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2)掌握大洲、大洋的分布特点;(3)能够绘制世界海陆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海陆分布的特点;(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软件等,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1)海洋的定义和特点;(2)陆地的定义和特点;(3)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1)大洲的定义和分类;(2)大洋的定义和分类;(3)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规律;(2)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提问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和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及分布情况;(2)教师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分类及分布特点。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陆分布的特点;(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练习巩固:(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评价:观察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海陆分布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b.拍摄一张与海陆分布相关的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照片中的地理现象。
4.阅读拓展:
a.推荐阅读《海底两万里》等与海陆分布相关的地理科普书籍,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b.鼓励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海陆分布研究的新进展。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a.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海洋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探索未知世界”为主题,讲述一个关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海陆分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教学实施:教师生动形象地描述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海陆分布的探索过程。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麦哲伦会选择这样的航线?他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知识,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海陆分布这一章节内容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但由于空间概念尚未完全成熟,学生在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大陆、半岛、岛屿等地理概念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2)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增进对各国人民的尊重和理解。
5.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主题:世界的海陆分布适用年级:初中课程时间:1学时(40分钟)教材:教师自备PPT或投影设备教学目标:1. 掌握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

2. 了解海洋和大陆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全局观和环境意识。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并提出问题:“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多少呢?”步骤二:讲解(20分钟)通过PPT或投影,向学生介绍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1. 世界海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极洲洲际洋和北极洋。

2. 世界陆地: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洲和南极洲。

3. 世界海陆比例:世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占29%。

步骤三: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海洋和陆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海洋:温度调节、食物链形成、交通运输、气候变化等。

通过世界海洋的讲解,比较不同海洋之间的气候、水文、动植物、水资源以及人类风土人情等差异。

2. 陆地:自然环境形成、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有很大关系。

通过世界陆地的讲解,比较不同大陆之间的高山、平原、盆地、河流湖泊、岛屿和自然资源等差异。

步骤四: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总结海陆分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大体结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同时,通过对海洋和陆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环境意识和地球的全局观。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教案名称:海陆分布教学科目:地理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情况;2.了解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的相对位置;3.能够描述地球上的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和范围;4.能够理解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适用对象:初中生教学内容和步骤:Step 1引入(15分钟)1.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包括地球和地理的基本知识。

2.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洋和陆地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Step 2概念解释和讲解(20分钟)1.讲解海洋的概念和特征:海洋是地球表面上覆盖最广的一种地理要素,它占地球表面积的约71%。

海洋具有咸水、深度大和动荡的特点。

2.讲解陆地的概念和特征:陆地是地球表面上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它占地球表面积的约29%。

陆地具有无咸味的水、高峰和繁忙城市等特点。

Step 3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15分钟)1.教师通过大地图或幻灯片等工具,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和形状。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大洋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大陆的位置和海洋环绕情况。

3.学生自主完成主要海洋的位置标注,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Step 4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的关系,并讲解它们相互依赖的情况。

例如,海洋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给陆地的人们食用,陆地也通过河流将其水源输入到海洋中,维持海洋的水循环。

2.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例如,海洋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陆地则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Step 5小结(10分钟)1.具体总结和概念总结: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回答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如“海洋和陆地之间有哪些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等。

2.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是否还有任何问题。

教学资源:1.图片或视频关于海洋和陆地特征的素材;2.大地图或幻灯片等展示工具;3.笔记本电脑或黑板,以便教师记录和呈现内容。

陆地和海洋(教案)

陆地和海洋(教案)

陆地和海洋(教案)第⼆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洲和⼤洋(第1课时)⼀、教学⽬标(⼀)知识⽬标1、利⽤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积、⽐例。

2、运⽤地图识别⼤洲、⼤陆、半岛、岛屿、⼤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洲和四⼤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能⼒⽬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洲、四⼤洋的名称。

2、.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图等教学,培养学⽣的想像能⼒和迁移能⼒,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三)、德育⽬标通过认识⼈类探索地球⾯貌的历程,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表⾯海陆⾯积、⽐例。

2、七⼤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洋的分布及与各⼤洲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1、⼤陆与⼤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洲和四⼤洋空间概念的建⽴。

四、教学⽅法以读图、训练为主进⾏教学。

五、教具准备1、地球仪、投影仪。

2、⾃制有关投影⽚、⼤陆轮廓图卡。

六、课时安排第1课时地球?⽔球——海陆分布⼤势,七⼤洲和四⼤洋的名称第2课时七⼤洲和四⼤洋的分布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位乘宇宙飞船进⼊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句话——其实我们⼈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应改叫“⽔球”。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章——陆地和海洋。

板书第⼆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洲和⼤洋[讲授新课]⼀、地球?⽔球?1.提出问题让学⽣阅读课本P27图2.3,加⼊到宇航员和⼩朋友的讨论之中。

⼀半学⽣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

另⼀半学⽣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球”更准确。

2.学⽣辩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展开辩论,让学⽣说出证明各⾃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的辩论给予评价⿎励后,印证说明双⽅的观点。

