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隋炀帝的功过是非
简要论述和评价隋炀帝

简要论述和评价隋炀帝简要论述: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位皇帝,统治期间达1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非常有争议的皇帝。
他在外交、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但他的暴政和奢侈行为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灾难。
1. 改善外交关系在隋炀帝的统治时期,他大力改善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他和突厥、高句丽、朝鲜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使得中原地区的交通和贸易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此外,他还派遣使者到印度、波斯等国家,拓展了中国的交际圈。
2. 军事征服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和巩固统治,隋炀帝进行了多次军事征服,如征伐南方的陈朝和北方的突厥,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北方的草原地区。
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统一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经济发展隋炀帝也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如加强对河道和灌溉系统的维护和建设,发展造纸和丝绸等传统产业,促进贸易等。
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国力。
4. 暴政和奢侈尽管隋炀帝在外交、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的暴政和奢侈行为也为中国带来了很多的灾难。
他频繁征收赋税和劳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最终导致民变的爆发。
同时,他也在奢侈和纵欲方面大行其道,造成了国库财政的极大浪费。
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隋炀帝的规律性越来越明显。
他的政治机变使得他在汉朝后又孕育出一波大一统王朝。
虽说隋朝历经13代的天子,但正统历程不过61年,短暂而又轰轰烈烈,即便是在今天的历史中也十分出彩,但也是伴随着内部关闭、边界临界、大建肆意、封建道德处于“反数学”的形势。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不是一朝一代均可做到的,其繁杂而又艰巨的步伐,首先在自身的前途追逐中,需要做好选择和蓝图。
再主要的是在政治和道德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和落实。
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析论

《长江丛刊》2019.0829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析论■何庭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在文献记载和历史学家的笔下,隋炀帝总是以一个“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负面形象出现在我们眼中,其历史建设性的一面难以窥见。
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以《隋书》为代表的传统正史给予隋炀帝“荒淫无道、好大喜功”等极为否定的评价。
建国以来通史著作中隋炀帝的地位仍然较为低下,反之欧美、日本史学家却以新的视角给予隋炀帝更多关注和较高评价。
关键词:隋炀帝 历史书写 人物形象一、隋炀帝及其形象简括隋炀帝,即杨广。
名英,小字阿摐,隋朝第二位皇帝。
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后南下平陈。
开皇二十年立为太子,继位后改年号为大业。
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为叛军縊杀,唐朝谥为炀帝。
在位期间,政绩斐然: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置进士科,开创科举;西巡张掖,开发西域;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而这样一位政绩卓著的帝王,何以背负千古历史骂名呢?隋的速亡造就了隋炀帝“亡国之君”的称谓。
唐朝修史给予其谥号,谥曰 “炀”,即荒淫昏暴之意。
按《谥法》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隋炀帝在历史上总是声名狼藉,其历史形象的塑造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弑父继位。
关于隋炀帝弑父继位的历史记载,史书中有详细的描述。
且不论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就隋炀帝继位而言,杨广作为隋文帝次子,在封建传统嫡长子继承制下,本身不具备继承帝位的正统性,必然为传统史书所诟病。
其二、为政期间的举措造就了隋炀帝历史人物形象。
营建东都、修建运河,劳民伤财,不惜民力。
三征高丽,急功近利,穷兵黩武。
广置离宫,巡狩四方,骄奢淫逸,荒淫无道。
其三、隋朝速亡奠定了隋炀帝“亡国之君”的人物形象。
传统史家认为,隋末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隋的灭亡,而农民起义皆由炀帝为政举措的过失造成。
诚然,隋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与隋炀帝的治国理政密切相关,然而历史上王朝的覆灭必然是多种历史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将其全部责任归咎于王朝统治的君主,难免有失公允。
历史两千字论文--隋炀帝的功与过

隋炀帝的功与过九年一班林涵在历史长河之中,隋朝仿若一颗流星,耀眼而短暂。
而其末代君主隋炀帝杨广被认为是犹如秦始皇嬴政一般的暴君,导致了隋的覆灭。
其实,隋炀帝对国家与历史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隋炀帝屡建战功。
