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暴君隋炀帝爱植树 曾“赐”柳树国姓“杨
历史趣谈:昏君隋炀帝杨广骄奢误国却为一棵树赐姓正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昏君隋炀帝杨广骄奢误国却为一棵树赐姓正名
导语:春天来啦,各位看官们肯定都携家人或朋友出外踏青,春光正好,景色宜人,百花盛开,杨柳依依等等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要叫杨柳,而
春天来啦,各位看官们肯定都携家人或朋友出外踏青,春光正好,景色宜人,百花盛开,杨柳依依……等等……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要叫杨柳,而不叫赵柳,胡柳,王柳呢?难道是因为经常和杨树种在一起的缘故?
不是这样的,说起杨柳,这要追溯到隋唐时期,还要牵扯出隋炀帝的一段公案,咳咳咳……各位看官,咱们进入主题!
提起隋朝,就不得不提隋炀帝,隋朝和秦朝相似,都是二世而亡。
杨广在位十四年,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建立天朝体系,开创大运河……,功绩可见。
只是劳民伤财,骄奢淫逸,连年战争,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尤其开通大运河一事,伤民太重,损伤国体,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杨广的功过我们暂放一边,自有智人分辨。
单单说说大运河一事,大运河南起余杭,北至北京,全长1797公里,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受惠至今。
杨柳的称谓就因这大运河而生,烟花三月下扬州,大运河凿通以后,杨广便命人造了水殿龙舟,趁着阳春三月,风光正好。
挟百官带妃妾浩浩荡荡乘舟下扬州去了。
三月的扬州大运河,美不胜收。
两岸花开鸟啼,春风带暖,杨柳婀娜。
杨广在自己的龙舟上看着这三月里的大运河,柳树嫩绿,随风飘舞,不由看得痴了,这柳树,比萧美娘的身姿还要美啊!于是便跟身边的内侍说到:传朕旨意,运河两岸遍植柳树,并赐柳树国姓“杨”。
生活常识分享。
怎样学会放松心情

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
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
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
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隋炀帝与杨柳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
“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
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朱元璋与柿树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史海钩沉】揭秘杨姓:“杨”本意神木扶桑树,主要源于姬姓

【史海钩沉】揭秘杨姓:“杨”本意神木扶桑树,主要源于姬姓杨姓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个姓氏,历代名人辈出。
秦汉魏晋时期有“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隋朝达到顶峰,杨姓建立帝国并成为国姓;唐朝的杨姓继续辉煌,一共有11个人当上宰相;宋朝杨家将,明朝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等。
而且,在历代状元中,杨姓有22个,其中包括四川新都的杨慎(杨升庵)。
全国杨姓总人口大约有4270万,是中国第六大姓。
四川杨姓人口有380多万,也是四川第六大姓,但却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的释义:高大的神木扶桑树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一书中,“海外东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句话中,“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杨树、扶桑树;“日”就是太阳,传说中,太阳上住着金乌,有的说太阳被飞翔的金乌托着移动,金乌是太阳的代名词。
再来看“杨”字。
“杨”由“木”和“昜”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达“日升汤谷”的意思。
汤谷,也叫阳谷、旸谷,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在汤谷,生长着高大的扶桑树。
汤谷临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太阳的升落规律,以为太阳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所以就把汤谷视为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住在汤谷的原始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计算时间,称为扶桑纪历。
由此,这个氏族就被称为“杨”。
杨姓主要来源:姬姓“三封杨侯”杨姓的来源比较复杂,而且争议颇多。
在受姓始祖这个问题上,争论从宋朝开始到现在就没停止过。
当然,在学术问题上,各说各有理,很多问题在争论中会逐渐形成统一认识。
但在没形成统一认识前,我们还是暂时搁置争议,先把杨姓来源的传统说法介绍一下。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事例内容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情交往的历史见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做过许多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要栽花种树,这在他的诗中也有反映:“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唐代诗人柳宗元贬官柳州,但仍不忘种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宋代苏轼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读[jùn],意思是疏通。
)西湖,并在湖堤上种树,因而留下了“苏堤春晓”这一出名景观。
清末左宗棠率部新疆平叛,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作“左公柳”。
他的幕僚杨昌俊以诗歌颂:“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
1/ 1。
古人很重视植树造林

