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故事(简介)
古代画家的故事

古代画家的故事
古代画家,是指在古代以绘画为职业或业余爱好的人,他们通过笔墨纸砚,表
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古代画家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段动人的传奇,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古代画家的故事吧。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顾恺之的画家,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顾恺
之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尤其以山水画最为出色。
他的山水画作品,笔墨淋漓,气势恢宏,给人一种豪放洒脱之感。
顾恺之的画作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顾恺之之画,千古传之”。
另外,还有一位名叫吴道子的画家,他是唐代著名的宫廷画家。
吴道子擅长绘
制花鸟画和人物画,尤以花鸟画最为精湛。
他的花鸟画作品,栩栩如生,根根毫发,给人一种真实感和美感。
吴道子的画作在当时备受皇室贵族的喜爱,被誉为“吴道子之画,国宝传之”。
除了顾恺之和吴道子,还有许多古代画家,他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留下了
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
他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景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画家们,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作品就是中华民族
的艺术瑰宝。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创造了无数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画家们的精神,用心去感悟他们的作品,用
行动去传承他们的艺术,让古代画家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让中华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
愿古代画家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让中华文化的瑰宝永远璀璨夺目。
画家的故事

画家的故事画家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年轻画家的故事,他的名字叫艾伦。
艾伦从小就对艺术充满了热爱,每当他看到美丽的风景或是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他就会拿起画笔记录下来。
然而,艾伦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母并不理解他的热情和梦想,总是劝他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尽管面对压力和困难,艾伦并没有放弃他的梦想。
他每天都在坚持进行绘画实践,并且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艺术技巧。
他参加了各种艺术展览和比赛,虽然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他从中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艾伦遇到了一位成功的画家,他看出了艾伦的潜力,并决定成为他的导师。
导师帮助艾伦深化了对艺术的理解,教给他更高级的技巧和创作方法。
艾伦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他决定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绘画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伦的作品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赞赏。
他的画作被艺术馆收藏,并且各大画廊争相邀请他举办个展。
艾伦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艺术家,他的画作充满了情感和创造力,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和思考。
然而,艾伦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地方。
他开始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不断挑战自己的创作技巧和风格。
他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和社区项目,用他的艺术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
通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追求,艾伦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画家。
他的作品被誉为艺术界的经典之一,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励志故事。
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艺术的热忱,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并且留下了永恒的艺术遗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梦想,并且付出努力去追求,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碍,只要保持坚持和勇气,就能够超越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艾伦的故事鼓励着每一个渴望追逐梦想的人,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画家。
著名画家的励志故事

