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与奇恒之腑)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奇恒之府脏腑关系ppt课件

(二)部位之三焦 1、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2)运行水液 2、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 --- 膈以上(心肺) 中焦 --- 膈至脐(脾胃、肝胆) 下焦 --- 脐以下(肾、膀胱、大肠、小肠等)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第四节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证候及症状 奇恒之腑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
(一)心与小肠
心属火、主血
心火亢
温煦 滋养 小肠分别清浊
下移
上炎
小肠热
(二)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 促进 利于
大肠传导
肺失肃降 相互 影响 大肠传导不利
(三)脾与胃
脾与胃
纳运协调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
二 、女子胞
(一)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
(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 肾、肝、脾、心 2.与经脉的关系 督、任、冲、带
肾
主藏精
藏血于冲任
肝 主疏泄
冲脉
血海
任脉 脾 心
阴脉之海 生化气血
主统盛
女子胞
发生月经 孕育胎儿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肝气疏泄 促进 利于
胆汁排泄
肾的气化 调控 影响
膀胱开合
感谢下 载
一、胆
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又属于奇恒之府。
生理功能
1. 贮存和排泄胆汁 2. 主决断
肝主疏泄
胆功能失调
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 溏;胆汁外溢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 水、黄疸等;怯弱,善太息,或谋虑 不决等。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第四节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证候及症状 奇恒之腑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
(一)心与小肠
心属火、主血
心火亢
温煦 滋养 小肠分别清浊
下移
上炎
小肠热
(二)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 促进 利于
大肠传导
肺失肃降 相互 影响 大肠传导不利
(三)脾与胃
脾与胃
纳运协调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
二 、女子胞
(一)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
(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 肾、肝、脾、心 2.与经脉的关系 督、任、冲、带
肾
主藏精
藏血于冲任
肝 主疏泄
冲脉
血海
任脉 脾 心
阴脉之海 生化气血
主统盛
女子胞
发生月经 孕育胎儿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肝气疏泄 促进 利于
胆汁排泄
肾的气化 调控 影响
膀胱开合
感谢下 载
一、胆
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又属于奇恒之府。
生理功能
1. 贮存和排泄胆汁 2. 主决断
肝主疏泄
胆功能失调
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 溏;胆汁外溢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 水、黄疸等;怯弱,善太息,或谋虑 不决等。
最新中医学基础-2-3六腑和奇恒之腑-PPT文档

② 证候特征:腹泻或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 纳呆,发热身重,苔黄腻,脉滑数。
③ 治法举要:清热化湿。
④ 方剂举例: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之类。
六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中的作用示意图
受纳
饮食物
胃
腐熟
食
受盛化物泌
糜
别清浊
肝
胆
小肠
水道
胆
汁
三焦
食
大肠
物
残 渣
传化 糟粕
水 液
贮尿
膀胱
排尿
第二章 脏腑
② 证候特征: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剧痛,遇寒 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呃逆呕 吐,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
③ 治法举要:温胃散寒。 ④ 方剂举例:良附丸之类。药物:高良姜、香附子。
2. 胃热证
① 病机概要:多因胃热偏盛与情志郁火相并,或邪热犯胃、过 食辛热之品而成。
② 证候特征:胃脘灼痛,吐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 食入即吐,口臭,牙龈肿胀,腐烂或出血,苔黄 舌红少津,脉滑数。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 肠相连。
(一)主要功能: – 受盛化物: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 受盛: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 化物: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 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概述
六腑的生理特性: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一、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③ 治法举要:清热化湿。
④ 方剂举例: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之类。
六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中的作用示意图
受纳
饮食物
胃
腐熟
食
受盛化物泌
糜
别清浊
肝
胆
小肠
水道
胆
汁
三焦
食
大肠
物
残 渣
传化 糟粕
水 液
贮尿
膀胱
排尿
第二章 脏腑
② 证候特征: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剧痛,遇寒 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呃逆呕 吐,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
③ 治法举要:温胃散寒。 ④ 方剂举例:良附丸之类。药物:高良姜、香附子。
2. 胃热证
① 病机概要:多因胃热偏盛与情志郁火相并,或邪热犯胃、过 食辛热之品而成。
② 证候特征:胃脘灼痛,吐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 食入即吐,口臭,牙龈肿胀,腐烂或出血,苔黄 舌红少津,脉滑数。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 肠相连。
(一)主要功能: – 受盛化物: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 受盛: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 化物: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 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概述
六腑的生理特性: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一、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学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

腑在人体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如胆主疏泄、主决断,对 人体的情志活动和消化功能有重要影 响;脉主行血、主气,是气血运行的 通道;骨主支撑、主生长发育,是人 体形态的支撑和保护器官等。
