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隋炀帝的功过与性格
隋炀帝是个怎样的人

隋炀帝是个怎样的人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与隋唐历史有关的电视剧中,杨广总是以一副荒淫无道、昏君的形象示人。
那历史上是这样吗?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隋炀帝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隋炀帝是个怎样的人从某些方面来说,隋炀帝杨广并不是一位昏君。
文化上,隋炀帝下令官员们号召当地文人编著地方志,隋炀帝这一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
除此之外,隋炀帝还派遣朝廷官员去张掖,收集与西域相关的书籍和作品。
随后,根据搜集著有《西域图记》一书,里面讲述了各民族的风俗文化、衣服习俗等,是一本著名的地理学作品。
除此之外,隋炀帝下令在全国修建大量的学校,方便学子的求学,并且注重对古典书籍的收集与整理。
隋炀帝让官员们寻找遗散的文著,然后进行整理与保护。
隋炀帝时期的藏书量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时期。
隋炀帝还开创了科举制度,虽然科举制度到唐代时期才逐步完善起来。
隋炀帝登基后,他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了进士科。
隋炀帝实行的进士科,不仅考察了人才的文辞,还注重考察了学子的人品。
隋炀帝为政期间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说隋炀帝是昏君在于,隋炀帝太过于急功好利。
登基之后,他不断地发动对吐谷浑、高句丽等国家的战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除此之外,隋炀帝贪图享乐,追求享奢的生活,他命人在洛阳东都重新修建了宫殿,浩大的工程费用都由百姓们支付。
隋炀帝在后宫中网罗了大量美色,以至于后来,他无心兼顾朝政,只知和妃嫔们玩乐。
隋炀帝荒淫无道的故事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之子。
公元600年封为太子,杨坚死后,杨广登基,是为隋炀帝,开始了对隋朝的统治,也见证了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初期,其母独孤皇后很有政治才能,在政事上还能有所帮衬,也能时时警醒他。
而后,独孤皇后去世,隋朝盛世也基本初定,安逸的生活让他开始萌生享乐的思想。
隋炀帝好色,众人皆知,在其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迎娶了萧皇后,皇后花容月貌,温柔娴静,杨广与其过了二十多年的幸福生活。
隋焬帝人物评价

隋焬帝人物评价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皇帝,历史评价他是穷奢极欲的皇帝,实际上他同时又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最终他又应了”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不作不死的皇帝。
1、少时便有令名,朝野属望。
史书记载:”美姿仪,少聪慧。
”十三岁封为晋王,察父皇母后简朴,便只与萧妃共起居,后庭有妾也只是充数皆不育,示以无私宠。
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之交。
中使至王府,不分贵贱,皆曲承颜色,临走还赠与厚礼。
婢仆往来者,无不称之以仁孝。
2、好学,善属文,深沉严重。
初学虞信,为晋王时,引才学之士柳鈇、虞世南等百余人师友待之。
《全隋诗》收录其诗四十余首,可从现存一首《夏日临江》可见其才华: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3、崇尚儒教,信奉佛教,尊重道教。
杨广崇敬儒教和孔子,立孔子后人为绍圣侯。
笃好佛教,请高僧授戒,造西禅定寺、隆圣寺等数十,设道场,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余人,筑刻新像三千八百多躯,修治旧像十万多躯,装补及缮写经书六百二十藏。
对于道教,给予很高政治地位,调节和缓和道佛关系,安排整理道教经书。
4、典定科举制度,整理典籍藏书。
杨广增设进士科,形成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策、明经试经术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且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兴办学校,网罗学者整理典籍成书一百三十部,一万七千多卷。
大兴城和洛阳建有大藏书殿,成规模宏大的秘书省,藏书达37万卷,77000多类图书,藏书量为历代之最。
5、改革官制,颁布《大业律》,迁都洛阳。
杨广改革官制设五省、二台、五监、十二卫、十六府。
杨广修订律法,改革文帝较残酷的条文,除十恶之条。
为十八篇,五百条。
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颁布实行,谓《大业律》。
迁都洛阳,大造宫室,亦是当时政治经济决定之必然选择。
6、疏通水运,营隋朝大运河。
当时就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迅速繁荣起来,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
【隋朝历史】隋炀帝的功与过

【隋朝历史】隋炀帝的功与过鉴于顾颉刚的古史辨思想,有感于“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观”造成当代对前古事件的看法的偏裨,籍此而探究人们口中的暴君——隋炀帝!《论语子张》中有这样一句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也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意思是说,纣干的坏事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由于他处在忙国之君的下流地位,人们就把他当作坏的偶像,把天下所以的坏事都归到他的头上了,这说明历来相传的纣的罪恶都是陆续加上去的,《尚书》中只说,纣只是一个糊涂人,贪酒、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而已。
并不像后世所说的那样荒淫无道、残暴不仁的暴君,只是后世因他处于亡国之君位,把一切的坏事推到他身上而已,而且经过历史层层的累积,造成后世隋炀帝暴君的形象!故此,我们不得不深思,隋炀帝究竟是不是像我们想象那样无道?造成我们对隋炀帝否定评价的莫过于不恤民力修筑大运河,不顾民苦数征高丽,奢华耗费三游江都,这些历来都是人们揭隋炀帝短的焦点所在,的确,这都是劳民伤财的举措,直接加速了隋朝灭亡,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历史作用。