著名画家的励志故事一说到画家,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兴趣,那么关于著名画家的励志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著名画家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杜菲1877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清寒的大家庭里,父亲替别人经营一家金属商店,靠菲薄的收入养活八个孩子。
母亲没有工作,艰难地担负起全家的家务活。
杜菲的父亲酷爱音乐,经常弹奏风琴,一家来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音乐。
自然,音乐成了杜菲的终生至爱和重要创作题材,从音乐中得到了无限的灵感和自由的想象。
为了养家糊口,杜菲十四岁时便被迫到一家咖啡店里去当一名低级雇员,经常被派遣去码头、港口干一些粗重的体力活。
繁重的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乐观的天性,后来他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闻到那种气味,就说得出这船是从德克萨斯、印度还是亚速群岛来的,而且这一点还激发了我的想象力。
我在桥上或甲板曾为那射向河口湾的独特灯光而欣喜若狂……。
”年轻的杜菲为这些五光十色的生活印象所驱使,按捺不住要描绘它们的激情,1892年,十五岁的他走进了故乡的一所艺术学校,为了凑足学费,他不得不白天打工赚钱谋生,晚上加入夜班研习绘画。
传统的训练方法和教师的严格要求使杜菲在艺术学校中打下了坚实的学院派功底,很快,他就能用寥寥几笔线条,娴熟地勾画出对象的特征。
付不起房租和模特费,他就与码头工人挤在地下室,以父母、亲朋为描绘对象。
天气晴好的日子,就在甲板上、海滩边、乡间小道、农舍庭院竖起画架,描绘故乡那令人欢愉的景色。
这时,他那自由的想象力以及捕捉自然生动变幻的才能便显露了出来。
1900年,绚丽多姿的巴黎画坛迎来了杜菲。
此时的杜菲,学院派绘画技巧已掌握得炉火纯青,但他那种不囿于成法的创造精神,却与学院派的教学准则格格不入。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杜菲经常对学院的教学持怀疑和保留态度,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在官方组织的范围之外工作,学院这种完善体系的教学与造就艺术家及鼓励艺术家的独创精神往往是不相关的”。
【名人故事】画家达利的故事

【名人故事】画家达利的故事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西班牙画家之一。
他以其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而闻名,经常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达利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传奇,他的作品和生活故事激励了无数的艺术家和观众。
达利于1904年出生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他在艺术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年轻的达利在米格尔·阿略姆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并在罗马学会艺术(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of San Fernando)展示了他的作品。
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超现实主义运动,并且被这种风格深深吸引。
达利的作品充满了不可思议和幻想,他的画作中经常出现夸张的形象和怪诞的场景。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色彩塑造出了超现实主义的世界,这些作品打动了众多的观众,并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不过,达利的声名鹊起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创作。
与其艺术表现力同样出色的还有他那古怪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他经常出现在公开场合,并以奇装异服和古怪的举止引人注目。
他的这些行为让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异类,但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赞美。
达利一生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他与美国艺术家加拉·伊诺的婚礼。
这场婚礼是一场闹剧,达利和加拉在一只充满了鱼和炮竹的沙丁鱼罐头中举行了婚礼,整个场面十分怪诞。
这场婚礼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增加了达利的知名度。
除了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创作,达利也有着令人敬佩的精神面貌。
他在二战期间居住在美国,积极参与了反纳粹的社会活动。
他还关注和支持了许多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公益事业,为推动艺术发展和传播优秀的文化价值做出了巨大贡献。
达利的一生中充满了色彩和传奇,他的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追捧。
他的性格和行为同样让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艺术家。
达利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他的艺术作品,更在于他对前卫和自由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在他的一生中,达利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传奇人物。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一代画才徐悲鸿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的一座滨河小镇上。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自幼喜爱绘画,靠自学成为当地知名的画师。
除了绘画外,他还擅长书法、篆刻、诗文。
他一生鄙薄功名,不求闻达。
徐悲鸿六岁开始跟随父亲读书,但父亲却不允许他学画。
