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三下江南的故事_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大运河由来的传说

大运河由来的传说

大运河由来的传说菲菲大约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出了一个爱享乐、又好出风头的隋炀帝。

他一登上王位,就一天到晚和他的妃子饮酒赏花,什么事也懒的管。

可是,时间久了以后,隋炀帝又厌烦了,便想到风景优美的江南去玩个痛快。

这时,一个最会拍马屁的大官,出了个怪主意,说乘船到江南去,不但可以沿路欣赏好风景,而且特别平稳舒服。

可是,哪来的一条现成的河流,是从北方流到南方的呢,“没有这样的河。

就派人在路地上开呀~”那个会拍马屁的大官又说。

于是贪图享乐的隋炀帝下了一道命令:要开凿一条大运河,从京城洛阳一直通到江南的江都城。

还要用金子造一条龙船,要造的豪华的象水上的大宫殿,好让他一路舒舒服服的游览。

这时,许多大臣都担心的劝隋炀帝说:“陛下,开运河可不是开水沟,那要花无数的人力和钱财,会害苦老百姓的呀~”但是隋炀帝什么劝告也听不進去,他为了自己的享乐哪管百姓的死活,终于庞大的开河工程开始了。

凶恶的士兵到处抓人来做苦工,几十万人象牛马一样辛苦的挖泥土,搬石头,打木桩----好些人因为日夜泡在水里,泡的两条腿都烂了,却还是没法休息,每天都有好多百姓不是累死,就是病死。

运河仿佛是一条大恶龙,一寸寸的往南伸展,也一口口的把好多人吞食掉了。

运河开啊开,传说开到了河南雍邱这个地方,奇怪的事发生了。

这天一早,一个工头慌慌张张的向监督大臣报告:“前头挡着一座小庙,小庙后面是一座千年古墓。

听说古墓里埋了一个成仙的隐士。

运河的工程最好是避过小桥和古墓,不要去碰它吧~”而监督大臣却不耐烦的说:“皇帝的命令,谁敢不听。

只管开过去,管它是谁的墓。

”工人费了好几天的功夫,又害怕又不情愿的把小庙推倒。

正要挖古墓时,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古墓裂开了一个车轮大的洞,黑漆漆的,好象直通地心一样,里面还飘出一阵阵阴气,寒的大家头皮发麻。

监督大臣心想:“墓里既然埋的是成仙的隐士,说不定还有什么稀奇宝贝。

如果能拿去献给皇帝,岂不是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可是,谁也不想下去。

一衣带水的故事

一衣带水的故事

一衣带水的故事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

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

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

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

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

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

出发前,他对高颖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注音】yīyīdài shuǐ【解释】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

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

【出处】《南史·陈纪下》【简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

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障碍。

【近义词】一水之隔、近在咫尺、近在眉睫【成语举例】新店溪仅一衣带水,两岸人家,鸡犬相闻。

杨广三下扬州

杨广三下扬州

杨广三下扬州马俊华杨广下扬州,横跨豫、皖、苏三省二千余里,每次都经过豫东的睢、宁、商、虞、夏、永等县市。

他下扬州游荡经过的路线、带多少船只、人马,多少天能过去,对地方危害啥样,与民间传说的是否一样等等,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让我们从头说来。