大运河,历来人们对它都褒贬参杂,既否定它是不恤民力,劳民伤财的工程,也肯定它在沟通南北、加强对东南方统治的历史作用,但试问一下,那一项庞大的工程,不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阿房宫不用,长城不用?后世的王朝不是不想构筑宏伟的工程,而是鉴于秦、隋因耗民力而灭亡的教训而已,但后世哪能再现长城的宏伟、隋大运河的伟绩!在此,我们先考察一下隋炀帝建造大运河的目的所在,以探寻其功过。
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部分组成。
“(大业元年)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土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千河,北通涿郡。
”此两段,是大运河的主体。
简要论述和评价隋炀帝

简要论述和评价隋炀帝简要论述: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位皇帝,统治期间达1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非常有争议的皇帝。
他在外交、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但他的暴政和奢侈行为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灾难。
1. 改善外交关系在隋炀帝的统治时期,他大力改善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他和突厥、高句丽、朝鲜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使得中原地区的交通和贸易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此外,他还派遣使者到印度、波斯等国家,拓展了中国的交际圈。
2. 军事征服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和巩固统治,隋炀帝进行了多次军事征服,如征伐南方的陈朝和北方的突厥,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北方的草原地区。
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统一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经济发展隋炀帝也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如加强对河道和灌溉系统的维护和建设,发展造纸和丝绸等传统产业,促进贸易等。
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国力。
4. 暴政和奢侈尽管隋炀帝在外交、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的暴政和奢侈行为也为中国带来了很多的灾难。
他频繁征收赋税和劳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最终导致民变的爆发。
同时,他也在奢侈和纵欲方面大行其道,造成了国库财政的极大浪费。
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隋炀帝的规律性越来越明显。
他的政治机变使得他在汉朝后又孕育出一波大一统王朝。
虽说隋朝历经13代的天子,但正统历程不过61年,短暂而又轰轰烈烈,即便是在今天的历史中也十分出彩,但也是伴随着内部关闭、边界临界、大建肆意、封建道德处于“反数学”的形势。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不是一朝一代均可做到的,其繁杂而又艰巨的步伐,首先在自身的前途追逐中,需要做好选择和蓝图。
再主要的是在政治和道德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和落实。
【历史】隋炀帝的历史功过

隋炀帝的历史功过隋炀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其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他,继承父亲杨坚的遗志,以雷霆万钧之势,统一了分裂的中国,开启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然而,他的功过是非,却如同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波澜迭起,引人深思。
在隋炀帝的统治下,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他推崇儒家思想,整顿官场,选拔贤能,使得朝政焕然一新。
他亲政励精,锐意进取,使得国家迅速走向强盛。
正如史书所言:“炀帝即位,天下大治,海内清平。
”隋炀帝的功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在于他开拓进取的胆识和气魄。
他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修建了东都洛阳,使中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设立进士科,选拔人才,使得国家人才济济。
然而,隋炀帝的过失,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使得国家财政空虚,民不聊生。
他征发民工,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沸腾。
正如史家所评:“炀帝好大喜功,轻启边衅,致民不聊生,国力日衰。
”最令人惋惜的是,隋炀帝晚年昏庸,荒淫无度,导致国家陷入内乱。
他听信谗言,诛杀忠良,使得朝政更加腐败。
最终,在叛乱和民变的夹击下,隋朝灭亡,隋炀帝也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回首隋炀帝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不堪回首的往事。
他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却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正如古人所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隋炀帝的功过,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隋炀帝的功过,已成为过去。
然而,他的故事,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警示后人,勿忘历史,珍惜当下。
让我们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析论

