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章的课堂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章的课堂笔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1)分类:自然天体(恒星、行星等)人造天体(运行中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2)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2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水、金、地和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形状、温度、成分)2、太阳辐射能1)概念: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如下表所示:4、对地球的影响:①. 扰动地球大气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 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 可能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 一、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1)晨线(弃暗投明)、昏线(弃明投暗)晨昏线的画法: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1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 (2)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第四章介绍了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组成:大气层和海洋。
它们在地球上的存在和变化制约着全球的气候及地表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体的发展与进化。
第一,大气层组成。
大气层是由气体构成的,气体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乙炔、氩气和其他气体。
它们中氮气占大气层总量的78%,氧气20%,二氧化碳0.04%,乙炔0.91%,氩气0.05%,其他气体占比剩余的部分。
大气层中的这些气体的层状结构是不同的,它们的分布也不同。
氮气主要分布在大气层的低层,氧气和二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大气层的中层,乙炔和氩气主要分布在大气层的高层。
第二,大气层作用。
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它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外界的紫外线和有害物质的侵害,另一方面它能维持地球上气候的稳定,保证地表能有适宜的温度。
大气层还能作为人类及物种交流的桥梁,它提供了人类飞行所需要的气体和气压。
第三,海洋组成和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储存量最大的水资源,它们以水分和无机盐类、有机物质、矿物质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构成。
海洋的变化会影响全球的气候,改变地表的环境,并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海洋还是地球上许多物种的家园,是人类的粮食来源,还能催化多种有害物质的分解,参与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医疗救治及其他服务等。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组成:大气层和海洋。
当我们充分了解它们的结构、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意义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高一地理第一册全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册全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和社会经济活动。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第一册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阶段,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
本文将按照章节的顺序,总结高一地理第一册的全章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研究地球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理解地球的现象。
常用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统计分析和实验室模拟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地球的经纬度和地球的形态结构地球的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线上点的水平夹角,以子午线为参考线。
地球的纬度是指与地球赤道面间的夹角,以赤道为参考线。
地球的形态结构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外部形态。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外部形态包括大陆和海洋的分布以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它使得一天分为24小时。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它使得一年分为四季。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和昼夜的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陆地的分布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远大于南半球。
大陆主要分布在东半球,东半球的陆地面积也大于西半球。
陆地的分布不均匀,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影响,陆地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
第五章: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分布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分布广泛,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湿地等。
地下水分布在地下,通过井和泉等形式供应人们使用。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在一些地区存在缺水问题。
第六章: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它是由大气环流、水汽和辐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分解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点天系统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余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余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挨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8)分类特色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由(课本P9)外面条件安全稳固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扰乱自己条件适合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一、为地球供给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假如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根源是核聚变反响。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地,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困穷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给光热资源;⑵保持地表温度,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期间生物固定此后累积下来的太阳能;⑷平时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根源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种类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太阳风(太阳结构P6)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 年)有必定的有关性(课本P11 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止;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祸、地震等自然灾祸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环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学习笔记

3、地方时的计算
公式①:未知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间隔 (东加西减) 公式②:未知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分钟)
六、时区和区时
1、关于区时的计算 ⑴、已知某地经度,求时区数 公式:时区序数=某地经度÷15°(四舍五入,遇大于7.5进1) ⑵、已知时区数求中央经线度数及时区范围 公式: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NB经度180°
(2) 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22日4时
0时经线
(3) 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8时,全世界还有(A) A 恰有一半地方时为10月1日。 B 少于一半地方时为10月1日。 C 多于一半地方时为10月1日。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时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 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地面: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2、地面暖大气: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还地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白天: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 晚上: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保温和补偿作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
如图,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 运动(图a)。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 少,则A地近地面空气就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 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的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 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图b)。于是,在上 空,空气便从高气压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 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 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 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 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 热力环流(图c)。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2、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结合教材 P9 活动,地图册 P49 第三题)
纬度、海拔高度、大气状况(天气、气候)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主要标志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 阳 大 气 太 阳 活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结构
动
从 光球 黑子
①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里 色球
到 外 日冕