有一次,徐悲鸿求一个人画了一只老虎,他拿回家悄悄地照着临摹,不料被父亲发现了。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要想成为一名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学识,要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9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父亲才开始教他每天临摹一幅吴友如的人物画。
吴文如是清末著名的插图画家,能在尺幅之间描绘亭台楼阁、虫鱼鸟兽、奇花异卉乃至千军万马。
有时,父亲带着他沿河边散步,引导他欣赏和观察大自然,还经常教他写生,画父母、兄弟、邻人、乞丐……但当时,百姓民不聊生,一个画家是很难依靠画画维持生活或找到职业的。
因此,父亲对他学习画画并不抱有多大希望。
幼年时徐悲鸿的家乡连降暴雨,庄稼悉遭吞噬,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所以年仅十三岁的徐悲鸿不得不随父到异乡卖画。
三年后,因父身染重病回到家乡,作为长子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不久,父亲在贫病中去世,而家里却连安葬费都没有。
徐悲鸿不得不含泪向亲戚借贷,十九岁的他过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无常。
为了养家,他不顾辛劳,同时兼任三所学校的美术教员,仍是薪水菲薄,难以度日,不得不离开家乡到上海去寻找出路。
但因年纪尚幼,因此屡屡碰壁。
在盘缠用光的情况下,流落街头,在极度失望中,回到了家乡。
但在家乡依旧无法糊口,再次赴沪,到商务印书馆求职,本来已答应让他为教科书画插图,可第二天却又拒绝了他。
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徐悲鸿踉踉跄跄地跑到黄浦江畔,望着滚滚的江水,绝望地在岸边徘徊着,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是纵身一跃,从此万事皆休,还是继续在苦难人间挣扎,与命运搏斗……就在他彷徨之时,一只大手牢牢抓住了他的肩膀,这个人就是在徐悲鸿生命关键时刻出现的挚友黄警顽。
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

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故事篇一:齐白石努力练习作画齐白石是我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最善长画小虾小虫等小动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颇有建树。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
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
”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
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
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
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
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
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
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
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故事篇二:丰子恺和《护生画集》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每集分别画60幅至100幅漫画。
中国绘画名家的故事

中国绘画名家的故事
中国绘画有许多著名的名家,下面是其中一些名家的故事:
1. 吴道子(吴镇):吴道子是唐代的一位杰出绘画家。
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很早就开始学习绘画。
十岁时,他已经可以画出栩栩如生的风景画。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闻名,尤其擅长绘制山水景色。
他的作品传世至今,不仅流传在中国,还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收藏。
2. 张大千(张爱卿):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
他擅长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
他精通传统绘画技巧,并且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刚柔并济,色彩鲜明。
他的作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他的画作也被列为中国文化遗产。
3. 张大春:张大春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书画家。
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跟随师傅学习绘画。
他的绘画作品以花鸟画和山水画为主,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作品。
他的画作在国内外展览和拍卖中都很受欢迎,被誉为当代中国绘画界的瑰宝。
这些名家的故事充满了艺术的历程、奋斗和创新的精神。
他们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
他们的成就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画家小故事

名画家小故事【篇一:名画家小故事】有不少朋友都会时不时地找一些关于名人画家的励志来看看,那么名人画家的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画家的励志小故事篇1:郑板桥教子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
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
为了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
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