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杨广是一位有名的荒淫皇帝。

在河南、淮北广为流传着“杨广拉纤”的故事。

特别在豫东传说的更形象、生动。

传说:杨广带着后妃、大臣,顺运河乘龙舟经河南、淮北下扬州,他们坐在船上,下铺黍稷,让五百美女赤着身子,手牵彩绳,倒拉旱船,缓步纤拉前行。

当杨广和后妃们高兴的时候,割断一根绳子,摔得某美女仰面朝天,惹得他们阵阵狂笑。

传说这帮人马拉着旱船,由宋州向东南开来,到菜籽开花的时候,拉到菜(蔡)道口,又拉了几个月,到麦子熟了才拉到芒种桥,从芒种桥拉到秋里,谷子熟了,才拉到谷熟集等等。

其实,民间传说,只反映了隋炀帝荒淫无耻的某个侧面,并不是历史。

也不会旱船拉了几个月,才只走几里路的道理。

那么,杨广乘龙舟下扬州(俗称“杨广拉纤”),是否是真有其事呢?有。

而且大致还是从虞城南部那些地方经过的。

但不是传说的拉旱船,也不是那么简单。

其规模之大,牵涉官民之多,祸害黎民之苦,要比传说厉害的太多了。

至于虞城县那些村镇,直到现在都确实存在,其实,都与“杨广拉纤”无关。

而是基于杨广下江都(今扬州)从这里经过这个事实,人们形象地把它串连起来的,以示咒骂其荒淫无道,但非历史。

如“谷熟”镇,现在仍在。

该镇,在东汉时由谷丘、熟城两镇合并为谷熟县,历经一千多年,到元代该县并入睢阳,而谷熟县城改为重镇至今。

就是说在杨广诞生之前五百余年就有了“谷熟”,跟他拉纤是没有关系的。

再说“芒种桥”的来历是:明代有位当地的秀才叫毛仲,是位有声望有文才的大富户,他看到村边包河上没有桥,来往去归德府不方便,便主动捐资,让民众出工建了一座三孔桥。

人们为了纪念他,群众就称为“毛仲桥”。

但传说久了,后来就转音为“芒种桥”了。

关于隋朝的故事

关于隋朝的故事

关于隋朝的故事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历史长河中,历时故事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启发,只有深刻理解,才能体会到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并从中有所收获。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隋朝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隋朝的故事篇一:“气管炎”皇帝隋文帝杨坚,原为北周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称帝,建隋朝,为隋朝开国皇帝。

在位24年,被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

公元541年,即西魏的大统七年,杨坚出生。

和许多帝王一样,传说他出生时也有祥云出现。

但他在青少年时期并不聪明,靠着贵族家庭的关系,他在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读过书,但由于成绩不好,被讽刺为不学无术,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说他“不晓书语”。

杨坚虽然读书不行,但因为有父亲的关系,他在十四岁时便开始做官,应了那句话“老子英雄儿好汉”。

杨氏是从汉朝以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

在西魏时期,杨坚的父亲杨忠便和独孤信一起投靠了权臣宇文泰,此后,杨忠因为屡建功勋,而且帮助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所以,官爵升至柱国,封随国公(随字后来才改成了隋)。

北周建立时,因为父亲杨忠功劳卓着,杨坚借光升为骠骑大将军。

后来,又封为大兴郡公。

到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时,不满二十岁的杨坚已做了随州刺史。

六年后,当朝的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看出了杨坚的前程远大,就把刚十四岁的女儿许给了杨坚,这就是后来有名的独孤皇后。

因为独孤家族比杨氏家族的势力要强大得多,加上独孤皇后的个性,杨坚算得上是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了,据说因为和皇后吵架,杨坚曾出走到深山中,几天后才回来。

杨坚的地位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的想借机除掉杨坚,但杨氏家族以及独孤家族的势力也对他起了保护作用,加上杨坚的长女又是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虽有危险,但终究没有对杨坚构成致命威胁。

扫除障碍建隋朝在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

杨坚的长女做了皇后,杨坚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

能表现中国人与牡丹之间关系的事例

能表现中国人与牡丹之间关系的事例

能表现中国人与牡丹之间关系的事例牡丹在国人乃至世界人的心目中占有很高地位,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皇帝贵族无不喜欢牡丹。

他们不仅爱花、赏花、宴花、结花、拜花,而且种花、插花、写花,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隋炀帝与牡丹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于东都洛阳天辟西苑。

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

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

据唐人的<海山记>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

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

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在皇家园林中,大量地种植牡丹,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可见隋炀帝对牡丹的爱好。

二、杨贵妃与牡丹杨贵妃尤好牡丹。

唐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

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

"因贵妃专宠,喜爱牡丹,唐明皇也作为宠爱之物把牡丹赐给了她的哥哥。

三、武则天与牡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的女皇帝,唐代的政治家,并州文水县人。

在历史上曾有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将武则天描写成一个暴君。

其实不然,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并县尤好牡丹。

据舒元舆《牡丹赋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

”这正说明了武则天的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县品种“特异”,已超过京城的许多品种,因此,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都城来。

后来,武则天在洛阳建立武周国都时,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来,是合乎常理的事。

四、欧阳修与牡丹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十,陵(今江西吉安市)人。

他善散文、诗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

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

隋炀帝三下扬州为何来?

隋炀帝三下扬州为何来?

隋炀帝三下扬州为何来?隋炀帝三下扬州,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隋炀帝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扬州干什么呢?说法就很多了。

那么,哪些说法是真实可信的,哪些说法是虚构编造的,我们应该把他弄清楚。

隋炀帝为什么要来扬州呢?很多人都会说,来看琼花的呀。

不错,这是最普遍的说法。

在扬州,隋炀帝与琼花总是被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了。

关于隋炀帝和琼花的故事,虽然版本很多,但归纳起来,大体上是这么两种。

第一种说法是:隋朝时,扬州东门外住着一个名叫观郎的小伙子,一天在河边散步时看见一只受伤的白鹤,心地善良的观郎把白鹤带回家救活。

后来,观郎结婚时,白鹤衔来一粒种子表示祝贺。

种子埋入土里,长出了一株琼花,每隔一个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流光溢彩,赏心悦目,世上独一无二。

