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情绪烦躁 小心患上“心理中暑”_心灵鸡汤

合集下载

心理中暑怎么办 心理中暑的主要表现

心理中暑怎么办 心理中暑的主要表现

心理中暑怎么办心理中暑的主要表现炎炎夏季,不少人往往会出现为一点儿小事便大动肝火的情况,其实就是你的心理“中暑”了,是的,你没听错,就是心理中暑,而且还是一种不可小视的心理病,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一、夏天心理怎么会中暑当气温超过35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将明显增加。

这时,心理中暑以及身体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当然了,“心理中暑”还与人的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关。

二、心理中暑的主要表现1、情绪烦躁,常常因小事与他人争执;2、内心燥热、头脑糊涂经常丢三落四;3、情绪低落,对任何事缺乏兴趣,对他人缺乏热情,早晨心情稍好,下午变坏,晚上则加剧;4、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

5、心理中暑的人常常还会在身体上也有一些中暑的症状,如头痛头胀、胸闷、心跳加快和睡眠差等。

三、哪些人容易心理中暑在心理门诊中,一般不善与人沟通、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心理承受力脆弱、争强好胜者、处于更年期以及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疾病的人群,极易出现“心理中暑”。

这样看来一天都闷在室内的常常加班、学习的上班族以及学生们一定要多注意了。

四、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态俗话说:心静自然凉。

夏季燥热,当你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听听舒缓的轻音乐,静坐冥想几次,闭上眼睛想象静谧的森林、凉爽的冰雪等令人清凉的情境。

要有意识地保持宽容的心态,万事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宽容、忍耐的心对待,你会发现其实事情并不像你担心的那么糟。

每天更要做好自我时间管理,夏季昼长夜短,尽量早起早睡,劳逸结合,多多参加一些游泳、晨跑等全身运动,可有效疏解内心压力。

因为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是保证心情舒畅的法宝。

夏季高温 谨防心理中暑

夏季高温 谨防心理中暑

夏季高温谨防心理中暑热、热、热,这几乎是当下中国最流行的“热词”。

尽管人们很少把高温当成灾害,但此次大范围高温酷暑已经开始深度影响人们的生活。

高温炙烤让不少市民出现中暑等身体不适,很多医院人满为患。

江南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热射病”患者,体温达到41摄氏度以上陷入病危。

气象专家确信,高温会影响人的情绪,“火气大”、冲动是酷热天气下的常见反应。

一、天干物燥小心情绪中暑7月23日,北京大兴,一刑满释放的男子在殴打母亲后,双手把女童抓起,举过头顶,并重重地砸在了地上。

女童则最终不治身亡。

7月26日,江西九江市浔阳路一男装店,店员刘某因工作矛盾将2名女同事杀害后,纵火销毁现场。

心灵通主任徐实表示,从媒体报道来看,该男子的行为严重偏离了社会常态,即违反了社会习俗与规范,很可能属于“冲动控制障碍”。

正常人对于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会有天然的怜悯反应,即使在争吵中,在并没有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也“不至于突然动手”。

韩某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了异常反应,短时间内情绪突然喷发,失去了理性控制,很符合“冲动控制障碍”型人格的特征,即俗话说的“暴脾气”、“乱来”。

至于为何会突然失控,徐主任认为现有条件还无法得出结论,但从其个人经历来看,韩某刚刚刑满释放,或许对社会和他人已经积攒了过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压力没有得到及时宣泄,所以才会“一点就着”。

二、天热人躁警惕精神病患发狂7月6日,广西梧州市藤县第三人民医院,部分精神病人殴打医务人员之后,抢走钥匙离开医院,脱离监管。

目前,脱管的42名精神病患者已全部找回。

7月17日下午,北京朝阳区青年路大悦城东侧,一外地男子持刀行凶,有两名行人受伤(包括一名外籍人士)。

嫌疑人孝某(男,27岁,山东省沂水县人),有精神病。

7月22日中午,北京西城马连道家乐福2层,一精神病男子持刀将4名顾客扎伤,造成一死三伤。

短时间内接连发生多起精神病人持刀伤人事件,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对此,心灵通黄校长分析指出,精神疾病的发作与天气变化有一定关系:夏季光照的时间长,光照的强度大,会让情绪和性腺功能相对活跃,同时免疫力因为夜晚睡眠时间少而造成低下,所以也就导致精神疾病发作几率增高。

三伏天需要注意情绪中暑?

三伏天需要注意情绪中暑?