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
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为了教子明好人之理、爱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
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
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
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 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 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
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奥为师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然后才开始教他作画.由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2、凡.高凡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和他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己画像3、丁托列托丁托列托出生在威尼斯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他长期生活在故乡用画笔装饰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师提香追求提香般绚烂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般结实的形体是他的目标.4、毕加索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5、高更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6、列宾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与法国绘画巨匠莫奈,同为19世纪后期欧洲美术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级人物。
他们的艺术在欧洲的东西部,各领一方风骚,影响力延伸到整个20世纪。
7、卢梭由素人画家跃居为近代朴素绘画大师的卢梭,是一位自学成功的典型画家。
他的作品糅和了现实与梦想,充满了自然原始的天真活力。
8、达利达利是盘踞在超现实主义中心的一位恃才傲物的怪杰,与毕加索、米罗三人都启蒙于西班牙加泰隆尼亚这块地灵人杰的土地上。
其特异独行的艺术,为本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灿烂光辉。
9、米勒米勒是19世纪写实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农村度过,对农村生活和在那里劳动的人们,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解他们的了欢乐与痛苦,也分尝着他们的信仰和偏见,这使得米勒成为伟大的田园画家。
10、怀斯安德柳·怀斯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他描绘美国乡间自然风土人物的画作,以精致逼真的写实风格,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流与调和,朴实的题材,引发人们怀念乡土与自然的情思。
11、雷诺阿雷诺阿是著名的印象派大画家。
他的绘画在追求光的感觉中,用鲜明丽透明的色彩,将古典传统和印象派绘画做了最完善的结合。
不论是丰腴的女人、天真的孩子童,还是阳光照耀下人浴女,在雷诺阿的画笔之下,都充满了温暖、鲜明、迷人的梦幻般魅力。
12王冕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大画家,名叫王冕。
他最擅长画荷花,许多人不辞辛苦从很远的地方来求他的荷花画。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贫困,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己学习。
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雨来,雨过天晴后,湖里的荷花和荷叶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在太阳光下,荷叶上滚动的水滴一闪一闪,漂亮极了。
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如果把它画下来,我就能天天见到这幅美景了,该多好啊!”于是,他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开始画荷花。
起初当然画得不怎么好,有人见了还讥讽他说:“不要浪费纸和笔了,你画得太糟糕!”可是王冕并不气馁,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好,就跟真的一样。
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画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
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来买,他的家境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
同时他的名气也渐渐地大了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14、徐悲鸿的故事1942年创作的国画《灵鹫》是非卖品之一。
画面描绘两只巨大的灵鹫栖息在峭拔的高岩上,造型严谨而笔墨雄健。
特别是在灵鹫的爪子、眼睛和嘴等细部精微而传神的刻划,将猛禽的性格毕现无遗,与那淡蓝色的远山和用泼墨写成的岩石,形成工整与粗放的对比和结合。
全幅色调和谐,令人赏心悦目。
1946年,徐悲鸿来到北平,担任北平艺专校长。
他聘请了许多有影响、有能力的优秀美术家到校任教。
针对中国艺术教学的薄弱之处,他重视严格的基本训练,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要求学生以表现人民生活为己任,而不以抄袭古人为自足,倡导国画的发展与革新。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派飞机接徐悲鸿和一批著名教授去南京,遭到徐悲鸿拒绝。