(1)出⽰地球仪,问答:蓝⾊表⽰什么?(海洋)地球仪上⼤部分是蓝⾊说明什么?(海洋⾯积⼤于陆地的⾯积)(2)投影展⽰“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和160°E)⼤部分是什么颜⾊?(蓝⾊)说明了什么?(海洋⾯积⼤于陆地⾯积)(3)投影展⽰“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道)哪个半球的陆地⾯积⼤?(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积⼤还是海洋⾯积⼤?(海洋⾯积⼤)(4)投影展⽰“⽔、陆半球图”,先说明⽔半球的中⼼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概念、特点及分布2. 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3.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基本特征。

2. 难点: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

3. 分析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第二章:海陆分布与地理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2. 难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

2. 讲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分析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湘教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湘教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湘教版教案名称:探索世界的海陆分布适用对象:初中地理七年级学生教材版本: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2.掌握世界大陆、大洋的分布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的海陆分布;2.难点:形成地球海陆分布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地理模型:地球仪和世界地图;3.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询问学生地球是由什么组成的。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世界的海陆分布”。

步骤二:讲授(15分钟)1.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和大洋的分布,并让学生找出各大洲和世界上的大洋。

2.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为什么世界上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步骤三:合作探究(20分钟)1.给学生分组,每组一张世界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地图上用彩色笔圈出世界上的大陆和大洋。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解自己的观察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普遍分布在地球的哪一边,为什么?步骤四:巩固训练(20分钟)1.给学生播放一段录音,录音中有一些问题,要求学生仔细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

2.问题示例:a.世界大陆的总面积是多少?b.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什么?c.为什么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d.世界上的大洋普遍分布在地球的哪一边?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学生自由阅读有关地球的海陆分布的文章,并在小组内讨论a.世界上的大洋有哪些?b.世界上的大陆有哪些?c.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球的自转、公转有什么关系?五、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并能够描述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通过录音问题和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但在布置拓展延伸任务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参考材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第一章:地球的海陆构成1.1 海洋的定义与特点介绍海洋的定义,海洋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讨论海洋的特点,如盐度、温度、潮汐等。

1.2 陆地的定义与特点介绍陆地的定义,陆地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讨论陆地的特点,如地形、气候、生物多样性等。

1.3 海陆分布的意义解释海陆分布对地球气候、生态、人类活动的影响。

强调海陆分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世界的地理分区2.1 亚洲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亚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高原、山脉、河流等。

2.2 非洲介绍非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沙漠、山脉、河流等。

2.3 欧洲介绍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平原、山脉、河流等。

2.4 北美洲介绍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北美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第三章:世界的海陆分布模式3.1 大陆漂移理论介绍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解释大陆漂移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2 板块构造理论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

解释板块构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3 海陆分布的动态变化讨论海陆分布的动态变化,如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第四章:世界的海洋分布4.1 太平洋介绍太平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太平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2 大西洋介绍大西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大西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3 印度洋介绍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印度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4 北冰洋介绍北冰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北冰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的陆地分布5.1 亚洲介绍亚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

讨论亚洲陆地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5.2 非洲介绍非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等。

讨论非洲陆地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5.3 欧洲介绍欧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俄罗斯、法国、英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3.6和图3.7,找出大洲分界线上的地理事物 ,完成填空 :
3.辽阔的四大洋
(1).观察教材上图3.4找出四大洋的位置,识记其名称并比较面积大小;
(2)太平洋的面积与七大洲陆地总面积的比较。
教学活动3
(三)学习小结:
1、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宝藏无限,人类共有
3.引入课题 ;同学们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除了陆地就是海洋 ,而且海洋比陆地宽广 ,那么海洋究竟比陆地宽多少?它们又是怎样分布的 ?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教学活动2
(二)合作探究
1 . 海陆比例
(1).将小型地球仪发给每个学习小组 ,要求各组成员分工合作 ,用准备好的棉绳子进行量算活动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精神;懂得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勇于创新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初步建立世界地图的空间认知方式。
三、知识与技能
1.运用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比例,运用地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大洲界线;
3.运用世界地图知识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峡等概念性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以及大洲的界线;
2.懂得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勇于创新的过程。
教学资源
1.学生自备的1米左右的白色棉线;
2.教师准备的16个学生用小型地球仪;
(2). 各组展示量算结果 ;
(3).得出结论(大屏幕):地球表面陆地占29﹪ ,海洋占71﹪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 . 缤纷的七大洲----陆地
(1)大屏幕,通过展示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和海峡 ;
(2)大屏幕 ,让学生观察 ,从图上找出七大洲,识记它们的名称、位置和形状并比较面积大小完成填空 :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南、北) 半球(东、西) ;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
3.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 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它的自转、公转运动 ,然而 ,这对我们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还很不够 ,今天 ,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地球。
2 .观察图片 ;大屏幕展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让学生观察有哪些颜色 并思考它们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然后 再仔细比较代表陆地的颜色多还是代表海洋的颜色多。
初中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设计方案
四川省中江县通济镇六松分校邓传辉
课题名称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科目
地理
年级
七Hale Waihona Puke 级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刚进入初中,同学们对学科课程增加太多还不怎么适应,尤其新增加的地理,虽然平时已有一些零星的地理知识,但对学好地理还很不够。农村学生在探究能力的培养上一直做得不足,学习习惯也较差,都需要大力培养。
教学活动4
(四)课外迁移实际运用
1 .用薄纸板制作七大洲轮廓图 ;
2 .从我国上海乘船出发,设计一条环球旅游路线 ,并说出途经哪些大洲和大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