三伏天需要注意情绪中暑?三伏天需要注意情绪中暑很多人到三伏天就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心烦、焦躁、易怒。

夏属火,与心对应,很多人出现脾气暴躁、心烦失眠等症状,都是因为心火太旺的原因,夏季气温高,易使人烦躁、怠倦,因此三伏天除了防中暑外,更要谨防情绪中暑。

“那么,怎样预防情绪中暑呢?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重视心神的调养,是预防情绪中暑的关键,建议大家在三伏天多安心静养,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急躁,一旦出现‘情绪中暑’,建议闭上双眼深呼吸,以缓解自己不安的情绪。

出伏是不是秋天出伏不是秋天,它是指秋天快要来了。

出伏是三伏天结束后的第一天,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上旬之间。

虽然出伏意味着伏天已经结束,但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秋季。

在气象学上,秋季通常开始于白露节气之后,所以出伏仍然属于夏季。

出伏是不是处暑出伏不是处暑。

出伏和处暑不是同一个概念。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

出伏即伏天的结束,出伏代表夏天的原理,出伏后天奇会渐渐凉爽。

三伏天适合吃的食物河蚌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对人体有保健功效。

姜盛夏来临,不少人会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

夏日人们好贪凉,喜爱电扇空调,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

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苦瓜苦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C、钙、铁等,苦瓜味苦,生则性寒,熟则性温。

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

苦瓜能泄去心中烦热,排除体内毒素。

苦瓜最好的吃法还是凉拌,凉拌能够很好地保留苦瓜中所含有的维生素。

三伏天空调开几度比较好?一般建议在26℃左右。

三伏天开空调是最直接最散热的一种方式,而空调的温度需要注意,以免过低引起受凉情况,常伴有咳嗽、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一般建议三伏天空调温度在26℃为好,另外,开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空调的压缩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坏,人体还有可能出现着凉情况,一般开3-4小时即可。

“心理中暑”夏季高温异常天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调节方法

“心理中暑”夏季高温异常天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调节方法

“心理中暑”——夏季高温异常天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调节方法每到夏天炎热季节,尤其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

不少人会感到心烦气躁、思维紊乱,往往为一点儿小事便大动肝火,这就是“中暑”,又称“夏季情感障碍”。

一、天气影响健康的原因大量事实证明,气压、温度、湿度、日照、风以及大气电磁场等多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后,都会影响人们的生理功能,引起情绪的变化。

比如,气压越高,血液溶解氧气的能力越大;气压越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能力就越低,如果气压变化过大过快,超过了某个阈值,就会使人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状。

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又会引起情绪的紧张和烦躁,研究表明,许多季节性疾病与天气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状态,而高温或在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

精神专家研究发现,当气温较高或有暖流入侵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叫喊骂人、摔打东西的情况显着增加,正常人也会有程度不同的情绪变化。

主要是高温天气影响了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也会因为外界强烈光线产生一种烦躁情绪。

除了气温变化以外,“心理中暑”还与人的出汗多少、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关。

因为天气热人容易出汗,加上睡眠食欲不好,使得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因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令人发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二、夏季高温异常天气影响心理健康的表现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资料表明,1982年至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得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

究其原因,是“厄尔尼诺”这中异常气象变化,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和天气灾难,超越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发生坐卧不安、精神迟钝等症,意志薄弱者还会发生歇斯底里的哭叫声。

由于高温不利于人体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温环境下的犯罪率也相对较高。

三伏天要当心“情绪中暑”高温高湿天人易被激怒

三伏天要当心“情绪中暑”高温高湿天人易被激怒

三伏天要当心“情绪中暑”高温高湿天人易被激怒今年头伏:7月19日-7月28日;中伏:7月29日-8月7日;末伏:8月8日-8月17日,“桑拿天”的感觉会越来越增强――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是三伏天,气温和湿度比夏季平均高0.8℃和5%。

全总劳动保护部上周表示,我国已将“中暑”列入了国家法定职业病目录。

在一个月的酷夏里,人们除了要注意防止身体中暑外,还要当心“情绪中暑”。

高温高湿天人易“被激怒”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盛夏酷暑,人们夜间睡眠缩短,食欲差,进食量少,加上出汗多,体内的钙、镁、磷、钾、钠、锌、铁等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影响了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其症状表现往往为情绪烦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心境低落、行为失常,并固执地重复一些行为行动。

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中暑”,也称“夏季情感障碍症”。

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天气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影响会明显增强。

有的人即使本身所处环境并不热,也会因为看到窗外强烈的光照等而产生烦躁的情绪。

北京三伏天中,初伏、中伏最热,属于典型的高温高湿气候。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初伏,平均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中伏。

当遭遇持续高温闷热时,一些人就会处于“易激怒状态”。

有数据显示,在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会因高温而乱发脾气,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

五类人要当心“情绪中暑”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归根结底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

按照人的个体差异,通常以下五类人更易“情绪中暑”。

一是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的人。

比如一些办公室“白领”,常常加班、饮食不规律,每天面临着还贷、职场竞争等压力。

在酷热夏季,一件小事就可能让他们把一直压抑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

二是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

这一类人遇到烦恼事,不善于自我调节处理,也无处倾诉,在令人烦躁不安的“桑拿天”,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炎炎夏日小心情绪中暑