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取得大捷。
登基之后,他御驾亲征,平定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横扫突厥,合并陈国。
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受命讨伐陈国,他指挥有序,作战英勇,所率大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攻破陈国,是南北地区大部分得以统一。
杨广严令军人不得作乱,所到之处,百姓“秋毫无犯”,陈国财资也一概不取。
神州南北,“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他开疆扩土,使隋朝版图南至安南,北达辽西,再一次恢复了中国大一统的宏伟局面。
隋炀帝重视文化。
他绝不像秦始皇一样焚书坑儒。
恰恰相反,他崇尚儒家经典。
令手下大臣人人藏书,所藏之书还均需抄写五十副本以备丢失。
宫中他自设修文殿,妙楷台,各金碧辉煌,炉香不绝。
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
他一即位,就恢复了被隋文帝废除的国子监,太学。
“炀帝即位,复兴教诱。
”遣大臣于国家中四处寻觅,若发现德才兼备者无论出身,都可送于京城任职做官。
更为重要的是,隋炀帝沿袭文帝的科举制,又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他在选拔人才同时,更为注重人才的品德素质,“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者,擢之”培养了许多正直的人才。
此后,科举制沿袭了千年,成为了中国最具重要地位的选官制度。
而科举制的兴荣发展,与隋炀帝密不可分。
隋炀帝一统治国,又互通开放。
609年,他亲自西巡,自陇西,穿祁连,到达河西走廊,畅通丝绸之路,进一步促成了新疆,西藏等西北地区成为中国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此之后,西域客商络绎不绝,小国朝贡也往来不断。
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迁都洛阳,建造了繁华昌荣的洛阳城,极具统一战略。
人物评说——隋炀帝

人物评说——隋炀帝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是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年号“大业”,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统治国家14年。
杨广是一个亡国之君,炀帝是他死后唐朝给他的谥号,谥曰“炀”,乃是荒淫混暴之意。
也因此千百年来,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民间野史,都把隋炀帝看成是一个暴虐昏庸的皇帝。
然而,如果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隋炀帝看成一个研究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批判的对象,对他的全部历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思考而探究时,就会对他的是非功过得出比较公正的评论。
作为一代封建帝王,隋炀帝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都同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扩大视野,宏观审视,确切地把握出现隋炀帝的那个历史时代的特征。
隋炀帝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天下由大乱达于大治,从长时期分裂走向重新统一。
时势造英雄,大变革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时代需要伟大的领袖人物来创功立业,开创新局面。
隋炀帝正好处在中古社会鼎盛发展的起点上,他的许多活动都带有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也可以说他确实是一个应运时代很有作为的皇帝。
这一点单从隋炀帝平定江南的过程中就可以看的出来。
隋文帝在解除北方突厥的威胁和灭梁以后,便部署了平陈的战役。
当时杨广为晋王,被任命为主帅,“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
开皇九年(589年)晋王杨广进入建康,以施文庆等“结尾民害,斩于石阙下,以谢三吴”,“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开皇十年,南方发生士族土豪的叛乱,晋王奉命到扬州去镇压,在平定南方叛乱中功不可没。
其次,从隋炀帝当政以后,设立进士科,正式设立科举进士的制度,影响及唐直至清代,这种“学而优则仕”,比靠门第血统选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他还对官吏的选举考核和勋爵制度做了一系列改革。
他兴办学校,整理图籍,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隋炀帝还对典章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文官,并对其职任、轶爵、考课等加以调整,使其更符合实际和便于操作。
如何评价隋炀帝

如何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修建了大运河、营建了东都洛阳、开创了科举制度,并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
然而,这些功绩也伴随着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的指责。
以下是对隋炀帝的评价:
功绩:
1. 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这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程,它连接了南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隋炀帝营建了东都洛阳,这是一个繁荣的城市,成为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 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百年,为选拔人才、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隋炀帝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这些战争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地位,并对中国的疆域进行了拓展。