中医对奇恒之腑的实践
诊断与治疗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 方法,对奇恒之腑的病变进行诊断和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 、推拿等。
功能特点
六腑的功能偏重于代谢和排泄,如胆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等;而 奇恒之腑的功能则偏重于储存和孕育,如脑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子宫承担孕育胎儿的职 责等。
生理特性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如胃、小肠等器官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 质;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性则是藏而不泻,如脑、髓等器官储存了大量的精气和营养物质 ,但不会直接参与代谢和排泄活动。
六腑的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将食物 消化为食糜,传送到小肠。
01
小肠主吸收,将食糜中的精华
物质吸收进入体内,剩余部分
传送到大肠。
02
大肠主传导,将剩余的糟粕排
出体外。
03
膀胱主贮尿和排尿,维持人体
水液代谢平衡。
04
胆主贮存和排泄胆汁,帮助消
化食物。
05
三焦主气化,协调全身气机升
降出入。
06
六腑与五脏的关系
案例二
某患者因骨折后长期卧床 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中医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 治疗,使患者恢复健康。
案例三
某患者因卵巢囊肿导致不 孕不育,中医通过调理冲 任二脉的方法进行治疗, 使患者成功怀孕。
05
现代医学对奇恒之腑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奇恒之腑的研究进展
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奇恒之 腑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研究者们通 过各种实验和临床观察,不断揭示奇 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对奇恒之腑的实践
诊断与治疗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 方法,对奇恒之腑的病变进行诊断和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 、推拿等。
功能特点
六腑的功能偏重于代谢和排泄,如胆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等;而 奇恒之腑的功能则偏重于储存和孕育,如脑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子宫承担孕育胎儿的职 责等。
生理特性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如胃、小肠等器官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 质;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性则是藏而不泻,如脑、髓等器官储存了大量的精气和营养物质 ,但不会直接参与代谢和排泄活动。
六腑的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将食物 消化为食糜,传送到小肠。
01
小肠主吸收,将食糜中的精华
物质吸收进入体内,剩余部分
传送到大肠。
02
大肠主传导,将剩余的糟粕排
出体外。
03
膀胱主贮尿和排尿,维持人体
水液代谢平衡。
04
胆主贮存和排泄胆汁,帮助消
化食物。
05
三焦主气化,协调全身气机升
降出入。
06
六腑与五脏的关系
案例二
某患者因骨折后长期卧床 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中医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 治疗,使患者恢复健康。
案例三
某患者因卵巢囊肿导致不 孕不育,中医通过调理冲 任二脉的方法进行治疗, 使患者成功怀孕。
05
现代医学对奇恒之腑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奇恒之腑的研究进展
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奇恒之 腑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研究者们通 过各种实验和临床观察,不断揭示奇 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最新中医学课件--六腑、奇恒之腑课件ppt

降酶为主——甘草甜素(甘草酸)
甘草酸结构式:
1分子甘草次酸 2分子葡萄糖醛酸
有效成分:
甘草次酸
甘草次酸 葡萄糖醛酸
-葡糖苷酶 分解
甘草次酸抗炎作用 机理——竞争类固醇代谢酶
膜
CH2-O-脂肪酸
磷
CH-O-花生四烯酸
CH2-O-脂肪酸
花生四烯酸 +CH2OH
脂
CH2-O-磷酸胆碱
磷脂酶A2
CH2-O-磷酸胆碱
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 溏;胆汁外溢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 水、黄疸等;怯弱,善太息,或谋虑 不决等。
•二、胃 • 胃又称胃脘,位于中焦,与脾“以膜相连”。 •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临床强调“保胃气”。 •2.主腐熟水谷 •即初步消化饮食物。
胃功能失调
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 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甘草次酸
抑制 抑制 白三烯
前列腺素
炎症
甘草次酸药理作用
保护肝细胞膜 抗炎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抑制病毒增殖(?) 类固醇样作用
甘草甜素常用品种
❖ 甘草酸二胺(甘利欣)
150mg 静点 qd 口服 150mg(3#) tid
❖ 甘草酸单铵 (强力宁) ——α体甘草酸、半胱氨酸、甘氨酸
80-160mg 静点 qd
便秘或泄泻
• 五、膀胱
位于小腹,居肾之下,大肠之前。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尿液
肾的气化
膀胱功能 失调
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 涩,排尿不畅,甚至癃闭。
•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形态结构:认为是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 •生理功能: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 (二)部位之三焦 • 1、生理功能
奇恒之腑脏腑关系PPT课件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津液输布 代谢正常
病理:
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 气虚
肺弱——面白、少气、咳喘
脾肺虚弱
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
湿滞
水湿痰饮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
生理:
气机升降
肺在膈上,其气肃降 肝居膈下,其气升发
是全身气机升降 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灵敏,精神饱满 视、听、嗅等感觉正常
• 若髓海不足
精神不振、听觉失聪 视物不明,嗅觉不灵
(三)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脑由精髓汇集而成,与脊髓相通,精由肾藏 脑与肾关系密切
肾精的先天之精,需后天之精充养 脑髓充盈与五脏六腑之精有关
• 心藏神 • 肝藏魂 • 肺藏魄 • 脾藏意 • 肾藏志
五神脏
心主血脉藏神 肝主疏泄藏魂 肾藏精主伎巧
五脏与脑
病理:
脑病可以从心论治。 肝气抑郁或亢逆——精神失常、中风昏厥等。 肝失藏血——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 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重要方法。 肺的呼吸失常——肺性脑病。 脾失运化——脑缺血、缺氧甚至脑瘫
五脏与脉
生理:
脉的柔韧、舒缩及血液的畅行,皆与五脏功能相关 。
心主血脉——濡养脉管及心脉 脾主统血——固摄、调控血液不逸出脉外 肺主气、朝百脉——呼吸正常,血液中清气丰富,
