体思路1. 从立法、监管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做好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政策,强化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2. 结合当地矿山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治理措施,确保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取得实效。
3.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严格按照国家环境标准对矿山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二、具体措施1. 土地恢复:对矿山废弃地进行土地恢复,采取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手段,使矿山废弃地实现绿化和农业开发。
2. 水体治理:对矿山附近的受污染水体进行治理,采取生物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等方式,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3. 气体治理:采取空气净化设备等技术手段,降低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排放,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 尾矿处理:对矿山尾矿进行合理的处理,采取干排、尾矿库封闭等方式,避免尾矿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5. 矿山生态修复:通过植被修复、土地复绿等方式,促进矿山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矿山区域的生态平衡。
6.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7. 监测评估: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治理效果达标。
三、技术支持1.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加强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2. 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探索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一、前言矿山开采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对矿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方案旨在针对具体矿山名称的生态现状,提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恢复治理措施,以促进矿山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优化。
二、矿山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与地质条件具体矿山名称位于地理位置,矿区面积为面积。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样。
(二)开采方式与开采历史矿山采用开采方式进行开采,开采历史已有时长。
长期的开采活动导致了山体破损、土地塌陷、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三)生态破坏现状1、土地资源破坏矿区内大量土地因开采而被挖损、压占,土地原有功能丧失,土壤结构和肥力遭到严重破坏。
2、水资源破坏开采活动改变了地下水流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
同时,废水排放也对周边水体造成了污染。
3、植被破坏矿山开采使地表植被大面积损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影响。
4、地质灾害隐患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采空区等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
三、治理目标与原则(一)治理目标通过生态恢复治理,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以下目标:1、恢复土地资源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2、修复水资源系统,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重建植被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4、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治理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矿山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生态现状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地的治理方案。
2、生态优先原则以恢复生态功能为首要任务,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综合治理原则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治理。
4、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治理措施(一)土地复垦1、对挖损和压占的土地进行平整和修复,恢复土地的原有地形地貌。
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方案

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方案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矿山开采过程中会对周围的土地、水源、植被等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地质环境。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方案势在必行。
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是指对矿山开采后所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进行修复和恢复,使其逐步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环境状态。
矿山环境地质恢复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生态环境:矿山开采过程中会对土地、水源、植被等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矿山环境地质恢复可以修复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2.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通过矿山环境地质恢复,可以将矿产资源开采后形成的废弃矿山重新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3. 维护地质安全:矿山环境地质恢复可以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矿山周围地区的地质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水环境恢复:矿山开采会对周围水源造成影响,导致水质污染或水资源枯竭。
矿山环境地质恢复可以通过水体净化、水资源保护等手段来恢复水环境,保障周围水源的正常供应。
4. 社会效益恢复:矿山开采会对周围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矿山环境地质恢复还需要重视社会效益恢复,通过发展矿山相关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等方式,实现社会效益的恢复。
5. 其他恢复工作:矿山环境地质恢复还包括其他一些工作,如垃圾处理、废弃矿山再利用、环境监测等。
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方案是矿山环境保护的关键。
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方案的制定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特点、历史开采情况、周围社会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恢复目标、恢复措施、恢复周期等内容。
在制定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方案时,应重视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方案的实施需要全面动员,并形成多方合力。
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共同参与,明确各自责任,协同推进矿山环境地质恢复工作。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一、概述矿山开采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
本方案旨在提供完整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包括蓄水治理、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以实现矿山生态的全面恢复。
二、蓄水治理1.建设蓄水池:在矿山周边地区建设蓄水池,用于收集和储存降雨水。
蓄水池应具备适当的容量,以满足矿山周边地区的用水需求,并减少降雨水对地下水的侵蚀。
2.引导和控制排水:对于已经开采过的矿山,采取引导和控制排水的措施,将矿山内的降水和地下水引至蓄水池,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水的流失。
同时,禁止任何非法排污行为,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质量。
三、土地复垦1.土壤修复:对矿山开采后所形成的裸露土地进行复垦,采用植物覆盖和土壤修复剂等手段恢复土地的肥沃度和水分保持能力。
2.土地整治:引入适宜的农作物、果树等植被进行种植,修建防护林带和防风固沙林带,加强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土地整治,提高矿山周边土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四、植被恢复1.植树造林:根据矿山周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
通过植树造林,既可提供木材资源,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为生态恢复提供基础。
2.植草覆盖:对于无法进行树木种植的地区,采取植草覆盖的措施,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草本植物进行覆盖。
植草覆盖有助于防止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沃度和水持有能力。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1.保护野生动植物: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保护矿山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的职责和法律责任,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保护工作,确保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环境的稳定。