炎炎夏日小心情绪中暑

炎炎夏日小心情绪中暑*导读:夏天天气炎热,有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受不了,感觉胸闷,烦躁不安,甚至中暑。

其实,除了我们身体的真正中暑,另外情绪中暑也会出现的。

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幅度增大,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

据报道,英国伦敦精神疾病研究所研究了1993年1月到2003年12月日平均气温与日平均自杀率的关系,发现日平均气温超过18℃,自杀的人数就有所上升;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自杀率就增加3.8%。

在高温天气里,除身体会中暑外,人的情绪也会中暑。

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这时人容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这种情况就是情绪中暑,又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情绪中暑的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情绪烦躁,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燥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

二是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

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

三是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

情绪中暑者除表现为情绪不稳、焦躁易怒外,同时还伴有头胀痛、胸闷、心跳加速和睡眠不好等症状。

防治情绪中暑,应从下面几方面去做。

一是静心养生,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

二是心理纳凉,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你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三是调整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

四是注意饮食调理,多食营养丰富的果蔬和蛋白质,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

天热烦躁 小心患上“心理中暑”

天热烦躁 小心患上“心理中暑”

天热烦躁小心患上“心理中暑”
炎热的夏天到来,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会让身体中暑,而且容易使人产生烦躁心理,导致情绪中暑。

因此,大家要多吃清淡食物,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质量;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遇事要心平气和,尽量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平时要多与朋友沟通交流,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高温天气易出现情绪烦躁
18岁的罗冉(化名)今年刚参加完高考,心情却一直比较低落,总是向家人发无名火,事后又总感到懊悔。

心理专家认定,这是心理中暑。

随着高温天的到来,不少人都出现了情绪烦躁、憋闷、焦虑的心态,不过专家表示,其出现原因与心理疾病无关,是受外界环境变化所致的生物学反应,也称心理中暑。

第1 页。

高温来袭,谨防“心理中暑”

高温来袭,谨防“心理中暑”

■入伏后,如果您经常莫名烦躁、脾气急、火气大,专家提醒,您很可能是“心理中暑”啦■俗话说:“心静自然凉”。

看来,盛夏防暑不可忽视心理调适。

本期健康话题告诉您——高温来袭,谨防“心理中暑”连线专家: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杨莉镜头回放官兵为何爱发“无名火”镜头一:7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某炮兵团二连班长小张正组织战士训练,新兵小李的一个失误把班长惹火了,小李因此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通。

班长今天为啥火气这么大?事后,张班长说:“当时不知为啥,火儿一下就上来了。

”镜头二:几天前,某团驾驶员小王外出执行任务,开了几个小时车后,小王逐渐失去了耐心,遇上堵车时,他焦躁不安地猛按喇叭,嘴里嘟囔着:“烦死了!”镜头三:某炮兵旅下士小黄,是旅里有名的训练尖子,最近总感觉心烦意乱,训练时注意力难集中。

前不久,他参加旅里组织的比武考核,莫名其妙地连续出现失误,最终没能取得名次。

军医解读“无名火”有名,俗称“心理中暑”入夏后,随着气温一天天升高,官兵可能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有时容易情绪失控,发起“无名火”,但这种“无名火”并非无名,实际上叫做“心理中暑”,医学上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

医学调查显示,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

通常,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幅度增大,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

据统计,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心理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影响明显增强。

此外,许多人因天气炎热而食欲减退,加之出汗增多,人体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也会影响到大脑神经活动。

当感觉有以下症状出现时,就可能是“心理中暑”了:一是情绪异常,烦躁、爱发脾气,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人缺乏热情,通常清晨心境好一些,下午和晚上心境变得较差;二是认知异常,思维紊乱,记忆力下降,感觉头脑糊涂,内心燥热,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易对他人做出不友好的评价;三是行为异常,火气大,容易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人闹别扭,并伴有头涨痛、胸闷、心跳加速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高温天情绪烦躁小心患上“心理中暑”_心灵鸡汤
炎热的夏天到来,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会让身体中暑,而且容易使人产生烦躁心理,导致“情绪中暑”。

因此,大家要多吃清淡食物,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质量;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遇事要心平气和,尽量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平时要多与朋友沟通交流,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高温天气易出现情绪烦躁
18 35℃、乱。

神经活动,让人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

心理中暑易“催化”自杀心理
心理专家认为,自杀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但持续的高温天气所起的“催化”作用不可忽视。

气温上升幅度较大时,气候对人体大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容易导致人的情绪和认知行为紊乱。

与此同时,高温
精心整理
天气下,人体难以得到正常充足的休息,再加上食欲低下,容易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人体的激动、烦躁和焦虑情绪,使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