《长江丛刊》2019.0829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析论■何庭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在文献记载和历史学家的笔下,隋炀帝总是以一个“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负面形象出现在我们眼中,其历史建设性的一面难以窥见。
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以《隋书》为代表的传统正史给予隋炀帝“荒淫无道、好大喜功”等极为否定的评价。
建国以来通史著作中隋炀帝的地位仍然较为低下,反之欧美、日本史学家却以新的视角给予隋炀帝更多关注和较高评价。
关键词:隋炀帝 历史书写 人物形象一、隋炀帝及其形象简括隋炀帝,即杨广。
名英,小字阿摐,隋朝第二位皇帝。
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后南下平陈。
开皇二十年立为太子,继位后改年号为大业。
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为叛军縊杀,唐朝谥为炀帝。
在位期间,政绩斐然: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置进士科,开创科举;西巡张掖,开发西域;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而这样一位政绩卓著的帝王,何以背负千古历史骂名呢?隋的速亡造就了隋炀帝“亡国之君”的称谓。
唐朝修史给予其谥号,谥曰 “炀”,即荒淫昏暴之意。
按《谥法》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隋炀帝在历史上总是声名狼藉,其历史形象的塑造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弑父继位。
关于隋炀帝弑父继位的历史记载,史书中有详细的描述。
且不论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就隋炀帝继位而言,杨广作为隋文帝次子,在封建传统嫡长子继承制下,本身不具备继承帝位的正统性,必然为传统史书所诟病。
其二、为政期间的举措造就了隋炀帝历史人物形象。
营建东都、修建运河,劳民伤财,不惜民力。
三征高丽,急功近利,穷兵黩武。
广置离宫,巡狩四方,骄奢淫逸,荒淫无道。
其三、隋朝速亡奠定了隋炀帝“亡国之君”的人物形象。
传统史家认为,隋末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隋的灭亡,而农民起义皆由炀帝为政举措的过失造成。
诚然,隋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与隋炀帝的治国理政密切相关,然而历史上王朝的覆灭必然是多种历史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将其全部责任归咎于王朝统治的君主,难免有失公允。
炀帝功过人物介绍300字

炀帝功过人物介绍300
字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才华和远见,但同时也因其奢华和暴政而饱受争议。
他成功统一了南北
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他还修建了大运河,这一工程不仅在当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杨广的统治也充满了暴政和奢侈。
他频繁发动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百姓生活困苦。
同时,他的个人生活也十分奢华,追求享乐,不惜耗费巨资。
总的来说,杨广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物。
他的功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过失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他的统治风格和个人品行都留下了深
刻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两千字论文--隋炀帝的功与过

隋炀帝的功与过九年一班林涵在历史长河之中,隋朝仿若一颗流星,耀眼而短暂。
而其末代君主隋炀帝杨广被认为是犹如秦始皇嬴政一般的暴君,导致了隋的覆灭。
其实,隋炀帝对国家与历史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隋炀帝屡建战功。
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取得大捷。
登基之后,他御驾亲征,平定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横扫突厥,合并陈国。
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受命讨伐陈国,他指挥有序,作战英勇,所率大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攻破陈国,是南北地区大部分得以统一。
杨广严令军人不得作乱,所到之处,百姓“秋毫无犯”,陈国财资也一概不取。
神州南北,“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他开疆扩土,使隋朝版图南至安南,北达辽西,再一次恢复了中国大一统的宏伟局面。
隋炀帝重视文化。
他绝不像秦始皇一样焚书坑儒。
恰恰相反,他崇尚儒家经典。
令手下大臣人人藏书,所藏之书还均需抄写五十副本以备丢失。
宫中他自设修文殿,妙楷台,各金碧辉煌,炉香不绝。
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
他一即位,就恢复了被隋文帝废除的国子监,太学。
“炀帝即位,复兴教诱。
”遣大臣于国家中四处寻觅,若发现德才兼备者无论出身,都可送于京城任职做官。
更为重要的是,隋炀帝沿袭文帝的科举制,又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他在选拔人才同时,更为注重人才的品德素质,“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者,擢之”培养了许多正直的人才。
此后,科举制沿袭了千年,成为了中国最具重要地位的选官制度。
而科举制的兴荣发展,与隋炀帝密不可分。
隋炀帝一统治国,又互通开放。
609年,他亲自西巡,自陇西,穿祁连,到达河西走廊,畅通丝绸之路,进一步促成了新疆,西藏等西北地区成为中国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此之后,西域客商络绎不绝,小国朝贡也往来不断。
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迁都洛阳,建造了繁华昌荣的洛阳城,极具统一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浅析隋炀帝的功过与性格The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of Emperor Yang姓名:付建锋学号:100703151系别: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专业:人文教育年级:2010 级指导教师:刘福洪摘要隋朝二世皇帝杨广在位十四年,期间,他取得了一系列功绩,如开运河、建东都、开科举等等。