2.建立生态保护区:将矿山周边地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采取合理的管制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鼓励开展保护区内的研究和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六、环境监测和评估1.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在矿山周边地区建立环境监测站点,定期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矿山治理恢复实施方案

矿山治理恢复实施方案矿山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矿区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有效治理和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治理恢复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通过系统规划和综合治理,实现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环境现状分析。
对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土壤质量、水质情况、植被覆盖率、野生动植物种群状况等方面的调查。
同时,对矿山区域的地质地貌、气候特点等进行分析,全面了解矿山环境现状,为后续治理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治理恢复目标确定。
根据矿山环境现状分析结果,确定矿山治理恢复的具体目标,包括改善土壤质量、恢复水体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等方面的目标。
同时,根据矿山区域的地质地貌特点,确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确保矿山治理恢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治理恢复方案制定。
结合矿山环境现状分析和治理恢复目标确定,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治理恢复方案。
包括土壤修复方案、水体净化方案、植被恢复方案、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等,确保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和恢复。
四、实施措施落实。
根据矿山治理恢复方案,制定详细的实施措施,包括工程建设、植被恢复、生态修复等具体措施。
同时,对矿山治理恢复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确保实施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效果评估和调整。
对矿山治理恢复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了解治理恢复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理恢复方案和实施措施,确保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和恢复。
六、总结和推广经验。
根据矿山治理恢复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经验教训,总结矿山治理恢复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其他矿山区域的治理恢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在矿山治理恢复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
希望本方案能够为矿山治理恢复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促进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计方案

2023-10-28CATALOGUE 目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矿山治理恢复方案•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可行性分析•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实施保障措施•结论与展望0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概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类可分为采空区地面塌陷、岩爆、井下突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危害这些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还会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定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破坏及矿山环境污染等问题。
0102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保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
采空区地面塌陷治理对采空区地面塌陷进行监测和预警,采取充填、封闭等治理措施,防止塌陷事故的发生。
岩爆、井下突水防治在开采过程中,加强岩爆和井下突水的监测和预警,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岩爆和井下突水对人员和财产的危害。
滑坡、崩塌防治对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进行监测和预警,采取截排水、加固等防治措施,防止滑坡、崩塌事故的发生。
泥石流防治在矿区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和山体,同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设计030405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技术和方法,提高治理效果和效率。
加强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实施措施02矿山治理恢复方案矿山治理恢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降低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环境保护矿山治理恢复可以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因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带来的风险,提高矿山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安全生产矿山治理恢复可以改善矿山的生产经营环境,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提供支持。
露天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年度方案及计划

露天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年度方案及计划一、工作目标本年度的露天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旨在全面提升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安全,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目标包括:完成矿区土地复垦500亩,生态修复工程100%,矿山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并确保全年无重大环境事故。
二、主要任务1. 土地复垦:针对因采矿活动而受到破坏的土地,制定详细的复垦计划,通过土壤改良、植被重建等措施,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
2. 生态修复: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如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对矿区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3. 废水处理: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对矿山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4. 环境监测: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矿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
三、工作计划1. 第1季度:完成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同时,开始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并设立环境监测站点。
2. 第2季度:正式启动土地复垦工程,并开始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同时,加强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设施按期完工。
3. 第3季度:继续推进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工作,并对已完成的复垦区域进行初步验收。
同时,开始运行废水处理设施,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4. 第4季度:完成全年的土地复垦任务,并对完成的生态修复项目进行验收。
同时,加强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对全年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估治理效果。
四、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露天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领导小组,负责方案的实施和监督。
2. 资金保障:落实治理资金来源,通过政府投资、企业自筹等方式筹措资金,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3. 技术保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治理效果。
4. 监管保障: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治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总结与展望本年度的露天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还为周边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矿山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但是其开采过程中常常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以实现矿山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方案。
一、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 制定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矿山规划建设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严格按照评价结果实施环境保护设施。
2. 采用先进的矿山开采技术。
选择地质条件适宜、环保措施完善的矿山开采技术,减少破坏性开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3. 加强矿山排放污染物的监管。
对矿山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监测,确保不超过国家排放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实行严格的矿山复绿制度。