影响心的行血——心血瘀阻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心阳不振
影响肺的呼吸——胸闷咳喘
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关系.ppt

若在一个周期内并没有受孕,积蓄的血液便要排出 体外,于是发生月经。
待月经收止,又进入下一个周期的血液积蓄过程。 月经,顾名思义,大约每月一次,定时而来,定 时而去,如潮之有信,故又称月信、月经来潮。
2、孕育胎儿
女子受孕后,子宫就成了孕育胎儿的场所。这时, 月经停止,血液大量汇集于胞宫,以滋养胎儿。胎 儿分娩后,在哺乳期,由于血液上行化为乳汁,故 一段时间内仍无月经的来潮。待断乳后,月经又复 行。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的主要病变
• 热侵上焦——心烦、心悸、咳嗽、胸闷
• 湿困中焦——脘腹胀满、呕吐、腹泻、黄疸
• 下焦湿热——尿少、尿频、尿急、尿痛
3、辨证三焦:
温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浅入深 的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
由于后世将肝肾精血,命门、 原气等皆归属于下焦,三焦辨证中 将下焦的病理阶段归纳为精血亏损 阶段。
❖3、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 的气。 “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 脏俱虚”
❖4、脉有胃气。胃、神、根三个特点 有胃: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有神:脉象柔和有力;
有根:沉取尺部,脉应指有力。
三、小肠
❖ 解剖部位
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连; 下口在阑门与大肠之上口相连。
❖ 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 (受盛之官)
(六)三焦
• 定义:对人体上焦、中焦、下焦的合 称。
• 1.脏腑三焦 • 三焦的具体概念不够明确。 • 《难经》提出“有名而无形” • 有学者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
个大腑,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又 称“孤府”
• 具体功能: • 通行元气 • 水液运行的通道
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水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 气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 气的通道就是血或津液的通道。
《藏象六腑奇恒之腑》幻灯片

〞 保胃气为养生治疗的重要原那么。 在治疗上 “留得一分胃气,便存一分生机〞
〔二〕生理特性
2.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 势。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表达于: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
水 谷
胃③④作受食粪纳进腐物便一水熟残有谷步食渣节消糜下制化移 地;大 排胃 主 游 溢 精 肠 出水水体,谷谷外燥浊清化 。气气后形小成胃肠粪主降大便浊肠;
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大肠主津
大肠承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 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 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 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功能失常,那么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 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 泻等症;假设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 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四、功能特点: 1、受盛传化水谷
泻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2、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通 降
通畅 下降
3、通降有度
度
通与降不可太过与不及
五、六腑与五脏的相互关系:
1、阴阳关系: 2、表里关系: 3、络属关系:
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 “腑病以通为补〞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功能特点,其传化水 谷需要不断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 实更替,宜通不宜滞,所以“六腑以通为用 〞。
胆的生理功能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 气凝聚而成。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 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 收。
〔二〕生理特性
2.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 势。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表达于: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
水 谷
胃③④作受食粪纳进腐物便一水熟残有谷步食渣节消糜下制化移 地;大 排胃 主 游 溢 精 肠 出水水体,谷谷外燥浊清化 。气气后形小成胃肠粪主降大便浊肠;
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大肠主津
大肠承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 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 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 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功能失常,那么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 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 泻等症;假设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 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四、功能特点: 1、受盛传化水谷
泻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2、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通 降
通畅 下降
3、通降有度
度
通与降不可太过与不及
五、六腑与五脏的相互关系:
1、阴阳关系: 2、表里关系: 3、络属关系:
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 “腑病以通为补〞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功能特点,其传化水 谷需要不断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 实更替,宜通不宜滞,所以“六腑以通为用 〞。
胆的生理功能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 气凝聚而成。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 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 收。
中医学基础-1第二章_藏象六腑和奇恒之腑PPT资料27页

第 三 节
六 腑
概说: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受盛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七冲门:消化道的七道关隘——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 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 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 直肠下端—魄门(肛门)。