过失:
1. 隋炀帝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工程和频繁征战,导致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
2. 隋炀帝的统治被普遍认为存在着暴虐和残酷的行为,例如杀害兄弟、逼迫父亲退位等。
3. 隋炀帝的挥霍无度也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导致官员贪污腐败,社会风气败坏。
综上所述,隋炀帝既有功绩也有过失。
虽然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创新,但他的统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因此,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全面的,正所谓其罪也彰,其功也卓,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千秋功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始末,遗祸当时,造福后世

千秋功罪隋炀帝:开凿⼤运河始末,遗祸当时,造福后世从'开皇之治'到⼆世即亡,隋朝共历时三⼗⼋载,在悠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它犹如匆匆划过天际的流星。
隋炀帝,却⼤名⿍⿍,被史书标榜为骄奢淫逸、暴政苛民的坏皇帝。
历史上的隋炀帝究竟是怎样⼀个⼈?隋炀帝杨⼴,堪称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
在⼤多数历史记载和影视剧的描述中,杨⼴是⼀个荒淫的富⼆代、昏庸的亡国之君:弑兄奸母,残害忠良、靡费奢侈、荒淫好⾊、滥⽤民⼒……在后⼈眼⾥,隋炀帝是'天下第⼀荒淫皇帝',此评价千百年来⼏乎已成定论。
⼈们习惯称杨⼴为隋炀帝,其实'炀'是谥号,是杨⼴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其追加的,表⽰'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为'下谥'、'恶谥'。
'炀'字并不是⼀个好词,《周书·谥法》说:'去礼远众⽈炀,好内远礼⽈炀,好内怠政⽈炀,肆⾏劳神⽈炀。
'把这个字⽤在杨⼴⾝上,等于为他做了个好⾊⽆礼、背信弃义、欺压百姓的鉴定。
封建专制时代,舆论⽅⾯有个习惯,⼀锤定⾳以后,只可众⼝⼀辞。
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朝史官编纂的《隋书》。
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尤为如此。
唐朝所修《隋书》,其⽬的是为了吸取隋亡的教训,巩固李唐政权,⾃然将前朝皇帝贬得很低。
后世承袭《隋书》之说,再加上⼩说、传奇的渲染,隋炀帝便成了历史上最荒淫⽆道的皇帝。
所以他的出名却并不是以贤德圣明⽽为后⼈所铭记,但是不论他的⽣平事迹已经被抹⿊得如何如何,他⼀⽣的所作所为也还是不容否定的。
隋炀帝在位的前后⼗四年间,在他的诏令之下完成了东都洛阳的营造以及⼤运河的兴修。
京杭⼤运河直接连通了海河、黄河、长江、淮河以及钱塘江等⼏⼤⽔系,以隋朝的东都洛阳为中⼼,向西⾄关中之盆地,北达华北平原,南通太湖流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项⾮常庞⼤的⽔利⼯程。
隋炀帝倾其国⼒开挖⼤运河,后⼈⼀直颇有争议,有'贪恋⼴陵美景'之说,有'搜括江南财富'之说,有'耀兵江南、挖掉王⽓'之说,也有'攻打⾼丽'之说等等。
隋炀帝传读后感读书报告

隋炀帝传读后感读书报告摘要:一、引言二、隋炀帝的生平简介三、对《隋炀帝传》的评价四、读后感悟与启示五、总结正文:【引言】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帝王,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日,我阅读了《隋炀帝传》,对这位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围绕隋炀帝的生平、书籍评价以及读后感悟展开论述。
【隋炀帝的生平简介】隋炀帝,名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他才华横溢,擅长诗文,统治初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繁荣昌盛。
然而,在位后期,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国家迅速衰败。
他统治时期的功过是非,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
【对《隋炀帝传》的评价】《隋炀帝传》是一部详实的历史传记,书中详细记述了隋炀帝的一生。
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生动描绘了杨广从皇子到皇帝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贡献。
同时,书中也对隋炀帝的过失进行了深刻剖析,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位帝王的一生。
【读后感悟与启示】阅读《隋炀帝传》,我对隋炀帝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杨广的一生,既有着辉煌的成就,也有着沉痛的教训。
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明君主的担当与智慧;而他的失败,则让我们反思到一个统治者过于追求个人功名,忽视民生疾苦的严重后果。
这不仅对个人,也对整个国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总结】通过对《隋炀帝传》的阅读,我对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帝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隋炀帝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他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明智的统治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评隋炀帝

评隋炀帝隋炀帝在中国古代皇帝群体中被评价的一直不高,而且一大部分一部分人因为《隋唐演义》等小说中形成了对隋炀帝的看法,但大部分关于隋朝的史书对隋炀帝的看法大致相同。