矿山开采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土地复绿和植被恢复,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1. 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当地植被和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2. 重建生态平衡。
在矿山复绿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植被种植方式,促进土壤固碳和水土保持,重建生态平衡。
3.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通过建设植被覆盖、坡面保护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当地水质和土壤质量。
4.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采用湿地修复、湖泊治理等生态修复技术,重建矿山周边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实施1. 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监督和管理。
2.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推动绿色矿业发展。
3. 发挥社会力量。
倡导社会各界参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4. 强化监督检查。
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设计
环境工程学号:
姓名:
浅谈矿山环境问题摘要五余年来,我国矿业开发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矿山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矿山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益,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
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破坏,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我们要对矿山环境如何治理改善,以及如何综合防治提出新的方法。
关键词:矿山环境,防治措施,水污染,综合防治矿山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益,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
它不仅产生大量三废,而且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
根据我国环境监测站历年来对全国区域内的矿山企业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主要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主要有资源破坏、矿山灾害及环境污染三类。
(一)资源破坏矿山开采是以矿山地质条件为背景的,以矿产开发为诱发因素,受矿区构造特征及与之相关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控制。
矿山开采由于采矿回采率低、贫化率高和选矿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低,许多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白白流失无回收;乱采乱挖现象严重存在,破坏矿产资源的埋
藏条件,使许多矿山的开采寿命急剧缩短等原因,矿产资源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使许多矿山迅速贫化枯竭,导致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流失。
同时,矿山资源开采导致土壤结构以及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并且其造成的土壤环境破坏几乎不可恢复。
由此而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淤塞污染水体,增加扬尘,导致植被破坏、地质遗迹破坏、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影响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资源。
(二)矿山灾害无论是地下采矿还是露天开采,都要剥离覆盖岩层,开掘大量的井巷,将会产出大量的废石、排土和尾砂(露天开采一吨矿石通常削离5-10吨覆盖的岩土),堆存它们将需占用大量的地表面积。
因此,矿山的长时间开采,累计开采厚度的增大,废石和尾矿的堆存不当和矿山开采不当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尾矿库溃坝、矿井突水等灾害,更有可能因为堆存不善,治理措施不合理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危险。
如地下开采常引发地表沉陷,其主要特征是地表下沉、产生附加坡度和裂缝等,导致地下水被疏干,地表水漏失;高潜水位矿区常常由于地表下沉引起土地盐渍化和沼泽化,导致土地丧失耕种能力。
(三)环境污染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三废”,会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尤其采矿的围岩废石和选矿的尾砂尾矿)由于经营管理以及生产地理位置的限制,
废石的堆场和尾矿坝选址的不合理,会经过渗滤、扬尘等途径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粉尘、烟尘和SO
2、CO、氮氧化物等废气,如不经过很好的处理以达标排放,会对矿区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采、选、冶生产过程产生含悬浮物、盐类或矿业废水中的CO
D、悬浮物、化学盐类油类物质、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等有毒、有害物质,如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会对矿区周边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矿区周边的农牧业生产防治对策矿山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不但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诱发矿山企业与当地群众矛盾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矿区的安定团结和可持续发展。
矿山环境的脆弱性和矿业活动的持续性决定了矿山环境问题必然长期存在。
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防治矿山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一)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立法建设要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矿山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政府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与问题责任追究制;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许可证制度、三同时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制度等,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以坚持从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合理有效的矿山环境监管机制是矿山环境恢复的基础和保证[4],通过对环境监管机制的探索与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明确矿山环境监管工作模式、职能分工,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在严格审查矿山开采方案的同时,注重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三)促进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督促矿业开发公司建立环境管理系统,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
大力提倡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出,注重绿色科技在环保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5] (四)加强科学技术应用,促进矿山环境恢复从源头上放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矿业模式。
同时采取相应的矿山环境修复技术,如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各种生物过程处理环境污染)[6]和地球化学工程修复技术
(将地球化学作用于改造环境)[7]等,促进矿山环境的恢复。
保护矿山环境的具体措施矿坑水的综合利用和废水、废气的处理
一、鼓励将矿坑水优先利用为生产用水,作为辅助水源加以利用。
在干旱缺水地区,鼓励将外排矿坑水用于农林灌溉,其水质应达到相应标准要求。
二、宜采取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预先截堵水,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或减少各种水源进入露天采场和地下井巷。
三、宜采取灌浆等工程措施,避免和减少采矿活动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
四、研究推广酸性矿坑废水、高矿化度矿坑废水和含氟、锰等特殊污染物矿坑水的高效处理工艺与技术。
五、积极推广煤矿瓦斯抽放回收利用技术,将其用于发电、制造炭黑、民用燃料、制造化工产品等。
宜采用安装除尘装置,湿式作业,个体防护等措施,防治凿岩、铲装、运输等采矿作业中的粉尘污染。
废弃地复垦
一、矿山开采企业应将废弃地复垦纳入矿山日常生产与管理,提倡采用采(选)矿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
二、矿山废弃地复垦应做可垦性试验,采取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废弃地复垦。
对于存在污染的矿山废弃地,不宜复垦作为农牧业生产用地;对于可开发为农牧业用地的矿山废弃地,应对其进行全面的监测与评估。
三、矿山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种植植物和覆盖等复垦措施,对露天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
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固废堆场服务期满后,应及时封场和复垦,防止水土流失及风蚀扬尘等。
四、鼓励推广采用覆岩离层注浆,利用尾矿、废石充填采空区等技术,减轻采空区上覆岩层塌陷。
五、采用生物工程进行废弃地复垦时,宜对土壤重构、地形、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对物种选择、配置及种植方式进行优化。
结语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不断改变和破坏矿区周围的环境,产生和遗留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矿区群众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如何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做好自治州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必须研究并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