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合集下载

XX年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XX年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2024年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和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与海洋的面积比例2.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特点3. 世界的海陆分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

2. 教学难点:世界的海陆分布,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了解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讲解法:教师讲解陆地与海洋的面积比例和世界海陆分布的知识点。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2. 教学PPT或黑板3. 教学素材(图片、数据等)【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

2. 提问:地球表面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两者之间的面积比例是多少?【新课导入】1. 讲解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

2. 介绍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如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

3. 讲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如大洲和岛屿的分布情况。

【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地球仪或地图,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 各组汇报: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3.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强调重点知识点。

【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或图片,让学生分析案例中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及其面积比例。

2.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提高他们对环境的认识。

【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2. 观察家乡的陆地与海洋分布,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粤人版地理七上3.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教案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上3.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教案设计

陆地与海洋古蔺县东新中学校吴旭一、教材分析地球表面分为海洋和陆地。

海陆分布大势、海陆分布特点是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基本因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进一步学习地理的背景性知识。

陆地是目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海洋则是人类未来的生存所系,因此,本章节的内容在教材和学生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

(3)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四、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五、教学方法通过游戏等活动(观察、对比及感知、体验、动手)来获取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讨论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请在下图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简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粤教版

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一、教材分析地球表面分为海洋和陆地。

海陆分布大势、海陆分布特点是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基本因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进一步学习地理的背景性知识。

陆地是目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海洋则是人类未来的生存所系,因此,本章节的内容在教材和学生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

(3)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四、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五、教法建议通过量算游戏、拼图游戏等活动(观察、对比及感知、体验、动手)来获取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讨论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七、教学案例:学习主题一:地球?水球?知识准备1、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赤道以北为半球,赤道以南为半球。

2、20°W以东到160°E为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半球。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提问: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别分布在哪里?2.新课教学(1)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活动一】观察地图,找出世界上主要的陆地和海洋。

(2)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活动二】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对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3)展示我国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活动三】讨论我国陆地和海洋资源的特点及利用。

3.案例分析(1)展示南极洲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活动四】分析南极洲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展示长江流域地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的地理特点。

【活动五】分析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活动六】讨论如何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

(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有关陆地和海洋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四、课后作业1.结合地图,分析我国陆地和海洋资源的分布情况。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图、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培养了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陆地和海洋资源的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对话一】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张世界地图。

你们能告诉我,地图上颜色较深的部分代表什么,颜色较浅的部分又代表什么吗?生:颜色较深的部分代表陆地,颜色较浅的部分代表海洋。

【活动一】师:很好。

现在,请大家找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和最大的海洋,并告诉我它们的名字。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新版)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新版)粤教版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本节课主要向同学们讲述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首先讲述了七大洲的具体情况,接下来,向同学们描述了四大洲的基本情况。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这一节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海陆分布,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各种类型的地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经济区分布图等;2、准备一些典型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

板书: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讲授新课】章节导入师:发生了地震该怎么办呢?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生:学生抢答。

师:海底有什么好东西呢?山上怎么会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生:学生讨论回答。

学习新知师: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

海洋面积为占地球总面积71%。

活动探究师:(课件展示)从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你看到地球表面以什么颜色为主?这种颜色表示的地理事物是什么?生:学会讨论回答。

师:从图3.2中,你能看出海洋与陆地那个面积大?生:讨论回答。

师:读图3.3,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例约为%、海洋面积比例约为%,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例约为%、海洋面积比例约为%。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

学习新知师: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隔成若干块面积广大的大陆及许多面积较小的岛屿,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活动探究师:读图 3.3和图 3.5,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半球;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是,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和,横跨东西半球的大洲是;陆地面积最大的大洲是,最小的大洲是。

生:讨论回答。

师:读图3.7和图3.8,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山脉、河、山脉和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运河。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b.拍摄一张与海陆分布相关的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照片中的地理现象。
4.阅读拓展:
a.推荐阅读《海底两万里》等与海陆分布相关的地理科普书籍,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b.鼓励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海陆分布研究的新进展。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a.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海洋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探索未知世界”为主题,讲述一个关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海陆分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教学实施:教师生动形象地描述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海陆分布的探索过程。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麦哲伦会选择这样的航线?他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知识,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海陆分布这一章节内容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但由于空间概念尚未完全成熟,学生在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大陆、半岛、岛屿等地理概念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2)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增进对各国人民的尊重和理解。
5.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XX年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XX年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2024年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总面积。

2.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3. 陆地和海洋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总面积。

3.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4.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特点和差异。

5. 课堂小结。

第二章:陆地的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地的分布情况。

2. 让学生了解陆地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内容:1. 陆地的总面积。

2. 陆地的分布特点。

3. 陆地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陆地的分布。

2. 讲解陆地的总面积。

3. 讲解陆地的分布特点。

4. 讲解陆地的特点和差异。

5. 课堂小结。

第三章:海洋的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的分布情况。

2. 让学生了解海洋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内容:1. 海洋的总面积。

2. 海洋的分布特点。

3. 海洋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海洋的分布。

2. 讲解海洋的总面积。

3. 讲解海洋的分布特点。

4. 讲解海洋的特点和差异。

5. 课堂小结。

第四章: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2. 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2. 讲解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3. 讲解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4. 课堂小结。

第五章:陆地和海洋的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保护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保护陆地和海洋的方法。

教学内容:1. 陆地和海洋的保护重要性。

2. 保护陆地和海洋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陆地和海洋的保护。

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保护重要性。

3. 讲解保护陆地和海洋的方法。

七年级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水尾赖霞一、课题:陆地与海洋的分布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地图识别大陆、半岛、岛屿、大洲、大洋、海和海峡等。

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排序及分布。

知道几个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初步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利用地图和数据,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峡等地理事物的根本概念;海陆分布点;大洲大洋的分布;大洲的分界线;3、教学方法:读图法、观察法、比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4、教学用具:PPT课件、教材、地理图册、导学案等。

5、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在过去的国庆节里,我们国家的很多景点都人满为患,因此就有人提出出国旅游,外国人不过这个节日啊,应运而生的各种招聘也就诞生了。

怎样成为最牛国际导游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接受闯关训练吧!2、阅读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运用地图识别大陆、半岛、岛屿、大洲、大洋、海和海峡等。

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排序及分布。

通过拼图,初步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知道几个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利用地图和数据,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3、闯关我最棒:第一关——识别大陆、半岛、岛屿、大洲、大洋、海和海峡等。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并填图。

第二关——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排序。

读图p41和p43表3-1;为学生总结口诀便于识记;第三关——初步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读图p41图3.5和地图册p2-3;完成学案并完成读图;第四关——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七大洲的轮廓,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演示,学生绘画。

并正确填于图中;第五关——掌握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海峡;
2、观察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
3、观察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重难点:
1、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大小;
2、各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观察图3.2和3.3,说说陆地、海洋哪个面积大且在南北半球各占多少?
2、陆地、海洋各占地球表面的百分之几?
3、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海峡?
4、全球陆地有几个大洲?哪个洲最大?哪个最小?
5、全球有几大洋?哪个洋最大?哪个最小?
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四、结合教材,观察P41中图3.5:
1、师生互动完成自学指导内容;
2、提问: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强调: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跨两个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3、练习:
P41 活动2
4、学生练习,教师讲解。

五、观察P42图3.7和图3.8
1、提问:
看图说说大洲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2、带领学生学习“辽阔的四大洋”。

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成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的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

海是洋的边缘部分。

观察图3.5,找出它们的位置,说出它们的特点。

3、练习:
P42活动4
六、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