回归线度数 = 黄赤交角度数 = 23°26′ 极圈度数 =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度数 = 66°34′
图 1.3.6
3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整理:何建华(四川省大英中学) Email:purple847@ QQ:15126905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周期: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图 1.3.7
图 1.3.8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一半—→昼夜现象—→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2、晨昏线:
(1)定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分晨线和昏线,二者构成一个大圆称为晨昏圈。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
割成昼弧和夜弧。
(2)晨昏线作图
A、俯视图作图
4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教材 P8-9)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 4H→He+能量】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
(4)太阳能设备的能量来源
图 1.3.15
图 1.3.16
图 1.3.17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具有赤道略鼓起和两极略扁平的特点。
- 地球的尺度指的是地球的大小,通常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表示。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一年。
3. 地图的制图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的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 地图的方向:利用指南针或者指北针确定地理方向。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调查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功能: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来研究地理问题的一种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利用航天器或者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遥感技术的应用: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
3. 地理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对地理问题的模拟与实验。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转。
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 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等。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气环境:指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等。
- 水环境: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壳-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 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密度较低,海洋地壳较薄、密度较高。
2. 地幔- 地幔的特点: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固态岩石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1)分类:自然天体(恒星、行星等)人造天体(运行中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2)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水、金、地和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形状、温度、成分)2、太阳辐射能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如下表所示:4、对地球的影响:①. 扰动地球大气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 可能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一、昼夜交替现象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1)晨线(弃暗投明)、昏线(弃明投暗)晨昏线的画法: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2)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4)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 3、时区与区时 二、地方时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计算原则:“东加西减”原则注意: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0时) 三、时区1、中央经线的经度数=已知时区数*15°2、区时的计算方法:(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某地经度/15°=商```余数 若余数<7.5°,则时区数取商;若余数>7.5°,则时区数取商+1已知是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已知是西经度,则求出的是西时区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3.日界线人为日界线:日界线(180°经线)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今天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南左北右赤道无) 判定:以物体初始运动方向为准三、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角(一天之内是变化的):白天>0°黑夜<0°;晨昏线上=0°;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的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①. 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而且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②.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二分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计算H =90°- 纬度差=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减异加) 5)应用:练习册P17 4、四季和五带的更替我国:以“四立”划分 (1)四季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5、黄赤交角的大小与五带的范围(1)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2)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若黄赤交角变大(变小) 热带范围变大(变小) 寒带范围变大(变小) 温带范围变小(变大)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昨天今天圈层不连续面深度(km)物质状态地壳固态陆厚洋薄地幔上固态软流层(岩浆)下地核外核液体内核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生存环境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白天气温,阴天与晴天相比,阴天低、晴天高(白天多云好比地球撑着一把伞)5、大气的保温作用:多云夜晚的气温高于晴朗的(夜晚多云好比为地球盖了一张被子);阴天的昼夜温差小于晴天。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3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4P22)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二)风向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2、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4、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方法:(详见练习册P25)5、风力的判读:(练习册P25)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略)、全球性大气环流(概念、意义)2、假设一: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只考虑高低纬冷热不均)结果:形成单圈环流3、假设二:地表均一、地球不公转(只考虑高低纬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结果:三圈环流(低、中、高纬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以赤道低气压带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位风带)。
4、假设三:地表均一100610081010(hap)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平行于等压线斜穿等压线等压线10021010100810061004(北半球)不同高度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越往高、气压越低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 2900结果: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5、地表不是均匀的,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6、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优势)。
时间被切断的气压带亚洲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在海洋上保留)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仅在海洋上保留)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成因风向性质分布地区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低温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7、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见学案)8、气候类型的判断(导学案P30~31页)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锋面的定义(1)气团是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统称。
2、冷锋与天气锋面概念符号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阴天、降雨、刮风、降温(降水多在锋后)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等“一场秋雨一场冷”暖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多云、连续性降水(多在锋前)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阴雨连绵天气单一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江淮准静止锋(夏初);华南准静止锋(春末);昆明准静止锋(冬季)5、冷、暖锋的判别:练习册P33页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1、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2、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3、锋面气旋:练习册P36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1、1、气候变化1)概念(长期)2)表现(冷暖、干湿)地质历史时期: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3)类型(距今一万年至几十亿年)近现代时期:波动变暖(近一两百年)22、2、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11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22人为原因:排放过量CO2;森林毁坏严重二3、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1)海平面上升2、2)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度地区:作物增产,利大于弊低纬度地区:作物减产,弊大于利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