然则取得如此重大功绩的炀帝,却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
因而炀帝在学界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皇帝。
笔者认为,炀帝如此极端的表现与其性格特点是有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隋炀帝;功过;性格AbstractEmperor Yang as a Chinese ruler in famous short-lived Sui dynasty,suffers a lot from the writers who wrote the history in every period.When it comes to Emperor Yang,there is no other things but dissolute and brutal.In fact,though he made some mistakes,he still has something positive to be mentioned.It is so-called that someone did a good thing can not cover lots of evil things,so can the evil.The evaluation of Emperor Yang has certain signification in history.I intend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o Emperor Yang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objective.Key Words: Emperor Yang; achievements; mistakes隋炀帝作为中国著名短命王朝隋朝的亡国之君,饱受各时期修史者的批判。
提及隋炀帝,多与荒淫无道,凶残暴虐相联系。
实际上,炀帝在历史上的负面作为与形象虽不可否认,但仍然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
某些作为与建树的深刻意义还是有待进一步挖掘的。
近年来,学术界不少文章和言论对于炀帝的评价问题有了更多的角度。
比如袁刚先生就认为,炀帝并不是以往所说的暴君,而是对其功绩加以肯定,提出炀帝是位有重大历史贡献的暴君。
曹卫平先生甚至认为隋炀帝是位可以与秦始皇、汉武帝相提并论的杰出帝王。
韩隆福先生亦认为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军事家。
总之,学界已经开始更加理性深入的探讨隋炀帝的历史地位了。
而笔者认为,性格对于一个人的决策存在巨大影响,甚至于封建帝王来说,可以左右一个王朝的兴衰。
笔者自觉学力有限,但仍愿意对炀帝的极端作为与其性格的关系作点尝试。
1帝位的合法性本文虽以探究炀帝功过与性格的关系为目标,但基于部分史家对炀帝帝位来源不正的说辞,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帝位的合法性作些论述。
杨广作为文帝次子,碍于封建王朝立嫡长子的原则,本无缘帝位,而杨广最终却得以践极,这也引来了诸多修史者的非议。
事实上,杨广能够成功夺宗,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杨广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杨广在由晋王向太子的身份转变中,其超高的政治智慧与隐忍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极尽能力展示自己的恭孝仁厚,勤奋节俭,不好声色。
据《隋书》记载“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1],又载“常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乎!’乃令持去”[2]。
然《隋书》虽记载之,却又以“矫情饰貌”[3]称之。
且不论此评价中肯与否,而杨广的忍耐力可谓惊人。
他懂得相机而行,投文帝所好。
而反观太子杨勇,相较而言其政治智慧则逊色得多。
据《资治通鉴》记载“后遇冬至,百官皆诣勇,勇张乐受贺”[4]。
文帝得知后,颇为不满,“自是恩宠渐衰,渐生猜阻”[5]。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事情发生于杨勇因装饰自己的铠甲而遭文帝斥责之后。
本有前车之鉴,杨勇尚且不知收敛。
《资治通鉴》又记载,太子宠妃云昭训之父经常出入东宫献宝取媚,左庶子裴政屡次进谏。
杨勇非但不听,反而“益疏政”[6]。
这可见杨勇并非是一个能虚心纳谏之人。
如此不懂谨言慎行,史书却以“率意任情”[7]称之。
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杨勇缺乏足够政治素养,对政治斗争的微妙与残酷缺乏常识。
其二,晋王杨广的个人功绩。
杨广曾以行军元帅之职统率大军南下平陈,之后又平定南方叛乱。
在以武力镇压之后,文帝又任命杨广为扬州总管,出镇江都。
在之后的近十年时间内,杨广通过尊崇佛道两教以团结江左人士,大量提拔有威望的南人来消除江南地区对隋朝的抵制。
这一文化羁縻政策颇为奏效,此后南方再没有发生叛乱。
杨广的行政能力得到了文帝肯定,在被立为太子后,“高祖每避暑仁寿宫,恒令上监国”[8]。
而史书又称杨广有弑父篡位之恶行。
《大业略记》记载,“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而高祖暴崩”。
其证据有二,一是杨广在文帝病重期间调戏宣华夫人为文帝所知,二是杨广与杨素之书信被误送至文帝手中。
因而文帝大怒,欲废杨广,杨广迫不得已弑父。
笔者认为此二说皆不成立。
第一以杨广的政治智慧及隐忍力,断不可能在此时因女色而误事;第二既是送秘信,自当挑选精明之亲信,怎会误送至文帝之手。
两个原因皆不符情理,难免有史家恶意丑化炀帝的曲笔之嫌。
韩昇先生亦曾对杨广弑父说加以考证,认为此说断不能成立,即便是有变故的话,“应是隋炀帝和杨素为确保胜利接班而清除异己,打击的对象是竞争对手,而不是自家父亲”[9]。
因此杨广继位虽与宗法制之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但也不至于“非法”。
他的优秀与杨勇的相形见绌,或许是左右文帝行废立的根本原因。
其谋取太子之位所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政治斗争手段,而这也充分证明,他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继承大统。
他的雄才大略也在他即位之后得以一一施展。
2炀帝的功绩正史中通常给炀帝冠以荒淫无道、穷兵黩武之负面评价,此种评价虽有其合理性,但却不能否定炀帝实际上也是位颇具雄心壮志且敢于作为的君主,这一点从其年号“大业”二字便可有所窥察。
而他也确实做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2.1营建东都隋炀帝即位之初,就下诏兴建东都洛阳,而在此之前炀帝曾亲自对洛阳进行了实地考察。