一、胆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 形成食糜的作用。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 互配合,纳、运协调,才能把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 进而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 势。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 作进一步消化; 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 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有赖于肾的气化作 用。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胆、胃、小
肠、大肠、膀胱等五腑相同,是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 理功能的脏器。
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多认为是指腹腔 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无与匹配,故称 “孤府”。
④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在幽门 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主要功能:
1. 受盛化物:
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 之,即受盛作用;
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 在脾的作用下吸收并向全身输布水谷精微, 同时消化为水液和糟粕两部分 ,即化物作用。
六 腑
概说: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受盛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七冲门:消化道的七道关隘——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 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 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 直肠下端—魄门(肛门)。
一、胆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 形成食糜的作用。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 互配合,纳、运协调,才能把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 进而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 势。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 作进一步消化; 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 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有赖于肾的气化作 用。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胆、胃、小
肠、大肠、膀胱等五腑相同,是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 理功能的脏器。
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多认为是指腹腔 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无与匹配,故称 “孤府”。
④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在幽门 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主要功能:
1. 受盛化物:
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 之,即受盛作用;
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 在脾的作用下吸收并向全身输布水谷精微, 同时消化为水液和糟粕两部分 ,即化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象
(六腑与奇恒之腑)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温茂兴
.
1
学习目标
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
2
六腑
概说: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一、胆 二、小肠 三、胃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
3
概说: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的生理特性: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七冲门:消化道的七道关隘——
⑤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 (肾阴虚、肾阳虚均可导致便 秘或泄泻)
.
19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 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 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 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 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 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 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 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 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
胃中津液不足,称为胃津亏虚,影响饮食物 的消化而见饥不欲食等症。
.
13
胃气的涵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是指推动和调控胃或胃肠道的运动以发挥受纳 腐熟水谷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和能量,是一身之气 分布到胃的部分,属脏腑之气之一。
.
5
一、胆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
6
(二)胆为奇恒之腑
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 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府”、“清 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
胆的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皆属中空有 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故为六腑之一;但因 其内盛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 相似,且与饮食水谷不直接接触,只是排泄 胆汁入肠道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 又为奇恒之腑之一。
②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即推动和调控整个胃肠 道的运动以使饮食物消化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的两 类不同运动趋向的精微物质和能量,又称“中气”。
③是指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谷
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气充盛,
随脉运行,则脉反映出从容和缓之象,所谓脉有
“胃气”。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为特
点。
.