古代治国理家,一直有重视植树。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在深山居住,拥有千棵樟树;在安邑,拥有千棵枣树;在燕秦地区,拥有千棵栗树;在蜀汉江陵,拥有千棵橘树;在淮北常山以南、济河之间,拥有千棵楸树;在陈夏地区,拥有千亩漆树;在齐鲁,拥有千亩桑麻;在渭川,拥有千亩竹,这样的人家,其富庶程度可比王侯之家。
历代王朝出于富国与防灾的考虑,对护林造林也多重视。
周代设有管理林政之官,并对砍伐山术作出规定:孟春之月、孟夏之月和季夏之月,禁止百姓砍伐山木,并派虞人之官入山巡查。
至季秋与仲冬时节,才能有限度地采伐,以保护森林资源。
秦始皇在全国修驰道时,在道两边每隔三丈植松树一棵,翼护道路,开大规模植种道树之先河。
东汉将作大匠(负责王朝土木营建等事的官员)的职责之一,就是掌管栽植栗漆梓桐之类树木于大道两侧。
植道树既可护路为荫,又能收其果实之利。
宋代因河患频繁与森林资源匮乏,更认识到林政的迫切性,多次诏令保护林木,同时奖励民众植树。
大禹不但是一位治水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护林专家。
据《逸周书》记载,大禹在治水期间,为保护林木,曾向全国发布一道《封山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在那个年代居然有这种胆识,确实令人钦佩!西周时,有位名将叫沙俊其,此人武艺高强,骁勇善战。
他每打一次胜仗,就令军士“人种一树,以庆武功”——以栽树来庆功,古今尚无先例。
后来,他连抓到了俘虏,也令他们去栽树,以至于他率领的军队形成了“庆功栽杨”的庆功习惯。
这种习惯,影响颇远,许多诸侯国都效仿了这种一举数得、别出心裁的庆典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也热爱植树。
《开河记》中载,杨广在位其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而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
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恩赐”柳树为国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
在他的倡导之下,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郁郁葱葱,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元世祖忽必烈治国有方,在其治国方略中,○文/ 周 军古人很重视植树造林60G REEN TIANFU绿色天府|科普园地有一项治国之策颇为著名:民植路侧。
乘凉不忘栽树人作文五百字

乘凉不忘栽树人作文五百字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道理谁都懂。
可炎炎烈日之下,当我们坐在树下尽享清凉的时候,是否还记得那些栽树人呢?谈到前人的栽树,莫过晚清的左宗棠。
左宗棠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率领湘兵收复新疆时,命令军士随身带着树苗,在西北大漠沿途栽柳26.4万株,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为纪念左宗棠,人们将柳树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的同乡杨昌浚,为此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福州又叫榕城,把榕树作为市树。
人们不会忘记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当年他已62岁,采用“编户植榕”的办法,提倡每户植榕几株。
他亲自在衙门前种了两株榕树,一时仿效成风。
多年后的福州街头,到处是一株株傲然挺立、亭亭如盖的大榕树,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老百姓心头有杆秤,那些古榕树,就是无言的丰碑!西周大将军沙俊其,一生驰骋疆场,要求全军将士在沙场“人种一树,以庆武功”,以至于柳树遍地,称之为“庆功树”“庆功林”。
三国时吴国名医董奉隐居庐山时,常为百姓治病,不收分文,却要求患者在他家栽植杏树。
几年下来,房前屋后10万余棵杏树连成一片。
春天杏花缤纷,董奉邀百姓共赏;夏天果实累累,采摘卖掉,买来谷米赈济百姓。
史上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话。
唐朝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千里迢迢也不忘从长安带去柳苗,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被称之“公主柳”。
人们心目中,隋炀帝是一代暴君。
不过他奢侈游乐之时,无意中也做了些善事。
他下令开凿通济渠,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还亲自挥锹栽植。
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杨柳成行,遍地绿荫。
打开史页,又有多少文人雅士,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王维、柳宗元、苏轼、辛弃疾等,无不爱树如命,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呼吁大家植树。
他们美化环境,福荫后世,再佐之以那些咏树的不朽诗句,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透过历史的沧桑,看那些历尽千年风雨的轩辕柏、商银杏、周公桧以及许许多多的汉唐古松、古槐、古桑、古桂等,哪一株没有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汗水?哪一株没有沐浴着历史的雨露和阳光?再广而言之,哪一片森林,哪一带灌木丛,哪一棵杂木果树,不是前人给后代留下遮风避雨的绿荫?前人栽下了树,我们才得以享受清凉。
杨柳颠倒的故事

杨柳颠倒的故事
在荆楚大地的一些地区,通常把杨树称柳树,柳树称杨树。
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隋末,炀帝昏庸贪游,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就强令国人开挖运河,以便舟游。
河形成后,两岸光秃秃的,又强令两岸马上绿化成林。
当时哪有那么多的树苗?智慧的民工只有大量砍插最易成活的柳枝。
因为柳枝、柳杆砍断后,就是倒插,节节都能长根发叶。
因此,运河两岸马上柳荫成林。
炀帝见后大喜,美中不足的此林叫“柳林”,独夫心动,马上改令叫“杨林”。
树赐御姓,寓意杨家江山象柳树一样,生命极强,流传万代,因而杨柳换名颠倒了。
直至现在,江河两岸的防护林,还是叫“杨林”。
可是憨厚的农民,把自己池塘边的垂柳,仍旧叫垂柳,并没趋炎附势叫垂杨,野外杨树虽被改叫柳树,可是今天杨树上有一种叫“杨辣子”的害虫,并没因权势的压力,而改名叫“柳辣子”。
而且荆楚大地的文人照常讲述:“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仍旧保持着真相。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自己不施仁政,虽然逼人口头上颠倒了杨柳,但因暴政早已失去人心,因而导致十八路反王起义,很快推翻了隋炀的社稷。
往事转眼越一千,杨柳何时能倒颠。
独权横行虽一时,植物也蒙千载冤。
世风仍旧存恶习,虚假吹说是真的,善良被污是恶的,红朝凭权乱颠倒,可晓天象灭炀帝?。
柳树的文化底蕴和绿化价值