《隋书》记载“十一月乙未,幸洛阳”[10]。
由此可见,炀帝对营建东都是有一番考量的。
而笔者认为,此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原因有三:2.1.1洛阳建都条件好洛阳乃多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
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东汉亦以洛阳为都;及至魏晋,皆都洛阳。
且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路通,贡赋等”[11],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从经济方面考虑,大兴城已经难以供应中央政府机构的物资需求。
如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文帝只能“率户口就食于洛阳”。
此时的洛阳,水陆交通发达,天下财赋聚集,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
而炀帝主张营建东都,减轻了大兴城的压力,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又是顺应经济中心南移趋势之举。
而其实早在隋建立之初,就想以洛阳为都,如今炀帝即位,营建东都,实为“奉先志”[12]之举。
2.1.2建都准备充分文帝代周称帝之后,励精图治、厉行节约,特别是平陈统一之后,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13]。
可见隋朝建立后仅十来年,国家已经相当富裕。
事实上其物资储备之丰,及至唐建国二十年尚未用完。
如此雄厚的财力物力,给炀帝大展宏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而国家统一的完成,为营建东都提供了安定的政治环境。
人口的增长,又为营建东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2.1.3营建东都是战略需要炀帝在诏书中提及了汉王杨谅造反一事。
“今者汉王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14]。
炀帝还举周迁殷人一例,来加以佐证。
这说明,杨谅叛乱,更是直接导致炀帝决定立刻营建东都。
而大兴城,偏于西方,对东方北齐故地、南方南陈故地控制力不够。
将政治中心向东都洛阳转移,以天下中心之势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对于国家的稳定有积极意义。
2.2开大运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起自涿郡,止于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南北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对于开展如此浩大工程的原因,有人归咎于炀帝贪图享乐,意欲游幸江南。
笔者认为,炀帝曾镇守江南十年,对于南方风土人情颇有领略,因此并不能排除他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游玩。
但其开凿运河的根本原因却绝不在此,而是出于政治经济交通之考虑。
古代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性不大,水路交通虽然不如陆路交通便捷迅速,但却具有运力大,运输成本低的优点。
古代大宗物资如粮食贡赋都主要是依靠水运。
然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是东西走向,要想将江南财赋运往北方政治中心,人工大运河的开凿很有必要。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使得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隋朝一统,虽然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有所发展,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战乱导致的大量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得到了很大的开发。
江南的富庶,是炀帝决意开运河的经济动因。
再者,隋朝灭陈以后,南方地区仍然出现过叛乱。
开凿运河,加强对南方的管理,也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所以综上来看,开运河其实与营建东都是一体的。
东西两京加上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呈十字架型,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事实上,当时的隋朝疆域就是北周加上北齐再加上南陈故地,十字架将这三大地域牢牢地控制起来。
)而大运河的开凿所产生的伟大作用,却大大超乎了炀帝的想象。
笔者认为大运河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比长城。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
大运河贯通南北,成为经济交流的大动脉。
运河沿岸良田得到灌溉,一些城市如扬州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
乃至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也赖于大运河将南方的物资输送到长安而得以维持更久。
唐朝诗人皮日休亦曾作诗云:“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开凿大运河一事表示肯定。
2.3创科举制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借家世背景。
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隋文帝时期,科举制出现雏形,到炀帝时,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普遍盛行。
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拔官吏,强调任人唯贤。
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给寒门士子提供了出将入相的机会,同时也起到了抑制世家大族特权的作用。
科举制沿用至清朝末年,为古代封建王朝选拔了无数优秀人才。
尽管后面发展成八股取士,但与炀帝时期的科举制差异很大。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其总体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作为这一制度的肇基者,隋炀帝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