隋炀帝听说后,便来扬州看琼花,但琼花耻于见昏君,立即凋零。

隋炀帝大怒,拔出剑来砍树,琼花化为一道金光,随着一只白鹤飞走了。

另一种传说是:隋炀帝有个妹妹叫杨琼,十分美丽。

荒淫的隋炀帝居然打起了妹妹的歪主意,但杨琼坚决不从,羞愤自尽。

隋炀帝为掩盖真相,把妹妹的尸体运送到扬州安葬。

杨琼埋葬的地方,长出了一株奇异的花卉,开出了几十朵盘子大的花朵,颜色洁白如玉,花团锦簇,花香袭人。

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花,便称之为“琼花”。

隋炀帝闻讯来看,花迅即凋落。

隋炀帝大怒,用剑砍树。

奇怪的是,隋炀帝死后第二年,琼花老根上又长出了新枝。

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故事,都出自明清以后的小说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有《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说唐》等。

谁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但它的影响有时会很大。

小说关于隋炀帝看琼花的虚构,其影响远远超过正史,成为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直到隋炀帝死在扬州之前,琼花还没有出现。

琼花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在宋代。

宋代诗人王禹偁一直被公认为描写扬州琼花的第一人,他是宋太宗至道二年(996)来扬州当知府的。

这时候离隋炀帝死亡的大业十四年(618)已有378年了,所以我们说,就像关公不可能战秦琼一样,隋炀帝来扬州是不可能看到琼花的。

大运河有哪些传闻轶事

大运河有哪些传闻轶事

在大运河的沿岸,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流传着许多文化掌故。

这些历史事件,以及散布在民间的各种野史、传说和掌故,经过千百年来口头相传,形成独特的大运河文化。

其中既有历朝帝王的史实典故,也有历代名人的传闻轶事,还有一些与运河有关的地方民情民俗。

近年来,有关大运河文化的资料受到国内学者重视,开始了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隋炀帝三下江南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花天酒地的帝王。

他三次由大运河下江南游玩,随行的嫔妃公主、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御医御厨、护卫军士等,少则十万,多则五十万。

他所乘的大龙舟,长二百余尺,上下四层,如同一座河上宫殿。

这支船队,首尾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长,仅拉船的纤夫就多达八万人。

两岸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鼓乐喧天。

夜晚,龙舟上灯火通明,河岸上萤火闪烁。

龙舟所经之地,五百里之内的官吏百姓都得奉献食品。

这些山珍海味吃不完,就派人到处倾倒,再用土掩埋,浪费惊人。

文天祥夜哭黄埠墩黄埠墩是大运河中的一个小岛。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责令南宋朝廷派祈请使去元都送投降书,另派一条囚船押送文天祥。

这条囚船从大运河行驶到无锡附近,当地百姓得知文天祥在船上,抚岸痛哭,长跪囚船,并用石块投掷官船,痛骂南宋小朝廷认贼作父、为虎作伥。

群情汹涌,感动了囚船上的文天祥,他痛哭失声,作了一首诗:“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从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后人将此诗刻在一块巨大的石碑上,至今矗立在黄埠墩上。