柳树的文化底蕴和绿化价值柳树是我国乡土树种,也是传统绿化树种,喜光耐湿,适应性强,枝叶翠绿,姿态优美,受人喜爱,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我国柳树资源极为丰富,利用柳树绿化城乡的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柳树在园林绿化方面具有多种应用途径。
在我国南方,常把杨柳并称。
关于杨柳并称的来历,历史上有相关的典故。
公元605年,隋炀帝在通济渠上泛舟巡游,时值盛夏酷热难耐,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在渠岸种上垂柳,不仅可以遮阴,还能保护河堤。
隋炀帝闻听大喜,便令百姓在渠边种柳,他也亲手种了一棵,并御笔赐柳姓杨。
从此,柳树就有了皇帝的姓氏、杨柳的称号。
唐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从长安带去柳苗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用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我国历史上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据说源于《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也有人说是因为“柳”和“留”谐音,表示挽留惜别之意。
因柳树这一文化内涵,古代民间就形成了折柳送别、折柳寄远的风俗。
许多古诗对此有细述。
古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东去的人多到此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杨柳常作为柔美的象征。
古代人认为柳属于“阴类”,而满族更是明确地以柳叶来代表女人,把柳树作为始母神虔诚供奉。
在我国的语言文字里,柳多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如把女子的细腰称作“柳腰”、女子的秀眉称作“柳眉”等。
这在古典诗词里描述颇多,如中唐诗人韩屋“柳腰莲脸本忘情”、晚唐诗人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等。
在民间,柳树还有另外一种功用,那就是避邪。
作为避邪符号,民间形成了插柳、戴柳的习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这样记载:在正月初一这天,只要取杨柳枝插在门户上,百鬼就不会入家了。
清明节祭祀、出行,柳树因有避邪驱鬼功能更是主角。
因此,民间戴柳成风,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柳树姿态优美、内涵深厚,在公园绿化造景中大有用武之地,许多柳树可作为园中布局的中心植物景观,展现其个体之美,也可与山石花卉进行组合搭配,构建配置之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暴君隋炀帝爱植树曾“赐”柳树国姓“杨
导读:每年春天都是植树的好季节。
翻阅典籍,在历史上有很多“与树结缘”的佳话:“杏林”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载,三国时期,福建侯官(今福州)有位名医叫董奉,此人医术精湛,乐善好施,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隐居庐山,常为附近百姓治病。
他行医有个“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须在他家栽植杏树,重病者栽5棵,小病者栽1棵。
几年下来,董家宅前院后出现了10万余棵杏树,成为一片杏林。
春天时,董奉就邀来百姓共赏缤纷杏花;夏天时,董奉把甜杏摘下来卖掉,买来谷米赈济穷苦百姓,在史籍中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话。
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生。
“桑产”三国时期的蜀国名相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操劳,且率先垂范,劝课农桑,曾和家人一起,栽种了很多桑树。
据《三国志》载,诸葛亮病危时,曾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遗书,其中有“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之句——一代名相,给家人留下800株桑树作为全部遗产,其廉洁之风万世可表。
诸葛亮也用这份特殊的遗产告诉后人:“依木自养,人神俱安!”
“号宅”晋代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其间,一边写下《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一边亲手在宅前栽了5棵柳树,竟日在树下吟诗翻读,别号“五柳先生”。
他以柳树自喻,既“拂水飘绵,易生轻盈”,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而受后人敬仰。
“赐姓”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是尽人皆知的暴君,不过杨广也留下一些“善政”,植柳便是其中之一。
《开河记》中记载,杨广在位其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而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
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恩赐”柳树为国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柳树因此又称“杨柳”。
在他的倡导之下,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封侯”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给树“封侯”的皇帝。
《燕京时餐记》和明《嵩书》中记载,朱元璋少时家贫,经常挨饿。
一次,饥肠辘辘的朱元璋讨饭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柿子,于是就爬上树饱餐一顿。
当上皇帝后,他没有忘本,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家,要种柿、核、桃、枣等树,并亲封柿树为“凌霜侯”。
“柳官”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大力倡导绿化,亲手在柳州地区遍植柳树。
他写诗自叙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此外,他还总结出了绿化的许多方法和技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这些经验之谈,今天读来,依然有指导意义。
“布荫”在河西走廊,清末名将左宗棠曾留下“左公柳”的佳话。
史载,左宗棠赴任陕甘总督时,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
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
”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
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共植柳26万株,人称“左公柳”。
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宗棠严令督导下,竟然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清人杨昌溪赋诗赞之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