虽然隋炀帝很有才华,有过很多功绩,但我对隋炀帝还是持痛恨的看法,因为他的那些错误,迅速使诺大的隋朝从繁荣走向了灭亡。
隋炀帝是隋朝的罪人。
炀帝从文帝那里接手了一个繁荣的隋帝国,“强宗富室,家道有余”,“中外仓库,无不盈余”《隋书·食货志》那他究竟是怎样把隋朝带入了不复之地那。
①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使举国就役。
出征高句丽,征调民夫200万人,修建东都和开凿运河,征发民夫2000万,运输队队伍“首尾相属,不绝者千里”。
这是在隋炀帝统治早期的大工程,这些大型工程致使“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才”,同时,农民所负担的兵役和其他徭役也极为繁重,男丁不敷征用,妇女也被拉来充役。
为了躲避徭役兵役,农民不惜伤残自己的肢体,称作“福手福足”。
可见徭役征发的频繁和程度之深。
②频繁对外战争意欲“开疆扩土”。
隋炀帝本人才华横溢,但继位后频繁对周边进行战争。
大业元年,隋炀帝令刘方攻占城,并征讨契丹;大业三年和大业四年,隋炀帝派朱宽前往琉球,务求“慰抚”该国,但琉球不从,大业六年派将领攻打琉球。
击杀其主,俘男女数千而去;大业四年,隋臣裴矩指示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请求援军。
隋炀帝趁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
并设置四郡;大业八年,隋炀帝进攻高句丽发兵“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水军在平壤城下遇伏大败,隋炀帝率领的陆军经辽东,取平壤,也遭遇顽强抵抗。
七月被迫下令回军。
其后,大业九年和大业十年,隋炀帝又两次出征高句丽。
由于高句丽的抵抗和国内政局动荡而草草罢兵。
“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
”《资治通鉴》③好大喜功,骄奢淫逸。
修建东都,建造龙舟巡游江南。
杨广下江南时,在龙舟选有1000,名美女,让她们穿白衣,在船前拉纤,杨广在船上观赏时,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隋炀帝的功过是非
【摘要】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关于他的一生,有功勋卓著的一面,也有错失泛滥的一面。
他雄才大略,智勇双全,文治武功。
为了巩固北方边防,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修通了大运河,泽及千秋万代。
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
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历史真实面貌的还原将给他一个公正的评说。
【关键词】隋炀帝功过大运河征高句丽
隋朝的建立为后世封建王朝树立了诸多典范,它又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
作为开国的第二代帝王,隋炀帝杨广并非昏庸无能之主,是一个很聪明很有想法而且敢做敢为的皇帝。
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唐朝修隋史,抹黑、诋毁隋炀帝,为当朝的统治美化、正名。
历史记述的偏颇,导致千百年来我们都没能客观公正的看待隋炀帝的功过是非。
1、隋炀帝简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生于长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此外,
杨广还是隋朝著名的诗人,有诗集传世。
2、修通运河,促进发展,滥用民力
2.1开凿大运河的迫切性
自三国后,由于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把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带到南方。
南北方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开发了江南富饶的土地,使江南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
隋朝初年,江南已经从贫穷的状态变为富饶的地区,而中原地区,由于连年战乱,经济已经倒退。
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
2.2大运河概述及其功用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原,从南到北构成了南北水道运输网和灌溉系统,使贯穿的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河北五省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也就有效地巩固了长安,洛阳两京地地位,密切了中央同地方联系,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特别是对江南和关东人力、财力的控制。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地,特别是运河两岸城镇的兴起,如杭州、江都、楚州等等。
从长安到洛阳至江都,沿途虽设有离宫40余所,但每一所离宫就是一个释站水运码头,形成一个新的城镇,也就是一个新的贸易中心和文人荟萃之地,从而有力地加强了各地地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构成了南北交通地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繁荣。
运河沿岸的良田,从南到北,也随之得到灌溉和开垦。
运河的修建,大大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全国经济的繁荣。
运河的通航利于经济发展,唐代大运河的作用更显著了。
杜佑说隋开大运河,“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又说通济渠开成后,“运遭商旅,往来不绝。
”皮日休说隋开大运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今日九河外,复有淇、汁,北通琢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特别是中唐以后,由于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致成为唐王朝的财赋中心。