清兵扬州十日屠城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锐不可当。

扬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的咽喉,是扼守江南的门户。

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扬州,扺挡清兵南下。

不久,清军兵临城下,多次派人诱降史可法。

史可法始终不为所动。

他带领全城军民誓死与敌抗争,但终因弹尽粮绝而城破。

清军入城后,史可法被俘,慷慨就义。

扬州军民固守城池英勇抵抗激怒了清军。

关于隋朝的故事

关于隋朝的故事
隋炀帝第二次巡游江南是在大业六年(610年),入住前一年才竣工的江都宫。此时大隋朝国力臻于巅峰,外国人也都见识了中国以丝绸缠树的阔绰。除了高丽以外,各国使臣云集江都,朝拜隋炀帝。就是在这时,炀帝动了征辽东的念头,他要让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国见识一下大隋的厉害。然而动员天下财力而发起三征高丽,均以失败告终。在四百年的大分裂刚刚结束三十年时,新的动乱就开启了。
宣帝死后,杨坚等人并没有立即公布消息,而是趁机用假诏书夺取了军政大权,以及京城部队的指挥权,等一切准备就绪后,这才发布了皇帝去世的消息,辅佐小皇帝即位。
杨坚做了辅政大臣后,首先建立了新的领导班子,吸收了一些有才干的人,稳定政局,并宣布革除宣帝时的酷厉苛刻之弊,深得人心。然后又向威胁他地位的宗室各王展开了攻势。
因为独孤家族比杨氏家族的势力要强大得多,加上独孤皇后的个性,杨坚算得上是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了,据说因为和皇后吵架,杨坚曾出走到深山中,几天后才回来。
杨坚的地位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的想借机除掉杨坚,但杨氏家族以及独孤家族的势力也对他起了保护作用,加上杨坚的长女又是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虽有危险,但终究没有对杨坚构成致命威胁。
杨俊被撤销官职的消息传出后,朝廷上下震动不小。宫中的侍卫武官为讨好杨俊,便跑去对隋文帝说: “秦王只不过利用官务营建宫室,这不算什么大错,圣上应该原谅他。”隋文帝反问:“他放债取息,是不是已经违反了国法?”侍卫武官只好点头称是。隋文帝又问: “法律容许违犯吗?”侍卫武官哑口无言了。隋文帝肯定地说:“法律是不容违犯的。”说着便命令侍卫武官退下去。紧接着,御史大夫杨素也跑来说情,劝隋文帝道: “对秦王的处罚太重了,求陛下看在父子的情分上,从轻处理。”
江南世族以文化正统自居,瞧不起隋朝开国的那些关陇勋戚,所以炀帝下江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压服他们。有一个名为何稠的人给炀帝出主意,在天子礼服上画日月星辰,用羽毛装饰仪仗,一切都豪华至极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炀帝杨广三下江南的故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隋炀帝被叛军缢杀。

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

《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隋炀帝一生追求逸乐,不惜以举国之力开凿运河,率领群臣、亲友组成的庞大旅游团三下江南,享尽人间富贵。

最终由于纵情声色,荒废朝政,被叛军缢死江都,给后世帝王敲响了警钟。

开凿京杭大运河
中国幅员辽阔,水域宽广,水上交通运输业自古就很发达。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开始开凿运河,勾连水路。

隋炀帝继位之后,一直梦想着建立丰功伟业,垂名青史,所以他将国号定为“大业”,意在建立震古烁今的一番伟业。

在前代开凿的运河基础之上,隋炀帝倾全国之力,主持开凿了一条北达北京,南至杭州的大运河。

运河途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
1794千米,其价值堪与万里长城媲美。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贯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自然给隋朝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军事控制提供了诸多便利。

但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热衷组团出游的隋炀帝的个人私欲。

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仍在交通运输中发挥重大作用。

不仅如此,它还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和“民俗陈列室”,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中秋佳节,初下扬州
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下扬州,每一次的排场都是空前盛大的。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第一次下扬州是在大业元年(605)的八月十五,光龙舟就有数万艘,庞大的龙船队伍首尾相连,绵延不绝,竟然长达一百多千米。

整个龙舟的外观就是一条栩栩如生的巨龙。

龙头引颈向天,怒目圆睁,甚为威严,龙尾高高翘起,直指苍穹。

据杜宝的《大业杂记》记载,这些龙舟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

船一启动,彩旗飘飘,非常壮观。

皇后乘坐的翔缡舟比龙舟略小一些,功能和装饰与龙舟差不多。

后面紧跟着九艘叫做“浮景”的大船,这种三层的大船主要是装载一些日用品,专供皇帝和皇后旅途所需。

为了让自己的行程更加完美,隋炀帝特意挑了中秋节这天出行。

这一天,秋高气爽,碧空万里,如此良辰美景不能不让人心旌动摇。

可是这对于极富浪漫主义的隋炀帝来说还远远不够。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出游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组团,每次出行都要带很多的
随从。

这其中包括朝廷的核心官员、后宫佳丽、公主王孙,甚至像越王杨秀这样的政治犯也在其列。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人呢?一是显得声势浩大、炫示国威,二是古来君王皆怕寂寞,独乐乐不如与众乐嘛。

这些人乘坐的船只也是造型各异,有称作漾彩、朱鸟、苍缡、白虎、玄武、飞羽、青凫、凌波、王楼、道场、玄坛、板榻、黄篾等各式船只数千艘,紧随皇帝、皇后的龙舟之后,这么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开下江南,让两岸的老百姓大开眼界,顶礼膜拜。

隋炀帝这次出行,不仅在龙舟的修建上花费了很多心思。

而且连龙舟上配备的纤夫,都要穿统一的制服,而且都是用极其高档的锦彩缝制的。

锦彩是一种带花纹的丝织品,价格自然不菲,要在平日,可能一般的富户也消费不起。

由此可见隋炀帝此次出行的奢华程度。

隋炀帝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虽然龙船已经极度华美壮观了,他还是觉得有一丝缺陷,那就是随船配备的纤夫。

据唐代传奇《开河记》记载,“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子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所谓“殿脚女”就是牵挽龙舟的女人,她们都是吴越一带选拔出来的美女,画着宫妆,穿着绫罗绸缎做成的衣裙,俨然龙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