14
④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 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主要功能:
1.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 两个方面:
①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即受盛作用;
②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 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 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 分,即化物作用。 15
water and grains)、“水谷气血之海”。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10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 动趋势。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 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
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
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
直肠下端—魄门(肛门)。
.
4
一、胆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 余气凝聚而成。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 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 的消化和吸收。
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物
出入胃腑的通道。 下脘
贲门
幽门
.
中脘
上脘
9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 食水谷的作用。
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 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故胃又称为“水谷之海”(reservoir of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 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 导之官”之称。
.
18
与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相关的脏腑功能:
①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大肠承接);
②胃气的通降,实际上涵括了,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肺与大肠 相表里);
④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 的吸收;
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病理:泌清别浊异
常,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故临床上治疗泄泻
常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
16
病理:
浊气在上则腹胀、腹痛、呕吐、便秘;清气 在下则便溏、泄泻。
.
17
四、大肠
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 其下端连肛门。
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 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
11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 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 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 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
12
2.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 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2.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 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
①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 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 傍”;
②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 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
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
.
20
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 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代谢后的浊液(废水)则下归于 肾,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 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下输于膀 胱,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
.
7
(三)病理
主决断的功能失常:易惊多恐,善太息,犹 豫不决,失眠多梦
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失常:一是肝失疏泄, 胆汁排泄不利:胸胁胀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二是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黄疸
.
8
二、胃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
(六腑与奇恒之腑)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温茂兴
.
1
学习目标
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
2
六腑
概说: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一、胆 二、小肠 三、胃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
3
概说: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的生理特性: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七冲门:消化道的七道关隘——
⑤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 (肾阴虚、肾阳虚均可导致便 秘或泄泻)
.
19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 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 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 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 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 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 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 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 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
胃中津液不足,称为胃津亏虚,影响饮食物 的消化而见饥不欲食等症。
.
13
胃气的涵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是指推动和调控胃或胃肠道的运动以发挥受纳 腐熟水谷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和能量,是一身之气 分布到胃的部分,属脏腑之气之一。
.
5
一、胆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
6
(二)胆为奇恒之腑
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 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府”、“清 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
胆的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皆属中空有 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故为六腑之一;但因 其内盛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 相似,且与饮食水谷不直接接触,只是排泄 胆汁入肠道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 又为奇恒之腑之一。
②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即推动和调控整个胃肠 道的运动以使饮食物消化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的两 类不同运动趋向的精微物质和能量,又称“中气”。
③是指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谷
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气充盛,
随脉运行,则脉反映出从容和缓之象,所谓脉有
“胃气”。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为特
点。
.
14
④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 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主要功能:
1.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 两个方面:
①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即受盛作用;
②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 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 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 分,即化物作用。 15
water and grains)、“水谷气血之海”。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10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 动趋势。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 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
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
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
直肠下端—魄门(肛门)。
.
4
一、胆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 余气凝聚而成。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 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 的消化和吸收。
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物
出入胃腑的通道。 下脘
贲门
幽门
.
中脘
上脘
9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 食水谷的作用。
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 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故胃又称为“水谷之海”(reservoir of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 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 导之官”之称。
.
18
与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相关的脏腑功能:
①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大肠承接);
②胃气的通降,实际上涵括了,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肺与大肠 相表里);
④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 的吸收;
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病理:泌清别浊异
常,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故临床上治疗泄泻
常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
16
病理:
浊气在上则腹胀、腹痛、呕吐、便秘;清气 在下则便溏、泄泻。
.
17
四、大肠
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 其下端连肛门。
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 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
11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 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 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 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
12
2.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 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2.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 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
①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 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 傍”;
②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 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
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
.
20
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 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代谢后的浊液(废水)则下归于 肾,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 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下输于膀 胱,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
.
7
(三)病理
主决断的功能失常:易惊多恐,善太息,犹 豫不决,失眠多梦
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失常:一是肝失疏泄, 胆汁排泄不利:胸胁胀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二是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黄疸
.
8
二、胃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