韩愈说,“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可见运河在繁荣江淮与江南经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运河在繁荣经济方面更见推重:“炀帝开训以来巡游,虽数湮废,而通流不绝于百代之下,终为国家之用者,其上天之意夫。
”隋朝大运河对现实也有很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改造京杭运河的计划,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重要通道。
2.3大运河的代价
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
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
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
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
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
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竞达250万人。
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隋炀帝驱使民力,已经大大超过民力所能承受的限制。
他唯权力意
志是用,急功近利,无视规律,倒行逆施,为隋朝的灭亡打下了伏笔。
3、三征高句丽,好大喜功,天下大乱
3.1背景
隋时东北亚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集团和民族国家,其中高句丽国力最为强盛并与隋接壤。
从地缘政治来看,高句丽立国己五百多年,在东北亚局部地区已建立了霸权,又曾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出现了俯瞰中华的态势。
一旦中原有乱,则有如后来的与高句丽有血亲关系的满洲女真人,人关灭明席卷中原易如反掌,其势真可谓“狼顾燕垂”,虎视眈眈。
隋不能容忍东北边境强大的高句丽独立存在。
在隋炀帝之前已有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征辽,而且代隋而立的唐朝以英明皇帝著称的唐太宗也数次征辽,太宗以“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为辞,一而再,再而三地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也有意向包括东突厥、倭国等不驯服者在内的四夷显示力量。
征辽之役与其说是征讨高句丽,不如说是杀鸡给猴子看,在击灭高句丽的同时,炀帝要一举威服四夷,建立大隋天子为中心的天下朝贡体制。
3.2过程
第一次出征是在大业八年春,据《隋书》记载,此次募集耗时数年,规模前所未有。
一共动员了大约113万的作战部队。
负责后勤和运输的人员还要远高于这个数字。
整个军队的总数说法不一,估计在300万到500万之间。
水路方面,来护儿率江淮水师,由山东渡海先行登陆,至平壤郊外,因遭高丽伏兵突袭,败退。
陆路方
面,三十万隋军渡鸭绿水,高丽兵佯败退,大军追至平壤城下,被围击。
隋军大溃,仅二千七百人退还辽东。
大业九年(613年)春,隋军第二次出征高句丽,炀帝亦亲至辽东前线督师。
战事互有胜负,杨玄感趁隋军征高句丽,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反叛,担心两面受敌,隋炀帝被迫撤退回国镇压杨玄感的起义。
大业十年(614年)春,隋炀帝第三次出征高句丽。
虽然隋军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句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军供给线的切断,双方陷入僵持,后婴阳王将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给隋炀帝。
隋炀帝接受乞降,罢兵而归。
3.3失败及影响
隋炀帝妄自尊大御驾亲征瞎指挥,期望像经通西域降服突厥那样,以炫耀武力大陈中华礼乐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高句丽利用天时地利顽强抵抗,使百万隋军三次溃退。
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数十万人丧生,“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引起隋朝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
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前的两年(610年),就爆发隋末民变,但在第三次攻高句丽(614年)失败之后,已无军力镇压隋末民变了。
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使隋国力锐减,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
国内民众无法承受兵役徭役起义反叛,隋的将领也相继叛变,政治失控使隋朝灭亡,炀帝本人成为千古暴君。
4、结语
隋炀帝有成就一代帝王丰功伟业的雄心壮志,也为了理想的实
现不懈努力过。
他在位初期,生产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国库充盈,人民安定,出现了鼎盛局面。
如果他在大业五年“及时”去世,就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功业最显赫的帝王之一。
统治中后期,他被成功冲昏了头脑,自信心极度膨胀,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再不能冷静的思考。
他身败名裂的主要原因,是成为“子孙万代莫能窥”的千古一帝的雄心催促他把车开得太快,终于车毁人亡。
他的时代正处在历史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他的诸多治国韬略,深谋远虑,泽及后世,在当朝并没有发挥出作用。
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法认为,新事物的出现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先进的思想遭到了顽固旧思想的层层阻挠,杨广成了时代的先驱者、牺牲者。
参考文献
[1][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袁刚.隋炀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与湮没的史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