1949年4月,他作为新中国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同年,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1951年,徐悲鸿带病去山东导沭整沂工程工地体验生活,画了许多民工肖像,准备创作巨幅油画《当代新愚公》。
在构图期间,突患脑溢血,半身瘫痪。
1953年,徐悲鸿渐能起床行动,便到中央美术学院为毕业班学生和教师进修小组上课,他感到还有许多知识没有传授给他们,孜孜不倦地为他们讲课、改画,完全忘记自己还在病中。
9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他担任执行主席,主持会议。
当晚,突发脑溢血,于9月26日逝世。
徐悲鸿只活了58岁,他的生命大短促了,但他艺术和那自始至终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却长存。
徐悲鸿逝后他的夫人廖静文,将徐悲鸿的全部作品1200多件,和购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书画家作品1200多件,以及中外美术书籍、画片。
碑拓10000多件,全部献给了国家。
15、齐白石的故事光绪14年(公元1888年),24岁的齐白石还是个雕花木匠,叫齐纯芝,人称芝木匠。
附近有个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又喜结交朋友的秀才胡沁园先生,从芝木匠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了他天赋才气过人,且有刚直不阿的品格,认为他是个非凡之人,若有名师栽培,定会前途无量。
于是,胡沁园决定将他收为门生。
胡问:“你愿不愿意读读书、学学画?”芝木匠答:“愿意倒是愿意,只是家里穷,年岁又大了,怕学无所成。
”胡沁园说:“怕什么!《三字经》里面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正当此年龄,只要有志气,什么都学得好,我有意收你为徒,你可以在我家一面读书,一面卖画养家。
”芝木匠听了,激动万分,立即向胡沁园深深地三鞠躬,九叩首,行了大礼。
从此,纯芝在胡家住下,“烧松烟以夜读,步落月而晨吟”,潜心钻研诗词书画。
胡沁园是书香门第,教育子侄外甥和家人不得对纯芝有任何怠慢、冷落的表现,并准备了15担谷、300两银子,着几个力夫送到他家,解除其后顾之忧。
胡沁园为便于纯芝将来作画题诗,给他取了几个名字。
胡沁园对为纯芝授课的陈少蕃先生说:“按照老习惯,在授课前需要给纯芝取个名、取个号,是不是取个璜字,斜玉旁的璜。
”陈说:“好,有意思,半璧形的玉。
取个什么号呢?”“你看,濒生如何?”“不错,湘江之滨生,湘江之滨长。
”胡沁园说:“画画恐怕还要取个别号。
纯芝的家离白石铺近,就叫白石山人吧!”从此,“齐白石”这个名字,伴随着他辉煌的艺术生涯,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传遍了五洲四海。
齐白石自称在诗书画印中其“诗第一”。
齐白石很爱诗,作画从学诗开始,从学诗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齐白石开始攻读唐诗,不到半年就把《唐诗三百首》基本读完。
一次,胡沁园询问他学唐诗的情况,他对答如流,把唐诗背得滚瓜烂熟。
又过了2个月,他读了《孟子》、《春秋》,然后攻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硬是把一部164卷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攻下来了。
齐白石在胡家日夜吟诗作画,进步神速。
1895年,31岁的齐白石被诗友们推选为龙山诗社社长,向他求画的也越来越多。
一天,齐白石正在裱画以便送人,开始上浆时,胡沁园来了,他看到那幅画很满意,觉得题词落款也好,但总感到这幅画中还缺点什么,就问:“濒生,你怎么不落印呢?不要以为只要把画画好就是好作品,印在每幅画中能起关键作用,中国画是以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姐妹艺术,印在艺术中也是一个门类,学问深着呢!”后来,胡沁园送给齐白石几方寿山石,要他去陈家垅找长沙来的那位刻印的名家丁可钧刻方印自备。
齐白石把寿山石送去时,丁可钧爱理不理,齐白石把石头放在刻桌上就走了。
第二天他去接章,连叫三声“丁师傅”也不见答话,齐白石气了,大声叫了一下,丁才回过头,把那方寿山石往齐白石身上一扔,说:“拿回去磨平再来。
”齐白石为这方石磨磨送送已是5次了,他再也忍不住,一气之下把石章拿了回去。
晚上,他用修脚刀自刻一方印,叫“死不休”闲印章。
1914年5月22日,被齐白石称为“半为知己半为师”的胡沁园不幸逝世。
噩耗传来,齐白石失声恸哭。
他参照旧稿,画了20多幅为恩师生前赏识过的画,并亲手裱好,拿到胡沁园灵前焚化,还作了14首七绝、1篇祭文和1副挽联,表达对恩师的深切哀悼。
挽联写道:“诱我费尽殷勤,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负公尤为期望,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
”这既是对恩师的悼念,也是自我勉励。
白石老人曾明码标价,画一只小鸡一块钱,有人讨价还价,要用四块半钱求画五只小鸡。
白石不大情愿,画了四只小鸡,再画一只躲在树后只露出一半的小鸡,这样一来,鸡价虽不吃亏,却白画了一棵树没有算钱。
他为人画虾也是按只计价,一次,有人要求多画一只,白石老人给他添上一只,却毫无生气,说:“这只不算钱的,是只死虾。
”临近冬天,齐白石上街买菜,见一乡下小伙子拉的白菜又大又新鲜,就问:“多少钱1斤?”小伙子正要答话,仔细一瞧,这不是大画家齐白石吗?他笑了笑说:“您要白菜,不卖!”白石老人说:“那你干嘛要来?”小伙子紧接着说了三个字:“用画换。
”齐白石明白了,看来这小伙子认出我来了,便说:“用画换?可以呵,不知如何换法?”小伙子说;“你画一棵白菜,我给您一车白菜。
”齐白石来了兴致“快拿纸墨来!”小伙子买来毛笔纸墨,齐白石提笔很快就画出来了。
小伙子接过画,把白菜全放下,拉车就走。
齐白石忙拦住他,笑笑说:“这么多菜我怎么吃得完?”说着,拿几棵白菜走了。
白石65岁时,农历五月家中来了一位求画的客人。
他不求白石老人的游鱼雏鸡,也不求他的葡萄紫藤,单求白石从未画过的《发财图》。
齐白石有些纳闷,便说道:“这发财的门路太多,到底您要画哪一种财路呢?”客人说:“就画一只算盘,如何?”白石老人听了这话,连连说道;“太好了!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具也!”于是一挥而就,画了一幅算盘图,取名为《发财图》。
在空白处题字,便把刚才跟客人有趣的对话写在画面上,客人携画而去。
客人走后,齐白石越琢磨越觉得回味无穷,展开手边的宣纸,按原样再画一幅《发财图》作为家藏,这便是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作品第116号《发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